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巴巴罗萨(5)
苏联政府的警告对土耳其基本上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很快kgb的特工就再次观察到意大利海军舰艇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虽然数量依然不多,但可以看出土耳其人的真实态度了。
不过这依然不能改变政 治局对土耳其的态度,对斯维尔德洛夫和托洛茨基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搞定德国和日本,不宜招惹土耳其,万一将土耳其人逼入了轴心国的阵营,那真心是才是屋漏偏逢连日雨。
对此,李晓峰是不满意的,因为之前已经说过了,某仙人对二战的野心是很大的,他不光要一举颠覆数百年来形成国际关系旧秩序,还要建立一套以苏联为首的新秩序。而要实现这一构想,首先就要打破原本的条条框框。
现在德国人已经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了,法国已经变成了死狗,西欧的一票跟着英法摇旗呐喊的小国也已经全部玩完,只剩下英国人隔着海峡苟延馋喘。
虽然卫国战争爆发让苏德两国进入了战争状态,似乎这是个时候应该全力以赴地搞定轴心国,但是李晓峰认为苏联的步子完全可以迈得更大一些,不光要搞定德国,还要为苏联未来的战略方向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那李晓峰心中苏联二战后的战略方向是什么呢?头一条自然是尽可能的在西欧拓展势力范围,必须将英法的势力压制到最低限度,最好是能将红军的兵锋直接摆在法国一线,并对海峡对面的英国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几乎能将旧势力在欧洲的据点压缩到最小,一旦三战爆发,让美国人来不及反应,英法就完蛋。等同于将美国的威胁压缩到了大西洋的那一头。
西欧这一头是第一个重点方向,第二方向就是远东了,在未来,远东地区的经济是大有可为,不客气地说遍地都是金砖,是世界经济的新动力源。
但是在这个方向,李晓峰却并不打算投入太大的精力,因为苏联没有那个能力,同时兼顾东西两个方向实在是太费劲了,而且在李晓峰看来,历史上的苏联之所以很失败,那就是老想着一家单挑英美的整个体系了。
而苏联二战掠夺来的那一票小弟实在不给力,唯一有作为一点的铁托和太祖还跟苏联闹翻了,你说这叫什么事?李晓峰认为充分地发挥小弟们的主观能动性,将一部分利益让给小弟,组成一个牢固的利益团体,这才是正路。所以在远东方向,他愿意让天朝代劳,扶持和拉拢天朝,让天朝分担压力的同时也享有利益,这样苏联才能专注于西欧和其他更重要的方向。
那其他更重要的方向是哪里呢?那就是中东,作为未来全世界的油库,阿拉伯油老板能力不咋地,却白捡了一座金山。作为未来世界经济的燃料库,谁控制了中东,谁就能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在李晓峰看来哪怕苏联无法控制住中东,也得将这里搅成一个烂摊子,而要想直接干涉中东事务,有一个讨厌的国家挡在了苏联前面——它就是土耳其。
如果能够突破土耳其壁垒,苏联的势力将能直接深入地中海,威胁苏伊士运河,截断西欧经济最重要的燃料来源。到时候一旦英法不服气,哥就断了你的石油来源,到时候看你怎么发展经济。
当然,想做到这点很难,土耳其并不是面团,而且确实这个当口不宜再树敌。但是李晓峰却觉得这是个机会,就算不马上对土耳其大打出手,也得营造出苏联很气愤、很受伤害的氛围来,而不是像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那样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咱们先把声势造出去,多少给土耳其人一点压力,免得他们以为苏联说话就是放屁,而且未来德国和日本的压力一旦减轻,咱们顺手就能将这笔账翻出来,到时候可以名正言顺的收拾土耳其。而现在这么搞,憋闷不说,未来就算要敲打土耳其,还得重新造声势,这多费劲啊!
