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手不及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也是抢劫的季节。
  这一年正是难得的好年景, 各种灾害极少, 在土地兼并不严重的地区, 农人们终于能够松一口气了。朝廷大事上还是比较可靠的, 被魏虏□□过的土地迎来了善于劝课农桑的主官, 只是主官再厉害, 庄稼人还是靠天吃饭的。
  面色黧黑的老农站在田垄上望向翻滚的金色波浪,眼睛里满是喜悦。多少年没有这么安逸的心情了,手里有粮, 心里才不会慌。再过几天就是秋收了,那是一年之中最忙的两个时间之一,大人孩子齐上阵, 累也欢喜。
  心里盘算着各种捐税之后, 自己手里还能有多少余粮,老农的笑容更深了。终于多了些余粮, 往年秋收完毕, 纳完租税, 留下粮种, 便紧紧巴巴要数着粮食下锅了。每年总有两个月要勒紧了腰带, 今年腰带能够不用勒得那么紧了。
  要是年年如此就好了,还能存下些钱, 或者能多买两亩田……
  思绪越飘越远,浮在了“也能雇几个工来下地”的云端, 猛地被急促的马蹄声打断了。
  老农顿时收敛了笑容, 警觉地望向大路。处在北疆,纵使原本是南方人,是农民,经历也使他能够从马路声里听出些门道来。
  只见一名身穿号衣的骑手伏在马背上,身后背负着一只长长的皮筒,筒上有铃,一路响了过来。
  “难道有什么紧公务?”老农嘀咕一声,只觉得这事儿怪透了。到底哪里怪,他又说不大上来。
  骑手一气跑到城门,核验了身份,翻身上马,直奔西路节度使府。
  西路节度使张孝知正在安排着秋收工作,今年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到如今,可千万不能辜负了他老人家的一片美意。秋收一定要抓紧,最怕还是这个时候下雨。作为一个经历丰富的前辈,他治下农桑等实事的成绩比谢麟、程犀都要高出那么一小截来,另两个是多面开花,他却只盯着最根本的不放,越是根本的,越是要看天气。张孝知几乎要烧香祷神了。
  今年与魏国的贸易也还不错,只消秋收顺利,最困难的日子就算是熬过来啦。他的年纪已经不算小了,差不多也该能调回京了……
  “报————”
  张孝知终于知道,老天爷是在玩儿他,他以为最困难的日子熬过去了,其实最困难的日子这才刚开始!
  谢麟派来了信使,提醒他注意魏虏可能犯边。对于这位势头很猛的后辈,张孝知并不敢等闲视之,谢麟绝不会没事拿这种消息来玩儿他。同样的,张孝知也绝不是那种会说出“两国不是已结盟好了吗?怎可妖言惑众?”的傻子。他很明白,两国是必有一战的。张孝知的疑问是——谢麟之前的消息,不是说魏虏要两年后才动手的吗?怎么提前了?
  目光在公函与信使之间来回切换,张孝知很快地做了决定:“提前秋收!坚壁清野!”
  提前秋收肯定会有一点损失的,比起被魏虏抢劫,这点损失就无足轻重了。
  程犀收到消息比张孝知还要更早一些,也做出了与张孝知同样的决断。一时之间,整个北疆因为丰收带来的喜悦不见了,人人紧张,昼夜不停地收割、脱粒、扬晒……尽量争取在魏虏来犯之前,将粮食收入库中。若是魏虏进逼之前还未能完全加工好,那也只好把仍含着大量水份的粮食收起来,若是还没有收割完呢,就只好一把火烧掉。总之,不能资敌。
  与谢麟的情况差不多,张孝知在军事上的天赋远远不如他在民政上的能耐。不过最基本的道理还是知道的,绝不自以为是,以为可以给魏国铁骑以迎头痛击。老老实实收束队伍收缩,将百姓妥善安置,让西路不要被打穿,就是大功一件了。
  其他的,等朝廷派了大将来,交给专业人士去吧。
  张孝知的应对绝不能说不好,甚至必须夸一句“明白人”。他样样都想到的,只是没有想到,魏主是个不按牌理出牌的疯子!
  ————————————————————————————————
  “魏国能发动多少人马?”谢麟冷静地问程素素。
  他也想与同侪议国事,然而如李巽等人,从得到消息开始,就必须死死守着他们的地盘,不能在之个时候轻离。好么,这头谢麟把人都召过来开会,魏兵来了,边境没个主事的,咔!被一锅端了,算谁的?
  是以谢麟只是做通知,并不将他们召来,命各地文武同心协力,守好城池,等待朝廷的下一步命令。
  游兆的消息很快就得到了确认,因有游兆的消息,谢麟派人往榷场去,存的是扫荡榷场的心思。不想整个榷场没有一点人声,无论是南方的商人,还是北方的商人,连同他们的货物、家眷、仆人、车马,统统消失了!
