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4 章
赵肃停住脚步, 有些意外:“阁老?”
张居正大步走上来, 一边道:“还记得昔日你我相见, 你都称我一声太岳兄, 怎的现在倒生疏起来了?”
赵肃含笑拱手:“今时不同往日,如今您已是内阁首辅, 下官怎能僭越。”
张居正摆摆手:“无妨无妨, 论起来咱们还是同辈, 你便如从前一般称呼吧。”
赵肃心知他最喜排场, 嘴上虽这么说, 心里却希望别人尊敬他,便依然道:“上下有别,阁老折煞下官了,还是按礼数来吧。论理说,本还该称呼您一声元翁的,只是阁老丰姿玉树,我这声元翁,可实在喊不出口。”
他既捧了别人,又不显得谄媚, 依旧不亢不卑,和和气气,倒让人觉得他说的本来就是真心话。
张居正果然笑了起来, 心下颇为受用。“咱们好久没有一聚了, 择日不如撞日, 就一起出去用饭吧, 我已让人到五味斋订了位子。”
看这架势,分明是有备而来,根本不容赵肃拒绝。
但赵肃也没想过拒绝。“如此就叨扰了。”
二人出了宫,又回家换了常服,这才分乘两顶轿子前往五味斋。
赵肃的轿子是满大街都有的那种款式,并不出奇,但走在他前面的张居正,虽然现在还没有坐上那顶著名的五十平米大轿子,但也是八抬大轿,不知用的什么材料,没有上漆,却乌黑发亮,窗口用苏缎覆着,看不见里头的情形,但可想而知他一定不会委屈了自己。
在这个时代,官员贪污贿赂是常事,一般没事的时候,也不会有人将这个作为罪名去弹劾你,当时严嵩与徐阶的排场,可要比现在的张居正大多了,而且京城里到处都是富贾高官,相比之下,张居正这顶八抬大轿,还不算最扎眼的。
五味斋门口,两人差不多同时到,一前一后下了轿子,打了招呼,便往里走。
守在门口的小二极有眼色,一看便知对方不是一般人,笑容满面上来寒暄,跟在张居正旁边的侍从上前报了包间号,小二恍然,忙道:“原来是订了位子的贵客,快里边请,茶水都备下了,这会儿上去正好入口。”
这地方与别处的布局一般无二,皆是一楼大堂,二楼雅间,但显然店主人却费了一番心思。即便是大堂,也打了一些仿唐风的器具,没有椅子,而是矮榻竹席,四周挂的也不是字画,而是各色稀奇古怪的东西,如西北的牦牛角,东边大海色彩斑斓的珊瑚和贝壳,甚至还有南疆苗女的银饰摆设,连内壁也打了一层竹子,而非时下流行的雕栏画栋,显得颇为奇特,菜肴味道鲜美,号称囊括了各地特色,价格却也不是很贵,所以来者趋之若鹜,不单楼下大堂,连雅间也需提前几日下订,才会有位置。
张居正一边走,一边给赵肃介绍:“你这几年没在京城,兴许不知道,这五味斋是前两年才新开的,倒布置得有几分趣味。”
赵肃点头笑道:“确实与别的食肆不同。”
实际上,这家五味斋,却是赵暖所开,只因开店之初去信询问了赵肃的意见,那小子心大得很,希望自己的店能够开遍全国,但是中国幅员广阔,菜系的味道也大相径庭,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
所以赵肃就给他出了个主意,弄成现在这般模样,看起来虽然四不像,也没有其他酒楼喜欢挂名家字画来抬高品位的传统,但却胜在新鲜有趣,大家冲着这些奇奇怪怪的玩意,也会进来瞧一瞧,小二还会指着里面某种物事,给客人讲上一段苗女的传奇,又或东海的故事。至于菜肴,赵肃前世是江南人,今世是福建人,在山东和四川待过,每个地方的特色菜都能说上几个,又让元殊和陈洙分别在自己的辖地那里把地方菜谱挑些有特色的寄给他,又让人把这些菜画出来,上色,挂在酒楼一处,附上名字、材料、出处,让客人可以自己挑选。
这一来二去,种种布置,五味斋的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赵暖见赵肃的主意生效,二话不说非要将每年收益拨一部分给他,只说他毕竟是读书人,脑袋就是比自己灵光,还要他以后也帮着参详,出谋划策。
赵肃却知他一片兄弟情谊,不能推拒,便收下来,不时给点意见,两年下来,五味斋的生意竟是越来越好,甚至还要超过那几家糕点铺“唐宋居”的收入。
张居正不晓得赵肃也是这里的老板之一,还给他介绍起来,赵肃自然也不会说破,只是微笑听着,不时点头。
两人上楼进了雅间,侍从在外头把门关上,立时将外头的喧嚣声截断,自成一个小空间,隔音效果很好。
桌上的茶想必是刚端上来的,还袅袅冒着香气。
张居正问:“少雍这次回来,可把京城都走遍了?”
