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正因如此,在安重诲提出这项策略时,李从璟并未反对,而是持得支持态度,如此布局,好处显而易见,李嗣源作为一代名将,焉能看不出其中的高明之处?
虽说李从璟不知原本历史上,两川何以能击败朝廷王师,得以独立,但安重诲、李嗣源这两人的这番谋划,的确显露出他们当年屡战屡胜、扬名晋地的道理。
有了内里一刀,接下来就是谋划王师堂堂正正的进攻之法。
如李从璟方才所言,用兵两川,大势上基本就是两条路线,一北一东。
李嗣源、李从璟父子召见静难军节度使李绍城、万州防御使郭威,原因就在于此。如今朝廷虽不曾掌控河陇之地,毕竟握有关中、汉中、三峡,以李嗣源、李从璟父子数年来的打算,自然不会只发一路大军,数路并举,不仅正和用兵之道,如今帝国亦有这样的实力。
确立了王师从北、东两面同时进军的战略之后,接下来便是战术安排。
战术安排也很简单,抓住重点就是。
“北路军用兵重点,在于迅速攻克剑门关,大军通过剑阁通道,再进一步夺取剑州。只要能占领剑州,北路军便能对两川形成居高临下的俯瞰之势,往后视情况用兵就如顺水行舟,信手拈来。”
议事到了后段,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殿中的阳光变得金黄一片,美不胜收,李从璟沐浴着夕阳,如是道:“如郭威所言,东路军用兵重点,在于加强涪州、泸州、绵州防备,而寻机速克合州、嘉州,往后无论是支援武信军、保宁军,亦或是与北路军配合直捣梓州,还是作为奇兵直取成都,都易如反掌。”
李从璟话音落下,李嗣源呵呵笑道:“若能果真如此,饶是两川之兵精锐,我王师要平定两川,也只在朝夕之间了。”
李嗣源忽而又肃然道:“此次用兵两川,北路军由禁军并保义军、护国军、静难军组成,亦是此番朝廷对两川用兵之主力,静难军为疾火先锋,任务只有一个,夺取剑门。其次,保义军、护国军作为主力先锋,任务便是在静难军夺得剑门后,顺势攻下剑州。剑州为北路军用兵两川的前哨堡垒,必须要稳如泰山。最后,为保证朝廷用兵的突然性,禁军在最后出师,在先锋大军攻下剑州后,禁军作为北路军主力,也是北路军攻伐两川各地的主力。”
“东路军为偏师,亦为奇兵。郭卿如今有万余万州军,朝廷再调五千禁军为尔后援,至于用兵时机,便依秦王之见与郭卿所奏,由郭卿自行决定。”
李绍城、郭威无不大喜应诺。
朝廷以北路军为主力,而东路军为奇兵,却是有道理的。
首先,关中距离剑门近,主力出剑门是必然之选,绕道万州无疑是个大圈,先前郭崇韬出剑门入蜀,也是这个原因。其次,郭威虽说在万州准备了两年,但运兵船舰非是帝国所长,哪怕有荆南相助,也无法满足数万大军之用。再次,长江水道虽说利于用兵,毕竟不如后世,没有大规模整修河道,险滩要害之地甚多。
故而,北路军为主力,而东路军为偏师。
朝廷用兵两川,计议已定,先期绸缪与准备可谓开始的很早,主要兵力,先期预定,有禁军五万,保义军、护国军、静难军各自发军五千上下,外加万州军万余,总计七万五千余战兵。再加上保宁军、武信军与绵州戍兵,几乎接近十万大军了——辅兵与征发的民夫则另算。
当年郭崇韬伐蜀,兵力六万,如是对比,此番声势更盛。
将、兵已定,接下来便是统帅人选。
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李嗣源没有必要亲征,主帅自然由秦王担任。
六年前大唐伐蜀,庄宗以魏王李继岌为帅,而郭崇韬辅之,实际上魏王并不精通军事,故而军中大计皆出自郭崇韬。庄宗曾对郭崇韬言道:“继岌未习军政,卿久从吾战伐,西面之事,属之于卿。”魏王,摆设而已。
这里面有个典故。当年郭崇韬虽说领袖群臣,一时风头无人能及,实则一方面受到政敌挤压,一方面又被宦官仇视,更为后宫嫔妃所不容,处境非常艰难,郭崇韬自付若任由形势恶化,恐难以在朝中立足,便想立下一件大功,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是以在李严出使蜀国回来,上书说蜀国可图后,郭崇韬便想统帅三军伐蜀。但当时郭崇韬顾虑对手们不允许,再者当时李嗣源乃是诸道兵马总管,郭崇韬也不一定争得过李嗣源,所以这事不能明说。
思前想后,郭崇韬心生一计,便去见庄宗。他对庄宗说,魏王已过及冠之龄,却没什么显赫功劳,恐怕朝臣不服,将来诸位只怕也不稳固,不如让魏王统军伐蜀,如此可立不世之功。
彼时庄宗、刘皇后皆爱魏王,庄宗甚觉有理,但魏王的斤两庄宗也深知,故而思虑了一番后,对郭崇韬说,魏王阅历不足,掌控三军怕有难度,魏王伐蜀需得能臣辅佐,你既然提议此事,便由你辅佐魏王伐蜀吧。
时魏王伐蜀,满朝皆知,一旦伐蜀功成归来,魏王必进位为太子。
出征途中,郭崇韬甚至跟魏王李继岌明言,打仗的事我做主,你在旁边看着就行,只要伐蜀功成,你稳坐太子,我们皆大欢喜。
彼时出征的亲王虽名为统帅,实则混功劳罢了。
而今却不同了。
唯一相同的,便只有一件事。
满朝文武,在得知王师要伐蜀时,都已算准秦王会为帅。而他们也如之前一般都知晓,一旦伐蜀功成,秦王便不再是秦王了。
当是太子!
