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看了会儿工匠送来的图纸,提了几个修改意见,那边杜常让人把她要的新鲜菱角送来了。
知是送礼,还特意掐了柳条编了几个翠绿的小提篮,再装上红菱角,便不吃,摆着都挺好看的。
宁芳瞧着挺满意,既有柳条篮,外头那些竹子不也可以编竹筐?等秋天修整花木时砍些爬墙老藤,说不定还能做把摇椅出来。
第415章开窍
宁芳心中算计着,便叫来孔雀。
“你去后院学堂传个话,有些孩子若是实在读书没天份,也不必着急。世上三百六十行,能做的事情多着呢。譬如这编筐编篮,也是一门不错的手艺。我不求他们人人都成秀才,只要日后有一两样拿得出手就行。”
孔雀犹豫了一下,“王妃宽容。那学不来的孩子,是让他们先回去?”
好容易有个读书识字的机会,谁舍得放弃?
可有些孩子是真的天资不行,学了好几天了,连一二三四五还分不清楚。就这样白混在学堂吃饭,也实在是太亏心了些。
可都是熟人家的孩子,孔雀也不敢很劝,就这么委婉的提了句。
宁芳却是笑道,“这才学了几日啊!哪能看得出贤愚?三年不飞,一鸣惊人的多着呢。我让你去说,是让那些孩子和他们家里的爹娘老子都别这么大压力。听说有些都弄得整夜不睡觉了,那怎么行?告诉他们,若实在读书不成,也可学些别的手艺。至于那学堂,既来了,至少要读满三年的。就是个鸭子,也能把三字经认全了吧?若有特别出色的,以半年为限,到时考核出来,另外再请先生就是。”
孔雀这才松了口气。
对于一个奴仆来说,读书的机会有多难得,她比谁都清楚。寻常街市上,能识得百十来个字的下人,就比那睁眼瞎可以多出一倍工钱。
刚才她还真挺怕宁芳放弃那些笨孩子的,如今安了心,正想替孩子们道声谢,有人说话了。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善莫大焉!”
转身去瞧,只见两个少年郎结伴走了过来。
头先说话清俊少年,正是宁绍棠,而旁边高大憨厚些的,便是夏存俭了。
“大哥哥,存俭,你们怎么有空来了?快坐!”
虽是至亲,但宁绍棠和夏存俭还是依着规矩,先给宁小王妃见了礼,方才坐下说话。
“今儿初一,祖母让我们去城郊的灵光寺替家里上香,顺便也给你们家也求了道平安符。回来路上恰遇到你家二爷去城外迎接戚家军,便让我们来陪你说说话。也是他差了人,特意把我们送来的。”
是了,宁芳记起,今儿也是五军大都督戚昭义回京的日子。
当初也是这员老将率领奇兵,悄无声息的配合程岳,在西胡人后头打了一个漂亮的包抄,才算是帮助大梁朝彻底锁定了胜局。
因不爽程岳立了大功,皇上早早把他调了回来。但对于不恋权柄的戚家,永泰帝却是不吝啬展现一下他身为帝王的宽宏大量的。
特意给戚家军择定了良辰吉日进京不说,还命皇子皇孙带着一众官员出城三十里相迎,如今在五军都督府里任职的程岭,自然也在其中。
但戚将军还是很识大体,皇上虽召了他进京为官,却没有召他的戚家军进京防卫,所以坚决不肯带士兵进京夸耀。除了一些有功将领,只命士兵们留守城外,享用皇上赏赐的美酒佳肴便是。
宁绍棠和夏存俭回家路上,巧遇到押运酒水出城的程岭,这才来了王府。若非如此,就算是亲戚,他们两个年轻外男,也不好随意登门。
宁芳起身接了平安符,命画眉拿回主屋挂上,这边问过祖母家中安好,又让人重新摆上茶水瓜果,招待兄弟侄儿。
“你们才从外头回来,先别急着吃冰东西,先喝口温温的绿豆沙。这里头加了陈皮百合,还特意滤了壳,很是绵细,且能健脾润肺。”
宁绍棠尝了一口,却更加欢喜的打量起这间竹屋,“妹妹这个地方若是用来夏日里读书,却是真好。”
夏存俭老实吃着碗里的绿豆沙,头也不抬道,“这里本来就是用来读书的。”
宁芳奇道,“你怎么知道?”
