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不做贤妻 第1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二嫂嫂误会了。”楚沁还是那副笑吟吟的模样,“妹妹只看母亲有意关照,就没有多嘴。一则是长辈的好意不能拂了,二则也的确是想躲个清闲。但若母亲哪日觉得累了、不想管了,要将这事交还给我,我也绝没有二话,不敢让母亲多劳神。”
  苗氏闭了口,不知该说什么了。
  胡大娘子越听越怄得慌。
  听楚沁这个意思,若她真一直扣着睦园的权不还,楚沁心里还挺美的。若她想还回去,倒还得好声好气地说上一说了?
  事情怎的就成了这样?!
  胡大娘子半晌不知该怎么接口,苗氏听得心下也气,觉得这弟妹这般不知轻重是吃亏吃得少了,便一声冷笑:“能说出这话,可见弟妹是不会管家的。既然如此,这事看来只好请母亲多操劳一阵……若不然,我帮母亲一起料理着吧。”
  她边说边望向胡大娘子,心里想着该让楚沁吃一吃暗亏,等着来日阖府的下人都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睦园的也个个有了异心,她就该老实了。
  胡大娘子却听得悚然一惊,目光凌凌在苗氏面上一扫,声音沉下去:“既不会管家,就要学着慢慢来。否则现下能让你我帮着打理,日后三郎出去自立门户了,她也月月请我们过去帮忙么!”
  苗氏听出她口风不对,不由一愣。楚沁看看胡大娘子的脸色,低下头,勉为其难地道:“母亲教训的是。那儿媳……便学着来。”
  胡大娘子颜色稍霁,沉沉地吁了口气,露出疲乏之色。
  苗氏心领神会:“母亲累了,怕是昨夜又没睡好,赶紧歇一歇吧,我与三弟妹先告退了。”
  胡大娘子锁着眉点点头,却道:“三郎媳妇先回去吧,你留一留。我这里还有些杂事,你帮我料理了再回去。”
  “诺。”苗氏颔首。楚沁见状无意分别胡大娘子是真有事要让苗氏帮忙还是只为寻个说辞先将她打发走,只心平气和地起身施了礼,就从端方阁告了退。
  她刚退出院门,小茂就迎上来,神色间分明地一松:“娘子无事?”小茂边跟着她边压音问。
  “无事。”楚沁噙着笑,“辛苦你了,若没什么急事就去我那儿歇一歇吧,让清秋拿茶点给你。”
  “谢娘子!”小茂到底年纪还小,听说有点心就笑起来,接着又说,“奴先去跟公子回个话。公子说了,有事无事都要去告诉他一声,他才能安心。”
  楚沁不由怔了怔,遂又笑道:“好,那你且去,一会儿再到正院来。”
  小茂又道了声谢,朝她拱了拱手就一溜烟地跑了。他脚力不错,跑得飞快,楚沁走神了那么几息,再抬头时已寻不到他的人影。
  端方阁堂屋里,胡大娘子在楚沁出门后没急着回屋,也没急着说话,就端着茶盏一点点地抿,直等到楚沁走远了,她手里的茶盏才放下。
  揣着困惑的苗氏急急地先开了口:“母亲怎的待她如此宽容?依我看,她就是没吃过苦头,才敢这样蹬鼻子上脸。”
  胡大娘子淡淡:“你是想着让她失了权、吃吃亏,她就能长记性了,是不是?”
  “是啊。”苗氏锁着眉,胡大娘子轻笑:“你当她为何敢这样有恃无恐?这便是拿准了睦园的事越被我握在手里,我越不敢拿他们夫妻怎么样,不能让他们受一点委屈。”
  苗氏一愣,全未想过还能有这样一道。
  胡大娘子顿了顿,继而流露出不满:“你还敢说让我接着管这事、你还打算帮我打理,呵……我把这事接过来不过是为了给她紧紧弦,一时半刻的,她病又确是刚好,旁人也说不了什么。可若真时日久了,你当这府中上下的人瞧不明白?你当这满京城的官眷贵妇能不议论?到时候吃亏的可不是你这位三弟妹。”
  苗氏这才恍然大悟!
