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节
秦戎这才上来,接了小秋手里的网兜儿,与吴戈配合默契地装了鱼。
买了鱼,小秋就觉得这一趟没白跑。她又捡着水灵的西红柿和青椒买了些,然后三个人这才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
三人带着一条大鱼回家,吴戈很主动地接了杀鱼的活儿,秦戎则按照小秋的指导,烫西红柿皮儿。
小秋进屋,装作从里屋拿出一些泡菜来,这些泡菜是她从家里带来的,微辣,酸脆口儿。
她准备的一鱼两吃,鱼肉片下来做个椒盐鱼柳。鱼排和鱼头做泡菜鱼,没有番茄酱,所以用新鲜西红柿做汤底调味儿。
三个很熟悉的人,不管平常吵也好闹也罢,做起事情来,却很有默契。
吴戈杀鱼很利落,小秋接过来,刷刷两下,把鱼肉片下来,片成厚片后,加调料腌渍。鱼排切段,鱼头让吴戈劈成两片,同样腌渍入味儿。
早上小秋发了面,这会儿看,面团已经股涨起来,满满一盆。她加一点儿面粉揉上劲儿,饧着待用。
先煎鱼柳,不过十几分钟,满满一大盘子金黄色的鱼柳就煎好了。底油正好下料添汤做汤底,下鱼排,然后把面擀成饼,贴在锅帮子上,盖上锅盖,改成小火,慢慢炖着入味儿。
看看时间,小舅舅差不多要回来了,小秋招呼吴戈秦戎把前一天湃在井里的西瓜拿出来,切开解暑。
这活儿吴戈不抢了,秦戎拿刀切开几片,吴戈就伸手拿了一页,大口吃起来。
去东单菜市来回,都是他带着小秋,回来后又杀鱼洗鱼,这小子累坏了也热坏了,一口冰凉的西瓜吃下去,顿时暑气全消。
“还是这井水湃的西瓜好吃,清凉,还不冰的难受……”吴戈一边说一边发表感言。
秦戎看着他摇头笑笑,没说什么,小秋却道:“井好,可不是谁家都能挖个井的。不说住楼房的,就说大杂院里的百姓,那院子进去回头都难,哪里有地方打井去!”
这还是她早上听人聊天刚听来的,属于现学现卖那一挂的。
吴戈一页西瓜啃完,又拿了第二块,一边道:“我就是那么一说……那些住大杂院的,有些吃饭还困难呢,又哪里顾得上讲究这些呀!”
这话一说,秦戎和小秋都不作声了。
不进京城,真想象不到,这时候的京城是真的没法跟后来比。楼房不多,大片大片的平房,一个院子里挤着几家甚至十几家人,大家伙儿房子都紧张,这家搭个棚子做饭,那家就搭上一小间住人……又有各家的煤球儿,冬天还有各家的冬储菜,萝卜白菜大葱……那院子进去几乎连个站人的地儿都没有!
第二百七十章
家里上班领钱的人多还好,有些人家几口人就一个能挣工资的,甚至连一个挣工资的都没有,老的少的找些零碎活儿干着,挣俩钱买面,吃菜就去菜市场副食店捡些菜帮子吃。
另外还有一件事很普遍,那就是捡煤核(hu二声)儿。就是家境不好的,冬天取暖买不起新媒,就让孩子背个兜子拎个筐,去工厂的锅炉旁,或者火车道上,捡拾没烧透的煤核儿,拿回来或取暖或做饭……
小秋家境刚有起色,之前也穷,但在农村,只要你勤快,有的是树枝子给你砍回来当柴,砍不动树枝的,还有秋天遍地的蒿草、不成用的矮芦苇,那个用镰刀割回来做柴也是极好。吃不饱,地里有野菜,水里有鱼,林子草丛里有野兔……一比较之下,貌似穷人在农村反而讨生活更容易些!小秋在家听老人们聊天时也说提到过,老人们称之为‘混穷容易’,他们说,城里一棵葱一头蒜都要花钱买,不像在村里,开片荒地撒把种子,就有菜吃!
三个人都沉默着,宋秀程推着车子进了门,一进门就笑着道:“今天又买到鱼了?隔老远就闻着鱼香,我还想是邻居家呢!”
一见他,小秋先活泛起来,笑嘻嘻打了水,招呼小舅舅洗脸,然后转身进屋,收拾饭菜去了。
秦戎帮着把煎的黄澄澄的鱼柳端出来,宋秀程一看就夸了声好,然后那碗捡了两片大的装了,跟小秋招呼:“我送给秦婶子尝尝去。”
小秋这才想起来,连忙道:“小舅舅你刚进门,坐下歇会儿,我去吧!”
