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07节
第367章 还是稳着来
广政殿内,眼见着安静了下来,在场诸公都是平日里与皇帝来往密切的大臣,对于皇帝的脾性多有所了解,刘承祐这一开口,基本都明白他的意思了。
然而,对于其提议,一时间却没人应答,似窦仪者,脸上则露出了明显的迟疑之状。扫视诸臣一眼,刘承祐微微一笑:“怎么,诸卿心存疑议?若有异见,直言无妨!”
窦仪历来是个敢说话的人,闻声,直接道:“陛下,江南初安,士农工商皆欠安抚,而今局面尚可,如若下迁豪之令,臣只恐江南地区,会有反复!陛下以大军征伐,尚严肃军纪,安护黎民,使江南士民少罹于战火,眼下州县降而未附,不宜大动,以免生乱,祸及地方!”
窦仪给出了很明确的反对态度,闻之,刘承祐给了他一个眼神,语气稍显平淡地说道:“惧何反复?生何动乱?江南豪右,比之江南黎庶,有多少人?即便有动乱,比之当年川蜀之乱如何?”
刘皇帝的问话,一句比一句冷淡,也一句比一句强硬,坚决的意志也自话锋中表露无遗。窦仪也面无惧色,拱手应道:“陛下,川蜀之乱,伤亡数万,靡粮伤财更甚,至今犹有遗创未复,难道陛下欲以川蜀之乱复刻江表?”
“放肆!”这时,边上的内侍孙彦筠斥了一句:“窦尚书,你要犯上吗?”
此言落,窦仪老眉一挑,蔑视地看向这阉宦,不过还不待他开口,刘皇帝已然冷冷斥道:“闭嘴!这是什么地方,有你说话的份吗?”
刘承祐目光冷冽,语气严重,吓了孙彦筠一大跳,顾不得多想,扑通一下跪倒在地,伏首道:“小的莽撞多嘴,请官家责处!”
刘承祐没有继续搭理这老太监,收回目光,但表情仍旧不善,看向窦仪。不过,窦仪仍是满脸肃然,一身正气,毫无怯态。见状,刘承祐的脸色缓和了下来,轻笑道:“窦卿所言,老成为国,不过,朕以为,你多虑了。而今大军在南,军纪严明,对士民百姓,无有侵犯,何惧川蜀之乱复发?再者,有大汉将士在彼,还怕无法制暴戡乱吗?”
刘皇帝的这话,显然不能说服窦仪,眼瞧他还欲开言,刘承祐却不打算听了,而瞧向还没发表看法的魏仁溥,道:“魏卿觉得如何?”
魏仁溥不似窦仪,犯颜直谏,略作考虑,拱手问刘皇帝:“陛下打算何时迁豪?”
作为追随刘皇帝十多年的老臣,魏仁溥对他的了解可谓深了,虽然不如陶谷等人,喜欢去猜测皇帝的心思,但是什么事情能劝,该如何劝,他心里都有数。
似迁豪之事,其意明显坚决,不是他们这些做臣下的三两句话就能劝住的,因此,魏仁溥没有就迁与不迁的问题上纠结,而是直接考虑具体的迁徙事项,如何在稳定治安、减小动荡的基础上办成此事,而关键在于,迁徙的时机,就怕皇帝太心急了。
近来,因为南方进展神速、统一在即的原因,刘皇帝已然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急躁,虽然还不至于智昏犯浑,但总归不是好的迹象。当然,抱有如此心理的,又何止刘皇帝一个人,只是在当下的大汉体制之下,刘皇帝一个人的意志对于江山社稷的影响太大了。
闻魏仁溥之问,刘承祐果然和颜悦色的,那目光中分明在说:这些才是你们该考虑的。虽然心中已有计议,刘承祐还是做出一副采纳群议的姿态,对魏仁溥道:“魏卿觉得何时可着手施行?”
听皇帝这样的回应,魏仁溥心中微松了口气,还好,刘承祐语气中倒没有急于求成。神情从容了些,魏仁溥禀道:“臣以为,眼下还当以安抚为先,待汉制施行,军政初安,便可着手!”
大概是觉得自己的回答太笼统,难以让皇帝满意,魏仁溥继续道:“以臣之愚见,长则九月,短则半载,江南归治,而无虑反复!”