  这要不是准备打仗了才怪!
  程素素的情报倒是及时准确,谢麟要问更多的魏国情报,也只能问她。
  程素素道:“现在南下,顶多二十万。他国内必须留人。”魏国骑兵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是,魏国正从马背民族向地面转化。他们筑城,就需要有守卫,魏主兄弟阋墙又打击异己,就需要有镇压、防范政敌的力量。即便能动员不少人,这些也不可能全投放到战场上。
  虽然派的人无法接触与军事相关的机密,但是后勤等等,以及近些年来的渗透观察,可以让程素素作出这样的判断。
  谢麟道:“足够兵分三路了。”
  程素素道:“这一仗不会小了。朝廷要抗得住他,调动的兵马只会比他多,不会比他少。可这样,各地怎么办?”
  以前以为人口多的时候,兵一定会多。这是错的。通常情况下,和平时期,人口繁衍,常备军的数量反而会有所下降。越是战乱时期,才越会多征兵。这也很好理解,有需要的时候必然会多。还是那句话,这个国家承平太久,百姓也不爱当兵,再加上吃个空饷什么的,虞朝的军队规模并不算庞大。
  即便是战争开始了数年之后的现在,两府有意识的增加兵役,也远没有达到“激增”的水平。
  一旦应付了北方的邻居,在其余各地的兵力就会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但是魏国是不能不打的,匪暂时不剿还出不了事,魏国一旦不管,大家一起玩完。
  谢麟微一沉吟:“还是想一想便是立时征发青壮服役,他们能不能成军吧。”不是穿个军装扛个枪就是能打仗的了,未经训练的青壮,上战场不知道是添乱还是帮忙了。
  最后,谢麟拍板:“咱们先预备下青壮吧,与连山、安喜等人讲,就地训练……艹!秋收!”
  能逼得谢麟说脏话,可见情势也是十分危急了。
  中路虽急,好歹是赶在了魏国兵临城下之前将粮食大部分收割完毕。刚刚收完庄稼的青壮们,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又被驱使着加固城墙,做好一切防御的准备。哪怕按正常来讲,秋收完之后就是大家安心躺倒休息的时候,也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命要紧。
  与此同时,程素素又收到了两条线上的情报——魏主已经动身,象征着身份的金帐在大队人马的拥簇之下往东南进发。
  程素素心中下微乱——这是奔东路去了吗?!
  旋即冷静了下来,颇为奇怪,居然不是进攻中路?这是要一雪前耻还是怎么的?
  到这个时候,程素素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天赋”的重要了。军事上而言,三路都有这样的南下通道,但是哪一路更危险,枉她手里这么多情报,竟然不能断定哪路为主。不过既然金帐往东路而去,还是提醒一下大哥为好。
  程素素的书信才走,谢麟又接到了公函,朝廷增兵了。二十万敌军不是小数目,朝廷又临时征发,弄得民间颇有怨言。程素素不明白要一些没经训练的人过来是增加后勤负担还是来当炮灰的,第一批八百余人的壮丁已经到了。
  小青又回到了府里来——连山常驻兵营了。
  小青能来,程素素是举双手欢迎的,她现在忙得紧,有一个放心的帮手在身边,能省下许多的心力。她现在别的什么事都不管,一条一条地给尚在魏国的暗线们下指令。“司南”、“海东青”被魏主带走了,消息全无,一些原本经由他们获得的情报,如今只好由其他人暂时补上——信息便打了折扣,需要多多参详推导。
  小青此来,也有一个私心,程素素这里消息灵通,或许能够知道一些于连山有益的情况。
  不知道是哪路神仙听到了小青心底的呼声,一个对连山来说不知道称不称得上好,却一定不算坏的消息传来了——魏主并没有东向,而是亲率大军再次打穿了西路,西路安抚使张孝知殉国。
  这下连程素素都目瞪口呆了:“不是去了东路吗?!!!”东路是程犀在统筹全局,虽然是坐镇后方,但是前方的守将守得很辛苦,也确实看到了金帐以及在金帐的激励下疯狂进攻的敌将。更重要的是,程犀上报,他确定见到了呼延英。以呼延英与魏主的关系,魏主在哪里,呼延英就应该是在哪里的。
  便是程素素这边,谢麟已经连续几天回来倒头就睡了,李巽所在之地同样经受了极大的压力。
  这两路里居然都没有魏主!
  “他究竟是想干什么?!”程素素恼火地问,口气非常不好,手上却没有停,径自将墙上的幕布拉开,露出底下的地图来。将针做旗杆的小蓝旗一杆一杆往地图上插。
  钉出魏军行进的路线之后,程素素脸色大变:“芳臣!”
  小青急匆匆地凑了上来:“怎么了?怎么了?大官人在前面。娘子你脸色好难看,你别吓我!怎么了?!”
  魏主打穿西路之后头也不回地直扑京师去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