这大概就是李晓峰和托洛茨基以及斯维尔德洛夫的最大的不同,那两位还是太正人君子了,不像某人这么腹黑,最重要的是他们真心是想搞世界大革命,而某人却是一门心思的搞扩张。
所以别看卫国战争爆发之前,斯维尔德洛夫和托洛茨基吵得天昏地暗,但是战争一旦爆发,这两位就摒弃前嫌同心协力的对准了德国,反倒是让李晓峰这个异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不过战争并不是说同心协力就可以无往而不利的,斯维尔德洛夫和托洛茨基都支持图哈切夫斯基的以革命的进攻打败敌人的反革命进攻的针锋相对的战法,按照他们的要求乌克兰方面军重拳出击,一举冲到了华沙城下,似乎光复东波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危机却立刻就爆发了。
先是前面说过的基辅和敖德萨危局,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附庸国的配合下长驱直入,严重地威胁了基辅通向东波兰的补给线路,随着他们离基辅越来越近,乌克兰方面军的后勤问题也一天比一天严重。几十个师的兵力,尤其是千余辆坦克和十几万辆汽车每一天消耗的油料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机械化部队威武归威武,但也是不折不扣的吞金巨兽。
尤其是像图哈切夫斯基这么全线出击大胆突破,对后勤的压力更是惊人。反正离华沙越近,红军的补给就越困难。更要命的是,图哈切夫斯基本人的特点又有点忽视后勤,只顾着大纵深作战去搞突破,这么一来红军的补给就是雪上加霜。
就拿罗科索夫斯基的第9机械化军来说,抵达华沙外围之后,燃油基本就归零了,如果不是罗科索夫斯基之前就注意过这个问题,让部队尽量节省燃油,并想尽办法从东波兰民间和德军那里搞油料,那他的部队估计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哪怕就是罗科索夫斯基挖空心思的去搞油料,第9机械化军的情况依然不乐观,为什么,作为机械化建设的重点部队,该军的新式坦克数量很多,而不管是t-34还是t-35这尼玛都是烧柴油的,而民间和德军那边的柴油保有量是相当有限的。以至于罗科索夫斯基只能让装备t-34和t-35的部队先原地休整,让bt系列汽油车暂时去打前锋。
客观上说,bt系列面对德国三号和四号坦克时是没有优势的,红军的机械化部队重点建设方向是t-34和t-35,最优秀的车组是优先换装了这两种坦克。至于老旧的bt系列,那是给新手攒经验的。
而德国装甲兵经过波兰、法国战役的锤炼,等级纷纷比较高,至少经验丰富,遇上了更先进的t-34和t-35不是对手,但是完全可以吊打既没有经验而技术又处于下风的bt系列坦克手了。
于是乎在华沙外围爆发的装甲战中,之前顺风顺风可以赶羊一样虐德国坦克的苏联坦克兵郁闷了,被对手一通吊打毫无还手之力,如果不是危机时刻有t-34和t-35解围,红军恐怕会被逆推。
这从总 装备部的相关报告中也能看出端倪,乌博列维奇直接给军 委下了一个结论:必须立刻停产bt-7,这种坦克在战场上的价值相当有限,建议尽快让bt-7的生产线转产t-34。另外,应该加快t-26和bt-3、bt-5坦克在西线红军中退役的速度,它们已经不适合参加战斗了,建议将相关底盘利用起来改造为火炮牵引车辆或者是突击炮,要么就是将这些坦克送往远东,打日本人还是可以的。
当然,乌博列维奇重点评价了t-54重型坦克,认为t-54完全就不是一种重型坦克,而是一种全能坦克。认为该坦克在装甲、机动上相当的成功,如果能装备一款更加合适的大口径加农炮,该种坦克完全可以取代红军中的其他一切坦克。
可见乌博列维奇对t-54的评价相当的高,唯一让他不太不满意的就是t-54当前装备的那款100毫米中等膛压滑膛炮,根据前线的反应,该火炮存在精度差的问题,只适合攻击1000米内的目标。而且100毫米榴弹对于一款重型坦克来说,破障打工事的能力有限,装甲兵认为最好将122毫米加农炮装上该坦克,那样一切都完美了。
