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鼎湖弓箭(四)
接着问道:“肃顺怎么样?可是安安分分的遵旨?”
恭王就等她问这句话,于是带点反诘的神情说道:“肃顺是这样的人吗?当然是目无君上,咆哮不服。”
“喔!”太后又动怒了,“怎么个咆哮?他说了些什么?”
“悖逆之言,臣下所不忍闻。”
太后不说话了,什么话自己最清楚,无非是如同杨庆喜和自己禀告的那样,在热河的时候,不知道多少人在皇帝耳边说着皇后和恭亲王日久生情,又要谱一段大玉儿和多尔衮的佳话,不过这些话不好说,于是杏贞没有说话,恭亲王就很自然的继续说下去,“还要启奏太后,肃顺护送梓宫,一路来都是另打公馆,带着两名内眷同行。”
“这怎么可以?”太后脱口谴责,“肃顺真是太不象话了!”
“听说在热河,他又是领侍卫内大臣,又是内务府大臣,进出内廷,就仿佛在他自己家里一样,成天跟在大行皇帝左右,变着方儿哄大行皇帝,四处八方引着大行皇帝去玩儿……。”
说到这里,听得恭亲王轻轻咳嗽了一声,她知道,这是提醒她不要把文宗的微行,以及传说中的曹寡妇之类的艳闻说出来,替先帝留些面子。
“叫三法司会审吧,”杏贞下了命令,“那几个人关在哪里?”
“在高墙里头。”
“今个起,六爷就是宗人令,”杏贞下旨,对着恭亲王说道,“这样你也方便管着他们!”
“是,请旨,是否要抄家?”
杏贞点头,“要抄家,但是目前罪状未定,无需褫夺家产,就去瞧瞧他们的文书信件,不许惊扰他们的家眷。”
“太后仁慈。”
太后拿起了一个折子,叫杨庆喜递给恭亲王,“前些日子你们上的请本宫垂帘的折子,我瞧了,大家伙这样异口同声的,本宫也不好退却,只好勉为其难,摸着石头过过河,如今刚刚把肃顺一伙子撤掉,本宫不放心,总要带着皇帝些日子,”小皇帝猛点头,“垂帘是一定的了,六爷,你拿下去明发天下,还有,垂帘的章程,你也该拿个出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本宫毕竟是妇人,虽然听政,但也不能对着外朝过度指手画脚,你和军机内阁六部九卿都一起议一下,定个章程出来,就在皇帝登基大典之前弄得妥当!”
军机们退出了养心殿,曹毓瑛忽然想到了一个疑问,“刚才突然想起,议政王,”他说:“今上的年号,可是仍用‘祺祥’?”
这一说,恭王和文祥都瞿然而起,“对了,”恭王大声说道:“当然不能用‘祺祥’!
这是肃顺的年号。”他又转脸问说:
“博川!我仿佛听你说过,芝老已有拟议。是吗?”
“芝老”是指周祖培,“是!”文祥答道,“‘祺祥’这个年号,颇有人批评。芝老的西席李慈铭,就有许多意见。”
“他怎么说?”
“无非书生之见。”文祥又说:“也难怪他,他不知道肃六的用意。李慈铭批评‘祺祥’二字文义不顺,而且祺字,古来从无一朝用过,祥字亦只有宋少帝的年号‘祥兴’。”
“那不是不祥之号了吗?”
“是啊!”文祥答道,“如今倒不妨用他的说法,作个借口。”
恭王不置可否,只问:”怎么叫文义不顺?”
“祺就是祥。”曹毓瑛接口解释,“祺祥连用,似嫌重复。”
“对了,这个说法比较好。”恭王也没了良心话:“肃六急于改元铸新钱,这一点并未做错。咱们也得赶紧设法铸钱平银价。”
“此为势所必然。”文祥接着提出了拟议中的新年号:“据说也是李慈铭的献议,主张用‘康隆’,或者‘乾熙’。”
“这又何所取义?”