赵肃道:“还未曾,这几日匆匆回来,只来得及把自己住的地方收拾一下。”
张居正关怀道:“对了,我差点忘了,你离京六年,在京中还有住处吗,若是不合适,可以到我那边暂住。”
赵肃笑道:“多谢阁老关心,我还有个兄弟在京城,从前的宅子一直是他帮我打理的。”
说话之间一派和睦,不知情的还以为两人交情有多好,但赵肃明白,张居正之所以对自己有如此和蔼的面色,全因他上午说的那席话,明显合了张居正的胃口,让他觉得自己还是可以争取拉拢一下的。
“那便好。”果不其然,寒暄完毕,张居正感叹:“你上午提的,事关海禁,想法甚好,原先我还想着先整顿吏治,再改革税法,如今看来,竟是不如你的来钱快。”
“只不过,”他顿了顿,“造船一事,却需再三斟酌。不瞒你说,如今国库的余银,算上明年各部开销,也就差不多了,如果碰上天灾,少不得还要再拨银两,所以若想造船,短期之内怕是无法实现的。”
以张居正的性格,换了别人,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他绝不会好声好气和对方解释这么多,但赵肃不同。一则他毕竟受了先帝遗命,过几天也是要入内阁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不好把关系弄得太僵,二则他是高拱的门生,人缘也不错,张居正便存了试探之意,想看看他的立场。
赵肃道:“造船一事,我的想法与阁老一般,也是不想动用国库的钱。”
张居正挑眉,大大出乎意料:“喔?那你的意思是?”
他笑了笑:“无论日本,还是佛郎机人,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对于他们来说,永远是最大的诱惑,许多在中国算不上等的丝绸,被贩至他们国家,也能卖上好几倍的高价,所以一旦港口开放限制,关税降低,所以通商港口放开限制之后,必然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大明进行贸易。但是之前,朝廷由于种种顾虑,并没有开放海禁,又或者如现在这般,即便开放,引税和陆饷也极高,导致海上私人贸易盛行。”
“举例来说,日本盛产白银,而日本商人经常会拿着银子,到琉球等小国,与中国海商进行私下的贸易,向他们采购中国丝绸等货物。佛郎机人同样也会从濠镜走私丝绸,贩卖到日本,换取白银,再用这些白银,低价购入中国货物,再运往欧洲,获得高额利润。”
这里不比朝堂,不用斟字酌句言简意赅,所以赵肃娓娓道来,说得更加详细。
张居正纵然见识不少,但这些事情,仍是闻所未闻,他身居高位,胸中丘壑不同常人,又让他明白这些事的重要性,故而也听得很有耐心。
“但是如此一来,虽然白银源源不断流入大明,朝廷却没有从中得到一丝一毫的好处,这些钱反倒都落入海商手里。隆庆元年,朝廷开了海禁之后,这种情况大为减少,但是又产生新的问题,比如说民间海商自组商队,拥有私人武装,威胁东南沿海的安全,一旦这些人不受束缚,只怕又要成为朝廷新的威胁。嘉靖年间,刑部主事唐枢唐大人就曾说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这种潜在的威胁,朝廷绝对不能纵容,不仅不能纵容,还应将其扼杀。”
“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不仅能够巡视海事,对一些愿意遵守朝廷法规的,缴纳了税金的合法海商,朝廷还将予以保护,甚至可以收取一定费用,护送他们出航归航,对一些顽固不化,与倭寇勾结,走私贸易的海商,朝廷水师必然给予严厉打击。”
张居正嗯了一声:“大明水师,在正统年间便已式微,如今既然要造,就不能敷衍了事,随便造几艘,届时连海寇也抵挡不了,又堕了大明的国威,而今朝廷那些船,说句不好听的,也就是比烂木板还好一些罢了。”
他当年曾四处游历过一段时间,对于水师现状,也不是一概不知。
赵肃赞同:“正是此理。但是造船一事,耗资巨大,又旷日持久,所以必然不能从国库里拨钱,而要另想法子。”
张居正笑道:“看来少雍已经胸有成竹了?”
赵肃摇头:“我也只是粗略想了一下,便是方才在内阁说的那些,彻底放开海禁限制,在一段时间内降低甚至减免关税,鼓励通商贸易,或者用竞标的方式,出让一些贸易特权,比如一些原来只能用于朝贡的茶叶、上品丝绸等,让高价中标的商人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用这些物品进行买卖。”
张居正接道:“而且,那些与朝廷合作愉快,信用良好的商人,可由朝廷给予表彰,甚至可以请陛下题词,以示褒奖。再者,船造好之后,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届时可让那些商人竞标命名权,让他们来给船起名。不仅如此,对于那些肯在赈灾或治河中出钱出力的商人,还可在港口税收或者贸易物品特权上给予一定期限的优惠。如此一来,朝廷得了钱,那些人得了名声,又有实惠的利益,只怕还争先恐后,怕抢不上彩头!”
