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果没有其他的事儿,我就先回去了。”李玉儿没管那个找麻烦的家伙,而是对旁边的大丫鬟打了一声招呼。
  大丫鬟看了看东西都搬得差不多了道:“没事儿,你们先去忙吧。”
  李玉儿就和周囡囡回到了大厨房,她不是不羡慕大厨房的环境和待遇,但她也不能贸然扑上去,这样反而惹人厌烦,就像那个黑瘦丫鬟一样。而且,李玉儿摊开自己的双手看了一下,也是十分粗糙,刚才那个大丫鬟一句话讽刺的是那个奉承的丫鬟,却也听到李玉儿的心里了,大厨房里做精细活儿的丫鬟,都是十指纤纤,她这样即使想办法钻进去了,也是干粗活的,接触不了精米细面和各种调料,也没有多少机会学习做菜,而且她走了陶厨娘这里人又少了,还不如就先呆在大厨房里,好好谋划。
  李玉儿现在对大厨房的大锅菜都已经上手了,做出不说美味也挑不出错,但要做精细一点的菜就不行了,再努力做出来的味道都很普通,而且在大厨房也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去练习。
  今天的菜都送到上厨房去了,大厨房只有一些昨天剩下的米和菜,陶厨娘决定熬成稀饭做成汤。那些仆役们吃不饱,也不能怪道她们厨房头上。
  中午各处仆役来领饭时果然都在小声抱怨,但没多少人说厨房的不是,一是因为管事已经把这个情况说明了,二是她们不敢得罪厨房,毕竟厨房管着她们以后的饭呢。
  庄子上的菜第二天下午才送过来,码的满满的几大车米粮和干菜,够大厨房吃很久了。而这些米大多都是往年的陈米,显然庄子上的收成也收了天气的影响,这次送过来的新米和新鲜菜只勉强够上厨房用。不过对于仆役来说,灾荒年间有吃的就很不错了,不在乎菜新不新鲜。
  之后每天庄子上都要送几车米和菜过来,大多数都堆到了大厨房的仓库里,程府的仆役天天看着送进来的米和菜,因为灾荒加重而产生的紧张感顿时消失了。
  这次灾荒加重,对呆在程府的李玉儿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只是在闲暇时候更担心浅水湾的情况,也不知道大伯娘家和三婶家怎么样了。
  在的休假时间,李玉儿又出去了几次,程府附近的街道住的都是权贵人家,街上依旧热闹,而其他地方的街道明显要了冷清些,气氛也有些紧绷,显然是受了灾荒的影响,不知道其他地方的灾民会不会往这里。
  要是灾民都涌到通州府,那后果可想而知,想到这里李玉儿打了个寒颤,将这想法甩到脑后,她现在什么都做不到,天塌下来还有高个儿顶着呢。
  显然这种想法不是李玉儿杞人忧天,不久庄子送菜的车就没有按时到,这事儿影响不到李玉儿,因为每天送过来的陈米和干菜把程府几个仓库都堆满了,要把大厨房的仓库里的食物消耗掉都要好久。但没有新鲜米和菜送过来,对程府几个主子的影响就大了,管家赶忙派人去庄子上查看。
  查看的人回来禀告,通州府外聚集了一大批灾民,送往程府的菜在路上被哄抢了,送菜的老汉也受了重伤。
  多少年没人敢惹程家了,管家的第一反应是要把那些刁民绑了,送官严惩以警示其他灾民。但他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很快就意识到这个情况的严重性,马上就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夫人,现在老爷不在府里,府里能做主的就是夫人了。
  “我程府威严不容冒犯,必须严惩!”程夫人怒道。
  管家连忙阻止:“夫人息怒,现在城外灾民已经聚集成势,人多势众,这事还要从长计议。”
  “他们人多,难道我程府还怕吗?!”