夏存俭不小心说漏了嘴,微有些不好意思,“前几日在弘文馆里翻到一本杂书,便是讲亭台楼阁,园林修建的。上有句话,说‘无竹使人俗’,但凡养竹子的地方,不是书斋便该是待客赏景之处。这屋子虽瞧着极新,但外面的苔痕却得有些年头才养得出来,应是新近翻修才给小姑姑用的。呃,我不是说小姑姑你打理家事俗了,其实俗务也挺重要的——”
宁芳已经掩面而笑,“行啦行啦,不必解释了。若老夏家的孩子都不懂俗务,你这书才是读傻了。不过你能这么见微知著,足见这几年学问有长进。”
夏存俭又红了脸,吃吃道,“也没有那么好啦,我还有很多不足。”
宁芳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天下谁没有不足?谦虚是对的,可也不要妄自菲薄。”
夏存俭看她依旧从前爽朗模样,不知想到什么,忽地不再忸怩,坦然道出心声。
“我也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来了京城,尤其去了弘文馆,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前在书院里,先生说让我好生再读三年,再去考秀才。若四十岁之前,得中举人,便算我不负书院一番教授之功,我原有些不服。可这些天听了好些先生讲课,才知先前是我自己狂妄了。”
看这小子终于开窍,不再在自己面前装鹌鹑,宁芳饶有兴趣的问,“原先你打算几年考中举人,当个官儿来做做?”
夏存俭通红着脸道,“先前,先前我以为有个十来年就差不多了的。”
宁绍棠笑道,“有志气也未必不是好事,说不定就中了呢?”
可夏存俭却认真摇了摇头,“不是这么容易的。象那天咱们一起在弘文馆看书,许多书架你看也不看就走过去了,说是家里都有。可这些年祖父虽也花钱替我买了不少好书,到底还是少了。”
宁芳默默。
夏存俭说的是实情,这个时代决定人功名高低的并不全是资质,还有底蕴。
大家族传承最重要的东西,除了爵位,便是藏书。
因为印刷不易,许多好书的传世量非常之少,不是上百年的世家子弟根本没机会接触。而每一代家族杰出子弟对这些书的理解和注释,就是一个家族更加宝贵的财富。
就象宁四娘当年分家,宁可放弃财产,但对于父亲的藏书与笔记,她是半本也不肯相让的。所以后面就算带着两个儿子在乡下,她也能将他们全部培育成材。
这可不是光凭聪明和勤奋就能做到的,还因为有这些藏书和笔记,给他们指引了最正确的方向。让他们从识字起,就站在了整个家族的肩膀上。而不必如寒门子弟般,于黑暗中摸索。
宁芳这会子才忽地明白,为什么府中下人会对她在后院办的那个并不正规的小学堂如此感恩重视。
哪怕她只让人教一本《三字经》,但英王府教出来的,一定是注解得最为正确的《三字经》。而不象某些乡下腐儒,自己都理解得狗屁不通,又能教出什么好东西?
看她一出神,气氛便沉闷下来,宁绍棠说笑了句,“怪我,又扯远了。哎,存俭你也够努力了,只你们老夏家女婿太出息,我要落到你的处境,还不知怎么难受呢!”
知是送礼,还特意掐了柳条编了几个翠绿的小提篮,再装上红菱角,便不吃,摆着都挺好看的。
宁芳瞧着挺满意,既有柳条篮,外头那些竹子不也可以编竹筐?等秋天修整花木时砍些爬墙老藤,说不定还能做把摇椅出来。
第415章开窍
宁芳心中算计着,便叫来孔雀。
“你去后院学堂传个话,有些孩子若是实在读书没天份,也不必着急。世上三百六十行,能做的事情多着呢。譬如这编筐编篮,也是一门不错的手艺。我不求他们人人都成秀才,只要日后有一两样拿得出手就行。”
孔雀犹豫了一下,“王妃宽容。那学不来的孩子,是让他们先回去?”
好容易有个读书识字的机会,谁舍得放弃?
可有些孩子是真的天资不行,学了好几天了,连一二三四五还分不清楚。就这样白混在学堂吃饭,也实在是太亏心了些。
可都是熟人家的孩子,孔雀也不敢很劝,就这么委婉的提了句。
宁芳却是笑道,“这才学了几日啊!哪能看得出贤愚?三年不飞,一鸣惊人的多着呢。我让你去说,是让那些孩子和他们家里的爹娘老子都别这么大压力。听说有些都弄得整夜不睡觉了,那怎么行?告诉他们,若实在读书不成,也可学些别的手艺。至于那学堂,既来了,至少要读满三年的。就是个鸭子,也能把三字经认全了吧?若有特别出色的,以半年为限,到时考核出来,另外再请先生就是。”
孔雀这才松了口气。
对于一个奴仆来说,读书的机会有多难得,她比谁都清楚。寻常街市上,能识得百十来个字的下人,就比那睁眼瞎可以多出一倍工钱。
刚才她还真挺怕宁芳放弃那些笨孩子的,如今安了心,正想替孩子们道声谢,有人说话了。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善莫大焉!”
转身去瞧,只见两个少年郎结伴走了过来。
头先说话清俊少年,正是宁绍棠,而旁边高大憨厚些的,便是夏存俭了。
“大哥哥,存俭,你们怎么有空来了?快坐!”