……
帝国如此大举攻打两川,却有个问题,京畿之地何人来守卫。
禁军尽数开拔,便只有六军与侍卫亲军了。这些年来,为供养禁军,六军与侍卫亲军被裁汰了许多,但留下的几乎都是精锐,总人数在一万到两万之间,如今国内太平,守卫洛阳却是足够。
虽说六军与侍卫亲军被裁了许多,但裁汰下来的将士,朝廷都安排得非常妥善——如今新政有成,百姓的日子愈发好过,只要有田种,大部分人都满意,所以也不用担心六军与侍卫亲军本身作乱。
春,布德施惠,劝农养生;夏,助长顺生,无举大事;秋,兴兵革,征战不义;冬,为谨盖藏,闭藏之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得秋高气爽,适合用兵的时节到来,帝国便将攻伐两川。
却说朝廷在遂州设立武信军,在阆、果二州设立保宁军的消息传到成都,孟知祥急忙召见了幕僚,来商议此事。
幕僚们七嘴八舌,大部分都认为朝廷此举,意在图谋两川,“自朝廷推行新政以来,骄兵悍将为之一空,四方太平,农耕大兴,又因近些年来,朝廷岁岁丰收,遂添数万精锐禁军,如今的朝廷,可谓是国富军强,一旦朝廷打定主意对两川用兵,必是雷霆之势。如今,朝廷在蜀中设立藩镇,夺我土地,掠我百姓,意欲何为,岂不明白?当今之计,还请大帅速作决断,以免为朝廷所制啊!”
这人话音刚落下,另有一幕僚目露不屑之色,不赞同对方的说法:“朝廷设立武信军、保宁军,位在阆州、果州、遂州,增兵的绵州,也不属我西川。眼下局势,可知朝廷要对付的实乃东川,我西川并未受到殃及。何以如此?无非李绍斌抗拒朝廷之心不知遮掩,自立之心昭然若揭,而令朝廷无法坐视!而我西川则虽有不顺之举,凡事皆知遮掩,故而朝廷无心将我如何!兵者,国之大事,岂会轻率为之!诸位难道忘了,这些年来,朝廷对我西川一直宽宥有加,又对大帅加官晋爵,这岂是会用兵西川之象?”
“掩耳盗铃,先生此言贻笑大方!两川之地,一脉相承,唇亡而齿寒,一旦东川被朝廷所制,西川焉能独善其身?先生难道忘了,赵季良可是被那秦王,捉拿于荆州!缘何如此?可见彼时,秦王已对西川顾虑万分!当此之际,朝廷谋东川,又岂会放任西川不管!”
提及赵季良,孟知祥不免面色有些难看,那原本是他的左膀右臂,更是谋主一流,却在荆州被李从璟捉了去,害得之后他凡事都要自己操心,实在是痛恨不已。
几人争执半晌无果,忽而有人求见,孟知祥看见来人,顿时大喜,那是他派往洛阳的探子,如今却是回来了。
探子带回来一个重磅消息:朝廷欲再割绵、龙二州为节镇。
龙州,那是孟知祥的地盘。这还了得,孟知祥立即大怒。
“大帅,朝廷图谋两川之心,已不容置疑!为今之计,当与东川携手,共同进退,方能谋得先机!”