就魏仁溥的意见而言,也很明确,希望一步一步进行,这样稳妥,而不虑大乱,尽量减少波动,维护地方秩序。
另外,对于皇帝迁豪的目的,魏仁溥也很明白,本质上与川蜀那次差不多,打破其原有的等级体系,加强朝廷对江南的控制力与影响力,还能通过此举缓解其社会矛盾,能够看到对大汉统治利处的地方,因此与窦仪不同,魏仁溥选择支持。魏仁溥,从来都不是一个为迎合皇帝而无条件投赞同票的人,如果于国不利,也是会劝谏的。
而与川蜀那次所不同的是,那一次是用激烈而残酷的手段进行整饬,对于江南,刘皇帝打算手段柔和些。当然,可以想见的是,在朝廷的强权施加到那些土豪身上时,他们可不会觉得柔和。
做了一番认真的思考,刘承祐觉得,今岁以前,就开始大笔动作,确实不太现实,除非他真想像蜀中那样不论善恶贵贱,来一次彻底的推倒重建。
沉吟了一会儿,刘承祐道:“就如魏卿所言!如欲安治,首在选吏,在此事上,尤其不能放松!”
听他这么说,负责吏部事的窦仪拱手保证道:“陛下,吏部已自江北选吏一百一十七人,前往金陵,听候安排。另,考察专使也已南下,配合江南道司,对旧官进行考评!至于两江司主官任命,还需陛下指示!”
刘承祐点了点头,略加考虑,说道:“改金陵为江宁府,以李昉权江宁府事,钟谟权两江布政使事!至于岭南,以李涛南下番禺,权其政事!”
基本上,南唐的土地大体划为江南、江西两道,但短时间内,还是统一进行军政管理。南粤那边也一样,战事还未彻底平息,还不需细划。
“江南乃财税重地,财赋管理,转运之职,尤为重要,当以何人主之?”刘承祐又问。
对此,窦仪丝毫不避嫌,提出一个人选:“陛下,臣以为前三司使阎晋卿可当此任!”
“阎卿的身体如何了?”刘承祐问。
窦仪答道:“臣遣人慰问过,已然恢复好,可以出任职司,为国效力!”
“那就以阎卿赴任!”刘承祐拍板。
说着,又瞧向安安静静坐在那里的雷德骧,刘承祐吩咐着:“三司也当从速遣人南下金陵、番禺,审察财税,清丈人口土地,重新登记造簿!”
“是!臣已挑选好人员,只待制命安排!”因为资历的缘故,雷德骧显得尤为恭顺,声音都不敢大。
“李煜等人,有没有起行上路呢?”刘承祐突然问起。
魏仁溥答道:“李氏一族及金陵朝臣共计两百四十六家,已然奉诏北上,十二月前,当可至东京!”
“给李煜修的府邸如何了?”淡淡一笑,刘承祐问慕容彦超:“朕前者屡召其来东京做客,他不愿意,这一次,朕还是愿意以宾客之礼相待!”
慕容彦超道:“在汴水之滨,隔街而望赵国公府,足可安置其一家!”
轻吁了一口气,刘承祐又对魏仁溥道:“魏卿,此番平南,吴越既派兵马车船,又给粮秣军需,功劳甚大,王师克成,以朝廷名义,邀其来京!”
第368章 吴越结局注定
广德县,去金陵三百里,位在杭州西北部,处江浙结合部,属于山地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以丘陵为主,低山蜿蜒,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南唐于此地设立广德制置司,一直以来,是作为防御吴越的一处要害关口,历来双方交战,多战于苏、常一带,也是因为这片区域的地形限制。
说来也令有志之士可惜,南唐与吴越之间,都城的直线距离也就四百来里,从地理上言,可是东南的后花园,互为唇齿,互为肘腋,互相威胁,在这样的威胁下,双方竟能共存这么多年。
吴越在钱氏的治理下,民殷国富,经济民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如论综合实力,是难以同南唐抗衡的。早年的时候,或许碍于北方的压力,然而在中原无力南顾之时,南方仍保持着固有的平衡。
就东南半壁,能分裂割据这么长时间,也算是奇葩了。在“三代十国”期间,从整体看南方,那就是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政治军事一潭死水。不论吴越、南唐、王闽,乃至当初的南汉、杨吴,哪怕在其政权巩固之后,大政方针仍以宽政养士、发展民生为主,似乎没有什么外扩的野心,只欲将之打造成自己的终养之地。
这,也是南方的一种政治特点吧。
在金陵出降之后,消息传来,广德这边也顺势归降,随着金陵那边派出的军队前来接防,城头更易的汉旗也就插得更加稳稳固了。