他说完,两人相视一眼,都哈哈大笑起来。
赵肃没想到自己只不过寥寥数语,张居正竟已能举一反三,想得那么长远,不由衷心道:“阁老大才,少雍佩服!”
如果还要再说,赵肃自然也想得出更多的办法,来让商人出钱,筹集造船资金,但是,除了在海禁上做文章之外,其他涉及钱财的事情,是与户部有关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现在一非内阁首辅,二非户部尚书,如果越俎代庖,除了显摆自己聪明,引起别人反感之外,并没有好处,要知道这世上的聪明人不少,比他更聪明的也大有人在。
你把什么事情都设想到了,那还要别人做什么?
像张居正这样聪明强势的领导,一旦他认同某件事情,自然就会自己去想办法,赵肃根本没有必要去出这个风头。内阁就像一个办公室,想做事,就要先学会做人,在没有当上领导之前,太过聪明,或者太过蠢笨,都不受人待见。更何况赵肃初来乍到,身上又贴着高拱的标签,凡事低调一点,才能更快融入这个团体。
张居正也觉得赵肃很上道,六年不见,不仅一来就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又不贪虚名,主动要求去工部,把姿态放到最低,对他的态度也彬彬有礼,浑然不像他那个老师高拱,成天炸毛的雄狮一般和人掐架,于是看赵肃顿时就顺眼许多,原本的戒心也慢慢放了下来。
至此,他已经完全接受了赵肃的观点。
“你接手工部之后,必然有不少冗员琐事等着处理,可先不必理会,只管准备造船事宜,我听说成祖皇帝时,战船是根据不同功用来划分的,大号二号称福船,三号称哨船,四号称冬船等等,然而如今图纸四散,估计宫内还能找到一些,永乐年间的宝船厂,如今也已废弃不少,还得重新增加人手,可从其他船厂调派,海禁的税费,只怕也得一年半载,才能渐收成效,造船初期的费用,我从国库里给你拨,就先定给一百万两吧,再多,你就自己想法子吧,我可也无能为力了。”
赵肃:“有阁老这句话,何愁大事不成,只是造船一事,还须与训练水师同时进行,否则届时有船无人,可就一切白费了。”
张居正点头:“你说得极是。这样吧,水师之事,你回头和杨博商量,再给我一份定案即可,至于具体人选,先前戚继光的戚家军在东南驱逐倭寇,擅长海战,也可找他帮忙。”
赵肃也正属意戚继光,闻言便笑道:“此事若成,功在千秋,阁老定会名垂青史,受万人敬仰。”
张居正心情好,也跟着说笑:“那末这青史榜上,必然也有你赵少雍的名字!”
万事开头难,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不少。
又过了些时日,赵肃正式迁为工部尚书,入内阁议事,由于有先帝的遗命在先,张居正也不好把他踢到后面去,所以赵肃反倒在同时入阁的人之中,排行靠前。也就是说,如今内阁论资排辈,首辅张居正,次辅陈以勤,接下来便是兵部尚书杨博,刑部葛守礼,工部赵肃、吏部张四维、户部尚王国光、礼部吕调阳。
再说工部,前任尚书是朱衡,因为年事已高,上疏自请致仕,皇帝没准,但把他调到南京当工部尚书,算是荣养。这是个老好人,在工部也做了不少实事,先帝在位时,曾经把本来要给工部的钱拿去给后宫嫔妃买首饰,朱衡竭力劝阻,结果也没劝住,这老人从此伤了心,觉得自己多年来在工部里勤勤恳恳,节俭度日,到头来还抵不过皇帝的一次开销,所以毅然请辞。
工部与其他六部一样,最上面是尚书,左右侍郎,其下按照职能,又有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宝源局,颜料局,军器局等等,分工不可谓不细,但真论起来,做事的人却不多,追根究底,这其中的原因,有冗员过多,大家互相推托,敷衍度日,也因为没有一套切实有效的机制,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眼下,赵肃坐在工部衙门正堂内,手里拿着各司账簿,眉头微微皱起。
左右侍郎穆华与杜平书二人面面相觑,都在揣测新任上司的性情。
穆华小心翼翼地开口:“大人想查什么,不妨告诉下官,下官兴许能帮得上忙。”
他们都是中了进士之后,在京城衙门熬资历,一步步升上来的,是以对赵肃这种外调回京的空降部队,就不大瞧得上眼。
