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除了庄子周边的围墙,里面并没有中原风格的建筑,而是一个个的蒙古包,衣着打扮也都是蒙古那边的,本来安排在这里的人就是她的陪嫁,土生土长的草原人。
  十爷是不爱来这庄子的,他对草原没有特殊的情怀,就算是想要在草原上放马疾驰,那也没必要到这么小的草原上来,总还是有机会随行塞外的。
  但十福晋这个庄子,却是刚好挠到了太皇太后的痒痒处,小是小了点,但她这么大年纪了,也都多年没有骑过马了,不能再像年轻的时候一样骑马在草原上奔驰,小点儿也就没什么了。
  她要在这片草原走上一圈儿,都得花上将近一个时辰的功夫,若是要逗逗牛羊,摸一摸马匹,那时间就要更久了,足够消磨时光的了。
  而且那些蒙古包也都跟草原上的一模一样,晚上睡在里面,就好像又回到了家乡。
  太皇太后还真有些不乐意走了,别看庄子不比园子里凉快,可冰块是不缺的,中午最热的时候也有人打扇子,关键是她舍不得这儿,想回真正的!的草原已经不太可能了,这处小的草原也比宫殿楼阁更让她欢喜。
  老人家没什么事儿,愿意在草原上溜达溜达,愿意说着一口蒙古话,跟放牧的人聊聊天,也愿意逗羊逗牛,以此来回忆往昔。
  但十福晋虽然也想念家乡,可跟太皇太后还是不一样的,她不过是偶尔的时候才到这边来跑跑马,住上一两天,儿子没去上书房读书的时候,也带过来见识一番草原的美景。
  但让她一直住在这儿,她是耐不住的,园子里有湖泊,有楼阁,有各色的美食,她与几个妯娌也处的跟好姐妹一样,游湖泛舟,采花做胭脂,进山打猎,整理账册,赏玩首饰……能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这草原她是喜欢的,但偶尔来放松一二即可,长久待在这里还是算了。
  把太皇太后老人家都已经请过来了,总不能还没让人家住得尽兴,就把人家送回去,于情于理,十福晋也办不出来这糟心事儿。
  所以干脆跟老十商量一下,反正要请太皇太后过来是两个人一块决定的,也不能一直都是她在这里陪着太皇太后,两个人平分,一人三天,一个人在这儿陪着,另一个人就可以在外面。
  反正她们老夫老妻了,对方的脸都已经看腻歪了,也不必整日黏糊到一块。
  这个夏天,老人家们的存在感十足。
  劳苦劳心四年多的诚郡王,终于被封为了亲王,在夏天的尾巴里,把荣太妃也接回了自己府上。
  别看这位当年曾经在敏太妃的百日孝期里剃了头,给人留下了个不守礼,甚至是不孝顺的印象。
  但看这四年多的表现,应该只是当时没留心,做事情不太谨慎,底下人也不甚机灵,并非是不孝顺。
  诚亲王这四年为了把自家额娘接回府养老,可以说是比先帝在位的时候,敢闯敢干多了,而且刻苦努力,几乎是把四爷当做了办差的榜样。
  可能是虱子多了不怕痒,诚亲王的名声在康熙年间就已经毁的差不多了,又是孝期不守礼,又是告密小人,所以到了雍正年,这位是一点都不顾及名声了。
  如果说京城的贪官污吏,一开始是由索额图下刀,查抄了不少人,也丰盈了国库,那之后在监督百官当中起到主力作用的必然就是诚亲王了。
  这位去了都察院!院之后,可以说是铁面无私,关键他收集消息的途径也特别多,作为康熙最有文采的儿子,不管有多少人认可,看在文人圈子里混的最开的就是诚亲王了,若不是之前坏了名声,群臣举荐太子的时候,绝对不会没有诚亲王的名字。
  小道消息收的溜,也不怕得罪人,更不怕旁人往他身上泼污水,四年多的时间,这位的名声哪怕有四爷帮着周旋,也照样比之前还差了点。
  好在,也没有白白牺牲,群王变亲王,不光是能留给子孙后代的爵位变高了,把荣太妃接回府上养老了,之前不孝的名声也被洗白了。