宋秀程却没有停步,挥挥手,径直去了。
片刻,他就端着碗转回来,带回来一碟子糟豆腐,“秦婶子自己糟的,闻着味儿不错!”
这糟豆腐用的就是普通的豆腐,将新鲜豆腐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小块儿,韭菜洗干净沥干水,切小段儿,加适量盐和花椒粉拌匀,然后放在坛子里静置,过上三五天,发酵后,直接食用。味儿微酸,软糯,有一种特异的糟香。
小秋活了两世,还是第一次吃这东西,尝了一点点,居然还不错。心里就记下了,抽空儿去问问秦阿姨,学一学。在没有冰箱保鲜的时代,夏季保存食材很不容易,能学几手腌渍糟醉的手艺,绝对是一个吃货居家旅行、必备之技。
吃着饭说起话来,宋秀程才知道,三个孩子居然跑去了东单菜市场,还买了鱼回来。多少有一点惊讶,却也没多说什么,只叮嘱出门注意安全就没了。
吃过饭,小秋冲了壶茶拿上来,几人坐在廊檐下乘凉喝茶,宋秀程带着些饭后的慵懒,缓缓道:“我这几天有点儿事,忙完,就带你去见郑老先生。”
小秋安安静静地听着,小舅舅说什么,她都顺从地答应着。这副乖巧模样,看得吴戈在旁边直纳闷儿,小丫头跟秦戎也能好说好道有商有量的,怎么偏就和他不对付,一会儿不呛他都不正常的。
正瞎琢磨着,小秋的目光转过来,落在他脸上,吴戈像是做坏事被抓个正着似的,下意识地撇开目光。
小秋没察觉到这小子的异样,还拉了拉他的胳膊,道:“你们俩回去,帮我问一问吴奶奶,看她老人家什么时候有空儿,我也过去见一下,问个好去!”
吴爷爷吴奶奶不说,吴海港和李希夫妇,这些年没少帮衬他们家,小冬从小到现在的奶粉都是人家供着的,还没断呢。就这些,小秋就一直念着吴家的情分。
吴戈不以为意地道:“你什么时候想去就去,还问什么呀,又不是别人家!”
小秋哭笑不得,心道吴戈还是有些单纯,他当小秋是自己人,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小秋与他的家人也是自己人……
只是,这话她心里明白,却不好直白地说出来,正犹豫着,秦戎就道:“我们来找你,奶奶是知道的,昨晚还说呢,让我们带你家去吃饭。是奶奶这几天受了暑热,有些不太舒服,我和戈子才跟她说,你来了就不走了,先熟悉熟悉,过几天再去吃饭才好。”
“哦,奶奶的身体怎么样,不碍事吧?”小秋连忙关切道。
吴戈摇摇头,道:“奶奶之前跟着爷爷四处辗转吃苦遭罪,糟蹋了身体,身体弱,经不住暑气,每年夏天都会有些倦怠无力,不爱吃饭,过几天,暑气一消,她渐渐就好起来了。”
“这样……”小秋应着,然后想起奶奶做的甜兮兮的排骨,于是问道,“吴奶奶是江南人吧?”
吴戈点头:“嗯,是宁波人,不过十几岁就随父母去了上海。”
上海啊,那就难怪吴奶奶口味偏甜,还浓油赤酱了……宁波人却好像更喜欢糟醉的海产品,呛蟹、蟹糊、醉泥螺、醉蟹、醉虾……
这会儿找泥螺不好办,但螃蟹她却有。之前哥哥们捉的河蟹,玉华婶子家的叔叔去海铺子那边带回来的海蟹都有,而且经过复制之后,味道都非常棒。或者,她知道给吴奶奶送点儿什么礼物了。
不过,河蟹和海蟹都是大寒的东西,容易伤脾胃,她还是先问过师傅,再做决定吧。
随后,小秋又想到一种东西,就是甜酒馒头,用甜酒和面蒸的馒头,会有淡淡的酒香,也是江浙一代的传统食品。而且,甜酒馒头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对身体有利无害,倒是不怕吴奶奶吃了会有什么不好的。
心里盘算着,等宋秀程走了,她就进厨房把糯米用干净的井水浸泡上。这个需要浸透了,再蒸熟,才能做酒酿。夏天天气热,顺利的话,一天就差不多发酵成甜酒了。
吴戈本来靠在椅子上都快眯过去了,小秋进厨房,他又醒了,过了片刻,忍不住好奇跟进厨房,看见小秋泡米,还笑:“这就准备晚饭啦?既然吃米饭,配什么菜?要不要我去买点儿回来?”