此时驻于此的军队约有一万多人,一部江淮兵、一部降军,还有一部分吴越军。此番,为了配合朝廷平南,吴越一共调动了两万多水陆军队提供支持,除了在常州被林仁肇突袭,死伤了一部分外,剩下的都被分散了。常州一部,金陵一部,另外就是广德一部。随同汉军南下,接收广德的吴越兵有三千人,领军的却是其主将邵可迁。
冬月已深,南方的寒风还是侵骨地凉,不过对于驻守广德的军队而言,却又算不得什么了。虽然,此次平南,不能烧杀、不能抢掠、不能敲诈,但对于从征的将士们而言,日子却很滋润,待遇很好。
不说朝廷的后勤供应,到广德后,地方的犒劳,就足够享受多时了,衣足暖,食饱腹,隔三差五,还有酒肉犒劳,军中还有马球、蹴鞠比赛。江南确实是个好地方,对于很多经历过苦战的大汉官兵而言,再没有比此次平南更舒适、愉悦的战争了。在这种氛围中,吴越军队也跟着享受了一番,以致于思归者甚少。
营寨的布置,还是中规中矩的,按照条例,未尝懈怠,军营之中,气氛热烈,不时爆发出了一些欢呼声。校场之上,进行着格斗比赛,紧张刺激,揍得鼻青脸肿,血溅骨折,也只是加剧观众的欢呼声。
随着又一批犒军的酒肉送达,上下官兵自然喜悦不已的,因为冬至,全军都准备过节,不管北方还是南方,对于冬至都是很重视的。
邵可迁带着几名亲军,行走在营中,这是位老将了,论气度,比起那些锋芒毕露、戎马倥偬的英杰,可谓平庸了,甚至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实际的领军作战中,却作风硬朗,敢于打仗。
十年前,汉师征伐淮南时,吴越军北上助战,战于常州,邵可迁就是大将,那一仗被南唐燕王李弘冀带人打败了,伤亡甚众,邵可迁的儿子都亡于阵上。
十年之后,邵可迁再度率领吴越儿郎,随同汉军作战,虽然在常州城下有所波折,但整体而言,却是进展顺利,直下润州,逼降金陵。
对于邵可迁的军旅生涯而言,这算是一个闪光点,可以留名青史的。然而,这一路走来,他的心情却越发沉重了。广德的对面,就是湖州了,那时吴越的地盘,然而邵可迁近来却不禁忧虑,总有种错觉,说不准哪一天,军令下达了,让他们向杭州进军……
花白的胡须上,染着些霜露,冰冷似刀的寒风无情地刮在脸上,邵可迁似乎毫无所觉。他这种忧心忡忡的状态,早引起了注意,身边一名军校,忍不住说道:“将军,全军皆乐,你脸上为什么不见喜色!”
校场上,下场拼斗的,除了北军,还有不少自负勇力的吴越将士,并取得了胜利,或许风俗、文化有异,但哪里都不乏勇士,在军中,武力是赢得尊重最简单直接的手段。
指着校场间的场景,邵可迁说道:“我看呐,将士们都已经乐不思蜀了!”
事实上,这么长时间下来,吴越军队早被汉军的各种手段给收服控制住了,吴越将士也是会比较的,在吴越治下,他们可少有享受如此优待、荣耀的时候,再加上见识了北军之强,又有战后奖赏的允诺,这些吴越军队基本都已心向朝廷了。
这样的情况,对于邵可迁而言,看在眼里,忧在脸上,有什么想法却只能闷在心里。吴越之后的结局,已经是可以清晰地看见了,也正因如此,邵可迁不敢做什么对抗的事情。
但是,对于自己几乎效忠了一辈子的国度,眼见着其消亡,而无能为力,这心中难免有些波澜。
“邵将军,康将军已备好酒食,招待诸将,让末将请你去赴宴!”在邵可迁感叹间,一名军官前来通知。
“我知道了,稍后便去!”邵可迁恢复了平静,对来人答复道。
康将军是个年轻的战将,勇武而善骑射,战争经验很丰富,包括北伐战争。名字叫康保裔,乃是河西军使康再遇的儿子,此番被李谷表为权广德军使,领军进驻广德。邵可迁同行,接触下来,却是一点也不敢小瞧这个年轻的汉将,有一说一,虽然年龄痴长一辈,但论及打仗的经验,他还真比不过康保裔。
……
当吴越将领邵可迁在广德,为吴越国的未来忧虑之时,在杭州,吴越王宫内,钱弘俶也面临着一个抉择。火炉之中,炭火热腾腾地燃烧着,发出明亮的光芒,钱弘俶坐在位置上,手里拿着朝廷发来的制书。
没有找其他人,只把丞相元德昭找来了,将制书递给他,钱弘俶递给他:“元公,朝廷邀我再进开封,庆祝平南功成,你你以为如何?”
胡子花白的元德昭,仙风道骨的,接过制书,认真地阅读了一遍,揣摩了一下朝廷此诏的用意之后,方才叹道:“大王,这是朝廷的暗示了,大王当北上献地了!”
钱弘俶闻言,脸上倒没有什么过于诧异的表情,而是向元德昭确认一番:“元公觉得,是时候了吗?”