孟知祥深以为然,遂不再犹豫,遣使去往东川,与李绍斌商议结盟事宜。
许多日后,孟知祥嫁女于李绍斌之子,以此为标志,东、西川结为同盟。
随后,两川联合上表朝廷,言道:“朝廷于阆州设镇,在绵州、遂州增兵,致使流言四起,震动全蜀,请朝廷收回成命。”
第549章 谷雨识洛阳,笔落动两川(四)
朝廷并没有如孟知祥、李绍斌所上表的那样,将在阆州设立保宁军、在遂州设立武信军的诏令收回去,李嗣源虽然在回复中对两人好言抚慰了一番,但对阆州、果州、遂州、绵州的增兵却并没有放缓步伐。
诏书下达到梓州的时候,李绍斌气得当着众人面,将诏书撕得粉碎,狠狠丢在地上,犹觉得不解气,指着门外便是一阵破口大骂。
“大帅,朝廷无意撤消遂州、阆州的节镇,其实都在我等意料之中,委实不必对此太多气恼。先时,朝廷既然决定在蜀中增兵,打的便是图谋两川的主意,如今对大帅与孟帅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甚至连半分退步也没有,不过是让我等更加认清形势罢了。”说话的是部将王晖,从马直的老卒,素来得力,深为李绍斌所倚重,他好言宽慰,“当务之急,最要紧的,是要对往后之事从长计议。”
李绍斌重重坐回帅位,沉着脸不说话,他也知晓王晖说的乃是实情,只不过,之前朝廷对两川的态度一直颇为宽容,就拿去岁的事来说,李嗣源在洛阳祭天,下令让李绍斌贡献钱财百万,李绍斌只不过给了五十万,朝廷也说什么。
这还是朝廷对东川有所求,类似的事在以往不甚枚举,东川这些年对朝廷诏令阴奉阳违的多了,而对东川的要求,类似任命地方官、将的事,向来是李绍斌说什么,朝廷就答应什么,有些时候惹得李绍斌发脾气,朝廷甚至会降下官爵来安抚。
正因如此,李绍斌认定了朝廷软弱无能、软弱可欺,因而日渐骄横,在东川自立的心思也一复一日膨胀起来,做起准备来也愈发乖张。
但眼前这件事却跟以往大为不同,朝廷突然割了蜀中数州,设立两个节镇,更是在绵州增兵,这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狠狠砸在了李绍斌脑门上。无论是遂州武信军,还是阆州、果州保宁军,都让他如感悬剑在顶,日夜坐立难安。
他李绍斌的确早就在作自立的准备,然则,在他看来,朝廷可是向来没作制裁他的准备,反而一直在忍让退步。如今说动手就动手,一动手就是雷霆手段,的确让李绍斌在感到愕然、反应不过来的同时,也分外气恼。
尤其这回,他与孟知祥联名上书朝廷,要求撤销武信军、保宁军,朝廷非但没有照做,甚至连一点表示都没有,加官晋爵安抚也好,撤销其中一个藩镇作为退步也罢,完全都没有,便是连绵州的戍兵,都没有停止增加的迹象!
“简直闻所未闻,简直狗屁不通,简直不知所谓!”李绍斌狠狠一巴掌砸在座椅的扶手上,心中暗暗骂道。
“朝廷如此作为,东川不能不予以回击,否则,接下来朝廷若是再割绵州、龙州为节镇,那剑州可就也有不保的危险了!”王晖接着说道,“再则,如今,绵州、阆州、果州、遂州成三面围我东川之势,也不可不察!大帅,早拿主意,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啊!”
李绍斌不说话,他内心仍旧在权衡。
虽说东川一直在图谋自立,但事到临头,“造反”这两个字就要扣在脑袋上,一镇之地就要走到整个帝国的对立面去,与整个帝国为敌,这样的事谁敢说轻松?谁还能不踌躇、担心、忧虑?
不错,东川是要独立,但李绍斌更希望那是一种慢性的、缓和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东川的地位,提升他自己头上的官爵,一步步封侯、封王,一步步将东川这个节镇向大镇、附属镇、王国转换,最后等时机成熟——例如说帝国大乱了,亦或是李嗣源死了,或者那个藩镇叛乱了,他再借机完成独立。
而不是陡然一下子,东川宣布脱离大唐,然后迎接朝廷大军铺天盖地的攻伐,那样的话,他岂不是疯了?他图什么?脱离大唐,总得有个名头,或者建立王国,或者自立为帝,而现在,他自忖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与朝廷兵戎相见,以武力割据一地,那是走投无路的下下之选,是没有办法之后的放手一搏。平心而论,这样的举动有赌博之嫌,因为那样以来,东川成为众矢之的,将没有退路,若是朝廷大军骁勇善战,若是藩镇来攻他抵挡不住,若是最后他战败了,那可是万劫不复的下场!
蜀中的确有天险,这也是李绍斌敢于谋求自立的重要原因,但天险再险,总有许多名将大军攻破过,他李绍斌何以敢信心百倍,觉得王师攻不进来?
王晖见李绍斌面色不见深浅,有些着急,加紧劝说道:“大帅,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朝廷如此紧逼,兵戎相见也不可避免,谋大事者,成于果断,败于犹豫,事已至此,请大帅速下决心!”
李绍斌闭目仰头,深吸了口气,半晌,他颔首挣目,眸露凶光,面目也狰狞起来,仿佛要吃人一般,狠决口音从嗓子里蹦了出来,“听我帅令:其一,郭启云,即刻带本帅亲卫,往绵州传令给刺史武虔裕,命他即日到梓州见本帅,若其敢拒绝,武力拘押;其二,王晖,本帅给你三千兵马,你速去剑门,修筑七寨,并于剑门北修筑关隘要塞,命为永兴关;其三,长史,你立即招募青壮,无论你用何种方法,十日之内,必得两万。而后,配给兵刃,不给军粮,将其赶往遂州、果州、阆州,以其剽掠三州镇军!”
下定了决心,李绍斌也就不再迟疑,他性情暴烈果断,决定豁出去就不会扭扭捏捏。不过这是反击之举,是回应朝廷设立节镇、而又无视他的上表的。
接下来,李绍斌又吩咐道:“给秦王去信,让秦王转告朝廷:朝廷分我属州,各建节镇,又屡次增兵戍守,分明是欲致我于死地也!倘若朝廷再继续增兵,绍斌将退无可退,只得殊死一搏,到得那时,昔日同袍之宜,怕是顾不得了!”
