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转封 下
熊槐话音一落,一直在一旁静观封君表态的景鲤,一听楚王心中冒出坚守淮北的心思,顿时心中一急,立即开口劝阻道:“大王,行军作战必先立于不败,而后寻求可胜。若是意气用事,弃守淮水而与各国在淮北决战,此事万万不可。”
接着,事关切身利益的淮南的钟离君等人跟着开口道:“大王,令尹所言极是,弃守淮水之事绝不可行。”
江汉的封君更加担心一旦淮北失利,楚王会将江汉的兵力调往淮北,从而造成江汉空虚,给秦国以可乘之机。于是,以叶公为首的封君们纷纷应道:“大王,臣亦以为现在坚守淮北的策略为佳,而在淮北与各国决战十分不妥,请大王不必迟疑。”
随着群臣的开口,乔君与养陵顿时脸色变得苍白,似乎他们已经被抛弃了。
此时,熊槐听着群臣的话,顿时点了点头,无论乔君有什么想法,但是群臣开口之后,他们俩就与其他封君割裂开来。
现在,熊槐无论想做什么,接下来,其他封君都无话可说。
想着,熊槐便重新看向下方面色苍白的二人,缓缓开口道:“乔君,养陵君,寡人乃是楚国之君,不仅肩负着淮北百姓,同样也肩负着淮南,江汉,以及江南。故而,寡人必须顾全大局,需要有所取舍。这次灭越各国来伐,算是寡人对不住二位贤卿。
但是,为了做出补偿,弥补二位贤卿尽忠职守,寡人有两个选择给二位贤卿,卿等可任选其一···”
顿了顿,熊槐在群臣的注视中,缓缓开口道:“这第一个选择,虽然二位贤卿的请求不合规矩,但是事权从急,寡人位置破例,也不无不可。故寡人可以答应二位贤卿的请求,只要二位贤卿忠于国事,一旦各国占据淮北,寡人在此立誓,日后夺回乔地与养陵,必定将这二地交还给两位之后。
若是二位担心家族存亡,寡人可特准二位贤卿,提前派出一位年纪低于十四岁的子嗣前来郢都求学。”
说着,熊槐目不转睛的盯着二人。
这的确是他这个楚王法外开恩了,各国边境的封君,其中一个很重要作用,就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充当国家屏藩,一则消耗敌军的士气,二则给国家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应。
若是只想要好处,而不像承担责任,天下各国,全都没有这种好事。
至于为什么不让他们将家小放到郢都来,那是因为按照规矩,身为封君,必须向治下的军民表明封君与他们同在,坚定百姓的抵抗决心,誓与城池共存亡,而不会见机不妙,就拍屁股走人。
至于为什么是十四岁以下的子嗣,那是因为征召百姓的最低年龄就是十四岁。
此时,乔君与养陵君对视一眼,同时点了点头。
虽然楚王灭亡越国,引发各国来伐,淮北之地被楚王舍弃,这是楚王对不起淮北,但是楚王并没有对不起他们。
他们身为封君,享受楚国封赏,本来就守土有责,需要在楚国危难之际做出奉献。
正如其他封君们所想,他们的悲惨遭遇,不是楚王刻薄,而是命不好。
现在,楚王主动让他们留下一个后裔继承封号,并且未来还能重获封地,这就是楚王的莫大恩赐。
另一边,熊槐说完后一直紧盯着他们二人,见二人点头后,立即再次抛出一个思虑多年的建议:
“二位贤卿,封地虽然重要,但是百姓才是根本。各国来伐,淮北的百姓必然流离失所,纷纷四散。
故,为了避免二位贤卿空有封地,而无百姓的局面。寡人的第二个选择就是,将二位贤卿转为食邑封君,并且因为淮北即将失守的可能,为了避免二位贤卿因失去封地而无法获得税赋,故而,寡人决定虚设食邑,不在从封地直接获取税赋,而是以二卿去年领地内的赋税为基础,每年直接从太府中领取俸禄。
而且,为了弥补二位贤卿的损失,寡人愿将俸禄提升为原来的一倍。
并且无论楚国的收成如何,无论二位贤卿的封地是否被他国攻取,都将获得俸禄。从此以后,二位贤卿便是与国同休,楚国不灭,二位贤卿俸禄不绝,不知二位贤卿以为如何?”