元德昭点了点头,以一种慨叹的语气道:“大王,恕臣直言,此番朝廷庆功平南,大王至,纳土归附,即成就一统,这是最取悦天子与朝廷的做法,也是为钱氏今后所享待遇最聪明的选择。而今,三千汉卒,驻扎于杭州之侧,所遣将士,也多受制于朝廷,大王既有献地之意,此番倒不需迟疑了!”
闻言,钱弘俶富态的面容间,也露出少许无奈,苦笑着说:“看来,只能遵从先祖遗训了!”
没两日,当南边传来刘光义率军进驻漳、泉,节度使陈洪进主动献城,北上开封后,钱弘俶更没有其他想法了。很快,在与陶谷商讨了一番后,钱弘俶就开始做北上的准备了,此次入朝更加充足,调集三十艘大船,装满财货方物,准备作为献礼。
当然,最贵重的礼物,钱弘俶也是打算献出去的。
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
汉宫,尚舍局,堂屋前,几名宦者低头束手,恭敬小心地候在廊间,忍受着寒风侵袭。屋外一片萧索,室内却是温暖如春,食案上瓜果点心,酒食菜肴,一应俱全,在外人面前威势愈盛的皇城使张德钧,此时却毕恭毕敬、温和有加地伺候着人,一名老太监。
在整个汉宫,能有资格让张德钧如此低身侍候的,除了皇帝,就是宫内那些贵人了,当然,十几年下来,除了太后与皇帝之外,其他人包括皇后都没有得到他如此侍奉。
而这名老太监,身份特殊就在于他是张德钧的养父,在其少年入宫时,为张德钧提供了庇护。直到幸运地成为太后身边的内侍,然后更幸运地被推荐到皇帝身边侍候。
这么多年下来,张德钧深受皇帝看重,委以重任,权威渐重,作为其养父,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在汉宫内的日子素来滋润,负责尚舍局,在宫廷事务上的实权与地位都不低。
“你公务繁忙,就不必抽时间,到我这边来了!”看着给自己斟酒的张德钧,张父面带笑意,嘴上却道:“若是官家相召,耽误了,那就不好了!”
“我与父亲也许久未曾一叙,该当前来看望!时下天气愈寒,您老还需多加小心,保重身体!”张德钧轻笑着,从怀里拿出一方盒子,抽开盖子,露出里边的东西,道:“我给带来了一支老参,给您补补身子!”
这老参形态神韵,一看就是年份久远的名贵奇珍,张父微感惊讶,说道:“此物极品,你如何得来的?”
从张父的语气中,听出了少许担忧,张德钧表现从容,安慰道:“父亲不必担心,这是女真所贡,官家赐与我,儿身强体壮,倒不需此物,还是拿个您享用!”
听张德钧这么一番解释,张父松了口气,把那老参奉到桌案上,恭恭敬敬地拜了拜,道:“这等奇珍,岂是我所能享用的!”
当然,对张德钧的好意,也没有拒绝,还是收起来了,不过看他的表现,大抵会好好地保存起来。
“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莫过于认了你这个养子啊!”父子俩对饮,情绪一到位,张父不由对张德钧发出动情的感慨:“将来有你为我送终,后事无忧了!”
“父亲言重了,若无您当初的庇护照拂,又岂有儿的今日!”张德钧态度很是亲切,轻言安抚着:“对了,我有意自民间收养一二孤幼,替张家延续香火!”
闻张德钧这么说,张父脸上闪过一抹激动之色,然而很快就收敛了起来,很是坚决地摇了摇头,道:“不可!”
对其反应,张德钧微愣,像他们这些阉宦,作为无根之人,除了追求财富权势,最在意的或许就是个香火继承问题了。原本以为,他这个想法,会让张父欣喜,却未料到其拒绝得如此干脆。
“为何?”
看着张德钧,张父说道:“我们这些为奴婢者,得以侍奉宫廷,在于无根,无根所以无他念,一心伺候主上。你如今负责皇城司,宫内宫外,引人注目,本是受人嫉妒的差遣。自古宦官养子,往往引人非议,且易生祸害……”
听张父这么说,张德钧眉头稍微皱了皱,认真地想了想,道:“儿受教了!不过,若寻得机会,立得功劳,求官家以恩典,那也就不怕他人非议了!”
闻言,张父也点了点头,只要在皇帝这里不失宠,那也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因此,目光中也就带上了少许期待。
在父子俩融洽交流时,一名宦官披霜带寒冷,匆匆入内,朝二者行了个礼,凑到张德钧耳边朝他禀报着什么,而张德钧的脸色有明显的变化。
见状,张父立刻道:“若有急务,你可自便!”