李绍斌曾是从马直都指挥使,与李从璟的确有同袍之义,故而他这番写信给李从璟,是在往好的方面做最后的努力。
王晖等人得了令,俱都神色奋然,间或有惴惴不安者,也被大众的情绪裹挟着,显得微不足道而又不可见。
屋中众人都领命去了,周围也就安静下来,李绍斌满面通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阳光跃过青砖黑瓦,从大门照进屋来,在他身前投射出一个方形的光区,亮得有些刺眼。府中的行人,来去匆匆,生怕惊扰到什么似的,炎夏时节,树木郁郁葱葱,投下大片阴影,却安静的不像话,那叫人心烦的蝉鸣也听不见了。
一想到就要与整个帝国为敌,李绍斌心底不免升起一丝惶恐、不安,他毕竟是弱小的,只有一镇之地,属州三五个,城池十余座,军卒三两万,将领数十名,百姓二三十万。
帝国则不同,无论从哪个方面比,都是参天大树,而他是那可笑的蚍蜉。听闻帝国新编禁军五万,乃是从帝国百十万军卒中拣选的,个顶个都是绝对的精锐之辈,骨干更是昔日让敌寇闻风丧胆、名言天下的百战军。
此番伐蜀,李嗣源不会亲征的,必是那秦王领军,听说他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曾今以绝对劣势兵力,杀得契丹尸积如山,气得耶律阿保机吐血而死……还有那李从珂、石敬瑭,都是骁勇之辈,没一个是徒有虚名的,此番席卷十万大军而来,山河也能倾覆……
盯着屋内的阳光看得久了,李绍斌双眼有些酸痛,他站起身来,握住腰间横刀,走到门口,鳞甲交响,步履生风。
屋外的风景正好,一片生机勃发之象,到底是夏日,万物生命正盛,正该大展本色之时。是了,王彦章说得好,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朝廷虽然势大,他李绍斌却也不是好惹的!
想当年,随庄宗转战南北,历经大小战事数以百计,每回率从马直与敌军交阵,无不勇猛直进,杀得敌军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多少名将成了他手下败将,多了精锐之军被他亲手挫败,他李绍斌,也曾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百战军如何,彼时还不知道在哪儿!秦王如何,当年在从马直,也不过他麾下一员小卒而已!李绍斌是看着他入伍的,乳臭未干的小子而已,当年第一回战阵杀人,事后吐得不成人形,鼻涕泪水弄得满脸都是——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凡人一个,血肉之躯罢了,难道还刀砍不进、斧劈不断了?
李绍斌站直了身躯,他觉得自己的身姿很挺拔,似乎都高了几分,他目光坚毅,觉得天下英雄不过如此,他体中血热沸腾,认为他同样能傲视群雄,建立叫天下人侧目的功业!
功业,都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百战军不算什么,禁军说到底不过一群杂兵,他东川眼下兵马虽少,势力虽然不大,但现在机会来了!功名但凭马上取,富贵全靠双手搏,血火战阵过后,他的东川也会成为庞然大物,他的东川军也会坚不可摧,他也会有无数良将,数不清的谋士!
他李绍斌并不比任何人差,相反,他很强,从马直都指挥使,应该成就一番大功业!
……
在剑门县北二十五里有剑门山,亦曰大剑山,其东三十里有小剑山。两山相连,山势绝险,飞阁通衢,谓之剑阁。大小剑山延绵两百多里,峰峦联络,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谓之剑门关。因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名剑门。
这些资料赵象爻脑早已经背诵的滚瓜烂熟,他回头望了一眼绵绵无际的崇山峻岭,但见青岩灰山,碧绿的林木如针如被,每一步都仿佛蕴藏着数不尽的神秘,天空阴沉沉的,仿佛要塌下来一般。
置身这样的山道中,便是没有猛兽蛇虫出现,也叫人难有安全感,何况是现在。赵象爻看了一眼身边的青衣锐士,眉目不禁微微往下沉去。
“不行,再这样下去,全都得交代在这儿!”赵象爻心中已有了判断,不到二十名军情处锐士,几乎半数负伤,后面的追兵太多了,他们无法都逃出去。
伸手扶了一下腰间的竹筒,赵象爻心里稍稍安定了些,他咬咬牙,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份地图送出去,送到秦王手里。
帝国就要向两川用兵了,没有这幅军情处耗尽无数心血、以三年时间绘制的详尽地图,秦王就不能以最合理的方案用兵。往小了说,这幅地图关系到万千将士的性命,往大了说,它甚至有可能左右伐蜀战局的成败!
