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母亲说过,小姐曾提出将他放为可读书入仕的良籍,他不是不动心,可一旦想到要离开这里,却始终觉得失去了什么。
虽是主仆却是亦师亦友,似乎只有在小姐身边,他才是被需要的,而非一个毫无主见的、连性命都拿捏在别人手中的奴仆,也许是他自作多情吧,可他始终觉得小姐待他不同寻常,甚至对他的很多习惯了若指掌。
诸如他总是喜欢在离开前,绕着梨雪斋前前后后巡查一遍,确定安全无误后方能安心离去。
当他看见躲在西厢墙角背光处发笑的笔架时,脑海中只闪过“麻烦”两个字。
这个人怎么还逗留在此,徐夷则是府中最不受欢迎的人,这种人不该和小姐牵扯到一起。
“你在做什么?”他厉声道。
笔架吓了一跳,信纸就从指尖飘落,被他反手抓住。
“你藏了什么!”夏师宜追问着,同时伸手去抢夺那张纸,笔架攥得更紧,他答应过少爷不许给第二个人瞧见的,说到做到。
夏师宜更觉不妥,若不是纸上写了可疑的内容,他为何遮遮掩掩,他绝不能容忍这种污秽之物侵染小姐的耳目。
信纸被抢走了,夏师宜打开,读了两行,疑惑地抬头打量着笔架。
笔架羞愧难当——该不会是少爷真写了什么不能外传的话吧。
·
冉念烟读过夏师宜送来的信,上面的确是徐夷则的笔迹,可上面的内容却很是奇异。
徐夷则原本不该知道的事,竟然罗列其上。
“我问过送信的小厮,他说八成是陈青少爷报的信。”夏师宜解释道。
冉念烟道:“怪不得,他们一向走得很近,可如此一来,信上的事也未必全然真实,陈青说话,七分真三分假,假的那三分却最紧要。”
夏师宜只是看着信上的文字。
原来乘马车到南府的人果然和徐牧斋有关。
那正是徐牧斋的管家,先行回来报信兼整饬房舍,待两个月后,徐牧斋的长子就要归来。
他名唤徐沂,和父亲一样,没有按照徐家的字辈取名,如今和徐希则同庚,十六岁,先前在顺天府学读书时和宁远之交好,徐牧斋让他回京城继续进学。
若说南府历经四代,已全然忘记了武学立家的根本,倾向于与文臣交游,那么徐牧斋这一支早已完全被江南风气浸染,喜文墨,厌行伍,对待商人也不持北方勋贵家族一贯的排斥态度,甚至结交了许多南方儒商,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
若是徐牧斋倒向齐王,或许可以激起徐彻的反对,促使南府彻底和北府保持一致,若是徐牧斋听从宁家的安排,转投太子,南府的立场也就难说。
然而徐沂此次回京更像是投石问路,名曰进学,实际是替父亲打点京城各处关节,待到下一个三年任期期满,徐牧斋回京时,万事俱备,只欠他本人这阵东风。
徐牧斋认为自己是决定南府未来的东风,这种想法自信得近乎天真,谁能笑到最后,还是要看谁押对了宝,毕竟九五之位只有一个,结果揭晓前所有人都是同一张桌上的赌徒,或赢或输,不到最后,没人会赔上全部身家。
“这算是谢礼了吧。”夏师宜道,“他感念夫人的情分,却碍于郡主,不能前来,这封信就算是还了一个人情。”
他语带不屑,心中却觉得羞愧,自己何时才能成为真正替小姐分忧的左膀右臂,而非闲读诗书的无用仆人。
琼枝在一旁感叹:“夷则少爷倒是有心。”
夏师宜默然无语,等着冉念烟吩咐。
绝不是谢礼,冉念烟暗道,这封信唯独送给她,分明是在提醒她徐沂和宁家早已私下盟订,近期南府会发生动荡。
父亲!
冉念烟心中一惊。
宁远之竟然能串通刚回京的徐沂,他和堂兄冉珩也是同窗,如何不能伺机侵染,以冉珩偏听偏信的习惯,不需什么手段就能收买。
怪不得大伯母起初只是有意向将堂姐送入东宫,另一面还在寻访合适的人家,如今入宫却成了板上钉钉的决定,难道她不在侯府的这几年,太子的势力早已暗中渗入侯府?
