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被迫调整
占领什切青无疑是一招好棋,协约国之前的打算是全力在波兰打一个大胜仗,先解决图哈切夫斯基,然后回头收拾东普鲁士。之前他们对东普鲁士只是派遣少量部队监视和牵制。而什切青丢失之后,这种监视和牵制没有任何意义了,甚至这些负责监视和牵制的部队还有被歼灭的危险。
“命令部队向波兹南方向收缩吧!”
福煦很无语的捏了捏额头,美国人被图哈切夫斯基包围就已经让他很被动了,谁想到什切青这边又出了岔子,为今之计他也只能命令牵制东普鲁士的部队向南收缩。
福煦的意思其实就是让这些负责牵制的部队保护好进攻华沙主力部队的补给线路,现在他可经不起补给线再出问题了。
这种应对方式就是典型的求稳,客观上说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也符合福煦此时的心理,他不是那种特别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将领,虽然协约国在他任总司令的期间获得了胜利,但是这场胜利不是他卓越的指挥艺术换来的。
不客气地说,福煦是等到了这场胜利,没有他,换其他阿猫阿狗一样也能获胜,甚至可以说德奥集团的战败,更多的是他们内部的原因,是共 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 级给了德国集团当头一棒。
总而言之,福煦的应对方式好像确保了补给线路的安全,但是却将什切青周边地区以及德国的东北部全部放空了。在这一片广大的区域内,协约国的军事力量成为真空,李晓峰想怎么折腾都可以!
对艾伯特政府来说,福煦的这种搞法就很让人恼火了,好容易他们才平定了国内的工人暴动,还没安生两天该死的共 产主义魔鬼们又回来了,这意味着他们还得接着剿匪平叛,得将还在巴伐利亚附近维持秩序的军队重新调往北部。
这么来回折腾很费时费力不说,一旦军队向北走了,谁能保证巴伐利亚的共 产党残余力量不会死灰复燃?到时候就算又一次平定了北边,还得继续回头剿匪。这种搞法真心属于作死!
艾伯特当然不愿意作死,但是协约国不讲道理哈,他们根本就不顾德国人的感受,尤其是法国佬,巴不得俄国佬将德国打个稀巴烂才好。
不知道福煦是不是收到了这种暗示才下达上面那个命令的,反正他让德国人很不高兴很不满意,这让即将达成的凡尔赛条约又平地里多了一番变数,原本可以在十月份完成的谈判又一次拖延了。
当然,德国人在合约上签字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他们也就是利用这个机会表达一点儿诉求,尽量地保全一点儿颜面而已。
不过也保全不了多少颜面,反正协约国没打算管德国人的死活,直接告诉德国人:“俄国人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那是你们自己的事儿!”
于是乎苦逼的德国军队不得不从巴伐利亚北上,穿越整个德国前去救火,连李晓峰都没想到这一招效果如此之好,仅仅占领什切青就让德国完全混乱了。
可能有同志会说这不是扯淡么?不就是一个调动军队的过程,怎么会混乱呢?很简单的道理,大批军队的集结和调动是需要交通线路支持的,而此时协约国的军队从法国正在横穿德国前往波兰,这就占据了德国东西交通干线,然后德国人还要从南往北调动,这两股潮流撞在一块,能不乱吗?