太大意了!赵象爻责备自己,心中的懊恼像是波涛汹涌的江潮。朝廷加快了用兵两川的步伐,军情处的地图在绘制后半段时,也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忙则生乱,在最后关头被董璋的耳目发现,这才不得不携图而逃。
“得想个法子!”赵象爻往身后看了一眼,心中顿时一紧,追兵已经在不远处的山岭上露出了身影。
虽说李从璟不知原本历史上,两川何以能击败朝廷王师,得以独立,但安重诲、李嗣源这两人的这番谋划,的确显露出他们当年屡战屡胜、扬名晋地的道理。
有了内里一刀,接下来就是谋划王师堂堂正正的进攻之法。
如李从璟方才所言,用兵两川,大势上基本就是两条路线,一北一东。
李嗣源、李从璟父子召见静难军节度使李绍城、万州防御使郭威,原因就在于此。如今朝廷虽不曾掌控河陇之地,毕竟握有关中、汉中、三峡,以李嗣源、李从璟父子数年来的打算,自然不会只发一路大军,数路并举,不仅正和用兵之道,如今帝国亦有这样的实力。
确立了王师从北、东两面同时进军的战略之后,接下来便是战术安排。
战术安排也很简单,抓住重点就是。
“北路军用兵重点,在于迅速攻克剑门关,大军通过剑阁通道,再进一步夺取剑州。只要能占领剑州,北路军便能对两川形成居高临下的俯瞰之势,往后视情况用兵就如顺水行舟,信手拈来。”
议事到了后段,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殿中的阳光变得金黄一片,美不胜收,李从璟沐浴着夕阳,如是道:“如郭威所言,东路军用兵重点,在于加强涪州、泸州、绵州防备,而寻机速克合州、嘉州,往后无论是支援武信军、保宁军,亦或是与北路军配合直捣梓州,还是作为奇兵直取成都,都易如反掌。”
李从璟话音落下,李嗣源呵呵笑道:“若能果真如此,饶是两川之兵精锐,我王师要平定两川,也只在朝夕之间了。”
李嗣源忽而又肃然道:“此次用兵两川,北路军由禁军并保义军、护国军、静难军组成,亦是此番朝廷对两川用兵之主力,静难军为疾火先锋,任务只有一个,夺取剑门。其次,保义军、护国军作为主力先锋,任务便是在静难军夺得剑门后,顺势攻下剑州。剑州为北路军用兵两川的前哨堡垒,必须要稳如泰山。最后,为保证朝廷用兵的突然性,禁军在最后出师,在先锋大军攻下剑州后,禁军作为北路军主力,也是北路军攻伐两川各地的主力。”
“东路军为偏师,亦为奇兵。郭卿如今有万余万州军,朝廷再调五千禁军为尔后援,至于用兵时机,便依秦王之见与郭卿所奏,由郭卿自行决定。”
李绍城、郭威无不大喜应诺。
朝廷以北路军为主力,而东路军为奇兵,却是有道理的。
首先,关中距离剑门近,主力出剑门是必然之选,绕道万州无疑是个大圈,先前郭崇韬出剑门入蜀,也是这个原因。其次,郭威虽说在万州准备了两年,但运兵船舰非是帝国所长,哪怕有荆南相助,也无法满足数万大军之用。再次,长江水道虽说利于用兵,毕竟不如后世,没有大规模整修河道,险滩要害之地甚多。
故而,北路军为主力,而东路军为偏师。
朝廷用兵两川,计议已定,先期绸缪与准备可谓开始的很早,主要兵力,先期预定,有禁军五万,保义军、护国军、静难军各自发军五千上下,外加万州军万余,总计七万五千余战兵。再加上保宁军、武信军与绵州戍兵,几乎接近十万大军了——辅兵与征发的民夫则另算。
当年郭崇韬伐蜀,兵力六万,如是对比,此番声势更盛。
将、兵已定,接下来便是统帅人选。
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李嗣源没有必要亲征,主帅自然由秦王担任。
六年前大唐伐蜀,庄宗以魏王李继岌为帅,而郭崇韬辅之,实际上魏王并不精通军事,故而军中大计皆出自郭崇韬。庄宗曾对郭崇韬言道:“继岌未习军政,卿久从吾战伐,西面之事,属之于卿。”魏王,摆设而已。
这里面有个典故。当年郭崇韬虽说领袖群臣,一时风头无人能及,实则一方面受到政敌挤压,一方面又被宦官仇视,更为后宫嫔妃所不容,处境非常艰难,郭崇韬自付若任由形势恶化,恐难以在朝中立足,便想立下一件大功,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是以在李严出使蜀国回来,上书说蜀国可图后,郭崇韬便想统帅三军伐蜀。但当时郭崇韬顾虑对手们不允许,再者当时李嗣源乃是诸道兵马总管,郭崇韬也不一定争得过李嗣源,所以这事不能明说。
思前想后,郭崇韬心生一计,便去见庄宗。他对庄宗说,魏王已过及冠之龄,却没什么显赫功劳,恐怕朝臣不服,将来诸位只怕也不稳固,不如让魏王统军伐蜀,如此可立不世之功。
彼时庄宗、刘皇后皆爱魏王,庄宗甚觉有理,但魏王的斤两庄宗也深知,故而思虑了一番后,对郭崇韬说,魏王阅历不足,掌控三军怕有难度,魏王伐蜀需得能臣辅佐,你既然提议此事,便由你辅佐魏王伐蜀吧。
时魏王伐蜀,满朝皆知,一旦伐蜀功成归来,魏王必进位为太子。
出征途中,郭崇韬甚至跟魏王李继岌明言,打仗的事我做主,你在旁边看着就行,只要伐蜀功成,你稳坐太子,我们皆大欢喜。
彼时出征的亲王虽名为统帅,实则混功劳罢了。
而今却不同了。
唯一相同的,便只有一件事。
满朝文武,在得知王师要伐蜀时,都已算准秦王会为帅。而他们也如之前一般都知晓,一旦伐蜀功成,秦王便不再是秦王了。
当是太子!
