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投其所好
这一日,李隆基下得朝来。
有气无力的在武德殿发呆。
以往这个时候,李隆基通常是佳人在侧,梨园的乐师欢歌悦舞,以祝贺盛唐诗篇。
但现在李隆基却一个人在发呆,神色有些木然。
周边伺候的宫女太监见到这种情况,无不小心翼翼的。
他们都知道最近这位大唐皇帝有些喜怒无常,这个时候惹怒到他,绝不会有好果子吃。
也只有高力士一人能够在一旁陪伴着……
但即便是高力士,也不敢随意出声,只是在一旁静静的陪着,眼中露着一抹担忧。
这时殿外有一太监冲着高力士招了招手。
高力士不动声色的走了出去,原来是裴旻的私信到了。
裴旻是李隆基少有许可的几位能够以书信直达天听的人物,高力士自不敢有半点怠慢。
“陛下!这是裴国公寄来的信……”
李隆基回了回神,听到“裴国公”三个字,空洞的眼神露出了一些神采,伸手接过了密信,撕开了印泥,看了一眼足足四页的数,表情有些讶异。
认真的看了个开头,发现写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先是介绍一下自己的病情,谢他不远千里的安排京中御医往河西为他治伤,唧唧歪歪,啰里啰嗦的写了一大推。
然后又介绍了河西这里的情况,总之事无巨细,不管大事小事都写了上去。
李隆基非但不觉得啰嗦,反而看的津津有味。
裴旻能够深得李隆基欢心,亦不是没有道理的。
官场学问,投其所好。
裴旻对于李隆基这个皇帝不说了如指掌,但是对于他的爱好习惯,还是知之甚详。
李隆基在感情这方面很细腻,将一个人视为自己人,心底也希望对方也将自己视为自己人。
就如梨园里的一众乐曲好手,在梨园里,李隆基很反感叫他“陛下”,对于叫他陛下的人,往往不假以辞色,反而对于那些敢叫他“崖公”的人非常器重。
崖公,说句不好听的就是男老鸨。
但是李隆基在梨园就爱这个称呼……
正是因为他喜欢音乐,真心希望在梨园这一亩三分地,乐伶们不要将他视为皇帝来看,而是一个喜欢音乐的艺术狂人。
裴旻要是在信中毕恭毕敬的,反而让李隆基觉得生分。
这也是投其所好的一种方式。
李隆基一张一张的看,看到最后,裴旻在最后带着几分不好意思的说着,申请补充兵源这一事情,突然放声笑了起来,笑得极为畅快。
高力士在一旁一脸讶异,自从武婕妤给打入冷宫之后,自己这位主子就没有露出这种笑脸了。
将信往桌上一丢,李隆基用力的伸了一个懒腰对着高力士道:“静远这啰里啰嗦的东扯西扯说了那么一大推,真正有价值的也就是最后几句。总结一下,就是河西兵源不足,让朕补上!就这点事情,说了这么一大堆,你说,好不好笑。”
高力士极会说话,此时道:“老奴觉得国公八成是有些念着陛下了,他此去河西事出突然。原本只是想去见薛都督最后一面,却不想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以至于招呼也未能好好打一个。现在国公在河西为陛下效力,而河西局面复杂,连他那般厉害的人物都难免受伤,再见也不知是何年何月。”
“是啊!”李隆基叹了口气道:“朕也有些想他了……静远此次走的实在太仓促,他这些年先是洮州,后又为了河西九曲地与吐蕃博弈,紧接着是陇右与天灾对抗,一直也没有好好歇息。本想着趁着这个诸国来贺,天下太平之际,让他在长安休息休息,好好享受享受。顺便促成他与玉真的美事,免得一个姑娘家,不是对着神像就是研究危险的黑火药……却不想西北变故来的如此之快。”
“看了静远这信,朕才知道,河西的情况是何等的不堪!七个都督,凉州都督纸上谈兵,累的边境失守,万余将士丧命。瓜州都督干脆就是由贼匪养起来的,是贼首的亲弟弟,西州都督德高无能,伊州都督越权,沙州都督贪财,还有一个都督平庸,唯有肃州都督可以大用……是朕用人失当。”
高力士立刻为李隆基辩解道:“河西万里之遥,陛下远在长安,又哪里知道的如此清楚?怎么能说是您的错?”