“本朝康熙、乾隆两朝最盛。圣祖、高宗又是福泽最厚、享祚最永,各取一字,用‘康隆’或者‘乾熙’,自是个吉祥的年号。”
恭王大不以为然,因为无论“康隆”或者“乾熙”,都是有意撇开雍正,令人想到其中有忌讳,雍正不是骨肉相残吗?将今比昔,似乎推翻顾命制度,是有意跟大行皇帝过不去!
这怎么可以?
于是恭王不屑地说一声:“这李慈铭真是书生之见!而且是不曾见过世面的书生。不行,‘康隆’也好,‘乾熙’也好,都不能用。另外想吧!”
。。。。。
小皇帝等到恭亲王等军机大臣出了门,就连忙起身扭动了下身子,“哎呀,这么半日,实在是累得慌,”皇帝看到杏贞皱眉,连忙又道:“皇额娘,你身子才好,可不能累到,儿子扶你你去歇息吧?”
杏贞指了指皇帝,“你呀,虽然政事你还不通,可毕竟也要多听多想才是,学问自然有师傅教你,”杏贞拉着皇帝进了隔间,两个人亲亲热热地坐到一块,小太监们拿上来了点心和奶茶,安茜给皇帝掰了一个杏仁酥,“可这政事还是要你自己个多听听,我虽然在后头听着,帮你把关,可这天下啊,到底要交到你手里的,”杏贞慈爱地看着点着头吃杏仁酥的皇帝,“自然你只要认真些,自然就能上手,皇额娘也就在你父皇跟前帮着批了几年折子,这不也是应付下来了?”
“可是,皇额娘,儿子现在都不太认识字呢。”皇帝有些苦恼,“那些折子都看不懂!”
“先学好字儿,皇帝你有这么多的师傅,慢慢学,会学好的,”杏贞帮着皇帝拭了嘴角的残渣,“你皇阿玛不是给了你一个章吗?”皇帝点头,“你先放着,我已经从八个人手里拿回来了,等到你以后会想会思考了,再让你用印,然后皇额娘再用印定夺,好不好?”
小皇帝猛点头,“如此甚好,有皇额娘在,我放心的很,我还用什么印章啊,皇额娘一并做主便是,儿子落的轻松。”蔡当皇帝没几日,他就已经厌倦了每日看到那些面目可憎的军机老头子们,总是觉得外头的蟋蟀,热河的秋马来的有意思。
“你呀,”杏贞摇摇头,“这几日忙着大行皇帝的梓宫回銮,还有你的登基大典,这学也不好好上了,等你的登基大典过了,李师傅可是要等着你了。”
“李师傅的课难听死了。”小皇帝撅起嘴巴,“我不爱上他的课。”
“李师傅才学好的很,你要是学到一点半点,就是这辈子都受用了,慢慢学,不许偷懒,皇额娘已经下旨,交礼部和翰林院编一本教材起来,务必要通俗易懂的,到时候咱们两个一起学,皇额娘陪你学。那时候就不无聊了。”皇帝这才又露了笑脸出来,两个人谈谈笑笑,一扫咸丰皇帝薨逝的阴霾,杏贞看着小皇帝欢快的笑靥,心中感慨万千。
只有自己的血脉流传下来,才觉得这辈子没有白活啊。
。。。。。
第二天要到清河迎接梓宫,便早早散了。次日清晨,车马络绎出了德胜门,清河冠盖云集,热闹非凡。
清河只有一条大街,街北沿跸道两旁,各衙门均设下帐房,供大官们休息。街上两家客店,则全被征用,把原住的旅客请了出去,作为王公大臣歇脚的地方,恭王则另借了一家宽敞的民居,以便会客。他一到就把贾桢、周祖培,还有刑部尚书赵光都请了来,趁空谈一谈,如何集议定顾命八臣罪名的事。
说了来意,贾桢首先表示:“上谕派王爷会同内阁,各部院集议,自然是王爷定日子。”
恭王就等她问这句话,于是带点反诘的神情说道:“肃顺是这样的人吗?当然是目无君上,咆哮不服。”
“喔!”太后又动怒了,“怎么个咆哮?他说了些什么?”