“也无甚大事!”张德钧朝张父一笑,不过却起身行礼:“父亲且安坐,儿先告辞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广政殿内,眼见着安静了下来,在场诸公都是平日里与皇帝来往密切的大臣,对于皇帝的脾性多有所了解,刘承祐这一开口,基本都明白他的意思了。
然而,对于其提议,一时间却没人应答,似窦仪者,脸上则露出了明显的迟疑之状。扫视诸臣一眼,刘承祐微微一笑:“怎么,诸卿心存疑议?若有异见,直言无妨!”
窦仪历来是个敢说话的人,闻声,直接道:“陛下,江南初安,士农工商皆欠安抚,而今局面尚可,如若下迁豪之令,臣只恐江南地区,会有反复!陛下以大军征伐,尚严肃军纪,安护黎民,使江南士民少罹于战火,眼下州县降而未附,不宜大动,以免生乱,祸及地方!”
窦仪给出了很明确的反对态度,闻之,刘承祐给了他一个眼神,语气稍显平淡地说道:“惧何反复?生何动乱?江南豪右,比之江南黎庶,有多少人?即便有动乱,比之当年川蜀之乱如何?”
刘皇帝的问话,一句比一句冷淡,也一句比一句强硬,坚决的意志也自话锋中表露无遗。窦仪也面无惧色,拱手应道:“陛下,川蜀之乱,伤亡数万,靡粮伤财更甚,至今犹有遗创未复,难道陛下欲以川蜀之乱复刻江表?”
“放肆!”这时,边上的内侍孙彦筠斥了一句:“窦尚书,你要犯上吗?”
此言落,窦仪老眉一挑,蔑视地看向这阉宦,不过还不待他开口,刘皇帝已然冷冷斥道:“闭嘴!这是什么地方,有你说话的份吗?”
刘承祐目光冷冽,语气严重,吓了孙彦筠一大跳,顾不得多想,扑通一下跪倒在地,伏首道:“小的莽撞多嘴,请官家责处!”
刘承祐没有继续搭理这老太监,收回目光,但表情仍旧不善,看向窦仪。不过,窦仪仍是满脸肃然,一身正气,毫无怯态。见状,刘承祐的脸色缓和了下来,轻笑道:“窦卿所言,老成为国,不过,朕以为,你多虑了。而今大军在南,军纪严明,对士民百姓,无有侵犯,何惧川蜀之乱复发?再者,有大汉将士在彼,还怕无法制暴戡乱吗?”
刘皇帝的这话,显然不能说服窦仪,眼瞧他还欲开言,刘承祐却不打算听了,而瞧向还没发表看法的魏仁溥,道:“魏卿觉得如何?”
魏仁溥不似窦仪,犯颜直谏,略作考虑,拱手问刘皇帝:“陛下打算何时迁豪?”
作为追随刘皇帝十多年的老臣,魏仁溥对他的了解可谓深了,虽然不如陶谷等人,喜欢去猜测皇帝的心思,但是什么事情能劝,该如何劝,他心里都有数。
似迁豪之事,其意明显坚决,不是他们这些做臣下的三两句话就能劝住的,因此,魏仁溥没有就迁与不迁的问题上纠结,而是直接考虑具体的迁徙事项,如何在稳定治安、减小动荡的基础上办成此事,而关键在于,迁徙的时机,就怕皇帝太心急了。
近来,因为南方进展神速、统一在即的原因,刘皇帝已然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急躁,虽然还不至于智昏犯浑,但总归不是好的迹象。当然,抱有如此心理的,又何止刘皇帝一个人,只是在当下的大汉体制之下,刘皇帝一个人的意志对于江山社稷的影响太大了。
闻魏仁溥之问,刘承祐果然和颜悦色的,那目光中分明在说:这些才是你们该考虑的。虽然心中已有计议,刘承祐还是做出一副采纳群议的姿态,对魏仁溥道:“魏卿觉得何时可着手施行?”
听皇帝这样的回应,魏仁溥心中微松了口气,还好,刘承祐语气中倒没有急于求成。神情从容了些,魏仁溥禀道:“臣以为,眼下还当以安抚为先,待汉制施行,军政初安,便可着手!”
大概是觉得自己的回答太笼统,难以让皇帝满意,魏仁溥继续道:“以臣之愚见,长则九月,短则半载,江南归治,而无虑反复!”