  她素来知道婆母对裴砚这庶子心里的不满,更知道婆母一直都在硬顶着这份不满粉饰太平。之所以这般辛苦,原因无他,无非是不想阴沟里翻船、不想将这么多年熬出来的贤名就这么毁了。
  所以她可以对自己的亲儿子严厉、对自己的亲儿媳有什么说什么,对睦园那边却要两万个小心。哪怕真有气不过的事非给那边点脸色看不可,也只能是私下里的,明面上还得端着笑。
  苗氏也隐约听说过早些年婆母曾如何对待裴砚,其中的许多法子都称得上狠毒,可明面上也是让人挑不出错的,便维护住了她在京中的美名。
  苗氏怔忪良久,又哑哑道:“那……那三弟妹是早算准了这些,装成了那个样子,就是为了将睦园的掌家权拿回去?”
  反正她不信楚沁真是为了躲懒,那说辞也太假了。
  胡大娘子一喟:“多半是吧,可咱也只能按着她的路子走,算是让她拿准了。”
  苗氏切齿:“长了一副乖巧的模样,倒瞧不出心思这么深。亏得婆母心思通透,若换做是我,只怕要着了她的道,不免要在京里挨一通指点不说,睦园的事早晚还是得还给她。”
  她这么说,胡大娘子心里头稍稍舒坦了些。
  是啊,就这么让楚沁平平顺顺地走了,她心里是窝了一口火,却好过毁了自己的名声。这世上的事总是难以万全的,许多时候能保住一头就已是极好的了。
  .
  七月末,朝中议论已久的事情终于尘埃落定,悬而未决的储位一锤定音。皇帝下旨册立皇三子卫凌为太子,入主东宫。
  民间总有人觉得太子只是一个名头,这个名头定下来,下一步就是等着来日继位。但其实在这名头定下后,要忙的事情才真的多了起来。
  首先,太子身边需要有一批各司其职的官吏,称“东宫官”。东宫官按规制算,可以说就是个简易些的朝廷,这些人要帮太子料理政务,凡事被交到太子手里的差事,都由他们一同议着来,人选便也从已中举的学子中挑选,既能历练太子,也能历练这些举人。
  其次,太子也还会有几位“近臣”。这些近臣有些同样是东宫官,有些则是京中出身显赫的世家子弟。他们除却与太子议政,还要一同赴宴、打猎、游玩、读书,算是亦君臣亦兄弟的关系,能让太子身边多几个可说话的人,同时也好维持住皇家与世家的关系。
  于是楚沁就发现,裴砚愈发的忙了。
  上一世的这些日子他也在忙,可那时候他们交集不多,她只是听说他一直在忙于读书,时常在学塾读到深夜才回睦园,也没注意个中变化。现下因为他日日回她的正院用晚膳,她一下子就发现他从某一日开始突然变得更刻苦了。他连传膳前的那片刻工夫他都要争分夺秒地读书,晚上更时常熬到后半夜才睡。
  某一夜她睡意昏沉中隐约觉得他上了床来,从枕下摸出他给她的怀表打开一看,都快三点了,然后四点半他又照常起了床。
  人啊,有的事就是“眼不见为净”。上一世楚沁知道他在忙,但瞧不见他,也没多想什么。现下日日这么见着,她很快就坐不住了,怎么看都觉得他这样要累出病来。
  思前想后,她还是趁着用完膳的时候问了问:“三郎,你最近忙什么呢?”
  她想先听听他怎么说。若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她就劝他多歇歇;若真不能松懈,那就再说别的。
  正忙着扒饭想吃完赶紧去读书的裴砚闻言将碗放了放,道:“立太子了,你可知道?我要等恩科还得再过两年,想先趁这机会看看能不能在东宫谋个侍中一类的位子。”
  侍中,就是为太子近臣专设的位子。
  楚沁听得愣住,她这才知道,他为了当这侍中竟出了这么多的力。上一世她虽既知他忙又知道他后来混到了太子跟前,却硬是没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可这其实也不怪她,实在是这事背后的隐情太复杂了。
  一方面,定国公府的门楣实在显赫。国公府之上状似还有亲王、郡王,但若追根溯源,就会知道定国公府与旁的国公府都不一样。
  本朝开国之初的头一位定国公是高祖皇帝的拜把子兄弟,更在沙场上为高祖皇帝挡过剑。高祖皇帝也是个实在人,一登基就想给这位兄弟封个王位,而且还是摄政王,意思是两人共掌天下。
  可这位兄弟却似乎对政务没什么兴趣,又或因为读过史书,知道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便不肯受此尊荣,一再推辞。
  最后直闹得一应功臣都封赏过了,唯独他的身份还空着。高祖皇帝被逼得没办法,就邀他喝了顿酒,趁着酒劲儿,两人就在酒桌上讨价还价。
  具体的经过,如今已没人说得清楚。但总之是高祖皇帝可劲儿地往高了抬,这裴家先祖拼命地往低了拉,甚至提过什么爵位都不要,让高祖皇帝给他一笔钱,放他回乡过闲云野鹤的日子去算了。
  高祖皇帝则是最初死咬着摄政王这个位子不松口,后来看他越说越荒谬,只得逐步妥协。从摄政王退到亲王、又退到郡王,再退到国公。
  退到国公的时候,裴家这位老祖宗可算是喝高了。他急着回去睡觉,不想再多掰扯,又想国公大可以没有实权,就点了头:“行,那国公就国公。”
  高祖皇帝一瞧兄弟喝多了,心里乐开了花,当机立断地添了一句:“那就国公,我下道旨,让你们家这爵位世袭罔替,行吧?”