  “那些人是光脚不怕穿鞋的,夫人不能拿程府跟他们硬碰!况且灾情这样严重,府君也不能装着没看见,要上报朝廷。这时我们程家要是做了什么不妥当的事,到时候被京城里来巡查的官员知道了,于程府不利啊”管家也没想到,平时大方的夫人会这样暴怒,苦口婆心的的劝道。
  事关程府前程,程夫人也勉强冷静了下来,想到了管家说的后果,心里有些后怕,端起茶盏抿了两口,压下心中的惊意,才吩咐管家道:“你亲自跑一趟,把这消息告诉老爷。”
  ☆、第27章
  最后,程老爷不但不追究抢粮的灾民,还在城门口开设粥棚,赈济城外的灾民。通州府的有识之士纷纷效仿,现在不慷慨解囊,真让灾民冲进来就麻烦了。
  通州府的城门出就多了很多施粥的棚子,然而这些粥棚对于越聚越多的灾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面对这城外黑压压一片的灾民,城内的权势富贵人家才真正明白‘绝收’两个字的沉重含义,以前即使明白,也没有亲眼看到的这么震撼。
  这么大一群流民,要是发生了民变怎么办?站在城头上的知府看着下面成千上万的灾民,背后冒起了冷汗。现在不是为了政绩而粉饰太平的时候了,知府写了奏疏连夜送往京城,这群人光凭他小小的通州府是解决不了的了。
  当奏疏送到京城时,朝堂上的大臣正在为是否因该增派大军去边关吵得不可开交。而当这封奏折被念出来时,朝堂顿时一静,不过半响又炸开了。
  “这通州知府是干什么吃的,这么久才把消息报上来!”户部尚书怒发冲冠的吼道。
  旁边吏部侍郎尴尬道:“这也怪不到通州知府身上,谁也想不到旁边青州府、文州府发生了干旱,灾民都往通州跑,是青州和文州的知府失职了。”
  “失职……,呵呵。”户部尚书都被气笑了。
  “这种官员该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一个年轻的御史愤怒道。
  “就是就是,这种官员就该杀。”周围官员纷纷高声附和,像是不附和就不足以证明他们不同俗流一样。
  中年天子盯着下面吵成一锅粥的官员脸色阴沉,旁边宦官知机的大喊了一声:“朝堂之上,岂容大声喧哗!”
  宦官尖锐的声音瞬间压下了朝堂上的喧哗,大臣们连忙跪下请罪。
  “处理青州文州的官员的事压后再说,先说灾民的事怎么解决?”玉阶上的天子并没有叫起,而是平静的问道。
  朝堂上一时间鸦雀无声,大臣们都低着头,假装自己不存在。
  皇帝看着下面刚才还慷慨激昂,现在却装鹌鹑的大臣,一时间怒火烧心,却还是按捺了下来,不动声色的问:“王尚书,你说怎么办?”
  “朝廷要马上赈灾,安抚受灾百姓……”。被叫到的吏部尚书滔滔不绝道。这个时候肯定要说赈灾,不然会被天下人指着脊梁骨骂。
  皇帝皱着眉头听了他说了半天,说的天花乱坠都没说到点子上,直接问道:“怎么赈灾?派谁去?要多少粮食?”