……
帝国如此大举攻打两川,却有个问题,京畿之地何人来守卫。
禁军尽数开拔,便只有六军与侍卫亲军了。这些年来,为供养禁军,六军与侍卫亲军被裁汰了许多,但留下的几乎都是精锐,总人数在一万到两万之间,如今国内太平,守卫洛阳却是足够。
虽说六军与侍卫亲军被裁了许多,但裁汰下来的将士,朝廷都安排得非常妥善——如今新政有成,百姓的日子愈发好过,只要有田种,大部分人都满意,所以也不用担心六军与侍卫亲军本身作乱。
春,布德施惠,劝农养生;夏,助长顺生,无举大事;秋,兴兵革,征战不义;冬,为谨盖藏,闭藏之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得秋高气爽,适合用兵的时节到来,帝国便将攻伐两川。
却说朝廷在遂州设立武信军,在阆、果二州设立保宁军的消息传到成都,孟知祥急忙召见了幕僚,来商议此事。
幕僚们七嘴八舌,大部分都认为朝廷此举,意在图谋两川,“自朝廷推行新政以来,骄兵悍将为之一空,四方太平,农耕大兴,又因近些年来,朝廷岁岁丰收,遂添数万精锐禁军,如今的朝廷,可谓是国富军强,一旦朝廷打定主意对两川用兵,必是雷霆之势。如今,朝廷在蜀中设立藩镇,夺我土地,掠我百姓,意欲何为,岂不明白?当今之计,还请大帅速作决断,以免为朝廷所制啊!”
这人话音刚落下,另有一幕僚目露不屑之色,不赞同对方的说法:“朝廷设立武信军、保宁军,位在阆州、果州、遂州,增兵的绵州,也不属我西川。眼下局势,可知朝廷要对付的实乃东川,我西川并未受到殃及。何以如此?无非李绍斌抗拒朝廷之心不知遮掩,自立之心昭然若揭,而令朝廷无法坐视!而我西川则虽有不顺之举,凡事皆知遮掩,故而朝廷无心将我如何!兵者,国之大事,岂会轻率为之!诸位难道忘了,这些年来,朝廷对我西川一直宽宥有加,又对大帅加官晋爵,这岂是会用兵西川之象?”
“掩耳盗铃,先生此言贻笑大方!两川之地,一脉相承,唇亡而齿寒,一旦东川被朝廷所制,西川焉能独善其身?先生难道忘了,赵季良可是被那秦王,捉拿于荆州!缘何如此?可见彼时,秦王已对西川顾虑万分!当此之际,朝廷谋东川,又岂会放任西川不管!”
提及赵季良,孟知祥不免面色有些难看,那原本是他的左膀右臂,更是谋主一流,却在荆州被李从璟捉了去,害得之后他凡事都要自己操心,实在是痛恨不已。
几人争执半晌无果,忽而有人求见,孟知祥看见来人,顿时大喜,那是他派往洛阳的探子,如今却是回来了。
探子带回来一个重磅消息:朝廷欲再割绵、龙二州为节镇。
龙州,那是孟知祥的地盘。这还了得,孟知祥立即大怒。
“大帅,朝廷图谋两川之心,已不容置疑!为今之计,当与东川携手,共同进退,方能谋得先机!”
