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落魄的凤凰
裴旻气冲冲的回到了节度使府。
袁履谦刚刚喘了口气,没休息多久,就见裴旻气势汹汹的回来。
“怎么了?”袁履谦关怀的问道。
“气死我了!”裴旻一抹脸上的汗迹,随手一甩,在地上射出了一条直线。
“都什么时候了,两个老顽固。一个说越权,一个更是好笑,说什么蝗虫不能杀要激怒蝗神。”他越说越气,一掌拍在了一旁的木柱上,忿忿不平的道:“要是我掌握实权,非将他们两个撤官罢职不可。”
袁履谦急忙道:“裴兄慎言!”
顿了顿,他又道:“目前旱灾、蝗灾齐来,陇右一片厄运。面对如此情况,即便今年陇右颗粒无存,他们也不会有多大的罪责。可若贸然行事,引起更大灾祸,反而讨不得好。”
裴旻怒道:“他们不受罚了,百姓如何,陇右的未来如何?蝗虫横行而过,天地在无绿色,需要多少年才能恢复?算了,现在说那么多也是无意义,立刻将我的命令传达下去。十九军军使自接令起,立刻点起所有兵马,追寻各州境内蝗虫的聚居地,以火把灭蝗,刻不容缓,不得抗命。”
袁履谦略一迟疑道:“这世人有传言杀蝗不详,只怕命令传达,会有抗拒之声。”
裴旻毫不留情的道:“不论是谁,胆敢抗拒,直接逐出陇右军!多加上这句,这连蝗虫的没胆杀,还指望他们为大唐,为我上阵杀敌?如此娇贵的人物,不要也罢。”
袁履谦不在迟疑,下达任命去了。
裴旻此刻心中也有一些无奈,面对蝗灾,最有效的办法是灭蝗,尽可能的消灭所有的蝗虫,才能防止遮天盖地的可怖情况出现。
想要有效的灭蝗,动员州府所有百姓的力量是必须的。
唯有百姓,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方才能够战胜蝗灾。
陇右军数量确实不少,但是分散于十二个州,每个州均分下来五千左右兵士。而蝗灾一但来临,那蝗虫就是以亿来计数的。
裴旻在二十一世纪没有见过蝗灾,后世的华夏绝大多数地方已没有蝗虫滋生的土壤了。但他看过一个真实的蝗灾视频短片,漫天蝗虫铺天盖地的飞过,黑压压的一大片,连太阳都给遮没了。它们就好像是军舰一样,所到之处,寸草不留。
一个州五千左右兵士抵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将百姓发动起来,情况会完全不一样的。
蝗虫的杀伤力只要是针对植物,极少伤人,对人的伤害极其有限。就算是一个小孩,左右舞动着火把,也能轻易的消灭百十来只。
整个陇右的数十万百姓若能齐心,何愁蝗灾不能制止。
奈何吴华、童皓一个谨慎顽固,一个迷信,实在是可恨。
想了一想,此事不能如此算了。
就算有一线生机,裴旻也要试着尝试,当即他再度给李隆基写了一封八百里加急,将自己的想法呈报,希望他能下旨调集陇右百姓和参与灭蝗杀蝗的行动中去,将蝗灾的危险降至最低。
裴旻的加急还在路上的时候,朝堂上的满朝文武已经针对蝗灾一事争吵的你死我活。
姚崇这位已经去了相位的名相,此刻正在朝堂之上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平心而论,若非姚崇性子过于极端,李隆基压根就不会撤他。不过姚崇尽管给李隆基去了相位,可对于他还是特别器重的。
特许姚崇在无官职的情况下每五日上朝一次,重大事情也会征询他的意见。
如今旱灾、蝗灾齐发,相较沉稳擅于治吏的宋璟!姚崇在处理这种重大事件的才略能力,才真正让李隆基器重。
“陛下,蝗虫不过是一害虫,百姓愚昧才将之视为上天对他们的惩罚。加上居心叵测之徒的煽动曲解,方才引起了四方百姓烧香求神,利用了他们消灾求福的盲从心里,形成了这种局面。面对蝗虫,绝对不能妥协,更不能坐以待毙凭由它们吃食我大唐百姓辛苦种植的庄稼。”姚崇斩钉截铁的说着。
然而此刻的姚崇以非昔年的姚崇了。
昔年的姚崇在朝堂上是一言堂,放个屁都是香的,他的话是一不二,几乎跟圣旨一样管用。
但如今姚崇不过一白身,得李隆基破例才有资格在这朝堂上发表看法。
对于满朝文武,姚崇这块金字招牌已经没有了威慑力。
他的话音一落,立刻有人站出来辩驳。
一直是姚崇小弟的卢怀慎居然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高声道:“蝗虫乃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恐受报应!”