  坊间盛传,诚亲王之所以这么卖命的给皇上干活,就是为了把额娘接回去奉养,所以才会成为雍正年第三位被封为亲王的。
  不过虽然成了孝子,诚亲王的名声还是一团糟,他也不靠名声过活就是了。
  虽然是给弟弟干活,还是出身差不多的弟弟,但不得不说,比在皇阿玛手底下当差的时候痛快多了。
  雍正四年已经过去一半了,这几年大清朝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尤其是国库,虽然用得多,但进来的也比之前多的多,十四当年的提议,又被拿出来讨论了。
  造船,组建自己的商队出海,并且尽可能的在海外拥有大清自己的势力,得让世人都知道,海外并非是法外之地。
  造船是工部的事儿,可以在沿海找一些船工过来,但必须要把他们纳入朝廷,以防外泄,同样也借此逐渐提高工匠的地位。
  商队必须得是由朝廷来带头,归户部管,头几次出海,不收纳来自于民间的商队,也不收纳来自于皇室、宗室、大臣的商队,确保朝廷在其中占据主导权。
  沿海的通商港口,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扩大和增多了。
  还有武器,出海的船队不宜带人太多,所以要带的都是精挑细选上去的,武器装备也必须是最好的,谁都不知道海外是什么情况,甚至不知道直郡王和老八现在是什么心思。
  面对这些潜在的危险,就绝对不能配备普通的武器,比如先帝曾经让人拿去给直郡王的火枪。
  那些火枪,性能并不怎么样,就是大清最普通的!的火枪,压根就比不上丰台大营里用的那些,跟皇帝专用的,还有十四曾经改造过的火枪,就更没法比了。
  大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想改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这四年里,朝廷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也会继续做下去,效果还得是慢慢来,但是海外,面对那片更为辽阔的土地,也能腾出手来探索了。
  四爷并非守旧之君,胤祯到现在都想不明白,是他影响了四哥,还是四哥本身就是这么想的。
  虽然他不知道历史上是怎么回事儿,是后人不争气,还是四哥此次的探索失败了,但此时此刻,甚至是从四年前开始,他就已经心潮澎湃。
  户部则是由九哥和弘晖来统领,相信在朝臣眼中,后者才是重点,户部毕竟是四哥没有登基之前统领过的部门,如今要安排弘晖去那里,这在旁人看来应当是意义深重。
  意义深重的还在后头呢,为出海一事做准备,议政大臣们几乎没有什么反对之声,就算是有,也多是对于一些小细节上的不认同,大的方向,众人已经达成了共识。
  至于统领户部和工部的人选,那也没什么反对之声,九贝勒虽然在雍正年爵位没有被提升,但却得到了重用,爵位提升还不是早晚的事儿。
  胤祯就更不用说了,皇上待这位爷比待自己的亲儿子都好。
  大皇子本身就是公认的隐形太子,别说是跟九贝勒一块统领户部了,就是直接被封为太子,应当也没什么反对之声。
  大清这四年多的变化,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四爷的威信也是日渐增加,乾坤独断或许并不能是一个好皇帝,但能够做到乾坤独断的皇帝,一定是能够压得住群臣的。
  四爷如今就已经有了可以乾坤独断的能力,不过他并不需要使用这样的能力。
  现在的朝廷就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一颗螺丝钉都不轻松,自然也就没人催着立什么太子,站什么队。