  “这个,可以商讨商讨……”吏部尚书额头开始冒冷汗。
  “户部没粮,也没有银子。”户部尚书看皇帝看他,连忙道。
  大殿上又是一片冷寂,大家当然知道户部没钱没粮,不然早就可以高谈阔论,说出一大堆计划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有能力的官员,碰到没粮没钱的情况也赈不了灾。
  “满朝文武都没有办法了吗?难道人就放到那里任由他们自生自灭吗?”皇帝又等了一会儿还是没人开口。
  兵部给事中咬牙说出了一句可能会被戳着脊梁骨骂的话:“可以效仿前朝以工代赈,反正边关还缺人修城墙。”
  ‘以工代赈’听着是体恤百姓,但实际上还是徭役的变种,老百姓哪能真的得了好。不过这样也有好处,老百姓看到了一线希望就不会那么容易反,只要掌控好了徭役队伍,就没那么容易发生□□,消除了这个内忧,才好全力的去解决外患。
  听见他的提议,周围的大臣看他的眼神都不对了,大多眼神带着敬畏,有一些还悄悄离他远一些。虽然知道他这个提议可能没有私心,是为了朝廷,可是就这么轻易的决定几万人的生死,也是心狠,普通人可不敢跟他走太近。
  最后没有大臣提出更好的办法,连最开始高谈着为了平民愤要诛杀官员的那几个也不开口了,皇帝就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法,并派了钦差专门来安排流民‘以工代赈’。
  程府,管事和账房先生正在给程老爷禀报这段时间施粥的消耗。
  “老爷,这样下去府里的粮食支撑不了一年了,我们是不是要暂停施粥呢?”管家有些犹豫的问道。
  “现在停不得,流民正处于爆发边缘,现在停了无异于点火。”程老爷坚定的说,像是想到了什么随后又轻声感叹:“况且,圣上派的钦差应该要到了,在朝廷缺粮的时候家有余粮,很不安全啊。”
  管家和账房先生一听到这个立马噤声了。
  “吩咐下去,以后我程府要全力救助灾民,府内无论主仆每天食用消减一半,节省下来的都用于灾民。”程老爷决定好了之后就大声吩咐道。
  “老爷仁善。”管家和账房先生吹捧了程老爷几句后就下去了,他们不仅要把这个消息吩咐给全府,还要尽快传出程府,最好是传遍通州府,让所有人都知道,程府已经缺粮了。
  不知道是不是受程老爷启发,那些本来已经打算放弃施粥的人家,也渐渐放出这些消息,减少数量继续施粥了。
  自从程府每天减少了食物之后,程府的仆役做事儿就有些提不起劲来。当然他们不敢抱怨,因为对比着城外的流民,他们已经很幸运了,起码不用为生命担忧,况且主人家都减半了,他们有什么理由抱怨呢,提不起劲只是还不习惯饥饿罢了。
  李玉儿对于程府节省食物去接济灾民这件事还是有好感的,毕竟那也是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还有一层隐秘的心思就是:万一她大伯娘她们也在流民队伍里呢?多一点食物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当然,李玉儿希望她们的处境不要艰难到需要放弃土地背井离乡的地步。
  随着时间流逝,天气渐渐变得寒冷,城外的流民更不好过了,天天都有大批的流民死去,气氛压抑到了极点,就像一根绷紧的弦,随时都有可能断掉。
  作者有话要说:  这章里面的‘以工代赈’的意义,是作者自己的设定,历史上的以工代赈应该不是这样的。
  感谢‘一蓑烟雨’小天使的火箭炮
  感谢‘汶女’小天使的地雷
  感谢‘子薇’小天使的地雷
  感谢‘风许叶归来’小天使的营养液
  感谢‘灵啦啦啦’小天使的营养液
  ☆、第28章 宴会
  城外的流民在饥饿和死亡的阴影下,心底的躁动越来越强烈,城门口和施粥棚经常发生冲突,好在早有准备的守卫和健仆迅速逮住了作乱之人,压下了事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城门守卫的压力越来越大,感觉流民离爆发只有一线距离。
  在通州知府心惊胆战之际,皇帝派的钦差终于从京城赶来了。通州知府大松一口气,流民还没有作乱,他的身家性命保住了,以后的事情交个钦差处理就行了,他只要听从吩咐,就没有大过了。
  程老爷听说钦差来了,第二天就递了拜访的帖子。
  钦差这次快速赶来,只带了一对兵马,对通州城外的流民也不是很了解,入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通州知府了解情况,在知道城外的情况已经危若累卵,城内府库里已经没有余粮的时候,他决定接见当地士绅,了解一下通州士绅富豪的情况,想办法筹措到粮食。这么大一批流民即使拉到边关,一路上吃喝,也要一大批粮食。