不通则乱,乱则更堵,反正德国的几大交通枢纽堵得一塌糊涂,这极大的延缓了德国和协约国的军事调动能力,间接的给正面战场上的战斗减轻了压力。
图哈切夫斯基对此的感触就最明显,之前德国还没有混乱的时候,英法联军就跟炮弹不要钱一样玩命的往他的部队头上招呼,强大的火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几乎是用人命往里填才将将挡住了英法两军的攻势。
而现在,德国混乱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补给有点跟不上,像之前那种猛烈的炮火覆盖就少了一大半。虽然他们的火力依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但白俄罗斯方面军总算是能承受住了。
不过,能够承受不代表好受,部队的压力小了,可图哈切夫斯基的压力就大了。之前有说过,图哈切夫斯基已经做好了撤退的准备,可现在他就不好撤了。
很简单,之前是应为实在顶不住才必须放弃原先的战斗计划,而现在能够顶住了,就没有撤退的借口了。至少图哈切夫斯基不知道该怎么向托洛茨基开口。
不光是军事这一个方面让图哈切夫斯基为难,更为难的是政治方面,之前他都已经豁出去不计较政治得失了。可是李晓峰突然占领什切青,一举推进到了德国的本土,波罗的海方面军和东普鲁士人民解 放军还比白俄罗斯方面军弱小(图哈切夫斯基是这么认为的),连弱小的兄弟部队都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更强大”的白俄罗斯方面军没道理草*******如果说之前政治上的负面影响图哈切夫斯基还能咬牙承受的话,在李晓峰占领了什切青之后,他撤退的后路可以说被堵住了。比如托洛茨基就在第一时间催促他:“波罗的海方面军取得了重大战果,从根本上揭示了世界大革命胜利的序幕,希望你能再接再厉在华沙打一个大胜仗,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奏响革命高 潮的乐章!”
好吧,图哈切夫斯基就是想撤也撤不了了,他必须消灭掉美国人,这没有任何条件可讲。没有退路的图哈切夫斯基立刻做出了调整,从包围美国人的部队中抽调出了两个师加强给阻援部队,这几天阻援部队的损失太大了,再不加强真心是顶不住了。
这种调整是被动的,而且坏处也是相当明显的,之前乌博列维奇就说过,包围美国人用九个师的兵力是刚刚好。什么叫刚刚好呢?那就是少一点就会出问题!
果不其然,当图哈切夫斯基抽调走两个师之后,围歼美国人的战斗立刻就陷入了僵局,仅存的七个师只能说刚刚好够围住美国人,再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对包围圈发动进攻了。
于是乎在图哈切夫斯基进行第一次调整之后,战场上陷入了僵持,包围圈里的“肥肉”咽不下去,而阻援部队虽然顶住了但还在不断地失血中。等于是图哈切夫斯基中了一个失血技能,一旦失血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会崩溃!
图哈切夫斯基算是明白了为什么之前乌博列维奇会警告他兵力不足,他确实是兵力不足。可现在明白了也晚了,因为他急急忙忙地发动战役,并且一口气将所有能投入的兵力都投进去了,所以现在他没有预备队可用,而且国内就算要增援他也需要时间。反正一时半会儿图哈切夫斯基是什么都指望不上了。
在第一次调整之后的第二天,他不得不找到了托洛茨基:“托洛茨基同志,我们必须再次调整军事部署,前线打得太艰苦了。”
托洛茨基知道前线的情况吗?心知肚明,天天坐着装甲列车在前线演讲鼓舞士气的他很明白眼前的处境有多艰难。不过在图哈切夫斯基找他之前,他还是愿意往好处想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也许咬咬牙挺过去了就好了!
可是图哈切夫斯基现在却击碎了托洛茨基的美梦——挺不下去了,必须调整!
问题是怎么调整?反正托洛茨基是不可能接受撤退的,那样就太丢脸了,人家李晓峰带领弱势人马都打到柏林外围了,他和图哈切夫斯基兵强马壮却丢掉了华沙。那党内的同志们会怎么看他,会不会觉得他托洛茨基就是个嘴炮,真正能主导世界大革命的还得是列宁?
反正托洛茨基是不能接受这个结果的,他也没办法向小伙伴交代不是?好在图哈切夫斯基这回确实是做了十全的打算,他充分照顾了托洛茨基的情绪,给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
“从战场上的情况看,我军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对敌人的战斗力估计不足……以我们现有的兵力很难一口气吃掉四个美国师,想要重新赢得主动,要想打开局面只能在美国人身上做文章!”
做什么文章呢?咱不是没那么大的胃口吗?既然一口气吃不下四个师,那就别人心不足蛇吞象了,务实一点,放开北面被包围的那三个师,集中兵力先吃掉麦克阿瑟的42师!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不需要维持包围圈,自然可以抽调出一部分部队,将这部分部队投入到围歼42师的战斗中去不就打开了局面吗?