  弘晖一天接到了两份圣旨,一份是让他跟九叔一块统领户部,一份是封他为贝勒的圣旨。
  第78章 一更
  既是被封为了贝勒,那贝勒府就要建起来了,弘晖出宫都已经好几年了,只是为了方便,一直都住在勤亲王府罢了。
  眼下不光是封了贝勒,还是已经定了婚的人,等到后年大婚之日,总也得有自己的府邸才行。
  弘晖的算术和看账本的本事,都是十四叔亲自教的,在户部很快就能上手,更何况还有九叔帮衬着,虽然忙碌了些,但总的来看并不困难。
  胤祯这边少了个得力的助手,好在四哥还给他留了一个,洪石几乎可以独当一面了,除了洪石,李卓也可以帮他处理一些事情,让他这个九门提督可以拿出一半的精力放到工部。
  此次出海准备事宜,工部说到底才是重中之重,要召集工匠,要造船,要与造办处合作改良制作武器。
  胤祯的岳父,如今已经是半养老状态了,养老致仕的折子都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熬过这最后一年,马上就是三年评选了,好歹让吏部评个‘优’再走,虽然是工部左侍郎,但已经不太爱管事儿了。
  工部右侍郎是戴梓老先生,这位也不喜欢管事儿,只喜欢埋头做研究,研究的还是老本行,武器火枪大炮。
  工部尚书,可以说辛苦的很,谁让他的两个助手都分担不了多少差事,不像胤祯,助手比自己都能干。
  “本王虽然是奉旨统领工部,但对工部的差事并不了解,此次来也主要是为了将来出海做准备,本王的意思是工部还是一切如常,尚书大人之前是怎么管的,现在还是怎么管,只把戴梓老先生,还有造船司的负责人,单独列出来,归本王来管,您意下如何。”
  并不如何。
  勤亲王是出了名的平易近人,就算有时候办事儿不太着调,但除了鞭打舜安颜之外,这么多年了也没听说过有什么恶行,至于为了催账做的那些事儿,那也是迫于无奈。
  尚书大人能理解,所以他才不会迫于亲王的‘威势’,就让这位爷撂挑子,说好了统领工部,皇上金口玉言下了旨,这事儿可由不得勤亲王推脱。
  “臣所知道的圣旨,是让您统领工部,造船和武器改良,此为重中之重,臣不敢僭越,自是全由您来管,但工部旁的事宜,日后也在您的管辖范围之内,臣若是有拿不定主意的事情,自当过来问爷。”
  有忙不过来的事情,自然也是要过来麻烦这位爷的。
  胤祯挑了挑眉头,他还真是不太习惯如今官员们的画风。
  遥想当年,他在兵部当差的时候,那可是坐了好几年的冷板凳,固然是大哥授意的,但兵部的那些大臣们,也不太想把手里的差事分给他。
  但到了这雍正年,大臣们的画风就多样了,有像隆科多这样的,上赶着当四哥手里的刀,一点不怕得罪人,也一点都不怕过劳死,也有像工部尚书这样的,居然巴不得把手里的差事和权利送出去。
  他做九门提督,风格跟工部尚书是差不多的,工部尚书是把权力往上移,他是把权力往下交,也算是殊途同归吧,如果不是他成了工部尚书的上司,两个人或许还会很有话聊。
  作为同道中人,胤祯也不想跟工部尚书来回和稀泥,关键这位确实有几分可怜,两个助手,一个准备养老,一个专心研究技术,谁都指望不上。
  而且这两个助手还都跟他有关系,一个是老岳父,一个是他当年亲自到城门口赢回来的戴梓老先生。
  胤祯果断决定去求助自己的老岳父,这位在工部可是待了大半辈子,就算是准备要致仕了,但是看在女婿的面子上,好歹再撑上半年,最后再发发光和热。
  戴梓老先生是技术方面的大佬,处理衙门的这些差事,不太适合戴梓,更何况他还指望着戴梓改进武器呢,不能把人埋在公务堆里。
  所以就只能求助自己的老岳父了。
  完颜·罗察,对勤亲王这个女婿的满意,那是整个家族人人皆知的,甚至在八旗之中,知道的人也不少。
