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科举后我靠种田封侯 第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要砍竹子做新农具啊!那你把柴刀给我,我来给你砍!”老汉说着,直接伸手过来拿林立文手里的柴刀。
  林立文本不想麻烦对方的,奈何老汉实在太过热情,他推脱不掉,只能道谢:“那麻烦六爷爷了。”
  “这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老汉在询问过林立文需要怎样的竹子后,拿着柴刀咔嚓几下,就砍了一堆竹子。
  还是林立文在旁边忙说“够了够了”后,老汉这才停了手。然后又扯了旁边的藤蔓将竹子捆扎好,还询问林立文是否需要他帮忙送回家。
  “多谢六爷爷了,我自己拿回去就好。”对方实在太过好意,弄得林立文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无事。”老汉摆摆手,砍几根竹子而已,这活对他来讲轻省的很。不过他对林立文说要做新农具的事,心里也是好奇的紧,忍不住就问道:“大郎,你这是要拿竹子做个什么样的新农具啊?”
  林立文如实回道:“是用来收割麦子的。”
  老汉震惊:“竹子也能收割麦子?”
  光靠竹子肯定是不行的,还是那句话,农具若想好使,大多都是离不开铁的。所以才会说铁的使用,是农具质料上最伟大的革命。(注1)
  但在家里银钱不够,使用不起太多铁时,林立文只能绞尽脑汁尽可能的少使用,或者是利用家里已有的一些铁质农具进行改良。
  “大郎,这些竹子只要编织成你图中所画的模样就行了吗?”林老二看着眼前的一堆竹子问道。
  林立文点头:“对,二叔可会编织?”
  林老二木工上的活还算不错,林立文也见识过了,但这编织竹子的事,他不确定林老二是否能行。
  “这有何难。”林老二回道。
  林立文图纸中所画的东西对林老二来讲,真没什么难度。先就不说跟先前较复杂的耧车比了,就是比之最开始的秧马都来得简单。
  毕竟秧马好歹是个新物件,林立文若是不说,林老二一时还不知道从何下手。可这次林立文需要他制作的东西,林老二只是瞧上几眼心里便有数了。
  于是三两下的功夫,林老二便用竹子将林立文这次新农具的第一部 分给编织出来了。
  是一个形状状似簸箕一样的物件,不同的是簸箕都编织的比较密,但这物件却是带孔的,且孔还不小。在物件的前口处,还有一个“l”形的拐把。
  林立文拿过东西一看,深觉林老二手是真的巧,做出来的这东西完全就是自己曾经见过的模样,忍不住高兴的说道:“二叔做的真好!”
  “大郎觉得好就好!”林老二也格外的高兴。
  这第一部 分完成了,但还有剩下的三个部分。
  其中一部分好弄,只需要一根结实的麻绳即可。剩下的两部分也还行,把手那一部分对现如今的林老二也是小菜一碟了。
  待做好把手后,便只剩下了最后一个部分,那就是装在上面的刀片。
  林立文对此心里早就有了想法,这一部分倒也用不着再去县城找铁铺定制,只需要把家里原来收割麦子的长镰上面的镰刀取下来即可。
  这时候的镰刀做的还不像后世那样,上面无齿轮,且呈长刀形。
  待林立文将长镰上的镰刀,麻绳,还有把手都装置到那簸箕一样的物件上后,这件新农具便算是制成了。
  林立文拿起物件试了试,觉得还算称手,便高兴的拿着去找林老头了。
  谁知林老头瞧见这东西的第一句话便是:“大郎,你这可是馋鱼了?便是馋鱼,你这捕鱼的物件做的孔也忒大了。”
  第12章 麦钐
  未等林立文回答,身后响起林周氏的声音:“大郎馋鱼了?”
  一扭头,林立文就瞧见林老太还有林周氏,林杨氏三婆媳各自背着满满一大背篓的野竹笋回来了。
  最近这段时间野竹笋疯涨,林家村的人只要有空都会去拔笋。拔这么多的笋肯定是吃不完的,但可以晒干,到了冬日没有其他蔬菜时,这些笋干泡开了是能混着米饭或者是面粉一块当主食食用的。
  “你拿这个去弄鱼肯定是不成的,”林杨氏显得格外的有经验:“等下午让你二叔帮你去河边放个地笼,看看明日早上里面能不能有点小鱼虾。”
  林老太也点头:“对,让你二叔去给你弄。”
  众人的反应弄得林立文有点哭笑不得,赶紧解释道:“爷奶,娘,二婶!我这东西做了不是用来捕鱼的,它是我想出来的一个农具,用来收割麦子的。”
  “啥?这是你想出来的新农具?”林老头半信半疑的瞧着这像簸箕一样的东西,怎么看也没法将它跟农具搭上关系。
  就这玩意,它真能收麦子?