买了鱼,小秋就觉得这一趟没白跑。她又捡着水灵的西红柿和青椒买了些,然后三个人这才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
三人带着一条大鱼回家,吴戈很主动地接了杀鱼的活儿,秦戎则按照小秋的指导,烫西红柿皮儿。
小秋进屋,装作从里屋拿出一些泡菜来,这些泡菜是她从家里带来的,微辣,酸脆口儿。
她准备的一鱼两吃,鱼肉片下来做个椒盐鱼柳。鱼排和鱼头做泡菜鱼,没有番茄酱,所以用新鲜西红柿做汤底调味儿。
三个很熟悉的人,不管平常吵也好闹也罢,做起事情来,却很有默契。
吴戈杀鱼很利落,小秋接过来,刷刷两下,把鱼肉片下来,片成厚片后,加调料腌渍。鱼排切段,鱼头让吴戈劈成两片,同样腌渍入味儿。
早上小秋发了面,这会儿看,面团已经股涨起来,满满一盆。她加一点儿面粉揉上劲儿,饧着待用。
先煎鱼柳,不过十几分钟,满满一大盘子金黄色的鱼柳就煎好了。底油正好下料添汤做汤底,下鱼排,然后把面擀成饼,贴在锅帮子上,盖上锅盖,改成小火,慢慢炖着入味儿。
看看时间,小舅舅差不多要回来了,小秋招呼吴戈秦戎把前一天湃在井里的西瓜拿出来,切开解暑。
这活儿吴戈不抢了,秦戎拿刀切开几片,吴戈就伸手拿了一页,大口吃起来。
去东单菜市来回,都是他带着小秋,回来后又杀鱼洗鱼,这小子累坏了也热坏了,一口冰凉的西瓜吃下去,顿时暑气全消。
“还是这井水湃的西瓜好吃,清凉,还不冰的难受……”吴戈一边说一边发表感言。
秦戎看着他摇头笑笑,没说什么,小秋却道:“井好,可不是谁家都能挖个井的。不说住楼房的,就说大杂院里的百姓,那院子进去回头都难,哪里有地方打井去!”
这还是她早上听人聊天刚听来的,属于现学现卖那一挂的。
吴戈一页西瓜啃完,又拿了第二块,一边道:“我就是那么一说……那些住大杂院的,有些吃饭还困难呢,又哪里顾得上讲究这些呀!”
这话一说,秦戎和小秋都不作声了。
不进京城,真想象不到,这时候的京城是真的没法跟后来比。楼房不多,大片大片的平房,一个院子里挤着几家甚至十几家人,大家伙儿房子都紧张,这家搭个棚子做饭,那家就搭上一小间住人……又有各家的煤球儿,冬天还有各家的冬储菜,萝卜白菜大葱……那院子进去几乎连个站人的地儿都没有!
第二百七十章
家里上班领钱的人多还好,有些人家几口人就一个能挣工资的,甚至连一个挣工资的都没有,老的少的找些零碎活儿干着,挣俩钱买面,吃菜就去菜市场副食店捡些菜帮子吃。
另外还有一件事很普遍,那就是捡煤核(hu二声)儿。就是家境不好的,冬天取暖买不起新媒,就让孩子背个兜子拎个筐,去工厂的锅炉旁,或者火车道上,捡拾没烧透的煤核儿,拿回来或取暖或做饭……
小秋家境刚有起色,之前也穷,但在农村,只要你勤快,有的是树枝子给你砍回来当柴,砍不动树枝的,还有秋天遍地的蒿草、不成用的矮芦苇,那个用镰刀割回来做柴也是极好。吃不饱,地里有野菜,水里有鱼,林子草丛里有野兔……一比较之下,貌似穷人在农村反而讨生活更容易些!小秋在家听老人们聊天时也说提到过,老人们称之为‘混穷容易’,他们说,城里一棵葱一头蒜都要花钱买,不像在村里,开片荒地撒把种子,就有菜吃!
三个人都沉默着,宋秀程推着车子进了门,一进门就笑着道:“今天又买到鱼了?隔老远就闻着鱼香,我还想是邻居家呢!”
一见他,小秋先活泛起来,笑嘻嘻打了水,招呼小舅舅洗脸,然后转身进屋,收拾饭菜去了。
秦戎帮着把煎的黄澄澄的鱼柳端出来,宋秀程一看就夸了声好,然后那碗捡了两片大的装了,跟小秋招呼:“我送给秦婶子尝尝去。”
小秋这才想起来,连忙道:“小舅舅你刚进门,坐下歇会儿,我去吧!”