  这也并不奇怪,先不说做为皇上的亲弟弟,大清的亲王,这个身份能够带来多少加成,作为女婿,胤祯绝对是合格的。
  福!晋跟自家额娘处得像娘俩一样,而且出手那叫一个大方,皇阿玛在世的时候,给额娘身上花的银子都不如福晋花的多。
  银子当然不能作为衡量关系好坏的唯一标准,但可以作为参考标准之一。
  为什么人人都觉得皇阿玛对曹李两家好,那还不是因为皇阿玛把肥差给了曹李两家,等同于间接把大把的银子送去给了曹李两家,妻儿都不如曹李两家捞到的银子多。
  胤祯与福晋感情好,两个人差不多算是越过爱情,直接上升到亲情的范畴,福晋与额娘的感情也好,无论是爱屋及乌,还是投桃报李,胤祯对于岳父一家,自然很是亲近。
  完颜家的祖孙三代,要么是他看着长大的孩子,要么是跟他一块长大的伴读好友,要么是跟他处得跟哥们儿一样的老岳父。
  能把岳父变成自个儿的哥们儿,胤祯也不在状况内,老岳父颇有几分童心,而且是个极其纯粹简单的人,这点从完颜家的后院就能看得出来,老岳父总共就只有三个孩子,全都是嫡出。
  胤祯一开始的时候,是把老岳父当做长辈去尊重,送礼送的是长白山的老人参,娱乐活动从来都不是骑马打猎,也不是品尝美食,而是下棋。
  胤祯是个臭棋篓子,自家岳父的水平也不怎么样,翁婿俩在私人场合见面,足足有大半年的功夫,都是用下棋来打发时间,对两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老岳父不喜欢下棋,也不喜欢书画,更不爱什么古董,这位虽然是文臣,但是更喜欢武将喜欢的东西,喜欢射箭,喜欢投壶,喜欢骑马。
  还喜欢小孩子的玩意儿,陀螺、毽子、风筝,连胤祯给儿子做的滑滑梯,老爷子也喜欢,就跟长不大的孩子一样。
  所以在明泰在官场上!可以独挡一面的时候,老爷子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养老致仕了。
  女婿都开口了,老爷子不光是把昔日的工作状态拿出来了,而且勤奋程度更胜以往,工部尚书一下子就感觉到身上的担子轻了。
  不愧是在工部待了大半辈子的左侍郎,只要这位肯出力,右侍郎一直去搞什么研究,他也觉得没问题,撑得住。
  胤祯的到来,不光是给工部尚书减轻了压力,还给工部的全体同僚带来了福利。
  夫君和阿玛都是要送的,但既然这两位都送了,总不好旁人一点儿都没有,左右又不差这点儿东西,琉璃就给工部的人都备上了,工部余下的人多些干劲儿,那两个人也就能轻松些。
  胤祯肩挑两个职位,就算有不少人帮忙,连老岳父都挤出时间来,帮他处理从南方招工匠这事儿,但不得不说,还是挺忙挺累的。
  尤其是他在把瞄准镜的想法说给戴梓之后,老先生不光是自己研究起来了,但凡是遇到什么想不通的问题,总爱跑到他这儿了问一问。
  要是早上个十几年,或者他跟十几年前一样清闲,或许不用戴梓来找,他自己就跑过去跟戴梓一块研究改造火枪了,但手里头大事小情不断的他,这会儿可没精力做研究。
  擅长西学的人并不多,民间压根就接触不到相关的书籍,读书人考科举也与西学无关,所以他问四哥要来的人,是这次全国性算学考试里的前十几名,数学好的人,应该更容易学得通物理。
  在送到戴梓身边之前,先让钦天监的几个洋大人单独开了个班,就是为了教这十几个人西学,好歹也得有些基础,不能什么都让戴梓手把手的教。
  不过,这些人到时候也不是全都送到戴梓那边去,若是物理学不好,那就还是按照之前的安排,把人送去户部。
  第79章 二更
  一直到年底,在江南呆了大半年的温宪,才回到京城。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