“昭陵营建,营缮司占了大半工作,花费多些倒也就罢了,但何以颜料局也用了八万两之多?”昭陵,也就是隆庆先帝的陵寝。
“大人,陵寝内部壁画,棺椁上色,都需颜料,八万两也是寻常。”穆华掩下眼里的轻视,恭敬道。
“是吗?”赵肃一直盯着他,自然也没漏过对方的小动作。“那倒是本部堂孤陋寡闻了。”
“大人言重了,这也是因为下官等人在这里时日久了,自然有所了解。”
赵肃合上账簿,反倒微微一笑:“我初来乍到,也不知道人事安排,倒要劳烦两位为我解惑了,这样吧,明日申时落衙之后,本部堂在五味斋作东,请大家吃饭,你们把各司主事都喊上,也好让彼此都熟悉熟悉。”
“啊?”穆华没料到他这么好说话,愣了一下。
旁边没说话的杜平书见好就收,忙扯扯他,一边道:“谢大人,下官二人一定把所有人都叫上。”
“那本部堂届时就在五味斋恭候诸位了。”
待两人走后,赵肃又拿起账簿。
从账面上看,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赵肃也是靠经验与直觉,才判定这八万两里头有猫腻,但具体如何,没有证据,他也不好妄下定论。请人吃饭,不仅仅是为了探查虚实,也是为了把所有人的关系都摸清楚。在中国,从古至今,饭桌向来是最好的人事互动场所。
看了一会儿,还是没看出问题,赵肃心想若真有内幕,想必还有一本暗帐,也不急于第一天就把所有事情都理清楚,他揉了揉眉心,伸了个懒腰,便起身回家。
赵吉早就牵了马在外头等着,早年戴公望教他骑射时,就让他不能疏于锻炼,所以现在赵肃养成一个习惯,能骑马的时候,就不会坐轿子,在地方为官的时候是这样,回京之后亦然。
几年下来,他的身体非但很少生病,柔韧性反而更好,虽然时时为公务奔波,但却从没误了三餐和休息,又注重养生锻炼,是以面容俊雅清隽,看上去不似将近而立,仿佛只有二十出头,比起年龄相当的人,都要显年轻,连张居正这样颇以自己的外表仪容为豪的人,也忍不住向赵肃打听驻颜延寿之法。
到了自家宅子外面,听见里头隐隐传来赵暖一对子女叽叽喳喳的说话声,赵肃不由诧异。
两个小孩儿性子活泼,可赵肃不在家的时候,他们也很少会过来。
“怎么,家里来了客人?”
赵吉吐吐舌头:“小的一直在外头等您,没回家看过,不晓得。”
赵肃下马进门,一眼就看见坐在院子里的朱翊钧。
再定睛一看,却是想发笑。
朱翊钧坐在石桌旁边,怀里抱着一个小娃娃,旁边立着贺子重,怀里又抱着一个,他身边还环绕着两个孩子,却是赵暖家的一双儿女,赵元嘉和赵元贞。
这两个名字都是赵肃起的,说起来还有一段趣事。
当年俞氏还怀着第一胎的时候,初为人父的赵暖高兴得不行,想给未出世的孩子起个好名字,挑来挑去都难以抉择,想起自己还有个探花兄弟,便把备选的名字一股脑写在信里寄给赵肃,让他帮忙挑一个,要么重新想个好的也成。还附了一大堆要求,说最好是带金带银的,大吉大利的,赵肃看到那些备选的名字时只觉得满头黑线,因为里面甚至还有“元宝”、“银锭”这样的名字,只差没写上“铜钱”了,可见赵暖三句离不了本行,已经把工作高度融入了生活。赵肃本还起了戏弄的心思,想写上“金银花”之类的名字,但终究念及那是自己的侄子侄女,便把元宝二字改了一下,又因不知道那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便有了元嘉和元贞这两个名字,没想到后来都用上了。
朱翊钧身后只带了两位侍卫,可见是微服出宫的,而赵元嘉和赵元贞两个人显然也不知道他的身份,正围着他叽叽喳喳地说话,毫不怕生。
一个叠声问:“哥哥哥哥,你腰上的玉佩是什么玉啊?比我爹的好看多了,我跟你说哦,我爹怕人说他一个商人没品味,买了好多玉佩,一天戴一个,身上和玉器铺似的,我都不敢和他一起出门,好丢脸!”
一个流着口水对朱翊钧说:“大哥哥,你长得好俊,等我长大了嫁给你好不好?”
手却还扯着贺子重的衣角不肯松开。
朱翊钧显然被缠得一个头两个大,但知道他们和赵肃关系匪浅,便试着和他们交流,谁知道这两个孩子与众不同,连话也比别人多,几个回合下来,饶是那两个侍卫,也露出惨不忍睹的表情。
而贺子重的面瘫脸,明显有龟裂的迹象。
偏偏在这个时候,朱翊钧抱在怀里的那个小娃娃又大哭起来,一时间三重奏齐鸣,场面蔚为壮观。
“陛下?”
所以当朱翊钧闻声转头,看见赵肃,简直感动得快哭了。
“你可终于回来了!”
