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薄情 第151节
程丹若道:“陛下一片孝心,想接娘娘去京中疗养。娘娘甚是感激,谁想……”
“谁想被痰迷了心窍。”生死关头,人的聪明才智将被发挥到极致,宫婢哀声痛哭,“娘娘啊——”
“娘娘是太想王爷了。”别的宫婢也反应过来,太妃被投毒,她们所有人都得陪葬。哪怕平日里再忠心的,这会儿也不想跟着死。
她们都还这么年轻!
“娘娘——”
“呜呜——”
“陛下天恩,娘娘竟不得享——”
“娘娘,奴婢与您主仆一场,这便随您而去了——”
众人一时惊住,却见平日里最得力的嬷嬷,猛地撞向柱子,头破血流。
程丹若疾步上前,摸了摸她的脉搏,还好只是撞晕,人还活着。
触柱而死可没那么简单。
她忖度片刻,道:“主慈仆忠,甚是难得。但郡主年纪尚幼,还需要尔等照顾看护,即便悲痛,亦不可轻生啊。”
众宫婢大喜过望,脸上却还要挂着泪,怎么看都很扭曲:“是。”
“你们替太妃收敛吧。”程丹若点了两个宫婢,“去两个人告诉郡主,千万小心些,别让郡主悲痛过度——钱明,你带大夫同去。”
她有条不紊地发号施令,竟无人不服。
等把人都打发走,程丹若才看向垂首立在墙角的长史。
“长史留步。”她叫。
长史低下头:“您有何吩咐?”
“先前鲁王的丧事,是你办的吧?”她问。
“是。”
“我想同你商量一件事。”程丹若客客气气地问,“你先办好太妃的丧事,再回家办你自己的丧事,可好?”
长史沉默片时,抬首问:“您这是什么意思?”
程丹若道:“能够调开王府侍卫,让无生教不惊动任何人就能绑走人的内应,除了你,我想不到更合适的。”
“你早就怀疑我?”长史忽觉异样,“方才你对我说的话……”
“是在试探你。”程丹若笑了,“不然,你怎么会着急地毒杀太妃呢?”
“好一出借刀杀人。”长史叹息。
程丹若说:“你不觉得,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吗?”
他不言。
她说:“你家里人,知道你加入无生教吗?”
长史终于动容:“拙荆眼盲,犬子尚幼,您高抬贵手,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无生教倾覆在即,我可以不追究你的出卖。”程丹若道,“但也希望您能理解我,你不死,其他人一个也活不下来,可她们什么都没有做。”
病逝是对外的官方说法,尸体在这里,人证那么多,她对皇帝的说辞,必须是中毒而死。
但她不能是被无生教毒死的,这会被视为叛贼的挑衅。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最好的结果,是太妃自戕。
而递给她毒药的人,承担起罪责,一块儿陪葬,这才是最完美的收官。
长史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理由,静默少时,苦笑道:“女官宽宏大量,老朽感激不尽。”
他振袖作揖,允诺道:“此事我必定办妥,请勿累及家人。”
“你放心。”
长史出去了。
程丹若立在原地,心想:有时候,一个合适的答案,真的比真相更重要。
希望这次,她没有做错。
--
程丹若很庆幸,和谢玄英学了怎么写奏本。她临阵磨枪,拟了一稿报丧事,同王府的奏报一起传回京城。
同时,整个王府戒严,封锁消息。刘副千户取代护军,看守王府。
山东离京城近,没几日,皇帝的加急旨意就来了。
都是套话:太妃侍奉穆宗多年,很不容易,但年事已高,病重而亡也正常,准许她以妃之礼下葬,陪葬穆宗的陵墓。
一般来说,假如皇帝真的尊敬太妃,会给抬个等级,以贵妃之礼葬,现在没有任何褒扬,不给谥号,证明观感不咋地。
但皇帝没有刻意打压,群臣多半认为,是不满鲁王的所作所为才不肯降恩。毕竟藩王荒唐的不少,像鲁王那样荒唐残暴的少见。
有了这道旨意,王府才能办丧事。
程丹若对古代丧事了解不多,印象只有《红楼梦》凤姐协理的寥寥数笔,真的亲身经历了,才发现事情比想象中更复杂。
首先是小殓,把尸身放在床上,不能掩面,意思是孝子贤孙们还希望人能死而复生,再见一面。同时,郡主作为目前唯一的晚辈,得坐席哭灵。