  程老爷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钦差在通州府衙接见,见到钦差程老爷没有扯出座师同年来攀关系,而是直截了当的说了城外流民的情况,并作出忧国忧民的姿态,表达出他愿意捐出程府七成家产,帮助朝廷收容流民。
  程府安排的施粥的人,这段时间通过观察,已经能够大致了解流民的规模、活动规律已经其中青壮年的数量。钦差正急需要知道这些信息,见这个姓程的士绅说的如此详细,且每一句都在要点之上,顿时觉得这是一个知微见著的人才。又见他为了解朝廷之急愿意捐献家财,定然是个大义之人。这样有才有德之人,他想回到京城后就大力举荐。
  看出钦差对他的满意之色,程老爷对自己的表现也很满意。为了赢得钦差更大的好感,也为了不跟通州的其他士绅起间隙。程老爷向钦差提议:由他出面,邀请通州所有的士绅在他家举办宴席商讨流民安置问题。
  这个提议简直说到钦差的心坎里了,他正愁没有机会发动通州的富裕乡绅,这个姓程的士绅就主动牵桥搭线了,真是急人之所急,连忙表示他到时候一定会到场。
  程老爷回到家后,就接到了几个通家之好递过来的帖子。钦差来了是件大事,在钦差到达之前,他们就商量过几次应对方法。现在他们过来,是想知道钦差对他们通州士绅的态度。钦差毕竟代表着皇帝和朝廷,基本上可以定他们家族的存亡。
  程老爷和几家交好的士绅在书房里谈了一下午话。了解了钦差的态度,几家人决定共同进退,舍些钱财帮助钦差度安置难民,挣些名声。
  也不是没有人吝啬家里的钱财,但是钦差手里拿着皇帝的旨意,遇到不法之徒可以先斩后奏,他们都得为自己的身家性命考虑。况且城外围了一群数量比城内人多出很多倍的流民,是一件让人很不安的事情,钦差有能力把这些流民拉走也是好事。
  程老爷传达了钦差大人的态度之后,众人商量后决定了之后,就回家去发动各自的人脉关系,把交好富豪乡绅都请过来,给钦差大人把场子撑起。
  听说钦差大人要参加程家举办的宴会,很多乡绅富商都挤破了脑袋的跟程府攀关系,期望得到程府的请帖。程府的门房一时间热闹非凡。
  钦差又接待了几个当地望族,细致的了解了通州望族和城外流民的情况后,就带着衙役护卫去了城楼上。
  城下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痛苦哀嚎的景象,简直像是一出人间惨剧,即使见过大风大浪的钦差也忍不住红了眼眶。钦差就着心里的触动,当即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把下面的流民都说的痛哭流涕,觉得朝廷和皇帝还没有抛弃他们,只要忍忍苦难会过去的,所以后面钦差说到以工代赈的时候大家想的也是:这好歹还是条活路。
  钦差稳定了流民的情绪,回到城里后就平静了心情。现在给灾民做再多的保证,过两天拿不出粮食,局面就会朝不可挽回的方向发展。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到足够的粮食。
  在钦差的暗示下,程老爷很快就给在通州府有影响力的士绅下了请帖,宴会就在他见过钦差后的第三天举行。时间仓促,只能一切从简,好在这次宴会是关于灾民的,简单些反倒更能搏钦差的好感。
  来的都是通州的权势富贵人家,即使是一切从简,也不能堕了程府的名头。全府上下都高速运转起来了,管家誓要把这次宴会上的一切东西都弄得妥妥贴贴、不仅是为了刷钦差的好感,也是为了程府的名望在通州府更上一城楼。全州府的士绅望族齐聚一堂,只有靠钦差的影响力才能办到,过着这次,就没这么好的机会了。
  程管家不允许宴会上有任何疏漏,对任何细节都要求的格外严格,宴会规模又大,导致整个程府的仆役忙得人仰马翻。各个管事都被管家叫到一起训话,再三强调宴会上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厨房包揽整个宴会的菜品,更是重中之重。
  上厨房人少,光凭上厨房的人包揽整个宴会的饮食,显然不可能。苏厨娘回到厨房后把上厨房、大厨房以及专门给某个主子做饭的小厨房的厨娘和丫鬟婆子都召集到一起。
  “大家都知道,程府要举行宴会了。这次要来的除了京城来的钦差大人,还有我们通州府的各个大人物们,他们都是讲究人,一点点瑕疵都看得出来。”苏厨娘看着站在院子里的丫鬟婆子们厉声道“这次宴会事关程府的脸面,要是谁再这里面出了差错,连累我吃挂落,你们也别想讨了好!”