说着,熊槐再次看向二人,静静的等待着二人的选择。
前一个选择是乔君主动所提,为二人留下一个后裔后,随着楚国的反攻,他们还拥有重获封地的可能。
而后一个条件,则是收回封地大权,转为食邑封君,直接将他们绑上楚国的战车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是熊槐一直都在谋算的事情,毕竟封君们的权力太大,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对国家很不利。即便是按吴起的办法,恢复原来的制度,封地只能传承三代,就被国家收回,熊槐也很难接受。
若是平常十分,让他们交出大权,自然是千难万难,但是现在···
熊槐想看看,若是情况危急,封君们是否会有接受转封的可能,以便为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一个参考,试一试封君的底线所在。
殿中,听着楚王的话,养陵君没有多加思索,立即应道:“大王,臣请大王派出令尹司马助臣治理养陵。”
熊槐闻言不置可否,笑了笑应道:“好,那么稍后请可派出一子前来郢都求学,无论嫡庶,寡人都可下诏恩准。”
养陵君一听,立即心满意足的拜道:“谢大王!”
乔君拜道:“臣愿交出乔地,请求转为食邑封君,与国同休。”
同时,养陵君亦开口道:“大王,臣请让将次子送回郢都,然后臣将率领举族与养陵共存亡。”
“好!”熊槐点了点头,然后将目光转向乔君,问道:“乔君,不知贤卿打算如何选择?”
乔君正在迟疑中,驺然听到楚王的问话,抬头看了楚王一眼,然后又向其他封君瞥了一眼,见他们态度冷漠,顿时心中一叹。
他虽然也是楚国封君,但是他和养陵君等人,与其他封君的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领地不在楚国腹心之地,而在边境。
接着,事关切身利益的淮南的钟离君等人跟着开口道:“大王,令尹所言极是,弃守淮水之事绝不可行。”
江汉的封君更加担心一旦淮北失利,楚王会将江汉的兵力调往淮北,从而造成江汉空虚,给秦国以可乘之机。于是,以叶公为首的封君们纷纷应道:“大王,臣亦以为现在坚守淮北的策略为佳,而在淮北与各国决战十分不妥,请大王不必迟疑。”
随着群臣的开口,乔君与养陵顿时脸色变得苍白,似乎他们已经被抛弃了。
此时,熊槐听着群臣的话,顿时点了点头,无论乔君有什么想法,但是群臣开口之后,他们俩就与其他封君割裂开来。
现在,熊槐无论想做什么,接下来,其他封君都无话可说。
想着,熊槐便重新看向下方面色苍白的二人,缓缓开口道:“乔君,养陵君,寡人乃是楚国之君,不仅肩负着淮北百姓,同样也肩负着淮南,江汉,以及江南。故而,寡人必须顾全大局,需要有所取舍。这次灭越各国来伐,算是寡人对不住二位贤卿。
但是,为了做出补偿,弥补二位贤卿尽忠职守,寡人有两个选择给二位贤卿,卿等可任选其一···”
顿了顿,熊槐在群臣的注视中,缓缓开口道:“这第一个选择,虽然二位贤卿的请求不合规矩,但是事权从急,寡人位置破例,也不无不可。故寡人可以答应二位贤卿的请求,只要二位贤卿忠于国事,一旦各国占据淮北,寡人在此立誓,日后夺回乔地与养陵,必定将这二地交还给两位之后。
若是二位担心家族存亡,寡人可特准二位贤卿,提前派出一位年纪低于十四岁的子嗣前来郢都求学。”
说着,熊槐目不转睛的盯着二人。
这的确是他这个楚王法外开恩了,各国边境的封君,其中一个很重要作用,就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充当国家屏藩,一则消耗敌军的士气,二则给国家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应。