张居正大步走上来, 一边道:“还记得昔日你我相见, 你都称我一声太岳兄, 怎的现在倒生疏起来了?”
赵肃含笑拱手:“今时不同往日,如今您已是内阁首辅, 下官怎能僭越。”
张居正摆摆手:“无妨无妨, 论起来咱们还是同辈, 你便如从前一般称呼吧。”
赵肃心知他最喜排场, 嘴上虽这么说, 心里却希望别人尊敬他,便依然道:“上下有别,阁老折煞下官了,还是按礼数来吧。论理说,本还该称呼您一声元翁的,只是阁老丰姿玉树,我这声元翁,可实在喊不出口。”
他既捧了别人,又不显得谄媚, 依旧不亢不卑,和和气气,倒让人觉得他说的本来就是真心话。
张居正果然笑了起来, 心下颇为受用。“咱们好久没有一聚了, 择日不如撞日, 就一起出去用饭吧, 我已让人到五味斋订了位子。”
看这架势,分明是有备而来,根本不容赵肃拒绝。
但赵肃也没想过拒绝。“如此就叨扰了。”
二人出了宫,又回家换了常服,这才分乘两顶轿子前往五味斋。
赵肃的轿子是满大街都有的那种款式,并不出奇,但走在他前面的张居正,虽然现在还没有坐上那顶著名的五十平米大轿子,但也是八抬大轿,不知用的什么材料,没有上漆,却乌黑发亮,窗口用苏缎覆着,看不见里头的情形,但可想而知他一定不会委屈了自己。
在这个时代,官员贪污贿赂是常事,一般没事的时候,也不会有人将这个作为罪名去弹劾你,当时严嵩与徐阶的排场,可要比现在的张居正大多了,而且京城里到处都是富贾高官,相比之下,张居正这顶八抬大轿,还不算最扎眼的。
五味斋门口,两人差不多同时到,一前一后下了轿子,打了招呼,便往里走。
守在门口的小二极有眼色,一看便知对方不是一般人,笑容满面上来寒暄,跟在张居正旁边的侍从上前报了包间号,小二恍然,忙道:“原来是订了位子的贵客,快里边请,茶水都备下了,这会儿上去正好入口。”
这地方与别处的布局一般无二,皆是一楼大堂,二楼雅间,但显然店主人却费了一番心思。即便是大堂,也打了一些仿唐风的器具,没有椅子,而是矮榻竹席,四周挂的也不是字画,而是各色稀奇古怪的东西,如西北的牦牛角,东边大海色彩斑斓的珊瑚和贝壳,甚至还有南疆苗女的银饰摆设,连内壁也打了一层竹子,而非时下流行的雕栏画栋,显得颇为奇特,菜肴味道鲜美,号称囊括了各地特色,价格却也不是很贵,所以来者趋之若鹜,不单楼下大堂,连雅间也需提前几日下订,才会有位置。
张居正一边走,一边给赵肃介绍:“你这几年没在京城,兴许不知道,这五味斋是前两年才新开的,倒布置得有几分趣味。”
赵肃点头笑道:“确实与别的食肆不同。”
实际上,这家五味斋,却是赵暖所开,只因开店之初去信询问了赵肃的意见,那小子心大得很,希望自己的店能够开遍全国,但是中国幅员广阔,菜系的味道也大相径庭,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
所以赵肃就给他出了个主意,弄成现在这般模样,看起来虽然四不像,也没有其他酒楼喜欢挂名家字画来抬高品位的传统,但却胜在新鲜有趣,大家冲着这些奇奇怪怪的玩意,也会进来瞧一瞧,小二还会指着里面某种物事,给客人讲上一段苗女的传奇,又或东海的故事。至于菜肴,赵肃前世是江南人,今世是福建人,在山东和四川待过,每个地方的特色菜都能说上几个,又让元殊和陈洙分别在自己的辖地那里把地方菜谱挑些有特色的寄给他,又让人把这些菜画出来,上色,挂在酒楼一处,附上名字、材料、出处,让客人可以自己挑选。
这一来二去,种种布置,五味斋的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赵暖见赵肃的主意生效,二话不说非要将每年收益拨一部分给他,只说他毕竟是读书人,脑袋就是比自己灵光,还要他以后也帮着参详,出谋划策。
赵肃却知他一片兄弟情谊,不能推拒,便收下来,不时给点意见,两年下来,五味斋的生意竟是越来越好,甚至还要超过那几家糕点铺“唐宋居”的收入。
张居正不晓得赵肃也是这里的老板之一,还给他介绍起来,赵肃自然也不会说破,只是微笑听着,不时点头。
两人上楼进了雅间,侍从在外头把门关上,立时将外头的喧嚣声截断,自成一个小空间,隔音效果很好。
桌上的茶想必是刚端上来的,还袅袅冒着香气。
张居正问:“少雍这次回来,可把京城都走遍了?”