就魏仁溥的意见而言,也很明确,希望一步一步进行,这样稳妥,而不虑大乱,尽量减少波动,维护地方秩序。
另外,对于皇帝迁豪的目的,魏仁溥也很明白,本质上与川蜀那次差不多,打破其原有的等级体系,加强朝廷对江南的控制力与影响力,还能通过此举缓解其社会矛盾,能够看到对大汉统治利处的地方,因此与窦仪不同,魏仁溥选择支持。魏仁溥,从来都不是一个为迎合皇帝而无条件投赞同票的人,如果于国不利,也是会劝谏的。
而与川蜀那次所不同的是,那一次是用激烈而残酷的手段进行整饬,对于江南,刘皇帝打算手段柔和些。当然,可以想见的是,在朝廷的强权施加到那些土豪身上时,他们可不会觉得柔和。
做了一番认真的思考,刘承祐觉得,今岁以前,就开始大笔动作,确实不太现实,除非他真想像蜀中那样不论善恶贵贱,来一次彻底的推倒重建。
沉吟了一会儿,刘承祐道:“就如魏卿所言!如欲安治,首在选吏,在此事上,尤其不能放松!”
听他这么说,负责吏部事的窦仪拱手保证道:“陛下,吏部已自江北选吏一百一十七人,前往金陵,听候安排。另,考察专使也已南下,配合江南道司,对旧官进行考评!至于两江司主官任命,还需陛下指示!”
刘承祐点了点头,略加考虑,说道:“改金陵为江宁府,以李昉权江宁府事,钟谟权两江布政使事!至于岭南,以李涛南下番禺,权其政事!”
基本上,南唐的土地大体划为江南、江西两道,但短时间内,还是统一进行军政管理。南粤那边也一样,战事还未彻底平息,还不需细划。
“江南乃财税重地,财赋管理,转运之职,尤为重要,当以何人主之?”刘承祐又问。
对此,窦仪丝毫不避嫌,提出一个人选:“陛下,臣以为前三司使阎晋卿可当此任!”
“阎卿的身体如何了?”刘承祐问。
窦仪答道:“臣遣人慰问过,已然恢复好,可以出任职司,为国效力!”
“那就以阎卿赴任!”刘承祐拍板。
说着,又瞧向安安静静坐在那里的雷德骧,刘承祐吩咐着:“三司也当从速遣人南下金陵、番禺,审察财税,清丈人口土地,重新登记造簿!”
“是!臣已挑选好人员,只待制命安排!”因为资历的缘故,雷德骧显得尤为恭顺,声音都不敢大。
“李煜等人,有没有起行上路呢?”刘承祐突然问起。
魏仁溥答道:“李氏一族及金陵朝臣共计两百四十六家,已然奉诏北上,十二月前,当可至东京!”
“给李煜修的府邸如何了?”淡淡一笑,刘承祐问慕容彦超:“朕前者屡召其来东京做客,他不愿意,这一次,朕还是愿意以宾客之礼相待!”
慕容彦超道:“在汴水之滨,隔街而望赵国公府,足可安置其一家!”
轻吁了一口气,刘承祐又对魏仁溥道:“魏卿,此番平南,吴越既派兵马车船,又给粮秣军需,功劳甚大,王师克成,以朝廷名义,邀其来京!”
第368章 吴越结局注定
广德县,去金陵三百里,位在杭州西北部,处江浙结合部,属于山地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以丘陵为主,低山蜿蜒,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南唐于此地设立广德制置司,一直以来,是作为防御吴越的一处要害关口,历来双方交战,多战于苏、常一带,也是因为这片区域的地形限制。
说来也令有志之士可惜,南唐与吴越之间,都城的直线距离也就四百来里,从地理上言,可是东南的后花园,互为唇齿,互为肘腋,互相威胁,在这样的威胁下,双方竟能共存这么多年。
吴越在钱氏的治理下,民殷国富,经济民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如论综合实力,是难以同南唐抗衡的。早年的时候,或许碍于北方的压力,然而在中原无力南顾之时,南方仍保持着固有的平衡。
就东南半壁,能分裂割据这么长时间,也算是奇葩了。在“三代十国”期间,从整体看南方,那就是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政治军事一潭死水。不论吴越、南唐、王闽,乃至当初的南汉、杨吴,哪怕在其政权巩固之后,大政方针仍以宽政养士、发展民生为主,似乎没有什么外扩的野心,只欲将之打造成自己的终养之地。
这,也是南方的一种政治特点吧。
在金陵出降之后,消息传来,广德这边也顺势归降,随着金陵那边派出的军队前来接防,城头更易的汉旗也就插得更加稳稳固了。