乌博列维奇也认为这个建议不错,甚至直接命令改装了一辆装备122毫米d-25坦克炮的t-54-122。实践证明,这种改装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不过这一条改装建议并没有立刻执行,倒不是李晓峰不同意,而是当前122毫米口径加农炮生产任务相当紧张,大部分的生产力量主要用来保障生产师属炮兵团的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和m-1937(a19)122毫米加农炮,顾不上大规模生产d-25。
而且t-54上装备的100毫米滑膛炮虽然有问题,但暂时还是能满足红军的需求,至少反装甲能力是毫无问题的,而且中等膛压滑膛炮比有膛线而且膛压更大的加农炮生产简单造价低。
最关键的是,北方工业保证将尽快大量的向前线提供碎甲弹,该种弹药反工事的能力远远强于普通榴弹,可以暂时解决t-54打碉堡弱的问题。
可能t-54最大的问题还是生产能力有限的问题,按照乌博列维奇的想法,如果一年能生产1万辆t-54,那么1942年就可以结束战争,如果一年只能生产5000辆,那1943年才能解决德国佬,如果一年只能生产2500辆,那就得等到1944年。
那么北方工业的t-54年生产能力现在是多少呢?也就是一千来辆,跟一万辆的目标差十倍,哪怕是最低的2500台的指标都摸不到边。反正乌博列维奇对此是颇有微词,如果不是北方工业是外国企业,他非得将厂长送去劳改营不可。
尤其让乌博列维奇无法接受的是,北方工业还三心二意,在他看来,t-35完全可以停产,这种小号的t-54几乎要消耗t-54接近65%的资源,可是作战能力却跟t-34不相上下,性价比实在不高。北方工业就该老老实实的去生产t-54,而不是分心搞一个蛋疼的t-35。
不过北方工业却不买乌博列维奇的账,因为红军的装甲兵普遍对t-35的评价很高,尤其是那些既装备了t34又装备了t-35的部队,普遍认为t-35的性能比t-34高。比如t-35的扭杆悬挂比t-34的克里斯蒂弹簧扛损能力强,而且t-35车体空间比t-34宽敞。尤其是变速箱,相对于t-34那个寿命短毛病多的烂货,t-35的变速箱简直是良心之作,反正红军的坦克兵更愿意接收t-35而不是t-34。
这给了北方工业极大的信心,立刻就上马了t-35的改进计划,将加强t-35的火力,考虑换装正在测试中的85毫米加农炮,并安装t-54火炮的单向稳定器,进一步加强变速箱的可靠性。当然最关键的是加强防御,这一点是北方工业的幕后老板李晓峰特别暗示的。
某仙人暗示北方工业,德国人正在研制新坦克,这种坦克的装甲防御和火力会有极大的提升,尤其是火力将极大增强,现有的t-34和t-35恐怕都挡不住敌人的远距离攻击。
基于老板的指示,北方工业立刻采取了行动,将t-35的炮塔正面厚度从45毫米的水平提高到60毫米,将车首装甲从35毫米提高到50毫米。从初步的在原有t-35炮塔和车首上焊接钢板测试的结果看,这样的改进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只不过是红军的总 装备部暂时没有认可这样的改进。在乌博列维奇看来,现在最重要的不是t-35的性能问题,而是t-35的数量问题。还有大量的部队等待换装,这个时候做生产改进,必然要影响生产效率,所以他拒绝给后来被称为t-35-85的新坦克下订单。不过北方工业还是暗自做好了转产的准备工作,一旦总 装备开绿灯,那么立刻就可以生产t-35-85。
进入到6月下旬之后,西线的战斗暂时陷入低潮,在东普鲁士方向,被抽调了相当兵力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抵挡住了红军波罗的海方面军的反击,战斗陷入僵持。在中部,随着乌克兰方面军补给困难以及后继乏力,华沙战场也陷入平静,反倒是最开始被双方都不重视的南方战线进行得如火如荼。
在敖德萨,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在德军的配合下不断地试图突破独立滨海集团军的防线,双方围绕敖德萨城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而在基辅方向,德军的装甲部队成功的突破了红军设在基辅外围的第一道防线,开始向基辅城区稳步前进。而在基辅后方,从高加索方向匆匆赶来的增援部队还在路上,他们何时能够赶赴基辅,关系到第一次基辅保卫战的成败。