赵肃道:“还未曾,这几日匆匆回来,只来得及把自己住的地方收拾一下。”
张居正关怀道:“对了,我差点忘了,你离京六年,在京中还有住处吗,若是不合适,可以到我那边暂住。”
赵肃笑道:“多谢阁老关心,我还有个兄弟在京城,从前的宅子一直是他帮我打理的。”
说话之间一派和睦,不知情的还以为两人交情有多好,但赵肃明白,张居正之所以对自己有如此和蔼的面色,全因他上午说的那席话,明显合了张居正的胃口,让他觉得自己还是可以争取拉拢一下的。
“那便好。”果不其然,寒暄完毕,张居正感叹:“你上午提的,事关海禁,想法甚好,原先我还想着先整顿吏治,再改革税法,如今看来,竟是不如你的来钱快。”
“只不过,”他顿了顿,“造船一事,却需再三斟酌。不瞒你说,如今国库的余银,算上明年各部开销,也就差不多了,如果碰上天灾,少不得还要再拨银两,所以若想造船,短期之内怕是无法实现的。”
以张居正的性格,换了别人,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他绝不会好声好气和对方解释这么多,但赵肃不同。一则他毕竟受了先帝遗命,过几天也是要入内阁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不好把关系弄得太僵,二则他是高拱的门生,人缘也不错,张居正便存了试探之意,想看看他的立场。
赵肃道:“造船一事,我的想法与阁老一般,也是不想动用国库的钱。”
张居正挑眉,大大出乎意料:“喔?那你的意思是?”
他笑了笑:“无论日本,还是佛郎机人,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对于他们来说,永远是最大的诱惑,许多在中国算不上等的丝绸,被贩至他们国家,也能卖上好几倍的高价,所以一旦港口开放限制,关税降低,所以通商港口放开限制之后,必然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大明进行贸易。但是之前,朝廷由于种种顾虑,并没有开放海禁,又或者如现在这般,即便开放,引税和陆饷也极高,导致海上私人贸易盛行。”
“举例来说,日本盛产白银,而日本商人经常会拿着银子,到琉球等小国,与中国海商进行私下的贸易,向他们采购中国丝绸等货物。佛郎机人同样也会从濠镜走私丝绸,贩卖到日本,换取白银,再用这些白银,低价购入中国货物,再运往欧洲,获得高额利润。”
这里不比朝堂,不用斟字酌句言简意赅,所以赵肃娓娓道来,说得更加详细。
张居正纵然见识不少,但这些事情,仍是闻所未闻,他身居高位,胸中丘壑不同常人,又让他明白这些事的重要性,故而也听得很有耐心。
“但是如此一来,虽然白银源源不断流入大明,朝廷却没有从中得到一丝一毫的好处,这些钱反倒都落入海商手里。隆庆元年,朝廷开了海禁之后,这种情况大为减少,但是又产生新的问题,比如说民间海商自组商队,拥有私人武装,威胁东南沿海的安全,一旦这些人不受束缚,只怕又要成为朝廷新的威胁。嘉靖年间,刑部主事唐枢唐大人就曾说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这种潜在的威胁,朝廷绝对不能纵容,不仅不能纵容,还应将其扼杀。”
“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不仅能够巡视海事,对一些愿意遵守朝廷法规的,缴纳了税金的合法海商,朝廷还将予以保护,甚至可以收取一定费用,护送他们出航归航,对一些顽固不化,与倭寇勾结,走私贸易的海商,朝廷水师必然给予严厉打击。”
张居正嗯了一声:“大明水师,在正统年间便已式微,如今既然要造,就不能敷衍了事,随便造几艘,届时连海寇也抵挡不了,又堕了大明的国威,而今朝廷那些船,说句不好听的,也就是比烂木板还好一些罢了。”
他当年曾四处游历过一段时间,对于水师现状,也不是一概不知。
赵肃赞同:“正是此理。但是造船一事,耗资巨大,又旷日持久,所以必然不能从国库里拨钱,而要另想法子。”
张居正笑道:“看来少雍已经胸有成竹了?”
赵肃摇头:“我也只是粗略想了一下,便是方才在内阁说的那些,彻底放开海禁限制,在一段时间内降低甚至减免关税,鼓励通商贸易,或者用竞标的方式,出让一些贸易特权,比如一些原来只能用于朝贡的茶叶、上品丝绸等,让高价中标的商人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用这些物品进行买卖。”
张居正接道:“而且,那些与朝廷合作愉快,信用良好的商人,可由朝廷给予表彰,甚至可以请陛下题词,以示褒奖。再者,船造好之后,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届时可让那些商人竞标命名权,让他们来给船起名。不仅如此,对于那些肯在赈灾或治河中出钱出力的商人,还可在港口税收或者贸易物品特权上给予一定期限的优惠。如此一来,朝廷得了钱,那些人得了名声,又有实惠的利益,只怕还争先恐后,怕抢不上彩头!”