孟知祥深以为然,遂不再犹豫,遣使去往东川,与李绍斌商议结盟事宜。
许多日后,孟知祥嫁女于李绍斌之子,以此为标志,东、西川结为同盟。
随后,两川联合上表朝廷,言道:“朝廷于阆州设镇,在绵州、遂州增兵,致使流言四起,震动全蜀,请朝廷收回成命。”
第549章 谷雨识洛阳,笔落动两川(四)
朝廷并没有如孟知祥、李绍斌所上表的那样,将在阆州设立保宁军、在遂州设立武信军的诏令收回去,李嗣源虽然在回复中对两人好言抚慰了一番,但对阆州、果州、遂州、绵州的增兵却并没有放缓步伐。
诏书下达到梓州的时候,李绍斌气得当着众人面,将诏书撕得粉碎,狠狠丢在地上,犹觉得不解气,指着门外便是一阵破口大骂。
“大帅,朝廷无意撤消遂州、阆州的节镇,其实都在我等意料之中,委实不必对此太多气恼。先时,朝廷既然决定在蜀中增兵,打的便是图谋两川的主意,如今对大帅与孟帅提出的要求,置之不理,甚至连半分退步也没有,不过是让我等更加认清形势罢了。”说话的是部将王晖,从马直的老卒,素来得力,深为李绍斌所倚重,他好言宽慰,“当务之急,最要紧的,是要对往后之事从长计议。”
李绍斌重重坐回帅位,沉着脸不说话,他也知晓王晖说的乃是实情,只不过,之前朝廷对两川的态度一直颇为宽容,就拿去岁的事来说,李嗣源在洛阳祭天,下令让李绍斌贡献钱财百万,李绍斌只不过给了五十万,朝廷也说什么。
这还是朝廷对东川有所求,类似的事在以往不甚枚举,东川这些年对朝廷诏令阴奉阳违的多了,而对东川的要求,类似任命地方官、将的事,向来是李绍斌说什么,朝廷就答应什么,有些时候惹得李绍斌发脾气,朝廷甚至会降下官爵来安抚。
正因如此,李绍斌认定了朝廷软弱无能、软弱可欺,因而日渐骄横,在东川自立的心思也一复一日膨胀起来,做起准备来也愈发乖张。
但眼前这件事却跟以往大为不同,朝廷突然割了蜀中数州,设立两个节镇,更是在绵州增兵,这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狠狠砸在了李绍斌脑门上。无论是遂州武信军,还是阆州、果州保宁军,都让他如感悬剑在顶,日夜坐立难安。
他李绍斌的确早就在作自立的准备,然则,在他看来,朝廷可是向来没作制裁他的准备,反而一直在忍让退步。如今说动手就动手,一动手就是雷霆手段,的确让李绍斌在感到愕然、反应不过来的同时,也分外气恼。
尤其这回,他与孟知祥联名上书朝廷,要求撤销武信军、保宁军,朝廷非但没有照做,甚至连一点表示都没有,加官晋爵安抚也好,撤销其中一个藩镇作为退步也罢,完全都没有,便是连绵州的戍兵,都没有停止增加的迹象!
“简直闻所未闻,简直狗屁不通,简直不知所谓!”李绍斌狠狠一巴掌砸在座椅的扶手上,心中暗暗骂道。
“朝廷如此作为,东川不能不予以回击,否则,接下来朝廷若是再割绵州、龙州为节镇,那剑州可就也有不保的危险了!”王晖接着说道,“再则,如今,绵州、阆州、果州、遂州成三面围我东川之势,也不可不察!大帅,早拿主意,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啊!”
李绍斌不说话,他内心仍旧在权衡。
虽说东川一直在图谋自立,但事到临头,“造反”这两个字就要扣在脑袋上,一镇之地就要走到整个帝国的对立面去,与整个帝国为敌,这样的事谁敢说轻松?谁还能不踌躇、担心、忧虑?
不错,东川是要独立,但李绍斌更希望那是一种慢性的、缓和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东川的地位,提升他自己头上的官爵,一步步封侯、封王,一步步将东川这个节镇向大镇、附属镇、王国转换,最后等时机成熟——例如说帝国大乱了,亦或是李嗣源死了,或者那个藩镇叛乱了,他再借机完成独立。
而不是陡然一下子,东川宣布脱离大唐,然后迎接朝廷大军铺天盖地的攻伐,那样的话,他岂不是疯了?他图什么?脱离大唐,总得有个名头,或者建立王国,或者自立为帝,而现在,他自忖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与朝廷兵戎相见,以武力割据一地,那是走投无路的下下之选,是没有办法之后的放手一搏。平心而论,这样的举动有赌博之嫌,因为那样以来,东川成为众矢之的,将没有退路,若是朝廷大军骁勇善战,若是藩镇来攻他抵挡不住,若是最后他战败了,那可是万劫不复的下场!
蜀中的确有天险,这也是李绍斌敢于谋求自立的重要原因,但天险再险,总有许多名将大军攻破过,他李绍斌何以敢信心百倍,觉得王师攻不进来?
王晖见李绍斌面色不见深浅,有些着急,加紧劝说道:“大帅,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朝廷如此紧逼,兵戎相见也不可避免,谋大事者,成于果断,败于犹豫,事已至此,请大帅速下决心!”
李绍斌闭目仰头,深吸了口气,半晌,他颔首挣目,眸露凶光,面目也狰狞起来,仿佛要吃人一般,狠决口音从嗓子里蹦了出来,“听我帅令:其一,郭启云,即刻带本帅亲卫,往绵州传令给刺史武虔裕,命他即日到梓州见本帅,若其敢拒绝,武力拘押;其二,王晖,本帅给你三千兵马,你速去剑门,修筑七寨,并于剑门北修筑关隘要塞,命为永兴关;其三,长史,你立即招募青壮,无论你用何种方法,十日之内,必得两万。而后,配给兵刃,不给军粮,将其赶往遂州、果州、阆州,以其剽掠三州镇军!”
下定了决心,李绍斌也就不再迟疑,他性情暴烈果断,决定豁出去就不会扭扭捏捏。不过这是反击之举,是回应朝廷设立节镇、而又无视他的上表的。
接下来,李绍斌又吩咐道:“给秦王去信,让秦王转告朝廷:朝廷分我属州,各建节镇,又屡次增兵戍守,分明是欲致我于死地也!倘若朝廷再继续增兵,绍斌将退无可退,只得殊死一搏,到得那时,昔日同袍之宜,怕是顾不得了!”