不得不承认图哈切夫斯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这么一调整,等于是打两场阻击战,一面挡住英法联军,另一面阻击塞伯特的那三个师,然后专心致志地吃掉彩虹师。
应该说这么调整还真有戏,不过听完图哈切夫斯基的计划之后,托洛茨基脸上的表情怪怪的,为啥?难堪呗,最初的作战计划是先歼灭美国软柿子,然后掉头再打英法联军。而现在竟然变成了只吃掉一个区区42师,列宁派该嘲笑他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了。
反正这么调整托洛茨基还是有成为笑柄的可能,如果是小胡子或者斯 大林那一类当家的,图哈切夫斯基这么“糊弄”事情恐怕是要掉脑袋的,就算能保住一条命也得被撸掉官帽子。不过托洛茨基并不是那一类人,他还是比较注重实际的,情况不允许的条件下,在面子和里子之间,他会选择里子。
托洛茨基艰难地点点头:“那就先吃掉42师再说!”
图哈切夫斯基松了口气,他还真担心托洛茨基否定他的提议,那样真心就玩完了。当然从托洛茨基的口气中也能听出,二导师是相当不满意的。什么叫“先吃掉42师再说”?无非是不满意这个结果,让图哈切夫斯基尽可能的在歼灭42师之后,再创造新的战机。
图哈切夫斯基苦笑了一声,心道:“吃掉一个42师都要老命了,创造新的战机?呵,打完42师,部队就必须立刻休整,根本就没有再战之力了。”
当然这些话图哈切夫斯基是不敢说出来的,说出来了,万一托洛茨基不同意,那不是悲剧了?干脆的,打完了42师之后木已成舟,基于部队的实际情况托洛茨基也不能反对了。
不过图哈切夫斯基的这点小算盘能瞒过托洛茨基吗?作为一个人精,托洛茨基很清楚图哈切夫斯基真实的想法,托洛茨基之所以不说穿,原因也很简单,第一时机不合适,一旦图哈切夫斯基觉得担子太重,撂挑子了怎么办?第二这是当口也不适合给图哈切夫斯基施加太大的压力,本来情况就够挠头了,还加担子,图哈切夫斯基毕竟太年轻了,在重压之下崩溃了怎么办?
当然,托洛茨基也不会一味的乱来,他不满足于消灭一个区区彩虹师,但也不会让图哈切夫斯基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他也清楚,以现有的兵力配置,接下来的决战恐怕够呛。所以他准备利用图哈切夫斯基歼灭彩虹师的时间“找外援”。
找什么“外援”呢?其实就是求列宁帮忙。托洛茨基给列宁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很诚恳的检讨了自己轻敌的错误,接着希望列宁从革命大局出发让乌克兰方面军尽快的进入波兰助战。
求列宁是一方面,另一面托洛茨基也用军 委的名义调动部队,让白俄罗方面军留在白俄罗斯的后续部队,以及莫斯科军区的留守部队向波兰集结。虽然这部分部队不多,但是用来应急还是够用的。
当然,托洛茨基也没有忘记波罗的海方面军和东普鲁士人民解 放军,在给列宁的信中他强烈地要求李晓峰和乌博列维奇给柏林以及福煦的部队施加更大的压力,最好是摧毁协约国的补给线路。
对于托洛茨基最后这个请求,列宁很为难。是的,对列宁来说让乌克兰方面军提前进入波兰不是什么问题,为了顾全大局,他愿意配合托洛茨基。但是在波罗的海方面军的问题上,他却犯难了。
实话实说,波罗的海方面军攻占什切青的举动已经是相当难能可贵了,抽不出太多机动兵力的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德国腹地插了一刀,这样的表现已经是相当优异了。反正政 治局之前是没指望某人能做得这么好的。
而现在,托洛茨基竟然还要求波罗的海方面军施加更多的压力,这有点强人所难了,毕竟波罗的海方面军兵力不够,而柏林和波兹南这一片区域敌人的力量并不弱,况且为了维持这条“生命线”协约国一定会不计成本的投入。向这里攻击怎么看风险都太大了。
不过列宁最后还是同意了托洛茨基的请求,在给李晓峰的最新指示中说道:“你们打得越果断越坚决,给敌人施加的压力越大,图哈切夫斯基同志那里的压力就越小,这对于革命的大局是有利的。希望你们能再接再厉,争取在什切青地区牵制更多的敌人,如能威胁柏林,哪怕只是做出威胁柏林的姿态,都是极大的功劳!”