  话音未落,对方往桌上一栽,睡着了。
  但往下栽地这一下被高祖皇帝视作了点头的动作,据野史记载他还很无耻地扭头问了身边的宦官:“朕没看错,他点头了,是吧?”
  宦官们当然不敢不顺着他说。
  就这样,裴家先祖一觉醒来便发现生米煮成了熟国公,而且还是世袭罔替的。
  本朝旁的爵位都是传一代降一等,旁支再多降一等。譬如亲王们若殁了,儿子承袭爵位,世子就是郡王,旁的儿子是国公。到了孙辈,郡王的儿子是国公,国公的儿子就是郡公了。若有不降爵的,得有天子着意下旨,那叫加恩。
  而定国公府这个“世袭罔替”,则意味着国公的爵位可以在嫡系间代代相传。
  只这一条,就足以让定国公府的光辉将亲王们都盖过去,朝野上下无人敢小觑裴家。如今再添上数代的积攒,定国公府愈发显赫,就连裴砚这不起眼的庶子成婚的时候,皇帝都亲自赏了些东西,还遣了位皇子过来吃酒。
  为着这些缘故,楚沁一点都没觉得定国公府出个太子近臣是值得意外的事情,反倒是如果三个年龄合适的公子全都没选上才会引得议论纷纷。
  而这么好的事竟然落在裴砚这么个不受胡大娘子喜欢的庶子身上,楚沁当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是因为街头坊间在一夜之间都流传起了一种有理有据的说法,把她给说服了。
  那时人们都说:宫里挑定了裴砚这个庶子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定国公府现下有三个嫡子,其中行四的裴烨上头还有个一母同胞的哥哥,他身为幼弟不可与兄长一争便可姑且不提。
  但余下的两个,身份都大有说头。
  嫡长子裴烽,是定国公的原配徐氏所出,徐氏生他时难产而亡,定国公便迎娶了如今的胡大娘子为继室,而后便有了嫡次子裴煜。
  这两个人,一个是实打实的嫡长子。一个虽缺了个“长”字,好似身份上有所欠缺,可母亲尚在人世,有人撑腰。兄友弟恭背后实则暗潮汹涌,不论朝廷器重哪一个,都会引得另一个不满,挑起他们对爵位的争端,使国公府中家宅不宁。但若太子一个都不用,对定国公府而言又丢人。
  所以,朝廷便索性挑了个不可能承袭爵位的庶子。既维护了定国公府的颜面,又为定国公府避免了矛盾。
  人们说,这是上位者的大智慧!