“悖逆之言,臣下所不忍闻。”
太后不说话了,什么话自己最清楚,无非是如同杨庆喜和自己禀告的那样,在热河的时候,不知道多少人在皇帝耳边说着皇后和恭亲王日久生情,又要谱一段大玉儿和多尔衮的佳话,不过这些话不好说,于是杏贞没有说话,恭亲王就很自然的继续说下去,“还要启奏太后,肃顺护送梓宫,一路来都是另打公馆,带着两名内眷同行。”
“这怎么可以?”太后脱口谴责,“肃顺真是太不象话了!”
“听说在热河,他又是领侍卫内大臣,又是内务府大臣,进出内廷,就仿佛在他自己家里一样,成天跟在大行皇帝左右,变着方儿哄大行皇帝,四处八方引着大行皇帝去玩儿……。”
说到这里,听得恭亲王轻轻咳嗽了一声,她知道,这是提醒她不要把文宗的微行,以及传说中的曹寡妇之类的艳闻说出来,替先帝留些面子。
“叫三法司会审吧,”杏贞下了命令,“那几个人关在哪里?”
“在高墙里头。”
“今个起,六爷就是宗人令,”杏贞下旨,对着恭亲王说道,“这样你也方便管着他们!”
“是,请旨,是否要抄家?”
杏贞点头,“要抄家,但是目前罪状未定,无需褫夺家产,就去瞧瞧他们的文书信件,不许惊扰他们的家眷。”
“太后仁慈。”
太后拿起了一个折子,叫杨庆喜递给恭亲王,“前些日子你们上的请本宫垂帘的折子,我瞧了,大家伙这样异口同声的,本宫也不好退却,只好勉为其难,摸着石头过过河,如今刚刚把肃顺一伙子撤掉,本宫不放心,总要带着皇帝些日子,”小皇帝猛点头,“垂帘是一定的了,六爷,你拿下去明发天下,还有,垂帘的章程,你也该拿个出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本宫毕竟是妇人,虽然听政,但也不能对着外朝过度指手画脚,你和军机内阁六部九卿都一起议一下,定个章程出来,就在皇帝登基大典之前弄得妥当!”
军机们退出了养心殿,曹毓瑛忽然想到了一个疑问,“刚才突然想起,议政王,”他说:“今上的年号,可是仍用‘祺祥’?”
这一说,恭王和文祥都瞿然而起,“对了,”恭王大声说道:“当然不能用‘祺祥’!
这是肃顺的年号。”他又转脸问说:
“博川!我仿佛听你说过,芝老已有拟议。是吗?”
“芝老”是指周祖培,“是!”文祥答道,“‘祺祥’这个年号,颇有人批评。芝老的西席李慈铭,就有许多意见。”
“他怎么说?”
“无非书生之见。”文祥又说:“也难怪他,他不知道肃六的用意。李慈铭批评‘祺祥’二字文义不顺,而且祺字,古来从无一朝用过,祥字亦只有宋少帝的年号‘祥兴’。”
“那不是不祥之号了吗?”
“是啊!”文祥答道,“如今倒不妨用他的说法,作个借口。”
恭王不置可否,只问:”怎么叫文义不顺?”
“祺就是祥。”曹毓瑛接口解释,“祺祥连用,似嫌重复。”
“对了,这个说法比较好。”恭王也没了良心话:“肃六急于改元铸新钱,这一点并未做错。咱们也得赶紧设法铸钱平银价。”
“此为势所必然。”文祥接着提出了拟议中的新年号:“据说也是李慈铭的献议,主张用‘康隆’,或者‘乾熙’。”
“这又何所取义?”