列宁已经把话说明了,这就是要让波罗的海方面军豁出去,否则能说什么威胁柏林?可李晓峰真心不喜欢这个命令,柏林是一个比华沙更大的马蜂窝,以他的这点部队往柏林冲,真心是肉包子打狗,哪怕只是做做样子,风险都很大。
“是南下还是西进,我们必须慎重!”
按照之前的计划,袭占什切青之后,应当西进,以便在德国腹地制造更大的混乱。而现在中央却命令他们南下,该怎么选择呢?
乌博列维奇和特里安达菲洛夫都不说话,在中央的压力下,他们确实慎重了。没办法,李晓峰只能首先打破僵局:“我个人更支持西进,南下虽然能够威胁柏林,但是必须看到柏林周边的敌人很强大,盲目冒进风险太大!”
“那中央的指示?”乌博列维奇苦笑着反问道。
李晓峰沉吟了片刻,说道:“作为波罗的海方面军的政委,我必须对军队负责,中央不了解实际情况,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对中央阐明实际情况!”
这么做有意义吗?肯定没有。因为列宁并不是不了解实际情况,为了顾全大局,他不得不做出一定的牺牲。甚至他在给李晓峰的复电中加强了语气,几乎是不容置疑和分辨的下达了命令。
在这种情况下,李晓峰就是一百个不乐意也只能服从了。但是对怎么服从,他还是有一套鬼聪明的。
“这么做不太好吧?”乌博列维奇脸变得跟苦瓜一个颜色,他被某仙人胆大荒闻的主意吓着了,“一旦中央发现了,那……”
李晓峰却摆了摆手,斩钉截铁地说道:“一切责任由我承担!”
“命令部队向波兹南方向收缩吧!”
福煦很无语的捏了捏额头,美国人被图哈切夫斯基包围就已经让他很被动了,谁想到什切青这边又出了岔子,为今之计他也只能命令牵制东普鲁士的部队向南收缩。
福煦的意思其实就是让这些负责牵制的部队保护好进攻华沙主力部队的补给线路,现在他可经不起补给线再出问题了。
这种应对方式就是典型的求稳,客观上说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也符合福煦此时的心理,他不是那种特别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将领,虽然协约国在他任总司令的期间获得了胜利,但是这场胜利不是他卓越的指挥艺术换来的。
不客气地说,福煦是等到了这场胜利,没有他,换其他阿猫阿狗一样也能获胜,甚至可以说德奥集团的战败,更多的是他们内部的原因,是共 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 级给了德国集团当头一棒。
总而言之,福煦的应对方式好像确保了补给线路的安全,但是却将什切青周边地区以及德国的东北部全部放空了。在这一片广大的区域内,协约国的军事力量成为真空,李晓峰想怎么折腾都可以!
对艾伯特政府来说,福煦的这种搞法就很让人恼火了,好容易他们才平定了国内的工人暴动,还没安生两天该死的共 产主义魔鬼们又回来了,这意味着他们还得接着剿匪平叛,得将还在巴伐利亚附近维持秩序的军队重新调往北部。
这么来回折腾很费时费力不说,一旦军队向北走了,谁能保证巴伐利亚的共 产党残余力量不会死灰复燃?到时候就算又一次平定了北边,还得继续回头剿匪。这种搞法真心属于作死!