他说完,两人相视一眼,都哈哈大笑起来。
赵肃没想到自己只不过寥寥数语,张居正竟已能举一反三,想得那么长远,不由衷心道:“阁老大才,少雍佩服!”
如果还要再说,赵肃自然也想得出更多的办法,来让商人出钱,筹集造船资金,但是,除了在海禁上做文章之外,其他涉及钱财的事情,是与户部有关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现在一非内阁首辅,二非户部尚书,如果越俎代庖,除了显摆自己聪明,引起别人反感之外,并没有好处,要知道这世上的聪明人不少,比他更聪明的也大有人在。
你把什么事情都设想到了,那还要别人做什么?
像张居正这样聪明强势的领导,一旦他认同某件事情,自然就会自己去想办法,赵肃根本没有必要去出这个风头。内阁就像一个办公室,想做事,就要先学会做人,在没有当上领导之前,太过聪明,或者太过蠢笨,都不受人待见。更何况赵肃初来乍到,身上又贴着高拱的标签,凡事低调一点,才能更快融入这个团体。
张居正也觉得赵肃很上道,六年不见,不仅一来就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又不贪虚名,主动要求去工部,把姿态放到最低,对他的态度也彬彬有礼,浑然不像他那个老师高拱,成天炸毛的雄狮一般和人掐架,于是看赵肃顿时就顺眼许多,原本的戒心也慢慢放了下来。
至此,他已经完全接受了赵肃的观点。
“你接手工部之后,必然有不少冗员琐事等着处理,可先不必理会,只管准备造船事宜,我听说成祖皇帝时,战船是根据不同功用来划分的,大号二号称福船,三号称哨船,四号称冬船等等,然而如今图纸四散,估计宫内还能找到一些,永乐年间的宝船厂,如今也已废弃不少,还得重新增加人手,可从其他船厂调派,海禁的税费,只怕也得一年半载,才能渐收成效,造船初期的费用,我从国库里给你拨,就先定给一百万两吧,再多,你就自己想法子吧,我可也无能为力了。”
赵肃:“有阁老这句话,何愁大事不成,只是造船一事,还须与训练水师同时进行,否则届时有船无人,可就一切白费了。”
张居正点头:“你说得极是。这样吧,水师之事,你回头和杨博商量,再给我一份定案即可,至于具体人选,先前戚继光的戚家军在东南驱逐倭寇,擅长海战,也可找他帮忙。”
赵肃也正属意戚继光,闻言便笑道:“此事若成,功在千秋,阁老定会名垂青史,受万人敬仰。”
张居正心情好,也跟着说笑:“那末这青史榜上,必然也有你赵少雍的名字!”
万事开头难,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不少。
又过了些时日,赵肃正式迁为工部尚书,入内阁议事,由于有先帝的遗命在先,张居正也不好把他踢到后面去,所以赵肃反倒在同时入阁的人之中,排行靠前。也就是说,如今内阁论资排辈,首辅张居正,次辅陈以勤,接下来便是兵部尚书杨博,刑部葛守礼,工部赵肃、吏部张四维、户部尚王国光、礼部吕调阳。
再说工部,前任尚书是朱衡,因为年事已高,上疏自请致仕,皇帝没准,但把他调到南京当工部尚书,算是荣养。这是个老好人,在工部也做了不少实事,先帝在位时,曾经把本来要给工部的钱拿去给后宫嫔妃买首饰,朱衡竭力劝阻,结果也没劝住,这老人从此伤了心,觉得自己多年来在工部里勤勤恳恳,节俭度日,到头来还抵不过皇帝的一次开销,所以毅然请辞。
工部与其他六部一样,最上面是尚书,左右侍郎,其下按照职能,又有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宝源局,颜料局,军器局等等,分工不可谓不细,但真论起来,做事的人却不多,追根究底,这其中的原因,有冗员过多,大家互相推托,敷衍度日,也因为没有一套切实有效的机制,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眼下,赵肃坐在工部衙门正堂内,手里拿着各司账簿,眉头微微皱起。
左右侍郎穆华与杜平书二人面面相觑,都在揣测新任上司的性情。
穆华小心翼翼地开口:“大人想查什么,不妨告诉下官,下官兴许能帮得上忙。”
他们都是中了进士之后,在京城衙门熬资历,一步步升上来的,是以对赵肃这种外调回京的空降部队,就不大瞧得上眼。