宋秀程却没有停步,挥挥手,径直去了。
片刻,他就端着碗转回来,带回来一碟子糟豆腐,“秦婶子自己糟的,闻着味儿不错!”
这糟豆腐用的就是普通的豆腐,将新鲜豆腐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小块儿,韭菜洗干净沥干水,切小段儿,加适量盐和花椒粉拌匀,然后放在坛子里静置,过上三五天,发酵后,直接食用。味儿微酸,软糯,有一种特异的糟香。
小秋活了两世,还是第一次吃这东西,尝了一点点,居然还不错。心里就记下了,抽空儿去问问秦阿姨,学一学。在没有冰箱保鲜的时代,夏季保存食材很不容易,能学几手腌渍糟醉的手艺,绝对是一个吃货居家旅行、必备之技。
吃着饭说起话来,宋秀程才知道,三个孩子居然跑去了东单菜市场,还买了鱼回来。多少有一点惊讶,却也没多说什么,只叮嘱出门注意安全就没了。
吃过饭,小秋冲了壶茶拿上来,几人坐在廊檐下乘凉喝茶,宋秀程带着些饭后的慵懒,缓缓道:“我这几天有点儿事,忙完,就带你去见郑老先生。”
小秋安安静静地听着,小舅舅说什么,她都顺从地答应着。这副乖巧模样,看得吴戈在旁边直纳闷儿,小丫头跟秦戎也能好说好道有商有量的,怎么偏就和他不对付,一会儿不呛他都不正常的。
正瞎琢磨着,小秋的目光转过来,落在他脸上,吴戈像是做坏事被抓个正着似的,下意识地撇开目光。
小秋没察觉到这小子的异样,还拉了拉他的胳膊,道:“你们俩回去,帮我问一问吴奶奶,看她老人家什么时候有空儿,我也过去见一下,问个好去!”
吴爷爷吴奶奶不说,吴海港和李希夫妇,这些年没少帮衬他们家,小冬从小到现在的奶粉都是人家供着的,还没断呢。就这些,小秋就一直念着吴家的情分。
吴戈不以为意地道:“你什么时候想去就去,还问什么呀,又不是别人家!”
小秋哭笑不得,心道吴戈还是有些单纯,他当小秋是自己人,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小秋与他的家人也是自己人……
只是,这话她心里明白,却不好直白地说出来,正犹豫着,秦戎就道:“我们来找你,奶奶是知道的,昨晚还说呢,让我们带你家去吃饭。是奶奶这几天受了暑热,有些不太舒服,我和戈子才跟她说,你来了就不走了,先熟悉熟悉,过几天再去吃饭才好。”
“哦,奶奶的身体怎么样,不碍事吧?”小秋连忙关切道。
吴戈摇摇头,道:“奶奶之前跟着爷爷四处辗转吃苦遭罪,糟蹋了身体,身体弱,经不住暑气,每年夏天都会有些倦怠无力,不爱吃饭,过几天,暑气一消,她渐渐就好起来了。”
“这样……”小秋应着,然后想起奶奶做的甜兮兮的排骨,于是问道,“吴奶奶是江南人吧?”
吴戈点头:“嗯,是宁波人,不过十几岁就随父母去了上海。”
上海啊,那就难怪吴奶奶口味偏甜,还浓油赤酱了……宁波人却好像更喜欢糟醉的海产品,呛蟹、蟹糊、醉泥螺、醉蟹、醉虾……
这会儿找泥螺不好办,但螃蟹她却有。之前哥哥们捉的河蟹,玉华婶子家的叔叔去海铺子那边带回来的海蟹都有,而且经过复制之后,味道都非常棒。或者,她知道给吴奶奶送点儿什么礼物了。
不过,河蟹和海蟹都是大寒的东西,容易伤脾胃,她还是先问过师傅,再做决定吧。
随后,小秋又想到一种东西,就是甜酒馒头,用甜酒和面蒸的馒头,会有淡淡的酒香,也是江浙一代的传统食品。而且,甜酒馒头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对身体有利无害,倒是不怕吴奶奶吃了会有什么不好的。
心里盘算着,等宋秀程走了,她就进厨房把糯米用干净的井水浸泡上。这个需要浸透了,再蒸熟,才能做酒酿。夏天天气热,顺利的话,一天就差不多发酵成甜酒了。
吴戈本来靠在椅子上都快眯过去了,小秋进厨房,他又醒了,过了片刻,忍不住好奇跟进厨房,看见小秋泡米,还笑:“这就准备晚饭啦?既然吃米饭,配什么菜?要不要我去买点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