艾伯特当然不愿意作死,但是协约国不讲道理哈,他们根本就不顾德国人的感受,尤其是法国佬,巴不得俄国佬将德国打个稀巴烂才好。
不知道福煦是不是收到了这种暗示才下达上面那个命令的,反正他让德国人很不高兴很不满意,这让即将达成的凡尔赛条约又平地里多了一番变数,原本可以在十月份完成的谈判又一次拖延了。
当然,德国人在合约上签字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他们也就是利用这个机会表达一点儿诉求,尽量地保全一点儿颜面而已。
不过也保全不了多少颜面,反正协约国没打算管德国人的死活,直接告诉德国人:“俄国人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那是你们自己的事儿!”
于是乎苦逼的德国军队不得不从巴伐利亚北上,穿越整个德国前去救火,连李晓峰都没想到这一招效果如此之好,仅仅占领什切青就让德国完全混乱了。
可能有同志会说这不是扯淡么?不就是一个调动军队的过程,怎么会混乱呢?很简单的道理,大批军队的集结和调动是需要交通线路支持的,而此时协约国的军队从法国正在横穿德国前往波兰,这就占据了德国东西交通干线,然后德国人还要从南往北调动,这两股潮流撞在一块,能不乱吗?
不通则乱,乱则更堵,反正德国的几大交通枢纽堵得一塌糊涂,这极大的延缓了德国和协约国的军事调动能力,间接的给正面战场上的战斗减轻了压力。
图哈切夫斯基对此的感触就最明显,之前德国还没有混乱的时候,英法联军就跟炮弹不要钱一样玩命的往他的部队头上招呼,强大的火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几乎是用人命往里填才将将挡住了英法两军的攻势。
而现在,德国混乱了,英国人和法国人的补给有点跟不上,像之前那种猛烈的炮火覆盖就少了一大半。虽然他们的火力依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但白俄罗斯方面军总算是能承受住了。
不过,能够承受不代表好受,部队的压力小了,可图哈切夫斯基的压力就大了。之前有说过,图哈切夫斯基已经做好了撤退的准备,可现在他就不好撤了。
很简单,之前是应为实在顶不住才必须放弃原先的战斗计划,而现在能够顶住了,就没有撤退的借口了。至少图哈切夫斯基不知道该怎么向托洛茨基开口。
不光是军事这一个方面让图哈切夫斯基为难,更为难的是政治方面,之前他都已经豁出去不计较政治得失了。可是李晓峰突然占领什切青,一举推进到了德国的本土,波罗的海方面军和东普鲁士人民解 放军还比白俄罗斯方面军弱小(图哈切夫斯基是这么认为的),连弱小的兄弟部队都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更强大”的白俄罗斯方面军没道理草*******如果说之前政治上的负面影响图哈切夫斯基还能咬牙承受的话,在李晓峰占领了什切青之后,他撤退的后路可以说被堵住了。比如托洛茨基就在第一时间催促他:“波罗的海方面军取得了重大战果,从根本上揭示了世界大革命胜利的序幕,希望你能再接再厉在华沙打一个大胜仗,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奏响革命高 潮的乐章!”
好吧,图哈切夫斯基就是想撤也撤不了了,他必须消灭掉美国人,这没有任何条件可讲。没有退路的图哈切夫斯基立刻做出了调整,从包围美国人的部队中抽调出了两个师加强给阻援部队,这几天阻援部队的损失太大了,再不加强真心是顶不住了。
这种调整是被动的,而且坏处也是相当明显的,之前乌博列维奇就说过,包围美国人用九个师的兵力是刚刚好。什么叫刚刚好呢?那就是少一点就会出问题!
果不其然,当图哈切夫斯基抽调走两个师之后,围歼美国人的战斗立刻就陷入了僵局,仅存的七个师只能说刚刚好够围住美国人,再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对包围圈发动进攻了。
于是乎在图哈切夫斯基进行第一次调整之后,战场上陷入了僵持,包围圈里的“肥肉”咽不下去,而阻援部队虽然顶住了但还在不断地失血中。等于是图哈切夫斯基中了一个失血技能,一旦失血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会崩溃!
