第942章 慢刀子杀人
2219年3月2日,种源号飞抵盖姆勒,战舰直接出现在行星上方大约五光秒左右的位置上。
光学系统马上捕捉到也不知道究竟是北极或是南极的图像,一半隐藏在黑暗之中,另一半沐浴在光明之下的极地城市难得一见。
最有意思的是亚特兰蒂斯人在日夜交替的晨昏线上建造了一栋宏伟的建筑,以盖姆勒的轨道倾角计算,这栋建筑永远是一半处于黑夜,另一半处于白昼。
不过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黑暗中那一半儿并不是真的黑夜,而是与黄昏时的景象差不多。
叶飞脑子里闪过放大图像的念头,屏幕上的高空画面迅速扩大,直到能看清地面的行人才重新定格。
只见极点附近的城市里,穿着宽松袍服的行人正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懒懒散散地四处闲逛。
剪刀不禁吹了个响亮的流氓哨:“总算见到人了。”
“难道他们没接到疏散的命令吗?”黑熊诧异地问道。
“谁知道呢。”叶飞说,“可能是咱们上一次没袭击这里,他们觉得这一次也不会有事吧……蒋雪,给老熊创造个机会。”
“收到!”蒋雪驾驶战舰飞向盖姆勒,划了个巨大的弧线,从行星的极地上空掠过。
盖姆勒上的亚特兰蒂斯人立即发现了种源号的行踪,整个行星马上发出了空袭警报,街上原本悠闲的人流像遇到了猫的耗子一样飞快地蹿进街边的建筑,转眼之间整个行星严阵以待。
不过叶飞并没有发现战舰或者星际大炮的踪迹,所以没有中止原本的计划。
种源号即将飞抵极地上空的时候,舰腹下悄无声息地开启两道细长的舱门,门内的舱室中生长着粗壮的鲜红色肉质蔓藤,藤上没有叶子,但表皮下青色的静脉血管依稀可见。
蔓藤用肉质吸盘紧紧地附着着光滑的舱壁上,藤上毫无规律地挂着一串串葡萄般的硬壳果实,每个果实的直径都在七十公分左右。
战舰擦着盖姆勒的近地轨道飞过,就在这个时候,黑熊下达了投掷的命令,蔓藤上的“葡萄”像地毯式轰炸时投下的集束炸弹一样从舱内脱落,轻飘飘地慢慢飞近盖姆勒的大气层。
几分钟之后,第一枚果实坠入大气层,紧接着大批的果实坠入,
这些“葡萄”状的果实,实际上是种源号属于生物那一半儿舰体生长出来的硬质菌囊,菌囊内是由种源号自身分泌的高能营养物质,只要将细菌、病毒或者随便什么微生物植入其中,就能进行大批量的培育这种微生物。
当菌囊装满微生物之后,种源号还能分泌出一种抑制物质,令菌囊内的微生物陷入“沉睡”。
菌囊本身只占总体积的三分之一,囊外是高效隔热层,隔热层外才是硬质外壳。
落入大气层的时候,硬质外壳会在与大气层的摩擦中燃烧殆尽,但隔热层能够保证菌囊内部的环境稳定,直到触地之后,才会主动裂开。
最后,菌囊的外壳底部还有一个能够感应行星的重力小器官,这东西就像导弹上的导引头,一旦感觉到行星的重力,就会引导菌囊主动靠上去。
说句实在话,这东西的结构比炸弹什么的复杂多了,也就是基因工程能够一劳永逸,否则即便是财大气粗的亚特兰蒂斯人,也会因为制造这玩意破产。
完成了一个极点的投放之后,种源号绕着盖姆勒飞了半圈,抵达另一个极点上空之后如潮炮制,之后立马离开。
空中突然出现的大批流星引起了亚特兰蒂斯人高度重视,全球的防空火力立即开火,将菌囊一个接一个地击毁在半空。
菌囊实在是太分散了,否则对空火力射出的分解光束绝不会每炮只能击中一枚菌囊。
同样是因为分布的范围太过分散,亚特兰蒂斯人优先射击落点在城市中的“流星”,落点在荒郊野外的只能暂时先放一放。
小行星战术不仅人类玩得滴溜溜直转,亚特兰蒂斯人也是此道高手,因此盖姆勒上的亚特兰蒂斯人不约而同地将坠落的菌囊当成了小行星。