  所有的厨娘丫鬟都绷紧了神经,开始准备两天后的宴会。苏厨娘把厨房的所有人都调度起来了,几个厨房也都征用了。至于丫鬟小厮的饭,都是直接用石头在院子里垒几个灶台就解决了,程府不会缺锅。
  宴会要用的杯盘碟碗,都先从库房里找出来洗好,要真正做到纤尘不染,对于没有洗洁精的时代来说挺困难的,但全靠着人力,也必须达到这个标准。
  鸡鸭鱼肉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程府主子嫌弃味重,这些家禽家畜便没有在府里饲养。以前是在街上买,后来全靠庄子上送,苏厨娘通知庄头把这些和新鲜菜加紧送来。厨房里的仓库都被打开,那些要用到的干菜山货都被挑选出来。
  像陶厨娘她们有一两把刷子,会做几个拿手菜的,都一个一口锅,旁边还有一个惯用的小丫鬟打下手。李玉儿自然是跟着陶厨娘打下手,周囡囡被安排给仆役做饭。但即使是跟着陶厨娘打下手,也是洗洗切切忙碌非常。
  陶厨娘的拿手菜比较复杂,用到的调料比较多,为了方便就被直接安排在上厨房做。和上次来了匆匆而过不同,这次李玉儿得在这个厨房里呆两天,自然会好好瞧瞧这个上厨房。上厨房这两天要准备的东西太多了,也不宽敞。
  案板上和橱柜里放的调料比大厨房里多多了,光甜味调料就有蜂蜜和糖块和一种半固体的饴糖,调酸味的也有醋、酸菜和梅子等等,其他的调料就更不用说了。这些调料或罐装或碗装,或敞开或密闭,密密麻麻的放了一案板,李玉儿看着就有些头皮发麻,原来这个时代的调味品这么丰富。
  这天里程家仆役的伙食虽然不精致,但量已经很足了,倒是让她们提起了干劲。而厨房的丫鬟婆子的伙食就更上一层楼了,因为几个厨娘经常要试菜。虽然厨娘们要做的都是拿手菜,但都好久没做过了。尤其是像陶厨娘和魏厨娘这样,在大厨房给仆役做大锅饭的,要提前做一次,找找手感。而这些做好了的菜,最后都便宜了李玉儿这些在厨房打下手的小丫鬟。
  也是这时,李玉儿才发现陶厨娘做饭原来这么好吃,以前一直做大锅饭都尝不出来。而看着爱钻营奉承的魏厨娘做的汤也很美味,上厨房的苏厨娘的菜那更是色香味一绝,几个小厨房的厨娘做的菜,样子精美简直像是艺术品一样。
  这些成品简直刷新了李玉儿的三观,她终于知道程府为什么不直接请大酒楼的厨子来做饭了,因为他们根本和程府的厨娘没得比,一个程府的厨娘做饭就有这样的水准,李玉儿对自己以前的计划产生了怀疑,她的厨艺真的能够达到这些厨娘的水准吗?即使能够达到又怎样,她们还不是奴籍,尤其是陶魏两个厨娘,还在大厨房里做大锅饭,简直浪费了她们的厨艺。
  李玉儿压下负面情绪,在宴席之前她要打起精神,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不能出了篓子。
  深秋过了夜的水,已经有些冷了,尤其是对于一个来了例假的丫鬟来说。但黑瘦的孙丫鬟却必须把手泡在这样的冷水里洗菜,这些是苏厨娘统一安排的。她想和人换,却没人愿意,当李玉儿跟着陶厨娘从她面前走过的时候,心里的怒意和妒火彻底燃烧了起来。
  凭什么?凭什么这个新来的丫鬟可以跟在厨娘后面转悠,而她却要在这里累死累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