简而言之,在西线,双方的焦点问题其实就是基辅的归属,如果德军能够一举攻克基辅,那乌克兰方面军后路被断,前途堪忧,崩盘或者被消灭都有可能。而一旦乌克兰方面军有失,整个苏联的软肋将完全暴露在德军的刺刀面前。德军完全有可能沿着哈尔科夫北上威胁莫斯科,或者干脆绕到白俄罗斯方面军身后,再一次故技重施打一次歼灭战。
此时此刻,图哈切夫斯基也意识到了情况不妙,他赶紧调整部署,开始从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方向作为预备队的中央方面军抽调兵力用于增援基辅。
不过在李晓峰看来,这样的调整远远不够,现在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增援基辅的问题了。而是必须让乌克兰方面军停止冒进,最好是从华沙方向后撤,否则就算保住了基辅,乌克兰方面军也面临补给困难以及被包围在华沙以东的危险。
很可惜,这一点图哈切夫斯基依然不接受,他还是想从正面击溃德军,希望一口气冲向柏林。对于油盐不进的图哈切夫斯基,李晓峰也没辙了,他只能尽自己的力量给乌克兰方面军予以增援。
在6月25日,李晓峰命令kgb所属的格鲁乌特战第一、第二旅从莫斯科向库尔斯克方向转移,并相机继续向基辅移动。与此同时,他还将格鲁乌所属的特种运输部队调向乌克兰。
所谓的特种运输部队,其实就是直升机部队,该部队下携数百架直升机,完全可以满足旅一级的空中突击作战。该部队原本是作为军 委直属的应急部队,但是为了化解乌克兰方面军的危局,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调走。
在第一次基辅保卫战爆发之前,让我们暂时从趋于平静的西线离开,看一看远东方向的战局。在6月10日,当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之时,日军并没有如佐尔格情报中所言的立刻配合德国对苏联宣战。鬼子莫名其妙地选择了沉默,似乎完全没有开战的意思。
这种沉默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以至于一度政 治局认为日本暂时放弃了开战的念头,甚至性急的托洛茨基就准备将刚刚从中亚军区抽调给远东的那五个师要回去,毕竟西线才是重中之重不是。
不过到了6月15日,沉默了五天的鬼子突然就有了动作,没有宣战就直接向远东地区的红军发动了攻击……
不过这依然不能改变政 治局对土耳其的态度,对斯维尔德洛夫和托洛茨基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搞定德国和日本,不宜招惹土耳其,万一将土耳其人逼入了轴心国的阵营,那真心是才是屋漏偏逢连日雨。
对此,李晓峰是不满意的,因为之前已经说过了,某仙人对二战的野心是很大的,他不光要一举颠覆数百年来形成国际关系旧秩序,还要建立一套以苏联为首的新秩序。而要实现这一构想,首先就要打破原本的条条框框。
现在德国人已经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了,法国已经变成了死狗,西欧的一票跟着英法摇旗呐喊的小国也已经全部玩完,只剩下英国人隔着海峡苟延馋喘。
虽然卫国战争爆发让苏德两国进入了战争状态,似乎这是个时候应该全力以赴地搞定轴心国,但是李晓峰认为苏联的步子完全可以迈得更大一些,不光要搞定德国,还要为苏联未来的战略方向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那李晓峰心中苏联二战后的战略方向是什么呢?头一条自然是尽可能的在西欧拓展势力范围,必须将英法的势力压制到最低限度,最好是能将红军的兵锋直接摆在法国一线,并对海峡对面的英国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几乎能将旧势力在欧洲的据点压缩到最小,一旦三战爆发,让美国人来不及反应,英法就完蛋。等同于将美国的威胁压缩到了大西洋的那一头。
西欧这一头是第一个重点方向,第二方向就是远东了,在未来,远东地区的经济是大有可为,不客气地说遍地都是金砖,是世界经济的新动力源。
但是在这个方向,李晓峰却并不打算投入太大的精力,因为苏联没有那个能力,同时兼顾东西两个方向实在是太费劲了,而且在李晓峰看来,历史上的苏联之所以很失败,那就是老想着一家单挑英美的整个体系了。
