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九章 甩手掌柜兵部尚书!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卢承庆和崔敦礼细心备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完成着兵部的事务,生怕自己成为程处弼第一把火烧起的对象。
  并小心翼翼地提醒着下边的人,做事周全,不要给程处弼抓住把柄,而造成程处弼对己方下属的针对,而使自己成为了顺藤摸瓜的目标。
  对于,兵部办事效率的提高,还有事务完成周全详备程度,程处弼很是满意,并归功于自己的放权。
  正因为自己的放权,大大激发了下边办事人员的办公灵活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因为在来兵部任职的时候,他也没少了解过兵部内部的形势。
  按照正常的官场规则来说,侯君集身为宰相兼兵部尚书,其工作的重心应该是放在政事堂的。
  当然,侯君集一开始也是这么干的,想要把工作重心放在政事堂,放眼全国。
  可是,政事堂的一干大佬们都不甩他,都不带他玩。
  其实,侯君集的家世并不差,家里世代是关陇军阀世家,祖父侯植是北周骠骑大将军、肥城县公,父亲侯定是北周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肥城郡公。
  只是可惜,到了侯君集这一代,侯君集这丫的,充分发挥了世家纨绔的门风败坏。
  世代将门却尼玛的拉不开弓箭,也不怎么勇武,更不用说读书的。
  如果不是这丫的,自小跟在李二陛下屁股后边混,李二陛下亲自带着这厮打战练武,并请李靖教授这厮兵法,估计这厮就曾为北地侯氏一族的唾弃的对象了。
  凭着李二陛下的忠诚小弟的身份,再加上玄武门的首功,虽然侯君集坐到了兵部尚书并在李二陛下的大力支持下升入政事堂成为宰相。
  虽然因为那些年的战争,侯君集武艺与军略见长,可是,这丫的文化程度还是低呀,读书还是少呀。
  本身出身军阀世家的人物在文化程度上大都比不了出身儒门世家的人物,这丫的年少还是个大混混。
  人家房宰相他们出口就是引经据典,之乎者也,写出来的对奏都是用四六骈文,一身上下,从头到脚,都散发着文化人的风采。
  可他侯君集,没有读过多少书,不会引经据典,更不会用文言文写对奏呀,用白话文行不行?
  去你娘的,用白话文写,那不降低了我们整个宰相团队的文化水平!
  书到用时方恨少、当官方悔读书迟的侯君集,想要哭却哭不出,想要吃后悔药,可是买不到。
  于是,他堂堂有实权的宰相兵部尚书就混迹在政事堂的最底层,比那些只有宰相头衔的宰相们地位还要来得低。
  比如曾经的萧瑀、高士廉以及现在的李靖、长孙无忌,这些人无一都是有文化、有头脑的人物。
  他侯君集平时在政事堂都插不上话,只能在最后宰相们定下决议进行表决的时候,发挥他的表决一票,举个手而已。
  在政事堂没权力没地位的侯君集只能把心思放回他的本职兵部里边。
  在政事堂他没有体会到的权力和地位当然要在他所主管的兵部找回来,尽管还是没有文化,但作为将军出身,对于兵部的业务侯君集还是相对熟悉的。
  而且,在兵部他拥有宰相地位和兵部尚书的双重地位优势。
  兵部尚书是正三品,兵部侍郎只是正四品下,高出三级。
  依靠着天然的地位优势,侯君集牢牢把控了兵部的权力。
  至于没文化不会写骈文,怎么办?
  没有关系,兵部我做主,关起门来,找个代笔就成,老子是兵部的老大,哪个不长眼的,敢把老子找代笔的事情说出去,活腻了!
  由于侯君集的专权,可是让下边的人,尤其是卢承庆和崔敦礼不好过。
  大小事务都要上报,还要听侯君集没有半点营养的白话喷,还不能多有反对。
  虽然行政职务只低了一级,可实际官阶上有三级之差,以下犯上可是官员的大忌。
  而且,人家还是政事堂的宰相,对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有重要的影响。
  虽然人家在政事堂没有什么权力,可人家每次开会都有重要的一票呀,万一升迁的时候就差那一票呢!
  且不说侯君集的事情,反正在程处弼看来,兵部的工作效率能有如此显著的提高,就是因为他汲取了侯君集的教训,简政放权的结果。
  下边的人掌握权力高兴了,他自个也乐得清闲。
  他确实是乐得清闲了,可是他不知道收到那放下来的权力后,卢承庆和崔敦礼现在都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的。
  他也有烦躁的地方,就是他都放权下去了,卢承庆和崔敦礼还经常主动过来请示他的主意,就是有了更好的想法还没完没了的请示。
  好吧,他只当是这两位侍郎对他这位尚书大人的尊重吧。
  但经过跟程处弼一个多月的共事之后,卢承庆和崔敦礼惊奇地发现,这位新任尚书大人好像是真的放权给自己,并不是想搞自己的幺蛾子!
  于是乎,担心放下来、手握大权、心情愉悦的他们,再一次将兵部的办事效率提高了一大步。
  程处弼则表示兵部有两个现成的宰相就是好,都不用自己操心,这两个宰相会事无巨细地帮自己办好。
  兵部,又可以正式成为他只领工资不用多操心,可以甩手出去的部门了。
  不仅如此,程处弼还因为兵部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一事,被李二陛下叫到了两仪殿大大的表彰。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