种源号在盖姆勒的两极撒下了将近六千颗菌囊,最终成功落地的菌囊最多不超过二百个,还有同等数量的菌囊被分解光束扫掉半边,剩下的一半儿直接在半空中崩散。
风暴真菌之所以冠之以真菌的名字,就是因为这种微生物与真菌有着诸多的共同点,如寄生生长、胞子繁殖。
菌囊里装的都是风暴真菌的胞子,分解光束又不像激光那样携带高热,只要菌囊中央那三分之一还能剩下一点点,仍然拥有活性的胞子就会随风而散。
空中绝大多数的“流星”被击毁,仍然严阵以待的亚特兰蒂斯人等了很久也没等到第二波进攻,更重要的是行星外已经找不到敌舰的影子,他们认为已经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于是解除了警报。
短短几天之后,菌囊的落点就被大面积的风暴真菌占据,从空中看,就像大地长出了一个又一个难看的老人斑。
直到这个时候,亚特兰蒂斯人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立即发动全球所有的人力物力,开始清除风暴真菌。
不得不说亚特兰蒂斯人的手段要比人类强悍得多,分解光束一扫,立马彻底清光,一点尾巴也不会留下。
可他们只能清除明显的落点,那些随风飘散的胞子一来还没成长起来,不使用显微器材根本就找不到;二来分散的范围太广,一部分胞子甚至飞入了高温的中低纬度之后才开始繁殖。
结果就是从此之后,生活在盖姆勒亚特兰蒂斯人不得不与风暴真菌展开长期而艰苦卓绝的战争。
原本产自盖姆勒的高温生物远销整个亚特兰蒂斯,是闻名于世的观赏生物,结果在遭到风暴真菌的侵袭之后,发达的观赏生物产业不得不被迫暂停,原本属于雅克九星之一的繁华行星就此走向末路。
光学系统马上捕捉到也不知道究竟是北极或是南极的图像,一半隐藏在黑暗之中,另一半沐浴在光明之下的极地城市难得一见。
最有意思的是亚特兰蒂斯人在日夜交替的晨昏线上建造了一栋宏伟的建筑,以盖姆勒的轨道倾角计算,这栋建筑永远是一半处于黑夜,另一半处于白昼。
不过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黑暗中那一半儿并不是真的黑夜,而是与黄昏时的景象差不多。
叶飞脑子里闪过放大图像的念头,屏幕上的高空画面迅速扩大,直到能看清地面的行人才重新定格。
只见极点附近的城市里,穿着宽松袍服的行人正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懒懒散散地四处闲逛。
剪刀不禁吹了个响亮的流氓哨:“总算见到人了。”
“难道他们没接到疏散的命令吗?”黑熊诧异地问道。
“谁知道呢。”叶飞说,“可能是咱们上一次没袭击这里,他们觉得这一次也不会有事吧……蒋雪,给老熊创造个机会。”
“收到!”蒋雪驾驶战舰飞向盖姆勒,划了个巨大的弧线,从行星的极地上空掠过。
盖姆勒上的亚特兰蒂斯人立即发现了种源号的行踪,整个行星马上发出了空袭警报,街上原本悠闲的人流像遇到了猫的耗子一样飞快地蹿进街边的建筑,转眼之间整个行星严阵以待。
不过叶飞并没有发现战舰或者星际大炮的踪迹,所以没有中止原本的计划。
种源号即将飞抵极地上空的时候,舰腹下悄无声息地开启两道细长的舱门,门内的舱室中生长着粗壮的鲜红色肉质蔓藤,藤上没有叶子,但表皮下青色的静脉血管依稀可见。
蔓藤用肉质吸盘紧紧地附着着光滑的舱壁上,藤上毫无规律地挂着一串串葡萄般的硬壳果实,每个果实的直径都在七十公分左右。