小殓完了是大殓,也有一系列繁复的礼仪,先洗手,一起把尸身放入棺木,剪下的头发指甲,掉落的牙齿,都要放进棺材的角落,随后卷起衣物,塞进棺材的空隙,确保尸身不动摇。
接着,按照脚、头、左、右的顺序,将尸体掩好,盖好棺盖,下钉子,大殓就完成了。
下一步是成服,也就是亲属们换上丧服,披麻戴孝,开始哭灵。
从早上开始,郡主坐着哭,宫婢太监们站着哭。
这时,讣告已经发出去了,鲁王府的亲眷,山东境内的大小官员,都得身穿素服前来吊唁。
即便是一般人家,丧事期间的迎来送往就够折磨人的了,何况王府。
然而,郡主要哭灵,也没见过世面,完全无法承担起这样的重则,鲁王孙连鲁王的丧事都没参加,圣旨也没提,大概率是来不了了。
全府上下,一个能代为主持的主人都没有。
能够出面的,只有程丹若。
换言之,她一下子承担起了主妇的责任,且因为是朝廷命官,连男主人的活都要一起做了。
比007的社畜还过分,社畜好歹有实习期,知道工作该怎么做,程丹若却根本没受过当家主母的岗前培训,两眼一抹黑。
好在留下了长史的性命,王府又刚办过一次丧事,一切皆有现成的条例,什么人在门口通报,什么人管香油烛火,什么人迎来送往,什么人在灵前倒酒递香,全都和以前一样。
程丹若需要做的,就是代替丧主应答。
天不亮,她就要起床,换上素服,也就是青色无补的圆领袍,随便塞点顶饿的东西填肚子,接着就去灵堂里等待吊唁的来客。
客人们进灵堂后,先哭一通,拜几下,再焚香祭酒。此时,旁边的人就会适当地劝诫,客人便停下哭泣,掏出祭文让人诵读。
程丹若怀疑他们都是一个模板抄的,换汤不换药,用词句子都差不多。
读完祭文后,客人就要和主家对答一番。
倘若是亲属,大概就是这样的。
客人:真没想到你家发生这样的事,我心里真的非常难过。
丧主:让您这么难过,我也感到非常愧疚。今天您能过来祭拜,我不胜感激。
但主家缺席,郡主又是女眷,对答就换了一个模板。
客人:太妃年事已高,也算是喜丧了,请小郡主不要哀恸过度,节哀顺变。
程丹若:您今天专程赶来,真的辛苦了,感谢您和您家人的关心爱护,我一定转达您的好意。
倘若是与鲁王亲近的人家,比如娶他女儿的家族,就要多问几句。
客人:郡主的身体怎么样?王孙什么时候来?陛下有什么旨意?
程丹若:托您的福,郡主虽然悲伤,但还能撑得住。陛下允许太妃陪葬穆宗的陵墓,小郡主不日即将上京,与侄子团聚。
客人:为什么王孙不在呢?
程丹若:不清楚,不知道,别问我。
话虽如此,她心里也有猜测。
或许,鲁王孙已经被软禁了起来,具体如何处置,还要等无生教的事尘埃落定之后,方能知晓。
第132章 社交场
宾客们祭拜完毕, 就可以到旁边的偏厅喝碗热茶,休息一二。相熟的女眷可去后院看望郡主, 其他人则趁机拉拉交情。
红白事, 其实也是另类的社交场合。
而在山东,顶尖的贵妇人当属布政使夫人、按察使夫人、都指挥使夫人。她们的丈夫分别掌管山东的行政、监察和军事,是地方上的最高领导。
原本在偏厅中, 有两张炕床, 一张正对着大门,一张靠着东边的窗户。炕床坐两人, 相隔一张炕桌, 两个位置中, 又以左位为尊。
三个人分两个位置, 不打起来才怪。
长史别的事好说, 这等问题,只能请示程丹若。
她当时就说:“冬天风大,就撤掉北面的炕床, 在东面放三把官帽椅。”
所以, 此时的偏厅就是三位夫人坐在窗下,其余夫人们坐在下首的交椅上, 十分自觉地排好了位置。
最左边是布政使夫人。她约莫四十来岁,身着湖蓝色袄子,外罩银鼠皮披风, 头戴?髻,正靠在软垫上闭目养神。
她不积极也是有缘故的。
山东出现难民,直接导致叛军造反, 布政使刚被皇帝申斥过,他家太太自然也有些灰头土脸。
与之相反的是坐在中间的蒋指挥使夫人。
蒋指挥使虽然栽了跟头, 但战事未了,他还在前线拼杀,指不定什么结果。且蒋太太是唯一了解前线情况的人,自然最受欢迎,身边围了好些官太太,旁敲侧击地打探消息。
蒋太太矜持道:“临朐已收复,接下来就是益都了。想来用不了多久,鲁地便能重归安宁。”
“谁想被痰迷了心窍。”生死关头,人的聪明才智将被发挥到极致,宫婢哀声痛哭,“娘娘啊——”
“娘娘是太想王爷了。”别的宫婢也反应过来,太妃被投毒,她们所有人都得陪葬。哪怕平日里再忠心的,这会儿也不想跟着死。
她们都还这么年轻!