太子门下果然是文臣集团,手段也是以柔克刚、润物无声。
“今晚准备一下,明日去一趟京营的校场。”冉念烟道。
琼枝一时间没反应过来,疑惑地望着夏师宜,见他似乎明白小姐的意思,思索片刻,琼枝也才明白,小姐是要去找侯爷。
只要知道这一点,别的她就不用操心,只需依言准备即可。
☆、第四十五章
已是四更天,星河欲转, 圆月低垂。
京郊潮白河畔, 京城守军大营总兵行辕的内室里燃着数十支通臂大烛, 居中的虎皮靠椅空置无人,周围两侧分列十六张一尘不染的四方紫檀太师椅。
徐泰则坐在首位,身后站着两个看守他的士兵,仅仅隔着一道屏风一扇门,结构相仿的正堂里,徐衡正在和麾下的将士和参军议事。
新任西北总兵殷士茂轻率失德,贪功冒进, 甫一上任就将徐衡呕心沥血多年所部署的防线撤换为自己创制的新阵法,原本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的配置虽耗费人力, 却能使自宣府到榆林的五处边关重镇固若金汤。
可惜殷士茂在任三年,改弦更张, 徐衡昔日的经营付诸东流,随着近年来突厥军民频繁南下掠夺, 边警频发,西北武备废弛的真相才渐渐被世人知晓。
“可恶的是, 殷士茂之前上书朝廷,不仅不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将烂摊子甩到国公爷身上,说是国公爷重用火器、滥设防线,导致边军开支过大,西北百姓税负沉重,说自己为了平息民怨,缩减开支,这才陷入窘境。”
说话的人语气生硬,正是当年投诚的突厥将领哥舒。
徐衡道:“我们是军人,殷士茂是官僚,军人思考的是战争和时局,官僚思考的是银钱和升迁。”
哥舒泄气道:“难道就任由他陷害吗!殷士茂裁撤边军,得利的可是始毕利老贼——国公还记得我为什么只身投诚吧,就是为了不再为篡位的逆贼做事,我不是个能忍气吞声的人!”
“幸亏圣上英明,当初那道奏折留中不发,如今西北突厥大军压境,殷士茂才想起派他手下那个草包军师郑源回京鬼哭狼嚎,让京营驰援宣府,皇帝又不放心咱们重回西北,拖到现在这种地步,已经是败局了!”一个参军牢骚道。
马上涌出一干将领驳斥他,不能因殷士茂的关系就放弃宣府——“那可是大梁立国百十年来都没有丢失的重镇,不能毁在我们手上!”
众人议论纷纷,将领们都是硬脾气,被煽动得义愤填膺,叫嚣着要北上歼灭突厥,顺便铲除殷士茂,清君侧。
不少参军冷笑着浇冷水——“国公爷革新改制,三年来京营虽然士气大振,却还远不是突厥精锐的对手,你们不过是勇夫逞口舌之快,才不管成败得失!”
徐泰则在内室里沉默地听着,握紧了搁在膝头的双拳。
两个士兵耸耸肩,互相递了个眼色,似乎都在提醒对方看牢这位少爷。
今天傍晚,就是这位少爷驰马冲进军营——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军营里的规矩,无论官职大小,入营都要下马步行,可他的马辔上是镇国公府的徽记,一时无人敢阻拦。
彼时徐衡正在正堂商议军务,徐泰则直接冲了进去,说了些大事不好之类的话,徐衡没有理会他,直接命他们二人将他看押在内室,不许露面。
第一个骑马闯军营、第一个不经通报入行辕、第一个在满座将军面前大呼小叫,这位镇国公府的三少爷可是让人大开眼界。
因此,他们才提心吊胆,生怕这个人再闹将起来,他们又不敢像对付敌人一样对付镇国公的亲侄子。
此时的徐泰则也在懊悔煎熬,一方面怕徐夷则真出事,另一方面又听闻军情紧迫,而自己的幼稚行为未免小题大做。
方才闯门时急火攻心,现在平静下来,方才意识到他眼里千斤重的大事和正堂里正在讨论的事情相比,简直轻如鸿毛。
平时自以为是个人物,不过是可笑可耻的小家子气罢了。
良久,徐衡推门走进内室,两名士兵这才松了口气,急忙行礼。
“怎么还不休息,明日一早就送你回家,到了你祖母面前不许胡说,她身子还没痊愈。”徐衡一边说,一边径直走到八角架前,在铜盆里舀了清水,洗手净面。
他久在边关,早已习惯了自己料理起居。
徐泰则垂下头,闷闷道:“没帮成大哥,又违背了我娘的话,没脸回去了。”
哗哗的水声中,徐衡道:“你娘不会去找郡主。”
徐泰则惊讶地抬头。
徐衡道:“我派人回去打听过,家里一切安好,你原本也不用过来劝说我‘围魏救赵’。”
徐泰则自知鲁莽,本就心虚,如今被人点破,恼羞成怒地涨红了脸,强辩道:“万一打听的人回来说我娘已经去了,大哥就该平白被郡主欺凌吗?他教我骑射又有什么错,得罪了宁远之那也是宁远之轻狂无礼在先,是我先挑衅的,大哥都是在替我受罪!我是有勇无谋,那也看不得兄弟因我受罚!”