图哈切夫斯基算是明白了为什么之前乌博列维奇会警告他兵力不足,他确实是兵力不足。可现在明白了也晚了,因为他急急忙忙地发动战役,并且一口气将所有能投入的兵力都投进去了,所以现在他没有预备队可用,而且国内就算要增援他也需要时间。反正一时半会儿图哈切夫斯基是什么都指望不上了。
在第一次调整之后的第二天,他不得不找到了托洛茨基:“托洛茨基同志,我们必须再次调整军事部署,前线打得太艰苦了。”
托洛茨基知道前线的情况吗?心知肚明,天天坐着装甲列车在前线演讲鼓舞士气的他很明白眼前的处境有多艰难。不过在图哈切夫斯基找他之前,他还是愿意往好处想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也许咬咬牙挺过去了就好了!
可是图哈切夫斯基现在却击碎了托洛茨基的美梦——挺不下去了,必须调整!
问题是怎么调整?反正托洛茨基是不可能接受撤退的,那样就太丢脸了,人家李晓峰带领弱势人马都打到柏林外围了,他和图哈切夫斯基兵强马壮却丢掉了华沙。那党内的同志们会怎么看他,会不会觉得他托洛茨基就是个嘴炮,真正能主导世界大革命的还得是列宁?
反正托洛茨基是不能接受这个结果的,他也没办法向小伙伴交代不是?好在图哈切夫斯基这回确实是做了十全的打算,他充分照顾了托洛茨基的情绪,给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
“从战场上的情况看,我军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对敌人的战斗力估计不足……以我们现有的兵力很难一口气吃掉四个美国师,想要重新赢得主动,要想打开局面只能在美国人身上做文章!”
做什么文章呢?咱不是没那么大的胃口吗?既然一口气吃不下四个师,那就别人心不足蛇吞象了,务实一点,放开北面被包围的那三个师,集中兵力先吃掉麦克阿瑟的42师!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不需要维持包围圈,自然可以抽调出一部分部队,将这部分部队投入到围歼42师的战斗中去不就打开了局面吗?
不得不承认图哈切夫斯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这么一调整,等于是打两场阻击战,一面挡住英法联军,另一面阻击塞伯特的那三个师,然后专心致志地吃掉彩虹师。
应该说这么调整还真有戏,不过听完图哈切夫斯基的计划之后,托洛茨基脸上的表情怪怪的,为啥?难堪呗,最初的作战计划是先歼灭美国软柿子,然后掉头再打英法联军。而现在竟然变成了只吃掉一个区区42师,列宁派该嘲笑他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了。
反正这么调整托洛茨基还是有成为笑柄的可能,如果是小胡子或者斯 大林那一类当家的,图哈切夫斯基这么“糊弄”事情恐怕是要掉脑袋的,就算能保住一条命也得被撸掉官帽子。不过托洛茨基并不是那一类人,他还是比较注重实际的,情况不允许的条件下,在面子和里子之间,他会选择里子。
托洛茨基艰难地点点头:“那就先吃掉42师再说!”
图哈切夫斯基松了口气,他还真担心托洛茨基否定他的提议,那样真心就玩完了。当然从托洛茨基的口气中也能听出,二导师是相当不满意的。什么叫“先吃掉42师再说”?无非是不满意这个结果,让图哈切夫斯基尽可能的在歼灭42师之后,再创造新的战机。
图哈切夫斯基苦笑了一声,心道:“吃掉一个42师都要老命了,创造新的战机?呵,打完42师,部队就必须立刻休整,根本就没有再战之力了。”
当然这些话图哈切夫斯基是不敢说出来的,说出来了,万一托洛茨基不同意,那不是悲剧了?干脆的,打完了42师之后木已成舟,基于部队的实际情况托洛茨基也不能反对了。
不过图哈切夫斯基的这点小算盘能瞒过托洛茨基吗?作为一个人精,托洛茨基很清楚图哈切夫斯基真实的想法,托洛茨基之所以不说穿,原因也很简单,第一时机不合适,一旦图哈切夫斯基觉得担子太重,撂挑子了怎么办?第二这是当口也不适合给图哈切夫斯基施加太大的压力,本来情况就够挠头了,还加担子,图哈切夫斯基毕竟太年轻了,在重压之下崩溃了怎么办?