“本朝康熙、乾隆两朝最盛。圣祖、高宗又是福泽最厚、享祚最永,各取一字,用‘康隆’或者‘乾熙’,自是个吉祥的年号。”
恭王大不以为然,因为无论“康隆”或者“乾熙”,都是有意撇开雍正,令人想到其中有忌讳,雍正不是骨肉相残吗?将今比昔,似乎推翻顾命制度,是有意跟大行皇帝过不去!
这怎么可以?
于是恭王不屑地说一声:“这李慈铭真是书生之见!而且是不曾见过世面的书生。不行,‘康隆’也好,‘乾熙’也好,都不能用。另外想吧!”
。。。。。
小皇帝等到恭亲王等军机大臣出了门,就连忙起身扭动了下身子,“哎呀,这么半日,实在是累得慌,”皇帝看到杏贞皱眉,连忙又道:“皇额娘,你身子才好,可不能累到,儿子扶你你去歇息吧?”
杏贞指了指皇帝,“你呀,虽然政事你还不通,可毕竟也要多听多想才是,学问自然有师傅教你,”杏贞拉着皇帝进了隔间,两个人亲亲热热地坐到一块,小太监们拿上来了点心和奶茶,安茜给皇帝掰了一个杏仁酥,“可这政事还是要你自己个多听听,我虽然在后头听着,帮你把关,可这天下啊,到底要交到你手里的,”杏贞慈爱地看着点着头吃杏仁酥的皇帝,“自然你只要认真些,自然就能上手,皇额娘也就在你父皇跟前帮着批了几年折子,这不也是应付下来了?”
“可是,皇额娘,儿子现在都不太认识字呢。”皇帝有些苦恼,“那些折子都看不懂!”
“先学好字儿,皇帝你有这么多的师傅,慢慢学,会学好的,”杏贞帮着皇帝拭了嘴角的残渣,“你皇阿玛不是给了你一个章吗?”皇帝点头,“你先放着,我已经从八个人手里拿回来了,等到你以后会想会思考了,再让你用印,然后皇额娘再用印定夺,好不好?”
小皇帝猛点头,“如此甚好,有皇额娘在,我放心的很,我还用什么印章啊,皇额娘一并做主便是,儿子落的轻松。”蔡当皇帝没几日,他就已经厌倦了每日看到那些面目可憎的军机老头子们,总是觉得外头的蟋蟀,热河的秋马来的有意思。
“你呀,”杏贞摇摇头,“这几日忙着大行皇帝的梓宫回銮,还有你的登基大典,这学也不好好上了,等你的登基大典过了,李师傅可是要等着你了。”
“李师傅的课难听死了。”小皇帝撅起嘴巴,“我不爱上他的课。”
“李师傅才学好的很,你要是学到一点半点,就是这辈子都受用了,慢慢学,不许偷懒,皇额娘已经下旨,交礼部和翰林院编一本教材起来,务必要通俗易懂的,到时候咱们两个一起学,皇额娘陪你学。那时候就不无聊了。”皇帝这才又露了笑脸出来,两个人谈谈笑笑,一扫咸丰皇帝薨逝的阴霾,杏贞看着小皇帝欢快的笑靥,心中感慨万千。
只有自己的血脉流传下来,才觉得这辈子没有白活啊。
。。。。。
第二天要到清河迎接梓宫,便早早散了。次日清晨,车马络绎出了德胜门,清河冠盖云集,热闹非凡。
清河只有一条大街,街北沿跸道两旁,各衙门均设下帐房,供大官们休息。街上两家客店,则全被征用,把原住的旅客请了出去,作为王公大臣歇脚的地方,恭王则另借了一家宽敞的民居,以便会客。他一到就把贾桢、周祖培,还有刑部尚书赵光都请了来,趁空谈一谈,如何集议定顾命八臣罪名的事。
说了来意,贾桢首先表示:“上谕派王爷会同内阁,各部院集议,自然是王爷定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