“伯父,这些年真是够了,郡主是你的妻子,大哥不也是你的孩子吗!他已没了母亲,可他像是一个有父亲的人吗!”
徐衡拿起挂在八角架上的巾子,一边擦手,一边冷静地看着他,就像在看一个无理取闹的孩子。
“这件事,不用你操心。”他轻描淡写地道。
徐泰则早已不知是羞愤还是负隅顽抗,沙声道:“今天来都来了,不如把回家后不敢说的话一股气说完——我敬佩大哥,如果我在那样的条件下,不会有他的骨气,可你们谁又在乎他,你知道他的才能吗?你在乎他的前程吗?难道要让他一辈子活在嘉德郡主的阴影里吗?清明那天嘉德郡主在御驾前中伤他的话,我现在还记得一清二楚——出身又怎么了,他还是我大哥,你却还认他这个儿子吗!”
徐衡默然片刻,道:“说完了?稍睡一会儿,半个时辰后启程。”
徐泰则的话就像打在棉花上,这让他挫败又烦躁。
他重复道:“我说过了,我不走!要留在这里!”
既然逃脱了樊笼,他便再不想回到公府中那刻意营造出的太平之中,繁花似锦下,全家人都在算计来算计去,最后算计的还是院墙里方寸得失,有谁在乎突厥大军压境?那才是亡天下的大事!
他本来就志在守土开疆,如今又惊闻西北战事吃紧,伯父被卷入殷士茂的弹劾案中,他义不容辞地想要担起责任。
徐衡忽略了他的慷慨陈词,看守他的两个士兵急忙拉他坐下,奉上茶水,挤出难看的笑,尽力效仿京城中那些奴颜婢膝的仆人们讨好主子时的嘴脸。
这更让徐泰则感到耻辱,难道在世人眼中他就必须是个不务正业的二世祖吗?
冉靖进来时,正好看见徐泰则打翻了士兵送来的茶水。
他意味深长地抿嘴一笑,早就听说徐衡的侄子闯军营,看来真是个任性的孩子。
被徐泰则那双因愤怒和疲倦而泛红的眼睛注视着,冉靖走到徐衡面前,交出手里一只被红蜡密封的青竹筒,封口处印了一枚完整的印鉴。
这是军中传递机密的方式,蜡封可以防止外人偷偷打开竹筒,封口上不同的印鉴区分着机密的级别,从甲到辛,依次提升。
徐衡抽出竹筒中的蚕茧纸,冉靖自觉地站在五步开外,看来上面的内容格外重要,只能京营总兵一个人阅读。
两名士兵不约而同地将手搭在徐泰则的椅背上,时刻提防他冲过去抢夺字纸,在他们眼中,这个超乎想象的少年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冉靖察觉了他们的小动作,似笑非笑地看着徐泰则。
洪昌回来送账本时,他总会问起女儿的近况,据他说,女儿和这位公府的三少爷很是要好。
只是没想到,一向沉稳到连他都自愧弗如的女儿会和这么一个鲁莽的少年成为朋友。
徐泰则不甘示弱地回瞪回去。
他知道眼前这个身穿麒麟通袖曳撒官服的高大男人就是冉念烟的父亲,虽然冉念烟从不提起,镇国公府也有意回避这个话题,徐泰则还是早有耳闻,并且打心眼里看不起他,更把表妹异于常人的成熟归因于他对她造成的伤害。
这种人都能留在徐衡身边做事,他为什么不行?