当然,托洛茨基也不会一味的乱来,他不满足于消灭一个区区彩虹师,但也不会让图哈切夫斯基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他也清楚,以现有的兵力配置,接下来的决战恐怕够呛。所以他准备利用图哈切夫斯基歼灭彩虹师的时间“找外援”。
找什么“外援”呢?其实就是求列宁帮忙。托洛茨基给列宁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很诚恳的检讨了自己轻敌的错误,接着希望列宁从革命大局出发让乌克兰方面军尽快的进入波兰助战。
求列宁是一方面,另一面托洛茨基也用军 委的名义调动部队,让白俄罗方面军留在白俄罗斯的后续部队,以及莫斯科军区的留守部队向波兰集结。虽然这部分部队不多,但是用来应急还是够用的。
当然,托洛茨基也没有忘记波罗的海方面军和东普鲁士人民解 放军,在给列宁的信中他强烈地要求李晓峰和乌博列维奇给柏林以及福煦的部队施加更大的压力,最好是摧毁协约国的补给线路。
对于托洛茨基最后这个请求,列宁很为难。是的,对列宁来说让乌克兰方面军提前进入波兰不是什么问题,为了顾全大局,他愿意配合托洛茨基。但是在波罗的海方面军的问题上,他却犯难了。
实话实说,波罗的海方面军攻占什切青的举动已经是相当难能可贵了,抽不出太多机动兵力的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德国腹地插了一刀,这样的表现已经是相当优异了。反正政 治局之前是没指望某人能做得这么好的。
而现在,托洛茨基竟然还要求波罗的海方面军施加更多的压力,这有点强人所难了,毕竟波罗的海方面军兵力不够,而柏林和波兹南这一片区域敌人的力量并不弱,况且为了维持这条“生命线”协约国一定会不计成本的投入。向这里攻击怎么看风险都太大了。
不过列宁最后还是同意了托洛茨基的请求,在给李晓峰的最新指示中说道:“你们打得越果断越坚决,给敌人施加的压力越大,图哈切夫斯基同志那里的压力就越小,这对于革命的大局是有利的。希望你们能再接再厉,争取在什切青地区牵制更多的敌人,如能威胁柏林,哪怕只是做出威胁柏林的姿态,都是极大的功劳!”
列宁已经把话说明了,这就是要让波罗的海方面军豁出去,否则能说什么威胁柏林?可李晓峰真心不喜欢这个命令,柏林是一个比华沙更大的马蜂窝,以他的这点部队往柏林冲,真心是肉包子打狗,哪怕只是做做样子,风险都很大。
“是南下还是西进,我们必须慎重!”
按照之前的计划,袭占什切青之后,应当西进,以便在德国腹地制造更大的混乱。而现在中央却命令他们南下,该怎么选择呢?
乌博列维奇和特里安达菲洛夫都不说话,在中央的压力下,他们确实慎重了。没办法,李晓峰只能首先打破僵局:“我个人更支持西进,南下虽然能够威胁柏林,但是必须看到柏林周边的敌人很强大,盲目冒进风险太大!”
“那中央的指示?”乌博列维奇苦笑着反问道。
李晓峰沉吟了片刻,说道:“作为波罗的海方面军的政委,我必须对军队负责,中央不了解实际情况,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对中央阐明实际情况!”
这么做有意义吗?肯定没有。因为列宁并不是不了解实际情况,为了顾全大局,他不得不做出一定的牺牲。甚至他在给李晓峰的复电中加强了语气,几乎是不容置疑和分辨的下达了命令。
在这种情况下,李晓峰就是一百个不乐意也只能服从了。但是对怎么服从,他还是有一套鬼聪明的。
“这么做不太好吧?”乌博列维奇脸变得跟苦瓜一个颜色,他被某仙人胆大荒闻的主意吓着了,“一旦中央发现了,那……”
李晓峰却摆了摆手,斩钉截铁地说道:“一切责任由我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