  当时的楚沁对这些事本就不太上心,更还没摸透胡大娘子对裴砚的厌恶,这些议论也听得左耳进右耳出,旁人这么说她就这么信了。
  现下想想——这话真是糊弄人呢。
  以胡大娘子对裴砚的厌恶,这样的机会她只怕是宁可给裴烽都不会给他。倘若天家此举是为了免去定国公府内生隙,胡大娘子更该有办法委婉地将想法透进宫里,直接让自己的儿子得了这好处。
  如此便可见街头坊间的说法是不可信的了。楚沁估摸着,那些话要么是旁的人家闲来无事胡琢磨的,后来越传越真;要么便压根就是定国公府撒出去的,胡大娘子想以这样的说辞维护颜面,让府中两个嫡子落选、庶子却中选的事情看起来不那么难堪。
  这些底细回头细想,突然变得很有意思。
  楚沁心不在焉地吃了两筷子菜,暗自打消了在这个关头劝裴砚多休息的念头,因为她太清楚裴砚谋得了这个侍中的位子之后会带来什么——带来了许多麻烦与周折,但也确是为他今后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他这样的身份,总不好在胡大娘子眼皮子底下过一辈子,能早一日出去自立门户都是好的。
  楚沁在餐桌上便没再多说什么,等用完膳,她也继续做她的事情。等手头缝制的香囊收尾时,外面的天色已经很晚,她摸出裴砚给她的怀表看了眼,已经九点钟了。
  “清秋。”楚沁唤了来清秋,交待她,“你拿钱去膳房,劳他们炖个汤,若三郎又读书到半夜还不睡,你就给他送过去,让他补补。”
  她已经不太记得太子遴选近臣这事什么时候才能尘埃落定了,只觉得裴砚若一直这么熬着,对身体总归不好,得多吃点好东西补补。
  于是在大约十一点半的时候,清秋见裴砚还没有歇息的意思,就依楚沁的吩咐去提了膳回来,用托盘端着呈进屋。
  裴砚原正专心致志地读书,忽而嗅到一股浓郁的鲜香飘过来,下意识地抬眼,清秋驻足福身:“公子,娘子适才吩咐膳房备了汤,说您若睡得晚就让您吃些,补补身。”
  语毕她继续上前,将托盘放在桌上。裴砚首先注意到的是一碗白净的素面与四周围的几碟子小菜,约莫一乍长的小砂锅盖着锅盖,倒瞧不出里面是什么汤。
  但其实面与小菜都是膳房那边额外孝敬的,章师傅怕他只喝汤不顶饿,寻思着上一碗面,搭着汤吃正合适。
  清秋用帕子隔着热,揭开砂锅的锅盖,锅中的鲜汤映入眼帘。
  是鸡汤,用的是现杀的三黄鸡。调味只用了简单的葱、姜与细盐,配菜也只是山药与藕片,但因炖足了时辰,那股鲜香变得蓬勃张扬,鸡肉被炖得嫩滑酥软,鸡皮几乎入口即化,一层从鸡肉里熬出来的油脂漂在汤上,在烛火下泛出诱人的金光。
  裴砚不由食指大动。他本没有这个时辰用宵夜的习惯,却被这鲜味勾得忍不住了,挥退清秋就自顾挽了挽衣袖,伸手盛汤。
  他先盛了一碗没有菜也没有鸡肉的干净鸡汤,托盘中的白瓷碗小小的,一碗汤不过三五口就已饮尽。鸡汤的鲜美滑过唇齿、过喉而入,暖意倏尔蔓延全身,令他通体舒畅。
  原来半夜喝鸡汤是这种感觉啊。
  裴砚心生感叹。他曾听二哥提过,说晚上熬夜苦读时,母亲会命膳房烹汤给他。那时裴砚心里虽有一点酸酸涩涩的嫉妒,更多却是觉得这时辰吃东西太怪。如今自己试了,才知一点都不怪。
  他于是又盛了第二碗,这回连肉带皮外加汤里的藕片、山药都盛了些。盛完刚要吃,他忽而注意到那碗面,想了想,便将这碗盛好的汤尽数倾尽了面碗里,浸着面吃。
  这面是制得精细的龙须面,煮得火候刚刚好,既软又不失劲道。经鸡汤一浸,那股鲜美就将细细的面条泡透了,裴砚很快吃净,只觉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好舒服。
  裴砚重重地舒了口气,也不想吃得太撑,怕一会儿睡时要不舒服,便忍着再来一碗的冲动唤清秋将碗碟撤了出去,自己重新拿起书,觉得读书都更有力气了。
  翌日天明,裴砚睁开眼睛就看见了楚沁。她仍睡着,他素来不会在这个时候搅扰她,今日却越看越忍不住,终是伸出手去将她拥住。
  楚沁吓了一跳,蓦然从梦中惊醒,眼睛一睁恰与他四目相对,她哑了哑,梗着脖子往后躲:“干什么……”
  裴砚深呼吸,踌躇了一瞬,再度凑近,薄唇落在她眉心。
  楚沁冷不防地打了个哆嗦,紧接着就是手脚并用地推他。他心下腹诽她又炸毛了,强搂着她不松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