而苏联二战掠夺来的那一票小弟实在不给力,唯一有作为一点的铁托和太祖还跟苏联闹翻了,你说这叫什么事?李晓峰认为充分地发挥小弟们的主观能动性,将一部分利益让给小弟,组成一个牢固的利益团体,这才是正路。所以在远东方向,他愿意让天朝代劳,扶持和拉拢天朝,让天朝分担压力的同时也享有利益,这样苏联才能专注于西欧和其他更重要的方向。
那其他更重要的方向是哪里呢?那就是中东,作为未来全世界的油库,阿拉伯油老板能力不咋地,却白捡了一座金山。作为未来世界经济的燃料库,谁控制了中东,谁就能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在李晓峰看来哪怕苏联无法控制住中东,也得将这里搅成一个烂摊子,而要想直接干涉中东事务,有一个讨厌的国家挡在了苏联前面——它就是土耳其。
如果能够突破土耳其壁垒,苏联的势力将能直接深入地中海,威胁苏伊士运河,截断西欧经济最重要的燃料来源。到时候一旦英法不服气,哥就断了你的石油来源,到时候看你怎么发展经济。
当然,想做到这点很难,土耳其并不是面团,而且确实这个当口不宜再树敌。但是李晓峰却觉得这是个机会,就算不马上对土耳其大打出手,也得营造出苏联很气愤、很受伤害的氛围来,而不是像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那样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咱们先把声势造出去,多少给土耳其人一点压力,免得他们以为苏联说话就是放屁,而且未来德国和日本的压力一旦减轻,咱们顺手就能将这笔账翻出来,到时候可以名正言顺的收拾土耳其。而现在这么搞,憋闷不说,未来就算要敲打土耳其,还得重新造声势,这多费劲啊!
这大概就是李晓峰和托洛茨基以及斯维尔德洛夫的最大的不同,那两位还是太正人君子了,不像某人这么腹黑,最重要的是他们真心是想搞世界大革命,而某人却是一门心思的搞扩张。
所以别看卫国战争爆发之前,斯维尔德洛夫和托洛茨基吵得天昏地暗,但是战争一旦爆发,这两位就摒弃前嫌同心协力的对准了德国,反倒是让李晓峰这个异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不过战争并不是说同心协力就可以无往而不利的,斯维尔德洛夫和托洛茨基都支持图哈切夫斯基的以革命的进攻打败敌人的反革命进攻的针锋相对的战法,按照他们的要求乌克兰方面军重拳出击,一举冲到了华沙城下,似乎光复东波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危机却立刻就爆发了。
先是前面说过的基辅和敖德萨危局,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附庸国的配合下长驱直入,严重地威胁了基辅通向东波兰的补给线路,随着他们离基辅越来越近,乌克兰方面军的后勤问题也一天比一天严重。几十个师的兵力,尤其是千余辆坦克和十几万辆汽车每一天消耗的油料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机械化部队威武归威武,但也是不折不扣的吞金巨兽。
尤其是像图哈切夫斯基这么全线出击大胆突破,对后勤的压力更是惊人。反正离华沙越近,红军的补给就越困难。更要命的是,图哈切夫斯基本人的特点又有点忽视后勤,只顾着大纵深作战去搞突破,这么一来红军的补给就是雪上加霜。
就拿罗科索夫斯基的第9机械化军来说,抵达华沙外围之后,燃油基本就归零了,如果不是罗科索夫斯基之前就注意过这个问题,让部队尽量节省燃油,并想尽办法从东波兰民间和德军那里搞油料,那他的部队估计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哪怕就是罗科索夫斯基挖空心思的去搞油料,第9机械化军的情况依然不乐观,为什么,作为机械化建设的重点部队,该军的新式坦克数量很多,而不管是t-34还是t-35这尼玛都是烧柴油的,而民间和德军那边的柴油保有量是相当有限的。以至于罗科索夫斯基只能让装备t-34和t-35的部队先原地休整,让bt系列汽油车暂时去打前锋。