战舰擦着盖姆勒的近地轨道飞过,就在这个时候,黑熊下达了投掷的命令,蔓藤上的“葡萄”像地毯式轰炸时投下的集束炸弹一样从舱内脱落,轻飘飘地慢慢飞近盖姆勒的大气层。
几分钟之后,第一枚果实坠入大气层,紧接着大批的果实坠入,
这些“葡萄”状的果实,实际上是种源号属于生物那一半儿舰体生长出来的硬质菌囊,菌囊内是由种源号自身分泌的高能营养物质,只要将细菌、病毒或者随便什么微生物植入其中,就能进行大批量的培育这种微生物。
当菌囊装满微生物之后,种源号还能分泌出一种抑制物质,令菌囊内的微生物陷入“沉睡”。
菌囊本身只占总体积的三分之一,囊外是高效隔热层,隔热层外才是硬质外壳。
落入大气层的时候,硬质外壳会在与大气层的摩擦中燃烧殆尽,但隔热层能够保证菌囊内部的环境稳定,直到触地之后,才会主动裂开。
最后,菌囊的外壳底部还有一个能够感应行星的重力小器官,这东西就像导弹上的导引头,一旦感觉到行星的重力,就会引导菌囊主动靠上去。
说句实在话,这东西的结构比炸弹什么的复杂多了,也就是基因工程能够一劳永逸,否则即便是财大气粗的亚特兰蒂斯人,也会因为制造这玩意破产。
完成了一个极点的投放之后,种源号绕着盖姆勒飞了半圈,抵达另一个极点上空之后如潮炮制,之后立马离开。
空中突然出现的大批流星引起了亚特兰蒂斯人高度重视,全球的防空火力立即开火,将菌囊一个接一个地击毁在半空。
菌囊实在是太分散了,否则对空火力射出的分解光束绝不会每炮只能击中一枚菌囊。
同样是因为分布的范围太过分散,亚特兰蒂斯人优先射击落点在城市中的“流星”,落点在荒郊野外的只能暂时先放一放。
小行星战术不仅人类玩得滴溜溜直转,亚特兰蒂斯人也是此道高手,因此盖姆勒上的亚特兰蒂斯人不约而同地将坠落的菌囊当成了小行星。
种源号在盖姆勒的两极撒下了将近六千颗菌囊,最终成功落地的菌囊最多不超过二百个,还有同等数量的菌囊被分解光束扫掉半边,剩下的一半儿直接在半空中崩散。
风暴真菌之所以冠之以真菌的名字,就是因为这种微生物与真菌有着诸多的共同点,如寄生生长、胞子繁殖。
菌囊里装的都是风暴真菌的胞子,分解光束又不像激光那样携带高热,只要菌囊中央那三分之一还能剩下一点点,仍然拥有活性的胞子就会随风而散。
空中绝大多数的“流星”被击毁,仍然严阵以待的亚特兰蒂斯人等了很久也没等到第二波进攻,更重要的是行星外已经找不到敌舰的影子,他们认为已经成功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于是解除了警报。
短短几天之后,菌囊的落点就被大面积的风暴真菌占据,从空中看,就像大地长出了一个又一个难看的老人斑。
直到这个时候,亚特兰蒂斯人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立即发动全球所有的人力物力,开始清除风暴真菌。
不得不说亚特兰蒂斯人的手段要比人类强悍得多,分解光束一扫,立马彻底清光,一点尾巴也不会留下。
可他们只能清除明显的落点,那些随风飘散的胞子一来还没成长起来,不使用显微器材根本就找不到;二来分散的范围太广,一部分胞子甚至飞入了高温的中低纬度之后才开始繁殖。
结果就是从此之后,生活在盖姆勒亚特兰蒂斯人不得不与风暴真菌展开长期而艰苦卓绝的战争。
原本产自盖姆勒的高温生物远销整个亚特兰蒂斯,是闻名于世的观赏生物,结果在遭到风暴真菌的侵袭之后,发达的观赏生物产业不得不被迫暂停,原本属于雅克九星之一的繁华行星就此走向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