此时驻于此的军队约有一万多人,一部江淮兵、一部降军,还有一部分吴越军。此番,为了配合朝廷平南,吴越一共调动了两万多水陆军队提供支持,除了在常州被林仁肇突袭,死伤了一部分外,剩下的都被分散了。常州一部,金陵一部,另外就是广德一部。随同汉军南下,接收广德的吴越兵有三千人,领军的却是其主将邵可迁。
冬月已深,南方的寒风还是侵骨地凉,不过对于驻守广德的军队而言,却又算不得什么了。虽然,此次平南,不能烧杀、不能抢掠、不能敲诈,但对于从征的将士们而言,日子却很滋润,待遇很好。
不说朝廷的后勤供应,到广德后,地方的犒劳,就足够享受多时了,衣足暖,食饱腹,隔三差五,还有酒肉犒劳,军中还有马球、蹴鞠比赛。江南确实是个好地方,对于很多经历过苦战的大汉官兵而言,再没有比此次平南更舒适、愉悦的战争了。在这种氛围中,吴越军队也跟着享受了一番,以致于思归者甚少。
营寨的布置,还是中规中矩的,按照条例,未尝懈怠,军营之中,气氛热烈,不时爆发出了一些欢呼声。校场之上,进行着格斗比赛,紧张刺激,揍得鼻青脸肿,血溅骨折,也只是加剧观众的欢呼声。
随着又一批犒军的酒肉送达,上下官兵自然喜悦不已的,因为冬至,全军都准备过节,不管北方还是南方,对于冬至都是很重视的。
邵可迁带着几名亲军,行走在营中,这是位老将了,论气度,比起那些锋芒毕露、戎马倥偬的英杰,可谓平庸了,甚至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实际的领军作战中,却作风硬朗,敢于打仗。
十年前,汉师征伐淮南时,吴越军北上助战,战于常州,邵可迁就是大将,那一仗被南唐燕王李弘冀带人打败了,伤亡甚众,邵可迁的儿子都亡于阵上。
十年之后,邵可迁再度率领吴越儿郎,随同汉军作战,虽然在常州城下有所波折,但整体而言,却是进展顺利,直下润州,逼降金陵。
对于邵可迁的军旅生涯而言,这算是一个闪光点,可以留名青史的。然而,这一路走来,他的心情却越发沉重了。广德的对面,就是湖州了,那时吴越的地盘,然而邵可迁近来却不禁忧虑,总有种错觉,说不准哪一天,军令下达了,让他们向杭州进军……
花白的胡须上,染着些霜露,冰冷似刀的寒风无情地刮在脸上,邵可迁似乎毫无所觉。他这种忧心忡忡的状态,早引起了注意,身边一名军校,忍不住说道:“将军,全军皆乐,你脸上为什么不见喜色!”
校场上,下场拼斗的,除了北军,还有不少自负勇力的吴越将士,并取得了胜利,或许风俗、文化有异,但哪里都不乏勇士,在军中,武力是赢得尊重最简单直接的手段。
指着校场间的场景,邵可迁说道:“我看呐,将士们都已经乐不思蜀了!”
事实上,这么长时间下来,吴越军队早被汉军的各种手段给收服控制住了,吴越将士也是会比较的,在吴越治下,他们可少有享受如此优待、荣耀的时候,再加上见识了北军之强,又有战后奖赏的允诺,这些吴越军队基本都已心向朝廷了。
这样的情况,对于邵可迁而言,看在眼里,忧在脸上,有什么想法却只能闷在心里。吴越之后的结局,已经是可以清晰地看见了,也正因如此,邵可迁不敢做什么对抗的事情。
但是,对于自己几乎效忠了一辈子的国度,眼见着其消亡,而无能为力,这心中难免有些波澜。
“邵将军,康将军已备好酒食,招待诸将,让末将请你去赴宴!”在邵可迁感叹间,一名军官前来通知。
“我知道了,稍后便去!”邵可迁恢复了平静,对来人答复道。
康将军是个年轻的战将,勇武而善骑射,战争经验很丰富,包括北伐战争。名字叫康保裔,乃是河西军使康再遇的儿子,此番被李谷表为权广德军使,领军进驻广德。邵可迁同行,接触下来,却是一点也不敢小瞧这个年轻的汉将,有一说一,虽然年龄痴长一辈,但论及打仗的经验,他还真比不过康保裔。
……
当吴越将领邵可迁在广德,为吴越国的未来忧虑之时,在杭州,吴越王宫内,钱弘俶也面临着一个抉择。火炉之中,炭火热腾腾地燃烧着,发出明亮的光芒,钱弘俶坐在位置上,手里拿着朝廷发来的制书。
没有找其他人,只把丞相元德昭找来了,将制书递给他,钱弘俶递给他:“元公,朝廷邀我再进开封,庆祝平南功成,你你以为如何?”
胡子花白的元德昭,仙风道骨的,接过制书,认真地阅读了一遍,揣摩了一下朝廷此诏的用意之后,方才叹道:“大王,这是朝廷的暗示了,大王当北上献地了!”
钱弘俶闻言,脸上倒没有什么过于诧异的表情,而是向元德昭确认一番:“元公觉得,是时候了吗?”