“你们下去吧。”徐衡将手中的字纸对折,重新放回竹筒,对两个士兵道。
两人领命,有些犹豫地看着徐泰则,不知要不要带走他,最后在徐衡的示意下疑惑地离开。
同样疑惑的还有徐泰则本人。
“伯父……”徐泰则欲言又止,生怕徐衡只是忘了,自己一说话,又要被赶走。
徐衡直截了当地将竹筒扔到他怀中。
虽是主仆却是亦师亦友,似乎只有在小姐身边,他才是被需要的,而非一个毫无主见的、连性命都拿捏在别人手中的奴仆,也许是他自作多情吧,可他始终觉得小姐待他不同寻常,甚至对他的很多习惯了若指掌。
诸如他总是喜欢在离开前,绕着梨雪斋前前后后巡查一遍,确定安全无误后方能安心离去。
当他看见躲在西厢墙角背光处发笑的笔架时,脑海中只闪过“麻烦”两个字。
这个人怎么还逗留在此,徐夷则是府中最不受欢迎的人,这种人不该和小姐牵扯到一起。
“你在做什么?”他厉声道。
笔架吓了一跳,信纸就从指尖飘落,被他反手抓住。
“你藏了什么!”夏师宜追问着,同时伸手去抢夺那张纸,笔架攥得更紧,他答应过少爷不许给第二个人瞧见的,说到做到。
夏师宜更觉不妥,若不是纸上写了可疑的内容,他为何遮遮掩掩,他绝不能容忍这种污秽之物侵染小姐的耳目。
信纸被抢走了,夏师宜打开,读了两行,疑惑地抬头打量着笔架。
笔架羞愧难当——该不会是少爷真写了什么不能外传的话吧。
·
冉念烟读过夏师宜送来的信,上面的确是徐夷则的笔迹,可上面的内容却很是奇异。
徐夷则原本不该知道的事,竟然罗列其上。
“我问过送信的小厮,他说八成是陈青少爷报的信。”夏师宜解释道。
冉念烟道:“怪不得,他们一向走得很近,可如此一来,信上的事也未必全然真实,陈青说话,七分真三分假,假的那三分却最紧要。”
夏师宜只是看着信上的文字。
原来乘马车到南府的人果然和徐牧斋有关。
那正是徐牧斋的管家,先行回来报信兼整饬房舍,待两个月后,徐牧斋的长子就要归来。
他名唤徐沂,和父亲一样,没有按照徐家的字辈取名,如今和徐希则同庚,十六岁,先前在顺天府学读书时和宁远之交好,徐牧斋让他回京城继续进学。
若说南府历经四代,已全然忘记了武学立家的根本,倾向于与文臣交游,那么徐牧斋这一支早已完全被江南风气浸染,喜文墨,厌行伍,对待商人也不持北方勋贵家族一贯的排斥态度,甚至结交了许多南方儒商,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
若是徐牧斋倒向齐王,或许可以激起徐彻的反对,促使南府彻底和北府保持一致,若是徐牧斋听从宁家的安排,转投太子,南府的立场也就难说。
然而徐沂此次回京更像是投石问路,名曰进学,实际是替父亲打点京城各处关节,待到下一个三年任期期满,徐牧斋回京时,万事俱备,只欠他本人这阵东风。
徐牧斋认为自己是决定南府未来的东风,这种想法自信得近乎天真,谁能笑到最后,还是要看谁押对了宝,毕竟九五之位只有一个,结果揭晓前所有人都是同一张桌上的赌徒,或赢或输,不到最后,没人会赔上全部身家。
“这算是谢礼了吧。”夏师宜道,“他感念夫人的情分,却碍于郡主,不能前来,这封信就算是还了一个人情。”
他语带不屑,心中却觉得羞愧,自己何时才能成为真正替小姐分忧的左膀右臂,而非闲读诗书的无用仆人。
琼枝在一旁感叹:“夷则少爷倒是有心。”
夏师宜默然无语,等着冉念烟吩咐。
绝不是谢礼,冉念烟暗道,这封信唯独送给她,分明是在提醒她徐沂和宁家早已私下盟订,近期南府会发生动荡。
父亲!
冉念烟心中一惊。
宁远之竟然能串通刚回京的徐沂,他和堂兄冉珩也是同窗,如何不能伺机侵染,以冉珩偏听偏信的习惯,不需什么手段就能收买。
怪不得大伯母起初只是有意向将堂姐送入东宫,另一面还在寻访合适的人家,如今入宫却成了板上钉钉的决定,难道她不在侯府的这几年,太子的势力早已暗中渗入侯府?