“娘娘——”
“呜呜——”
“陛下天恩,娘娘竟不得享——”
“娘娘,奴婢与您主仆一场,这便随您而去了——”
众人一时惊住,却见平日里最得力的嬷嬷,猛地撞向柱子,头破血流。
程丹若疾步上前,摸了摸她的脉搏,还好只是撞晕,人还活着。
触柱而死可没那么简单。
她忖度片刻,道:“主慈仆忠,甚是难得。但郡主年纪尚幼,还需要尔等照顾看护,即便悲痛,亦不可轻生啊。”
众宫婢大喜过望,脸上却还要挂着泪,怎么看都很扭曲:“是。”
“你们替太妃收敛吧。”程丹若点了两个宫婢,“去两个人告诉郡主,千万小心些,别让郡主悲痛过度——钱明,你带大夫同去。”
她有条不紊地发号施令,竟无人不服。
等把人都打发走,程丹若才看向垂首立在墙角的长史。
“长史留步。”她叫。
长史低下头:“您有何吩咐?”
“先前鲁王的丧事,是你办的吧?”她问。
“是。”
“我想同你商量一件事。”程丹若客客气气地问,“你先办好太妃的丧事,再回家办你自己的丧事,可好?”
长史沉默片时,抬首问:“您这是什么意思?”
程丹若道:“能够调开王府侍卫,让无生教不惊动任何人就能绑走人的内应,除了你,我想不到更合适的。”
“你早就怀疑我?”长史忽觉异样,“方才你对我说的话……”
“是在试探你。”程丹若笑了,“不然,你怎么会着急地毒杀太妃呢?”
“好一出借刀杀人。”长史叹息。
程丹若说:“你不觉得,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吗?”
他不言。
她说:“你家里人,知道你加入无生教吗?”
长史终于动容:“拙荆眼盲,犬子尚幼,您高抬贵手,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无生教倾覆在即,我可以不追究你的出卖。”程丹若道,“但也希望您能理解我,你不死,其他人一个也活不下来,可她们什么都没有做。”
病逝是对外的官方说法,尸体在这里,人证那么多,她对皇帝的说辞,必须是中毒而死。
但她不能是被无生教毒死的,这会被视为叛贼的挑衅。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最好的结果,是太妃自戕。
而递给她毒药的人,承担起罪责,一块儿陪葬,这才是最完美的收官。
长史没想到竟是这样的理由,静默少时,苦笑道:“女官宽宏大量,老朽感激不尽。”
他振袖作揖,允诺道:“此事我必定办妥,请勿累及家人。”
“你放心。”
长史出去了。
程丹若立在原地,心想:有时候,一个合适的答案,真的比真相更重要。
希望这次,她没有做错。
--
程丹若很庆幸,和谢玄英学了怎么写奏本。她临阵磨枪,拟了一稿报丧事,同王府的奏报一起传回京城。
同时,整个王府戒严,封锁消息。刘副千户取代护军,看守王府。
山东离京城近,没几日,皇帝的加急旨意就来了。
都是套话:太妃侍奉穆宗多年,很不容易,但年事已高,病重而亡也正常,准许她以妃之礼下葬,陪葬穆宗的陵墓。
一般来说,假如皇帝真的尊敬太妃,会给抬个等级,以贵妃之礼葬,现在没有任何褒扬,不给谥号,证明观感不咋地。
但皇帝没有刻意打压,群臣多半认为,是不满鲁王的所作所为才不肯降恩。毕竟藩王荒唐的不少,像鲁王那样荒唐残暴的少见。
有了这道旨意,王府才能办丧事。
程丹若对古代丧事了解不多,印象只有《红楼梦》凤姐协理的寥寥数笔,真的亲身经历了,才发现事情比想象中更复杂。
首先是小殓,把尸身放在床上,不能掩面,意思是孝子贤孙们还希望人能死而复生,再见一面。同时,郡主作为目前唯一的晚辈,得坐席哭灵。
小殓完了是大殓,也有一系列繁复的礼仪,先洗手,一起把尸身放入棺木,剪下的头发指甲,掉落的牙齿,都要放进棺材的角落,随后卷起衣物,塞进棺材的空隙,确保尸身不动摇。
接着,按照脚、头、左、右的顺序,将尸体掩好,盖好棺盖,下钉子,大殓就完成了。