李绍斌曾是从马直都指挥使,与李从璟的确有同袍之义,故而他这番写信给李从璟,是在往好的方面做最后的努力。
王晖等人得了令,俱都神色奋然,间或有惴惴不安者,也被大众的情绪裹挟着,显得微不足道而又不可见。
屋中众人都领命去了,周围也就安静下来,李绍斌满面通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阳光跃过青砖黑瓦,从大门照进屋来,在他身前投射出一个方形的光区,亮得有些刺眼。府中的行人,来去匆匆,生怕惊扰到什么似的,炎夏时节,树木郁郁葱葱,投下大片阴影,却安静的不像话,那叫人心烦的蝉鸣也听不见了。
一想到就要与整个帝国为敌,李绍斌心底不免升起一丝惶恐、不安,他毕竟是弱小的,只有一镇之地,属州三五个,城池十余座,军卒三两万,将领数十名,百姓二三十万。
帝国则不同,无论从哪个方面比,都是参天大树,而他是那可笑的蚍蜉。听闻帝国新编禁军五万,乃是从帝国百十万军卒中拣选的,个顶个都是绝对的精锐之辈,骨干更是昔日让敌寇闻风丧胆、名言天下的百战军。
此番伐蜀,李嗣源不会亲征的,必是那秦王领军,听说他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曾今以绝对劣势兵力,杀得契丹尸积如山,气得耶律阿保机吐血而死……还有那李从珂、石敬瑭,都是骁勇之辈,没一个是徒有虚名的,此番席卷十万大军而来,山河也能倾覆……
盯着屋内的阳光看得久了,李绍斌双眼有些酸痛,他站起身来,握住腰间横刀,走到门口,鳞甲交响,步履生风。
屋外的风景正好,一片生机勃发之象,到底是夏日,万物生命正盛,正该大展本色之时。是了,王彦章说得好,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朝廷虽然势大,他李绍斌却也不是好惹的!
想当年,随庄宗转战南北,历经大小战事数以百计,每回率从马直与敌军交阵,无不勇猛直进,杀得敌军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多少名将成了他手下败将,多了精锐之军被他亲手挫败,他李绍斌,也曾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百战军如何,彼时还不知道在哪儿!秦王如何,当年在从马直,也不过他麾下一员小卒而已!李绍斌是看着他入伍的,乳臭未干的小子而已,当年第一回战阵杀人,事后吐得不成人形,鼻涕泪水弄得满脸都是——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凡人一个,血肉之躯罢了,难道还刀砍不进、斧劈不断了?
李绍斌站直了身躯,他觉得自己的身姿很挺拔,似乎都高了几分,他目光坚毅,觉得天下英雄不过如此,他体中血热沸腾,认为他同样能傲视群雄,建立叫天下人侧目的功业!
功业,都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百战军不算什么,禁军说到底不过一群杂兵,他东川眼下兵马虽少,势力虽然不大,但现在机会来了!功名但凭马上取,富贵全靠双手搏,血火战阵过后,他的东川也会成为庞然大物,他的东川军也会坚不可摧,他也会有无数良将,数不清的谋士!
他李绍斌并不比任何人差,相反,他很强,从马直都指挥使,应该成就一番大功业!
……
在剑门县北二十五里有剑门山,亦曰大剑山,其东三十里有小剑山。两山相连,山势绝险,飞阁通衢,谓之剑阁。大小剑山延绵两百多里,峰峦联络,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谓之剑门关。因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名剑门。
这些资料赵象爻脑早已经背诵的滚瓜烂熟,他回头望了一眼绵绵无际的崇山峻岭,但见青岩灰山,碧绿的林木如针如被,每一步都仿佛蕴藏着数不尽的神秘,天空阴沉沉的,仿佛要塌下来一般。
置身这样的山道中,便是没有猛兽蛇虫出现,也叫人难有安全感,何况是现在。赵象爻看了一眼身边的青衣锐士,眉目不禁微微往下沉去。
“不行,再这样下去,全都得交代在这儿!”赵象爻心中已有了判断,不到二十名军情处锐士,几乎半数负伤,后面的追兵太多了,他们无法都逃出去。
伸手扶了一下腰间的竹筒,赵象爻心里稍稍安定了些,他咬咬牙,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份地图送出去,送到秦王手里。
帝国就要向两川用兵了,没有这幅军情处耗尽无数心血、以三年时间绘制的详尽地图,秦王就不能以最合理的方案用兵。往小了说,这幅地图关系到万千将士的性命,往大了说,它甚至有可能左右伐蜀战局的成败!
太大意了!赵象爻责备自己,心中的懊恼像是波涛汹涌的江潮。朝廷加快了用兵两川的步伐,军情处的地图在绘制后半段时,也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忙则生乱,在最后关头被董璋的耳目发现,这才不得不携图而逃。
“得想个法子!”赵象爻往身后看了一眼,心中顿时一紧,追兵已经在不远处的山岭上露出了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