元德昭点了点头,以一种慨叹的语气道:“大王,恕臣直言,此番朝廷庆功平南,大王至,纳土归附,即成就一统,这是最取悦天子与朝廷的做法,也是为钱氏今后所享待遇最聪明的选择。而今,三千汉卒,驻扎于杭州之侧,所遣将士,也多受制于朝廷,大王既有献地之意,此番倒不需迟疑了!”
闻言,钱弘俶富态的面容间,也露出少许无奈,苦笑着说:“看来,只能遵从先祖遗训了!”
没两日,当南边传来刘光义率军进驻漳、泉,节度使陈洪进主动献城,北上开封后,钱弘俶更没有其他想法了。很快,在与陶谷商讨了一番后,钱弘俶就开始做北上的准备了,此次入朝更加充足,调集三十艘大船,装满财货方物,准备作为献礼。
当然,最贵重的礼物,钱弘俶也是打算献出去的。
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
汉宫,尚舍局,堂屋前,几名宦者低头束手,恭敬小心地候在廊间,忍受着寒风侵袭。屋外一片萧索,室内却是温暖如春,食案上瓜果点心,酒食菜肴,一应俱全,在外人面前威势愈盛的皇城使张德钧,此时却毕恭毕敬、温和有加地伺候着人,一名老太监。
在整个汉宫,能有资格让张德钧如此低身侍候的,除了皇帝,就是宫内那些贵人了,当然,十几年下来,除了太后与皇帝之外,其他人包括皇后都没有得到他如此侍奉。
而这名老太监,身份特殊就在于他是张德钧的养父,在其少年入宫时,为张德钧提供了庇护。直到幸运地成为太后身边的内侍,然后更幸运地被推荐到皇帝身边侍候。
这么多年下来,张德钧深受皇帝看重,委以重任,权威渐重,作为其养父,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在汉宫内的日子素来滋润,负责尚舍局,在宫廷事务上的实权与地位都不低。
“你公务繁忙,就不必抽时间,到我这边来了!”看着给自己斟酒的张德钧,张父面带笑意,嘴上却道:“若是官家相召,耽误了,那就不好了!”
“我与父亲也许久未曾一叙,该当前来看望!时下天气愈寒,您老还需多加小心,保重身体!”张德钧轻笑着,从怀里拿出一方盒子,抽开盖子,露出里边的东西,道:“我给带来了一支老参,给您补补身子!”
这老参形态神韵,一看就是年份久远的名贵奇珍,张父微感惊讶,说道:“此物极品,你如何得来的?”
从张父的语气中,听出了少许担忧,张德钧表现从容,安慰道:“父亲不必担心,这是女真所贡,官家赐与我,儿身强体壮,倒不需此物,还是拿个您享用!”
听张德钧这么一番解释,张父松了口气,把那老参奉到桌案上,恭恭敬敬地拜了拜,道:“这等奇珍,岂是我所能享用的!”
当然,对张德钧的好意,也没有拒绝,还是收起来了,不过看他的表现,大抵会好好地保存起来。
“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莫过于认了你这个养子啊!”父子俩对饮,情绪一到位,张父不由对张德钧发出动情的感慨:“将来有你为我送终,后事无忧了!”
“父亲言重了,若无您当初的庇护照拂,又岂有儿的今日!”张德钧态度很是亲切,轻言安抚着:“对了,我有意自民间收养一二孤幼,替张家延续香火!”
闻张德钧这么说,张父脸上闪过一抹激动之色,然而很快就收敛了起来,很是坚决地摇了摇头,道:“不可!”
对其反应,张德钧微愣,像他们这些阉宦,作为无根之人,除了追求财富权势,最在意的或许就是个香火继承问题了。原本以为,他这个想法,会让张父欣喜,却未料到其拒绝得如此干脆。
“为何?”
看着张德钧,张父说道:“我们这些为奴婢者,得以侍奉宫廷,在于无根,无根所以无他念,一心伺候主上。你如今负责皇城司,宫内宫外,引人注目,本是受人嫉妒的差遣。自古宦官养子,往往引人非议,且易生祸害……”
听张父这么说,张德钧眉头稍微皱了皱,认真地想了想,道:“儿受教了!不过,若寻得机会,立得功劳,求官家以恩典,那也就不怕他人非议了!”
闻言,张父也点了点头,只要在皇帝这里不失宠,那也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因此,目光中也就带上了少许期待。
在父子俩融洽交流时,一名宦官披霜带寒冷,匆匆入内,朝二者行了个礼,凑到张德钧耳边朝他禀报着什么,而张德钧的脸色有明显的变化。
见状,张父立刻道:“若有急务,你可自便!”
“也无甚大事!”张德钧朝张父一笑,不过却起身行礼:“父亲且安坐,儿先告辞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