下一步是成服,也就是亲属们换上丧服,披麻戴孝,开始哭灵。
从早上开始,郡主坐着哭,宫婢太监们站着哭。
这时,讣告已经发出去了,鲁王府的亲眷,山东境内的大小官员,都得身穿素服前来吊唁。
即便是一般人家,丧事期间的迎来送往就够折磨人的了,何况王府。
然而,郡主要哭灵,也没见过世面,完全无法承担起这样的重则,鲁王孙连鲁王的丧事都没参加,圣旨也没提,大概率是来不了了。
全府上下,一个能代为主持的主人都没有。
能够出面的,只有程丹若。
换言之,她一下子承担起了主妇的责任,且因为是朝廷命官,连男主人的活都要一起做了。
比007的社畜还过分,社畜好歹有实习期,知道工作该怎么做,程丹若却根本没受过当家主母的岗前培训,两眼一抹黑。
好在留下了长史的性命,王府又刚办过一次丧事,一切皆有现成的条例,什么人在门口通报,什么人管香油烛火,什么人迎来送往,什么人在灵前倒酒递香,全都和以前一样。
程丹若需要做的,就是代替丧主应答。
天不亮,她就要起床,换上素服,也就是青色无补的圆领袍,随便塞点顶饿的东西填肚子,接着就去灵堂里等待吊唁的来客。
客人们进灵堂后,先哭一通,拜几下,再焚香祭酒。此时,旁边的人就会适当地劝诫,客人便停下哭泣,掏出祭文让人诵读。
程丹若怀疑他们都是一个模板抄的,换汤不换药,用词句子都差不多。
读完祭文后,客人就要和主家对答一番。
倘若是亲属,大概就是这样的。
客人:真没想到你家发生这样的事,我心里真的非常难过。
丧主:让您这么难过,我也感到非常愧疚。今天您能过来祭拜,我不胜感激。
但主家缺席,郡主又是女眷,对答就换了一个模板。
客人:太妃年事已高,也算是喜丧了,请小郡主不要哀恸过度,节哀顺变。
程丹若:您今天专程赶来,真的辛苦了,感谢您和您家人的关心爱护,我一定转达您的好意。
倘若是与鲁王亲近的人家,比如娶他女儿的家族,就要多问几句。
客人:郡主的身体怎么样?王孙什么时候来?陛下有什么旨意?
程丹若:托您的福,郡主虽然悲伤,但还能撑得住。陛下允许太妃陪葬穆宗的陵墓,小郡主不日即将上京,与侄子团聚。
客人:为什么王孙不在呢?
程丹若:不清楚,不知道,别问我。
话虽如此,她心里也有猜测。
或许,鲁王孙已经被软禁了起来,具体如何处置,还要等无生教的事尘埃落定之后,方能知晓。
第132章 社交场
宾客们祭拜完毕, 就可以到旁边的偏厅喝碗热茶,休息一二。相熟的女眷可去后院看望郡主, 其他人则趁机拉拉交情。
红白事, 其实也是另类的社交场合。
而在山东,顶尖的贵妇人当属布政使夫人、按察使夫人、都指挥使夫人。她们的丈夫分别掌管山东的行政、监察和军事,是地方上的最高领导。
原本在偏厅中, 有两张炕床, 一张正对着大门,一张靠着东边的窗户。炕床坐两人, 相隔一张炕桌, 两个位置中, 又以左位为尊。
三个人分两个位置, 不打起来才怪。
长史别的事好说, 这等问题,只能请示程丹若。
她当时就说:“冬天风大,就撤掉北面的炕床, 在东面放三把官帽椅。”
所以, 此时的偏厅就是三位夫人坐在窗下,其余夫人们坐在下首的交椅上, 十分自觉地排好了位置。
最左边是布政使夫人。她约莫四十来岁,身着湖蓝色袄子,外罩银鼠皮披风, 头戴?髻,正靠在软垫上闭目养神。
她不积极也是有缘故的。
山东出现难民,直接导致叛军造反, 布政使刚被皇帝申斥过,他家太太自然也有些灰头土脸。
与之相反的是坐在中间的蒋指挥使夫人。
蒋指挥使虽然栽了跟头, 但战事未了,他还在前线拼杀,指不定什么结果。且蒋太太是唯一了解前线情况的人,自然最受欢迎,身边围了好些官太太,旁敲侧击地打探消息。
蒋太太矜持道:“临朐已收复,接下来就是益都了。想来用不了多久,鲁地便能重归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