随即又有礼部尚书道:“陛下,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灾,并非妄造杀戮。且不闻有前赵刘聪的前车之鉴,难道姚公,想要我大唐重蹈前赵覆辙不成?”
前赵刘聪是十六国时期汉赵君主,刘聪在位时,境内也发生了大规模的蝗灾。刘聪下令除蝗,但是蝗虫却越除越多,蝗灾除不尽,蔓延整个汉赵,令汉赵国力大损。
登时朝议鼎沸,满朝文武大半大臣竟皆认为蝗虫不宜捕杀。
姚崇有些悲凉的看着眼前的情形,要是昔年的他,这满朝文武可有一个敢说话的?
这落魄的凤凰不如鸡,果真如此。
姚崇有些心灰意冷的叹了口气。
李隆基见满朝文武都反对杀蝗,一时难以定夺,再三犹豫之下,只能选择再议。
回到后殿,李隆基让高力士将姚崇请来。
“陛下!”一见到李隆基,姚崇立刻高声道:“《诗经》道:‘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帝也曾下诏道:‘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有史可见,这些都足以证明灭除蝗虫是顺应天道,绝非什么不详之举。古时曾多次出现蝗灾,只因同样情形不肯捕杀,以致发生田地颗粒无收,百姓相食,实乃人间惨事。试问陛下,这天下还有什么比百姓相食更加凄惨的事情?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更好!”
李隆基也是深以为然,不再犹豫,派出了朝中御史,命他们为捕蝗使,前往陇右督促各地灭蝗。
袁履谦刚刚喘了口气,没休息多久,就见裴旻气势汹汹的回来。
“怎么了?”袁履谦关怀的问道。
“气死我了!”裴旻一抹脸上的汗迹,随手一甩,在地上射出了一条直线。
“都什么时候了,两个老顽固。一个说越权,一个更是好笑,说什么蝗虫不能杀要激怒蝗神。”他越说越气,一掌拍在了一旁的木柱上,忿忿不平的道:“要是我掌握实权,非将他们两个撤官罢职不可。”
袁履谦急忙道:“裴兄慎言!”
顿了顿,他又道:“目前旱灾、蝗灾齐来,陇右一片厄运。面对如此情况,即便今年陇右颗粒无存,他们也不会有多大的罪责。可若贸然行事,引起更大灾祸,反而讨不得好。”
裴旻怒道:“他们不受罚了,百姓如何,陇右的未来如何?蝗虫横行而过,天地在无绿色,需要多少年才能恢复?算了,现在说那么多也是无意义,立刻将我的命令传达下去。十九军军使自接令起,立刻点起所有兵马,追寻各州境内蝗虫的聚居地,以火把灭蝗,刻不容缓,不得抗命。”
袁履谦略一迟疑道:“这世人有传言杀蝗不详,只怕命令传达,会有抗拒之声。”
裴旻毫不留情的道:“不论是谁,胆敢抗拒,直接逐出陇右军!多加上这句,这连蝗虫的没胆杀,还指望他们为大唐,为我上阵杀敌?如此娇贵的人物,不要也罢。”
袁履谦不在迟疑,下达任命去了。
裴旻此刻心中也有一些无奈,面对蝗灾,最有效的办法是灭蝗,尽可能的消灭所有的蝗虫,才能防止遮天盖地的可怖情况出现。
想要有效的灭蝗,动员州府所有百姓的力量是必须的。
唯有百姓,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方才能够战胜蝗灾。
陇右军数量确实不少,但是分散于十二个州,每个州均分下来五千左右兵士。而蝗灾一但来临,那蝗虫就是以亿来计数的。
裴旻在二十一世纪没有见过蝗灾,后世的华夏绝大多数地方已没有蝗虫滋生的土壤了。但他看过一个真实的蝗灾视频短片,漫天蝗虫铺天盖地的飞过,黑压压的一大片,连太阳都给遮没了。它们就好像是军舰一样,所到之处,寸草不留。
一个州五千左右兵士抵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将百姓发动起来,情况会完全不一样的。