太子门下果然是文臣集团,手段也是以柔克刚、润物无声。
“今晚准备一下,明日去一趟京营的校场。”冉念烟道。
琼枝一时间没反应过来,疑惑地望着夏师宜,见他似乎明白小姐的意思,思索片刻,琼枝也才明白,小姐是要去找侯爷。
只要知道这一点,别的她就不用操心,只需依言准备即可。
☆、第四十五章
已是四更天,星河欲转, 圆月低垂。
京郊潮白河畔, 京城守军大营总兵行辕的内室里燃着数十支通臂大烛, 居中的虎皮靠椅空置无人,周围两侧分列十六张一尘不染的四方紫檀太师椅。
徐泰则坐在首位,身后站着两个看守他的士兵,仅仅隔着一道屏风一扇门,结构相仿的正堂里,徐衡正在和麾下的将士和参军议事。
新任西北总兵殷士茂轻率失德,贪功冒进, 甫一上任就将徐衡呕心沥血多年所部署的防线撤换为自己创制的新阵法,原本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的配置虽耗费人力, 却能使自宣府到榆林的五处边关重镇固若金汤。
可惜殷士茂在任三年,改弦更张, 徐衡昔日的经营付诸东流,随着近年来突厥军民频繁南下掠夺, 边警频发,西北武备废弛的真相才渐渐被世人知晓。
“可恶的是, 殷士茂之前上书朝廷,不仅不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将烂摊子甩到国公爷身上,说是国公爷重用火器、滥设防线,导致边军开支过大,西北百姓税负沉重,说自己为了平息民怨,缩减开支,这才陷入窘境。”
说话的人语气生硬,正是当年投诚的突厥将领哥舒。
徐衡道:“我们是军人,殷士茂是官僚,军人思考的是战争和时局,官僚思考的是银钱和升迁。”
哥舒泄气道:“难道就任由他陷害吗!殷士茂裁撤边军,得利的可是始毕利老贼——国公还记得我为什么只身投诚吧,就是为了不再为篡位的逆贼做事,我不是个能忍气吞声的人!”
“幸亏圣上英明,当初那道奏折留中不发,如今西北突厥大军压境,殷士茂才想起派他手下那个草包军师郑源回京鬼哭狼嚎,让京营驰援宣府,皇帝又不放心咱们重回西北,拖到现在这种地步,已经是败局了!”一个参军牢骚道。
马上涌出一干将领驳斥他,不能因殷士茂的关系就放弃宣府——“那可是大梁立国百十年来都没有丢失的重镇,不能毁在我们手上!”
众人议论纷纷,将领们都是硬脾气,被煽动得义愤填膺,叫嚣着要北上歼灭突厥,顺便铲除殷士茂,清君侧。
不少参军冷笑着浇冷水——“国公爷革新改制,三年来京营虽然士气大振,却还远不是突厥精锐的对手,你们不过是勇夫逞口舌之快,才不管成败得失!”
徐泰则在内室里沉默地听着,握紧了搁在膝头的双拳。
两个士兵耸耸肩,互相递了个眼色,似乎都在提醒对方看牢这位少爷。
今天傍晚,就是这位少爷驰马冲进军营——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军营里的规矩,无论官职大小,入营都要下马步行,可他的马辔上是镇国公府的徽记,一时无人敢阻拦。
彼时徐衡正在正堂商议军务,徐泰则直接冲了进去,说了些大事不好之类的话,徐衡没有理会他,直接命他们二人将他看押在内室,不许露面。
第一个骑马闯军营、第一个不经通报入行辕、第一个在满座将军面前大呼小叫,这位镇国公府的三少爷可是让人大开眼界。
因此,他们才提心吊胆,生怕这个人再闹将起来,他们又不敢像对付敌人一样对付镇国公的亲侄子。
此时的徐泰则也在懊悔煎熬,一方面怕徐夷则真出事,另一方面又听闻军情紧迫,而自己的幼稚行为未免小题大做。
方才闯门时急火攻心,现在平静下来,方才意识到他眼里千斤重的大事和正堂里正在讨论的事情相比,简直轻如鸿毛。
平时自以为是个人物,不过是可笑可耻的小家子气罢了。
良久,徐衡推门走进内室,两名士兵这才松了口气,急忙行礼。
“怎么还不休息,明日一早就送你回家,到了你祖母面前不许胡说,她身子还没痊愈。”徐衡一边说,一边径直走到八角架前,在铜盆里舀了清水,洗手净面。
他久在边关,早已习惯了自己料理起居。
徐泰则垂下头,闷闷道:“没帮成大哥,又违背了我娘的话,没脸回去了。”
哗哗的水声中,徐衡道:“你娘不会去找郡主。”
徐泰则惊讶地抬头。
徐衡道:“我派人回去打听过,家里一切安好,你原本也不用过来劝说我‘围魏救赵’。”
徐泰则自知鲁莽,本就心虚,如今被人点破,恼羞成怒地涨红了脸,强辩道:“万一打听的人回来说我娘已经去了,大哥就该平白被郡主欺凌吗?他教我骑射又有什么错,得罪了宁远之那也是宁远之轻狂无礼在先,是我先挑衅的,大哥都是在替我受罪!我是有勇无谋,那也看不得兄弟因我受罚!”