虽是至亲,但宁绍棠和夏存俭还是依着规矩,先给宁小王妃见了礼,方才坐下说话。
“今儿初一,祖母让我们去城郊的灵光寺替家里上香,顺便也给你们家也求了道平安符。回来路上恰遇到你家二爷去城外迎接戚家军,便让我们来陪你说说话。也是他差了人,特意把我们送来的。”
是了,宁芳记起,今儿也是五军大都督戚昭义回京的日子。
当初也是这员老将率领奇兵,悄无声息的配合程岳,在西胡人后头打了一个漂亮的包抄,才算是帮助大梁朝彻底锁定了胜局。
因不爽程岳立了大功,皇上早早把他调了回来。但对于不恋权柄的戚家,永泰帝却是不吝啬展现一下他身为帝王的宽宏大量的。
特意给戚家军择定了良辰吉日进京不说,还命皇子皇孙带着一众官员出城三十里相迎,如今在五军都督府里任职的程岭,自然也在其中。
但戚将军还是很识大体,皇上虽召了他进京为官,却没有召他的戚家军进京防卫,所以坚决不肯带士兵进京夸耀。除了一些有功将领,只命士兵们留守城外,享用皇上赏赐的美酒佳肴便是。
宁绍棠和夏存俭回家路上,巧遇到押运酒水出城的程岭,这才来了王府。若非如此,就算是亲戚,他们两个年轻外男,也不好随意登门。
宁芳起身接了平安符,命画眉拿回主屋挂上,这边问过祖母家中安好,又让人重新摆上茶水瓜果,招待兄弟侄儿。
“你们才从外头回来,先别急着吃冰东西,先喝口温温的绿豆沙。这里头加了陈皮百合,还特意滤了壳,很是绵细,且能健脾润肺。”
宁绍棠尝了一口,却更加欢喜的打量起这间竹屋,“妹妹这个地方若是用来夏日里读书,却是真好。”
夏存俭老实吃着碗里的绿豆沙,头也不抬道,“这里本来就是用来读书的。”
宁芳奇道,“你怎么知道?”
夏存俭不小心说漏了嘴,微有些不好意思,“前几日在弘文馆里翻到一本杂书,便是讲亭台楼阁,园林修建的。上有句话,说‘无竹使人俗’,但凡养竹子的地方,不是书斋便该是待客赏景之处。这屋子虽瞧着极新,但外面的苔痕却得有些年头才养得出来,应是新近翻修才给小姑姑用的。呃,我不是说小姑姑你打理家事俗了,其实俗务也挺重要的——”
宁芳已经掩面而笑,“行啦行啦,不必解释了。若老夏家的孩子都不懂俗务,你这书才是读傻了。不过你能这么见微知著,足见这几年学问有长进。”
夏存俭又红了脸,吃吃道,“也没有那么好啦,我还有很多不足。”
宁芳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天下谁没有不足?谦虚是对的,可也不要妄自菲薄。”
夏存俭看她依旧从前爽朗模样,不知想到什么,忽地不再忸怩,坦然道出心声。
“我也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来了京城,尤其去了弘文馆,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前在书院里,先生说让我好生再读三年,再去考秀才。若四十岁之前,得中举人,便算我不负书院一番教授之功,我原有些不服。可这些天听了好些先生讲课,才知先前是我自己狂妄了。”
看这小子终于开窍,不再在自己面前装鹌鹑,宁芳饶有兴趣的问,“原先你打算几年考中举人,当个官儿来做做?”
夏存俭通红着脸道,“先前,先前我以为有个十来年就差不多了的。”
宁绍棠笑道,“有志气也未必不是好事,说不定就中了呢?”
可夏存俭却认真摇了摇头,“不是这么容易的。象那天咱们一起在弘文馆看书,许多书架你看也不看就走过去了,说是家里都有。可这些年祖父虽也花钱替我买了不少好书,到底还是少了。”
宁芳默默。
夏存俭说的是实情,这个时代决定人功名高低的并不全是资质,还有底蕴。
大家族传承最重要的东西,除了爵位,便是藏书。
因为印刷不易,许多好书的传世量非常之少,不是上百年的世家子弟根本没机会接触。而每一代家族杰出子弟对这些书的理解和注释,就是一个家族更加宝贵的财富。
就象宁四娘当年分家,宁可放弃财产,但对于父亲的藏书与笔记,她是半本也不肯相让的。所以后面就算带着两个儿子在乡下,她也能将他们全部培育成材。
这可不是光凭聪明和勤奋就能做到的,还因为有这些藏书和笔记,给他们指引了最正确的方向。让他们从识字起,就站在了整个家族的肩膀上。而不必如寒门子弟般,于黑暗中摸索。
宁芳这会子才忽地明白,为什么府中下人会对她在后院办的那个并不正规的小学堂如此感恩重视。
哪怕她只让人教一本《三字经》,但英王府教出来的,一定是注解得最为正确的《三字经》。而不象某些乡下腐儒,自己都理解得狗屁不通,又能教出什么好东西?
看她一出神,气氛便沉闷下来,宁绍棠说笑了句,“怪我,又扯远了。哎,存俭你也够努力了,只你们老夏家女婿太出息,我要落到你的处境,还不知怎么难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