李隆基颇为自恋,也认可这个说法,道:“话是如此说不假,但留着他们,终究是祸害。好在静远察觉的早,快刀斩乱麻,扫平了河西之乱。朕真的想不到,有人大胆至此,吃空饷,这个朕也略知一二。只要不过分,朕也不去计较这些,水至清无鱼,这个道理,朕焉能不明白?”
“但这个沙州都督实在可恨,八千兵额的玉门军,实际人数竟然只有五千两百余人,他一人吃了近乎三千人的军饷,贪婪至此,实在可恶。闯营门而死,实在太便宜他了……”
顿了顿,李隆基问道:“朝廷的预备兵额还有多少?”
高力士略微沉吟了片刻,道:“应该不多了,万余上下吧。”
李隆基登时有些头疼了,他当然记得先前不久张守珪也向申请补充兵源,但是府兵制到了现在已经是彻底崩坏,而募兵制也要考虑国家的生计,不能无度的招募,导致地方人口流失,无壮丁耕作。
这些年朝廷在各处展开募兵,边境原来的府兵兵士,都换成了长征健儿,边防实力大涨。
但任何高明的制度,都有一个底线,过激失当。
以目前的情况分析,朝廷不易再开新一论的招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恢复。
剩余这万人是朝廷手中最后的一点兵源。
几乎没有多少犹豫的,李隆基道:“就给静远吧,辽东渤海国那边终究是小打小闹,实在不行,从幽州调拨一军过去协助即可。静远那里才是真不容易,他的对手可不是渤海国这种举国之力,不过几万兵马的国家。不论是突骑施、拂菻国都是能拿出十万以上兵力的大国,至于大食国更是在三十万开外,不容忽视。”
李隆基几乎想也没想,就拍板钉钉了。
至于原因是真如他所说,还是别的什么,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有气无力的在武德殿发呆。
以往这个时候,李隆基通常是佳人在侧,梨园的乐师欢歌悦舞,以祝贺盛唐诗篇。
但现在李隆基却一个人在发呆,神色有些木然。
周边伺候的宫女太监见到这种情况,无不小心翼翼的。
他们都知道最近这位大唐皇帝有些喜怒无常,这个时候惹怒到他,绝不会有好果子吃。
也只有高力士一人能够在一旁陪伴着……
但即便是高力士,也不敢随意出声,只是在一旁静静的陪着,眼中露着一抹担忧。
这时殿外有一太监冲着高力士招了招手。
高力士不动声色的走了出去,原来是裴旻的私信到了。
裴旻是李隆基少有许可的几位能够以书信直达天听的人物,高力士自不敢有半点怠慢。
“陛下!这是裴国公寄来的信……”
李隆基回了回神,听到“裴国公”三个字,空洞的眼神露出了一些神采,伸手接过了密信,撕开了印泥,看了一眼足足四页的数,表情有些讶异。
认真的看了个开头,发现写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先是介绍一下自己的病情,谢他不远千里的安排京中御医往河西为他治伤,唧唧歪歪,啰里啰嗦的写了一大推。
然后又介绍了河西这里的情况,总之事无巨细,不管大事小事都写了上去。
李隆基非但不觉得啰嗦,反而看的津津有味。
裴旻能够深得李隆基欢心,亦不是没有道理的。
官场学问,投其所好。
裴旻对于李隆基这个皇帝不说了如指掌,但是对于他的爱好习惯,还是知之甚详。
李隆基在感情这方面很细腻,将一个人视为自己人,心底也希望对方也将自己视为自己人。
就如梨园里的一众乐曲好手,在梨园里,李隆基很反感叫他“陛下”,对于叫他陛下的人,往往不假以辞色,反而对于那些敢叫他“崖公”的人非常器重。
崖公,说句不好听的就是男老鸨。
但是李隆基在梨园就爱这个称呼……
正是因为他喜欢音乐,真心希望在梨园这一亩三分地,乐伶们不要将他视为皇帝来看,而是一个喜欢音乐的艺术狂人。