若是只想要好处,而不像承担责任,天下各国,全都没有这种好事。
至于为什么不让他们将家小放到郢都来,那是因为按照规矩,身为封君,必须向治下的军民表明封君与他们同在,坚定百姓的抵抗决心,誓与城池共存亡,而不会见机不妙,就拍屁股走人。
至于为什么是十四岁以下的子嗣,那是因为征召百姓的最低年龄就是十四岁。
此时,乔君与养陵君对视一眼,同时点了点头。
虽然楚王灭亡越国,引发各国来伐,淮北之地被楚王舍弃,这是楚王对不起淮北,但是楚王并没有对不起他们。
他们身为封君,享受楚国封赏,本来就守土有责,需要在楚国危难之际做出奉献。
正如其他封君们所想,他们的悲惨遭遇,不是楚王刻薄,而是命不好。
现在,楚王主动让他们留下一个后裔继承封号,并且未来还能重获封地,这就是楚王的莫大恩赐。
另一边,熊槐说完后一直紧盯着他们二人,见二人点头后,立即再次抛出一个思虑多年的建议:
“二位贤卿,封地虽然重要,但是百姓才是根本。各国来伐,淮北的百姓必然流离失所,纷纷四散。
故,为了避免二位贤卿空有封地,而无百姓的局面。寡人的第二个选择就是,将二位贤卿转为食邑封君,并且因为淮北即将失守的可能,为了避免二位贤卿因失去封地而无法获得税赋,故而,寡人决定虚设食邑,不在从封地直接获取税赋,而是以二卿去年领地内的赋税为基础,每年直接从太府中领取俸禄。
而且,为了弥补二位贤卿的损失,寡人愿将俸禄提升为原来的一倍。
并且无论楚国的收成如何,无论二位贤卿的封地是否被他国攻取,都将获得俸禄。从此以后,二位贤卿便是与国同休,楚国不灭,二位贤卿俸禄不绝,不知二位贤卿以为如何?”
说着,熊槐再次看向二人,静静的等待着二人的选择。
前一个选择是乔君主动所提,为二人留下一个后裔后,随着楚国的反攻,他们还拥有重获封地的可能。
而后一个条件,则是收回封地大权,转为食邑封君,直接将他们绑上楚国的战车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是熊槐一直都在谋算的事情,毕竟封君们的权力太大,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对国家很不利。即便是按吴起的办法,恢复原来的制度,封地只能传承三代,就被国家收回,熊槐也很难接受。
若是平常十分,让他们交出大权,自然是千难万难,但是现在···
熊槐想看看,若是情况危急,封君们是否会有接受转封的可能,以便为接下来的行动提供一个参考,试一试封君的底线所在。
殿中,听着楚王的话,养陵君没有多加思索,立即应道:“大王,臣请大王派出令尹司马助臣治理养陵。”
熊槐闻言不置可否,笑了笑应道:“好,那么稍后请可派出一子前来郢都求学,无论嫡庶,寡人都可下诏恩准。”
养陵君一听,立即心满意足的拜道:“谢大王!”
乔君拜道:“臣愿交出乔地,请求转为食邑封君,与国同休。”
同时,养陵君亦开口道:“大王,臣请让将次子送回郢都,然后臣将率领举族与养陵共存亡。”
“好!”熊槐点了点头,然后将目光转向乔君,问道:“乔君,不知贤卿打算如何选择?”
乔君正在迟疑中,驺然听到楚王的问话,抬头看了楚王一眼,然后又向其他封君瞥了一眼,见他们态度冷漠,顿时心中一叹。
他虽然也是楚国封君,但是他和养陵君等人,与其他封君的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领地不在楚国腹心之地,而在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