  又过了几日后,村里的冬小麦开始收割了。
  托前几日在山里帮忙砍竹子那老汉的福,这段时间整个林家村的人几乎都知道了林立文又想出来了一个新农具,是专门拿来收割麦子的。
  导致这几天经常有人上家里还问,林家麦子哪日收,他们要过去亲眼瞧瞧林立文新想出来的农具收起麦子来到底好不好使。
  于是到了收麦子这天早上,一大群的村民们又围在了林家的麦地里,聚精会神的盯着林立文。
  林立文先把麦笼,也就是那个形似簸箕一样的东西摆顺,再之后是拉绳和手柄。待这些整理好了后,他就开始收麦子了。
  “这东西收麦子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林立文照旧不忘跟大伙讲解需要注意的地方:“咱们一只手拿着这个手柄,掌握好方向和力度……另外一只手拉绳,牵引下面麦笼运作……来上这么一下,麦子就能被收割下来了……”
  可说是收麦子,但村民们瞧着,只觉得林立文这样更像是“掠”麦子。因为凡是这农具划过的地方,就是一片麦子齐齐倒下,落进了那个像簸箕一样的东西里。
  只三两下后,村民们就瞧见那“簸箕”满了。林立文再将装满麦子的‘簸箕’往旁边空地一扬一倒,地上便多了一堆收割好的麦子了。
  等到林立文再挥舞几下,众人就只见着麦地里空了一大片。
  有村民便震惊道:“这哪里是割麦子啊,这分明是在掠麦子吧!”
  手拿着东西一挥就收完一片,可不就跟“掠”麦子一样么?
  然村民不知道的是,这个农具学名叫麦钐,或者是麦绰笼。但还有一个名字,叫“掠子”。是河南和山西那边的叫法,便是在穿越前有各种现代化收割机器时,这个农具依旧还在被一些农民使用。
  林立文在演示完之后,又把麦钐递出去,让村民们自己上手去试一试。
  “哎呀,有了这个东西,我一日怕不是能收好几十亩地的麦子?”村民们都是一些常年在地里干活的汉子们,手上的力气自是不小。掌握起这麦钐来也并不难,然后等到大家一一上手试了后,众人更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东西的好使。
  然这话却并不算夸大,因为待几个村民争抢着尝试过麦钐的使用后,林家那两亩地的麦地竟就这般被收割干净了!
  整个过程算下来,撑死了也就是半个来时辰吧!
  众人无不感叹,林家大郎的脑子真就好使。有个这般聪慧的儿子,往后林老大和林周氏怕是有福了。
  虽说林家大郎是被周夫子从学堂里赶了出来,那身板瞧着也不壮实。但架不住人家脑子好使啊,想出来的这一个个的新农具,用来干农活时省时省力有效率不说,便是寻常妇人也是能轻易使用得了的。
  就不说远了,只单说有了这个麦钐后,往后林家起码每年能多种上好几亩的冬小麦。毕竟冬日里的地是空着的,只是往年麦子收割太慢,怕影响来年大豆和棉花的种植,才不敢种植太多。
  这一天,村里人又扎堆到了林家院子里,询问林立文麦钐的制法。
  林立文也依旧没藏私,告诉大家麦钐的制作方法他愿意分享出来。只是还是那句话,等到后面空闲下来,他家开荒之时,希望今天得了他麦钐制作方法的村民们,到时候能过来帮忙一日。
  对于林立文想要开荒的事他们早知晓了,借用林家耧车抵工更是做过一次了,因此村民们接受良好。
  “大郎已经连着帮大家想了好几样好使的农具了,又这般惦记着咱们村里人。便是大郎不说,待后面你家开荒,我也该去帮衬一下的。”
  “只要大郎过来喊上一声,我必得帮你一把!”