蝗虫的杀伤力只要是针对植物,极少伤人,对人的伤害极其有限。就算是一个小孩,左右舞动着火把,也能轻易的消灭百十来只。
整个陇右的数十万百姓若能齐心,何愁蝗灾不能制止。
奈何吴华、童皓一个谨慎顽固,一个迷信,实在是可恨。
想了一想,此事不能如此算了。
就算有一线生机,裴旻也要试着尝试,当即他再度给李隆基写了一封八百里加急,将自己的想法呈报,希望他能下旨调集陇右百姓和参与灭蝗杀蝗的行动中去,将蝗灾的危险降至最低。
裴旻的加急还在路上的时候,朝堂上的满朝文武已经针对蝗灾一事争吵的你死我活。
姚崇这位已经去了相位的名相,此刻正在朝堂之上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平心而论,若非姚崇性子过于极端,李隆基压根就不会撤他。不过姚崇尽管给李隆基去了相位,可对于他还是特别器重的。
特许姚崇在无官职的情况下每五日上朝一次,重大事情也会征询他的意见。
如今旱灾、蝗灾齐发,相较沉稳擅于治吏的宋璟!姚崇在处理这种重大事件的才略能力,才真正让李隆基器重。
“陛下,蝗虫不过是一害虫,百姓愚昧才将之视为上天对他们的惩罚。加上居心叵测之徒的煽动曲解,方才引起了四方百姓烧香求神,利用了他们消灾求福的盲从心里,形成了这种局面。面对蝗虫,绝对不能妥协,更不能坐以待毙凭由它们吃食我大唐百姓辛苦种植的庄稼。”姚崇斩钉截铁的说着。
然而此刻的姚崇以非昔年的姚崇了。
昔年的姚崇在朝堂上是一言堂,放个屁都是香的,他的话是一不二,几乎跟圣旨一样管用。
但如今姚崇不过一白身,得李隆基破例才有资格在这朝堂上发表看法。
对于满朝文武,姚崇这块金字招牌已经没有了威慑力。
他的话音一落,立刻有人站出来辩驳。
一直是姚崇小弟的卢怀慎居然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高声道:“蝗虫乃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恐受报应!”
随即又有礼部尚书道:“陛下,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灾,并非妄造杀戮。且不闻有前赵刘聪的前车之鉴,难道姚公,想要我大唐重蹈前赵覆辙不成?”
前赵刘聪是十六国时期汉赵君主,刘聪在位时,境内也发生了大规模的蝗灾。刘聪下令除蝗,但是蝗虫却越除越多,蝗灾除不尽,蔓延整个汉赵,令汉赵国力大损。
登时朝议鼎沸,满朝文武大半大臣竟皆认为蝗虫不宜捕杀。
姚崇有些悲凉的看着眼前的情形,要是昔年的他,这满朝文武可有一个敢说话的?
这落魄的凤凰不如鸡,果真如此。
姚崇有些心灰意冷的叹了口气。
李隆基见满朝文武都反对杀蝗,一时难以定夺,再三犹豫之下,只能选择再议。
回到后殿,李隆基让高力士将姚崇请来。
“陛下!”一见到李隆基,姚崇立刻高声道:“《诗经》道:‘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帝也曾下诏道:‘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有史可见,这些都足以证明灭除蝗虫是顺应天道,绝非什么不详之举。古时曾多次出现蝗灾,只因同样情形不肯捕杀,以致发生田地颗粒无收,百姓相食,实乃人间惨事。试问陛下,这天下还有什么比百姓相食更加凄惨的事情?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更好!”
李隆基也是深以为然,不再犹豫,派出了朝中御史,命他们为捕蝗使,前往陇右督促各地灭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