裴旻要是在信中毕恭毕敬的,反而让李隆基觉得生分。
这也是投其所好的一种方式。
李隆基一张一张的看,看到最后,裴旻在最后带着几分不好意思的说着,申请补充兵源这一事情,突然放声笑了起来,笑得极为畅快。
高力士在一旁一脸讶异,自从武婕妤给打入冷宫之后,自己这位主子就没有露出这种笑脸了。
将信往桌上一丢,李隆基用力的伸了一个懒腰对着高力士道:“静远这啰里啰嗦的东扯西扯说了那么一大推,真正有价值的也就是最后几句。总结一下,就是河西兵源不足,让朕补上!就这点事情,说了这么一大堆,你说,好不好笑。”
高力士极会说话,此时道:“老奴觉得国公八成是有些念着陛下了,他此去河西事出突然。原本只是想去见薛都督最后一面,却不想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以至于招呼也未能好好打一个。现在国公在河西为陛下效力,而河西局面复杂,连他那般厉害的人物都难免受伤,再见也不知是何年何月。”
“是啊!”李隆基叹了口气道:“朕也有些想他了……静远此次走的实在太仓促,他这些年先是洮州,后又为了河西九曲地与吐蕃博弈,紧接着是陇右与天灾对抗,一直也没有好好歇息。本想着趁着这个诸国来贺,天下太平之际,让他在长安休息休息,好好享受享受。顺便促成他与玉真的美事,免得一个姑娘家,不是对着神像就是研究危险的黑火药……却不想西北变故来的如此之快。”
“看了静远这信,朕才知道,河西的情况是何等的不堪!七个都督,凉州都督纸上谈兵,累的边境失守,万余将士丧命。瓜州都督干脆就是由贼匪养起来的,是贼首的亲弟弟,西州都督德高无能,伊州都督越权,沙州都督贪财,还有一个都督平庸,唯有肃州都督可以大用……是朕用人失当。”
高力士立刻为李隆基辩解道:“河西万里之遥,陛下远在长安,又哪里知道的如此清楚?怎么能说是您的错?”
李隆基颇为自恋,也认可这个说法,道:“话是如此说不假,但留着他们,终究是祸害。好在静远察觉的早,快刀斩乱麻,扫平了河西之乱。朕真的想不到,有人大胆至此,吃空饷,这个朕也略知一二。只要不过分,朕也不去计较这些,水至清无鱼,这个道理,朕焉能不明白?”
“但这个沙州都督实在可恨,八千兵额的玉门军,实际人数竟然只有五千两百余人,他一人吃了近乎三千人的军饷,贪婪至此,实在可恶。闯营门而死,实在太便宜他了……”
顿了顿,李隆基问道:“朝廷的预备兵额还有多少?”
高力士略微沉吟了片刻,道:“应该不多了,万余上下吧。”
李隆基登时有些头疼了,他当然记得先前不久张守珪也向申请补充兵源,但是府兵制到了现在已经是彻底崩坏,而募兵制也要考虑国家的生计,不能无度的招募,导致地方人口流失,无壮丁耕作。
这些年朝廷在各处展开募兵,边境原来的府兵兵士,都换成了长征健儿,边防实力大涨。
但任何高明的制度,都有一个底线,过激失当。
以目前的情况分析,朝廷不易再开新一论的招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恢复。
剩余这万人是朝廷手中最后的一点兵源。
几乎没有多少犹豫的,李隆基道:“就给静远吧,辽东渤海国那边终究是小打小闹,实在不行,从幽州调拨一军过去协助即可。静远那里才是真不容易,他的对手可不是渤海国这种举国之力,不过几万兵马的国家。不论是突骑施、拂菻国都是能拿出十万以上兵力的大国,至于大食国更是在三十万开外,不容忽视。”
李隆基几乎想也没想,就拍板钉钉了。
至于原因是真如他所说,还是别的什么,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