客观上说,bt系列面对德国三号和四号坦克时是没有优势的,红军的机械化部队重点建设方向是t-34和t-35,最优秀的车组是优先换装了这两种坦克。至于老旧的bt系列,那是给新手攒经验的。
而德国装甲兵经过波兰、法国战役的锤炼,等级纷纷比较高,至少经验丰富,遇上了更先进的t-34和t-35不是对手,但是完全可以吊打既没有经验而技术又处于下风的bt系列坦克手了。
于是乎在华沙外围爆发的装甲战中,之前顺风顺风可以赶羊一样虐德国坦克的苏联坦克兵郁闷了,被对手一通吊打毫无还手之力,如果不是危机时刻有t-34和t-35解围,红军恐怕会被逆推。
这从总 装备部的相关报告中也能看出端倪,乌博列维奇直接给军 委下了一个结论:必须立刻停产bt-7,这种坦克在战场上的价值相当有限,建议尽快让bt-7的生产线转产t-34。另外,应该加快t-26和bt-3、bt-5坦克在西线红军中退役的速度,它们已经不适合参加战斗了,建议将相关底盘利用起来改造为火炮牵引车辆或者是突击炮,要么就是将这些坦克送往远东,打日本人还是可以的。
当然,乌博列维奇重点评价了t-54重型坦克,认为t-54完全就不是一种重型坦克,而是一种全能坦克。认为该坦克在装甲、机动上相当的成功,如果能装备一款更加合适的大口径加农炮,该种坦克完全可以取代红军中的其他一切坦克。
可见乌博列维奇对t-54的评价相当的高,唯一让他不太不满意的就是t-54当前装备的那款100毫米中等膛压滑膛炮,根据前线的反应,该火炮存在精度差的问题,只适合攻击1000米内的目标。而且100毫米榴弹对于一款重型坦克来说,破障打工事的能力有限,装甲兵认为最好将122毫米加农炮装上该坦克,那样一切都完美了。
乌博列维奇也认为这个建议不错,甚至直接命令改装了一辆装备122毫米d-25坦克炮的t-54-122。实践证明,这种改装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不过这一条改装建议并没有立刻执行,倒不是李晓峰不同意,而是当前122毫米口径加农炮生产任务相当紧张,大部分的生产力量主要用来保障生产师属炮兵团的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和m-1937(a19)122毫米加农炮,顾不上大规模生产d-25。
而且t-54上装备的100毫米滑膛炮虽然有问题,但暂时还是能满足红军的需求,至少反装甲能力是毫无问题的,而且中等膛压滑膛炮比有膛线而且膛压更大的加农炮生产简单造价低。
最关键的是,北方工业保证将尽快大量的向前线提供碎甲弹,该种弹药反工事的能力远远强于普通榴弹,可以暂时解决t-54打碉堡弱的问题。
可能t-54最大的问题还是生产能力有限的问题,按照乌博列维奇的想法,如果一年能生产1万辆t-54,那么1942年就可以结束战争,如果一年只能生产5000辆,那1943年才能解决德国佬,如果一年只能生产2500辆,那就得等到1944年。
那么北方工业的t-54年生产能力现在是多少呢?也就是一千来辆,跟一万辆的目标差十倍,哪怕是最低的2500台的指标都摸不到边。反正乌博列维奇对此是颇有微词,如果不是北方工业是外国企业,他非得将厂长送去劳改营不可。
尤其让乌博列维奇无法接受的是,北方工业还三心二意,在他看来,t-35完全可以停产,这种小号的t-54几乎要消耗t-54接近65%的资源,可是作战能力却跟t-34不相上下,性价比实在不高。北方工业就该老老实实的去生产t-54,而不是分心搞一个蛋疼的t-35。
不过北方工业却不买乌博列维奇的账,因为红军的装甲兵普遍对t-35的评价很高,尤其是那些既装备了t34又装备了t-35的部队,普遍认为t-35的性能比t-34高。比如t-35的扭杆悬挂比t-34的克里斯蒂弹簧扛损能力强,而且t-35车体空间比t-34宽敞。尤其是变速箱,相对于t-34那个寿命短毛病多的烂货,t-35的变速箱简直是良心之作,反正红军的坦克兵更愿意接收t-35而不是t-34。
这给了北方工业极大的信心,立刻就上马了t-35的改进计划,将加强t-35的火力,考虑换装正在测试中的85毫米加农炮,并安装t-54火炮的单向稳定器,进一步加强变速箱的可靠性。当然最关键的是加强防御,这一点是北方工业的幕后老板李晓峰特别暗示的。
某仙人暗示北方工业,德国人正在研制新坦克,这种坦克的装甲防御和火力会有极大的提升,尤其是火力将极大增强,现有的t-34和t-35恐怕都挡不住敌人的远距离攻击。