“昭陵营建,营缮司占了大半工作,花费多些倒也就罢了,但何以颜料局也用了八万两之多?”昭陵,也就是隆庆先帝的陵寝。
“大人,陵寝内部壁画,棺椁上色,都需颜料,八万两也是寻常。”穆华掩下眼里的轻视,恭敬道。
“是吗?”赵肃一直盯着他,自然也没漏过对方的小动作。“那倒是本部堂孤陋寡闻了。”
“大人言重了,这也是因为下官等人在这里时日久了,自然有所了解。”
赵肃合上账簿,反倒微微一笑:“我初来乍到,也不知道人事安排,倒要劳烦两位为我解惑了,这样吧,明日申时落衙之后,本部堂在五味斋作东,请大家吃饭,你们把各司主事都喊上,也好让彼此都熟悉熟悉。”
“啊?”穆华没料到他这么好说话,愣了一下。
旁边没说话的杜平书见好就收,忙扯扯他,一边道:“谢大人,下官二人一定把所有人都叫上。”
“那本部堂届时就在五味斋恭候诸位了。”
待两人走后,赵肃又拿起账簿。
从账面上看,是看不出什么问题的,赵肃也是靠经验与直觉,才判定这八万两里头有猫腻,但具体如何,没有证据,他也不好妄下定论。请人吃饭,不仅仅是为了探查虚实,也是为了把所有人的关系都摸清楚。在中国,从古至今,饭桌向来是最好的人事互动场所。
看了一会儿,还是没看出问题,赵肃心想若真有内幕,想必还有一本暗帐,也不急于第一天就把所有事情都理清楚,他揉了揉眉心,伸了个懒腰,便起身回家。
赵吉早就牵了马在外头等着,早年戴公望教他骑射时,就让他不能疏于锻炼,所以现在赵肃养成一个习惯,能骑马的时候,就不会坐轿子,在地方为官的时候是这样,回京之后亦然。
几年下来,他的身体非但很少生病,柔韧性反而更好,虽然时时为公务奔波,但却从没误了三餐和休息,又注重养生锻炼,是以面容俊雅清隽,看上去不似将近而立,仿佛只有二十出头,比起年龄相当的人,都要显年轻,连张居正这样颇以自己的外表仪容为豪的人,也忍不住向赵肃打听驻颜延寿之法。
到了自家宅子外面,听见里头隐隐传来赵暖一对子女叽叽喳喳的说话声,赵肃不由诧异。
两个小孩儿性子活泼,可赵肃不在家的时候,他们也很少会过来。
“怎么,家里来了客人?”
赵吉吐吐舌头:“小的一直在外头等您,没回家看过,不晓得。”
赵肃下马进门,一眼就看见坐在院子里的朱翊钧。
再定睛一看,却是想发笑。
朱翊钧坐在石桌旁边,怀里抱着一个小娃娃,旁边立着贺子重,怀里又抱着一个,他身边还环绕着两个孩子,却是赵暖家的一双儿女,赵元嘉和赵元贞。
这两个名字都是赵肃起的,说起来还有一段趣事。
当年俞氏还怀着第一胎的时候,初为人父的赵暖高兴得不行,想给未出世的孩子起个好名字,挑来挑去都难以抉择,想起自己还有个探花兄弟,便把备选的名字一股脑写在信里寄给赵肃,让他帮忙挑一个,要么重新想个好的也成。还附了一大堆要求,说最好是带金带银的,大吉大利的,赵肃看到那些备选的名字时只觉得满头黑线,因为里面甚至还有“元宝”、“银锭”这样的名字,只差没写上“铜钱”了,可见赵暖三句离不了本行,已经把工作高度融入了生活。赵肃本还起了戏弄的心思,想写上“金银花”之类的名字,但终究念及那是自己的侄子侄女,便把元宝二字改了一下,又因不知道那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便有了元嘉和元贞这两个名字,没想到后来都用上了。
朱翊钧身后只带了两位侍卫,可见是微服出宫的,而赵元嘉和赵元贞两个人显然也不知道他的身份,正围着他叽叽喳喳地说话,毫不怕生。
一个叠声问:“哥哥哥哥,你腰上的玉佩是什么玉啊?比我爹的好看多了,我跟你说哦,我爹怕人说他一个商人没品味,买了好多玉佩,一天戴一个,身上和玉器铺似的,我都不敢和他一起出门,好丢脸!”
一个流着口水对朱翊钧说:“大哥哥,你长得好俊,等我长大了嫁给你好不好?”
手却还扯着贺子重的衣角不肯松开。
朱翊钧显然被缠得一个头两个大,但知道他们和赵肃关系匪浅,便试着和他们交流,谁知道这两个孩子与众不同,连话也比别人多,几个回合下来,饶是那两个侍卫,也露出惨不忍睹的表情。
而贺子重的面瘫脸,明显有龟裂的迹象。
偏偏在这个时候,朱翊钧抱在怀里的那个小娃娃又大哭起来,一时间三重奏齐鸣,场面蔚为壮观。
“陛下?”
所以当朱翊钧闻声转头,看见赵肃,简直感动得快哭了。
“你可终于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