  “就是就是……”
  “多谢大家了。”林立文笑道。
  之后便是林老二上场,给大家演示麦钐的具体制作。
  制作麦钐里面的刀片可以用以往的长镰上的刀暂时替代,其余所需的也不过是一些麻绳和竹子,木头等物,都是好寻的。
  因此它就跟秧马一样,属于村民们都制作的起,也极易上手的。
  等到大家把各自的麦钐制作好了,一个个都兴冲冲的恨不得马上冲到麦地里去劳作时,林立文喊住了大家,紧跟着的一番话又惊到了众人。
  因为林立文跟众人说,麦钐这般好用,且村里现在每户皆有一个,只用上短短一日便将之收起,未免太过可惜。何不村民组建割麦团队,分批去往旁的村子。
  “割一亩地的麦子只需一枚铜钱,想必应该会有人愿意花费这个钱的。”
  这话一出,众人一片哗然,但必须得说,林立文的话确实说动了不少人的心。试问若是在没有麦钐出来之前,有人上村里来与他们说,只需一枚铜钱便能帮忙割掉一亩地的麦子,他们必然也会同意的。
  只是让众人犹豫不决的是,这麦钐是林立文想出来的,组建割麦团队的法子也是他想出来的。众人就算是心动,也跟之前的秧马生意一样,实在不好意思再占林立文这个便宜了。
  于是便有人说道:“法子不错,大郎要是需要,我也可以去帮忙。只是这割麦的钱,便不用给我了……”
  说这话的人是林东阳,林立文记得他,就是那日在田里见他使用秧马后,第一个喊出来的人。
  “那不行。”林立文摇头道:“活是你干的,力气是你出的,你怎能不拿钱。”
  虽说这会大家都念着麦钐和法子都是他想出来的,没好意思争这个利,但林立文要真这么做了,保不齐众人心里又会不舒坦。
  “这样吧,因我家大姑就嫁在刘家村,还劳烦众乡亲让我家一次,刘家村那边的麦收便交由我家来做。”
  也就是说除开刘家村之外的其他村子里的麦收,村民们皆可去做。
  这对村民们来讲,根本就不算要求。因为即便是林立文不把组建割麦团队的想法想出来,他一家独占这门生意,村里人也会跟之前的秧马一般,起码短时间里,村里人也不好意思去抢他家的生意。
  世人是爱占便宜,可同样也有不少人会记恩。就像这段时间,因为林立文连着给村里想出好使农具,林家在村子里的人缘便变得极好。
  像之前林立文去山里砍竹,老汉瞧见了会帮忙。林家其他人这段时间也感受到了村里人的友善回报,林老大和林老二去挑水,有人碰上了会搭把手。林老太还有林周氏,林杨氏她们去河边洗衣,妇人们也会笑着让出最好的位置……
  这些都是村民们暂时回报的善意和热情,有了这些,林家人在林家村里不说属于一呼百应,但他家若真有点事,村民们能搭把手的时候便会愿意帮衬一下。
  在农村,尤其越是偏僻的地方,一个好人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更何况,林立文这么做,还有别的更重要的目的。
  林立文又对大家说道,割麦这项活要想做下去,不光麦钐的制作方法就需要大家保密。而且最好能打出名声来,这样才能发展更多的客户,挣来更多的钱。因此他建议大家,在各个村子里组团去收麦之时,最好有一个统一的名号。
  “不如就叫堰塘林氏割麦队吧!”
  几日后,一支支名叫堰塘林氏割麦队的队伍,便开始游走在各个村子里帮人割麦。请他们收割上一亩麦地,竟然只需要一枚铜钱!
  会划算的人稍微一细算,便觉得这钱能花。因为花这钱省下来的时间,他们不管是去做工亦或者是砍柴售卖给城里人,都会比这挣的更多。
  于是便有人试着花这钱请了,然后就见着他们拿着一种叫麦钐的新农具,据他们说是他们村里脑子最聪慧的林家大郎想出来的,格外的好使。一亩麦地刷刷几下,便成了一堆堆的麦堆。
  活干的越快越利索,愿意花这钱的人便越多。渐渐的,整个县城都有听说了割麦队的事,连带着堰塘林家大郎的名声也传开了。
  第13章 麦钐(二)
  漆黑的夜晚,正是夜深人静之时。在林家村村口处,却突然远远的传来了一阵响动。待离得近了些,还能隐约听到一些说笑声。
  原来是一群夜归人。
  只见这些人一个个的手里都拿着麦钐,正是从林家村走出去的割麦队。
  眼见着就要到达各自家门口时,领头的一个汉子停了下来,对众人说道:“今天把黄家村的麦地收完了,大家回去都好好休息,睡个好觉……明日要上较远的罗家村去割麦,所以大家回去记得让家里人准备好干粮!”
  “好嘞!”一群汉子嘻嘻哈哈的应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