基于老板的指示,北方工业立刻采取了行动,将t-35的炮塔正面厚度从45毫米的水平提高到60毫米,将车首装甲从35毫米提高到50毫米。从初步的在原有t-35炮塔和车首上焊接钢板测试的结果看,这样的改进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只不过是红军的总 装备部暂时没有认可这样的改进。在乌博列维奇看来,现在最重要的不是t-35的性能问题,而是t-35的数量问题。还有大量的部队等待换装,这个时候做生产改进,必然要影响生产效率,所以他拒绝给后来被称为t-35-85的新坦克下订单。不过北方工业还是暗自做好了转产的准备工作,一旦总 装备开绿灯,那么立刻就可以生产t-35-85。
进入到6月下旬之后,西线的战斗暂时陷入低潮,在东普鲁士方向,被抽调了相当兵力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抵挡住了红军波罗的海方面军的反击,战斗陷入僵持。在中部,随着乌克兰方面军补给困难以及后继乏力,华沙战场也陷入平静,反倒是最开始被双方都不重视的南方战线进行得如火如荼。
在敖德萨,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在德军的配合下不断地试图突破独立滨海集团军的防线,双方围绕敖德萨城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而在基辅方向,德军的装甲部队成功的突破了红军设在基辅外围的第一道防线,开始向基辅城区稳步前进。而在基辅后方,从高加索方向匆匆赶来的增援部队还在路上,他们何时能够赶赴基辅,关系到第一次基辅保卫战的成败。
简而言之,在西线,双方的焦点问题其实就是基辅的归属,如果德军能够一举攻克基辅,那乌克兰方面军后路被断,前途堪忧,崩盘或者被消灭都有可能。而一旦乌克兰方面军有失,整个苏联的软肋将完全暴露在德军的刺刀面前。德军完全有可能沿着哈尔科夫北上威胁莫斯科,或者干脆绕到白俄罗斯方面军身后,再一次故技重施打一次歼灭战。
此时此刻,图哈切夫斯基也意识到了情况不妙,他赶紧调整部署,开始从斯摩棱斯克、布良斯克方向作为预备队的中央方面军抽调兵力用于增援基辅。
不过在李晓峰看来,这样的调整远远不够,现在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增援基辅的问题了。而是必须让乌克兰方面军停止冒进,最好是从华沙方向后撤,否则就算保住了基辅,乌克兰方面军也面临补给困难以及被包围在华沙以东的危险。
很可惜,这一点图哈切夫斯基依然不接受,他还是想从正面击溃德军,希望一口气冲向柏林。对于油盐不进的图哈切夫斯基,李晓峰也没辙了,他只能尽自己的力量给乌克兰方面军予以增援。
在6月25日,李晓峰命令kgb所属的格鲁乌特战第一、第二旅从莫斯科向库尔斯克方向转移,并相机继续向基辅移动。与此同时,他还将格鲁乌所属的特种运输部队调向乌克兰。
所谓的特种运输部队,其实就是直升机部队,该部队下携数百架直升机,完全可以满足旅一级的空中突击作战。该部队原本是作为军 委直属的应急部队,但是为了化解乌克兰方面军的危局,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调走。
在第一次基辅保卫战爆发之前,让我们暂时从趋于平静的西线离开,看一看远东方向的战局。在6月10日,当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之时,日军并没有如佐尔格情报中所言的立刻配合德国对苏联宣战。鬼子莫名其妙地选择了沉默,似乎完全没有开战的意思。
这种沉默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以至于一度政 治局认为日本暂时放弃了开战的念头,甚至性急的托洛茨基就准备将刚刚从中亚军区抽调给远东的那五个师要回去,毕竟西线才是重中之重不是。
不过到了6月15日,沉默了五天的鬼子突然就有了动作,没有宣战就直接向远东地区的红军发动了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