“伯父,这些年真是够了,郡主是你的妻子,大哥不也是你的孩子吗!他已没了母亲,可他像是一个有父亲的人吗!”
徐衡拿起挂在八角架上的巾子,一边擦手,一边冷静地看着他,就像在看一个无理取闹的孩子。
“这件事,不用你操心。”他轻描淡写地道。
徐泰则早已不知是羞愤还是负隅顽抗,沙声道:“今天来都来了,不如把回家后不敢说的话一股气说完——我敬佩大哥,如果我在那样的条件下,不会有他的骨气,可你们谁又在乎他,你知道他的才能吗?你在乎他的前程吗?难道要让他一辈子活在嘉德郡主的阴影里吗?清明那天嘉德郡主在御驾前中伤他的话,我现在还记得一清二楚——出身又怎么了,他还是我大哥,你却还认他这个儿子吗!”
徐衡默然片刻,道:“说完了?稍睡一会儿,半个时辰后启程。”
徐泰则的话就像打在棉花上,这让他挫败又烦躁。
他重复道:“我说过了,我不走!要留在这里!”
既然逃脱了樊笼,他便再不想回到公府中那刻意营造出的太平之中,繁花似锦下,全家人都在算计来算计去,最后算计的还是院墙里方寸得失,有谁在乎突厥大军压境?那才是亡天下的大事!
他本来就志在守土开疆,如今又惊闻西北战事吃紧,伯父被卷入殷士茂的弹劾案中,他义不容辞地想要担起责任。
徐衡忽略了他的慷慨陈词,看守他的两个士兵急忙拉他坐下,奉上茶水,挤出难看的笑,尽力效仿京城中那些奴颜婢膝的仆人们讨好主子时的嘴脸。
这更让徐泰则感到耻辱,难道在世人眼中他就必须是个不务正业的二世祖吗?
冉靖进来时,正好看见徐泰则打翻了士兵送来的茶水。
他意味深长地抿嘴一笑,早就听说徐衡的侄子闯军营,看来真是个任性的孩子。
被徐泰则那双因愤怒和疲倦而泛红的眼睛注视着,冉靖走到徐衡面前,交出手里一只被红蜡密封的青竹筒,封口处印了一枚完整的印鉴。
这是军中传递机密的方式,蜡封可以防止外人偷偷打开竹筒,封口上不同的印鉴区分着机密的级别,从甲到辛,依次提升。
徐衡抽出竹筒中的蚕茧纸,冉靖自觉地站在五步开外,看来上面的内容格外重要,只能京营总兵一个人阅读。
两名士兵不约而同地将手搭在徐泰则的椅背上,时刻提防他冲过去抢夺字纸,在他们眼中,这个超乎想象的少年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冉靖察觉了他们的小动作,似笑非笑地看着徐泰则。
洪昌回来送账本时,他总会问起女儿的近况,据他说,女儿和这位公府的三少爷很是要好。
只是没想到,一向沉稳到连他都自愧弗如的女儿会和这么一个鲁莽的少年成为朋友。
徐泰则不甘示弱地回瞪回去。
他知道眼前这个身穿麒麟通袖曳撒官服的高大男人就是冉念烟的父亲,虽然冉念烟从不提起,镇国公府也有意回避这个话题,徐泰则还是早有耳闻,并且打心眼里看不起他,更把表妹异于常人的成熟归因于他对她造成的伤害。
这种人都能留在徐衡身边做事,他为什么不行?
“你们下去吧。”徐衡将手中的字纸对折,重新放回竹筒,对两个士兵道。
两人领命,有些犹豫地看着徐泰则,不知要不要带走他,最后在徐衡的示意下疑惑地离开。
同样疑惑的还有徐泰则本人。
“伯父……”徐泰则欲言又止,生怕徐衡只是忘了,自己一说话,又要被赶走。
徐衡直截了当地将竹筒扔到他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