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78节
这黄头回鹘,自然是甘州回鹘的余孽了,当初朝廷收取河西,逃掉了一部分回鹘部族,人数不多,迁徙到瓜沙西南地区。
事实上,若是他们安分些,游牧休养,朝廷未必会穷追猛打。关键是他们不安分,联合周遭的吐蕃人,数度侵扰河西,杀掠汉地,实力最强大时,竟搞出了近四千控弦之士的阵仗。
这自然是大汉所不能容忍的,河西都指挥使杨廷璋,这些年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扫灭之。前前后后,出兵有十几次,虽杀俘不少,但都没能竟全功。
不过,这黄头回鹘,一味的劫掠侵扰,不求休养,可得一时之势,却不可长久。在汉军的连番打击之下,也逐渐消沉,趋于式微。到开宝六年秋,原本五个主要的反抗部族,也只剩一部了。
于是,杨廷璋再度发起了一场长途突袭,斩尽杀绝,顺带着,把高原上一些不臣的吐蕃人也给打服了。至此,河西又消一患,这对李处耘而言,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心情带着喜悦,拟好移转兵部的批文,将功赏之事交出去。原本,李处耘是准备进宫,亲自去向刘皇帝报喜的,不过,还没动身,他又收到了一份喜报,比起手中的奏报,份量可要重多了。
也可以预料的,西南上报,大理国彻底放弃治疗,投降了。
第148章 再去一臣,继任人选
垂拱殿内,一声沉重的叹息,带着些许的感伤,萦绕于梁柱之间。刘旸、刘煦两兄弟以及石熙载候在御前,刘皇帝抬眼,面色很快恢复平静,伸手指示道:“你代朕,也代朝廷,去送送荥国公,以表哀思!”
这话是对刘煦说的,又扭头瞧向石熙载,吩咐道:“拟诏,荥国公尽忠王事二十余年,丹心赤诚,天不假年,薨于任上,废朝三日,以彰追怀。你亲自拟写一份神道碑文……”
“是!”二人拱手应命。
显然,乾祐二十四功臣再去一人,这一回,乃是荥国公史弘肇。对此,刘皇帝已然能平和看待,见得多了,也就习惯了,而自太后崩后,能让刘皇帝再哀恸悲伤的事情也不多了……
刘皇帝与史弘肇之间的关系,是逐渐从矛盾走向统一,刘皇帝对他的态度,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早年的时候,因看不惯史弘肇的跋扈作风,刘皇帝很是厌恶,甚至因为他影响到自己的帝位而动过杀心。
对史弘肇而言,比较幸运的是,做了一段时间的工具人,并且,在乾祐大时代的浪潮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最终与刘皇帝君臣相宜,成就一世功名。
史弘肇受猜忌的原因,在于他曾是掌握军权甚至干涉朝政的武夫,但也正因为他只是个武夫,才没有似杨、苏、王几位开国元勋那般境遇坎坷。
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史弘肇无保留地向刘皇帝臣服了,对于朝廷也足够忠诚,哪怕一定程度上他并没有什么机会背反叛逆。
二十多年下来,史弘肇的履历也可以用“劳模”来形容了,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坐镇地方。
并且,除了三年的西京留守,已经两年休养之外,其余时间,全都待在条件艰苦的地方,为大汉西陲的安宁做着不那么耀眼却深沉扎实的贡献。即便在洛阳任职时,也不是舒舒服服的,三年的时间,得罪了大量的旧贵族勋臣。
灵州十年,西胁甘肃,东制夏绥,掌控着河西要口,像一根铁楔深深地钉在西北,守土御边,作为西北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西北擎天之一柱,也为大汉西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兰州六年,在褒国公王景西拓的基础上,巩固新复之领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朝廷持续消化陇右地区保驾护航。
可以说,史弘肇把他的后半生,都投入到了对大汉西北边陲的维护与巩固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他能够位列二十四臣最主要的原因,可不只因为他的资历。
因此,盖棺定论史弘肇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也值得铭记的一生。
于是,在一系列哀荣追赠的基础上,刘皇帝再度下诏,令榆林道官府,于灵州立一座荥公庙,以供后人铭记祭奠。
厚此薄彼是不可取的,于是其他已故功臣的立庙也提上日程,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经过考量,先决定给高行周、王朴、王景、范质四人。
不过,大汉的功臣阁,也要正式修建了,并着画师绘像,就建在西京洛阳。
……
“臣李处耘叩见陛下!”
李处耘入殿觐见时,刘皇帝正同刘旸讲述着当年他与史弘肇之间的故事。
“平身!”
得知荥国公灵柩过西京之事,李处耘自然也发表了一番感言,显得十分遗憾。
看着他,刘皇帝则淡定地问道:“卿来得正好,荥公辞世,兰州军务却不可废弛,卿以为,何人可担当陇右之任!”
闻问,李处耘稍微意外了下,也就沉下心来,一边思考着,一边说道:“西北四道,仍处于由乱归治的过程中,镇守之人,当智勇兼备,同时,需要熟悉西北军情风俗,最好由西北边将中选拔……”
“嗯,有理!”听其言,刘皇帝颔首,直接问:“李卿属意何人?”
下意识地注意着刘皇帝的表情,李处耘沉吟了会儿,道:“兰州指使曹翰,多谋善战,战功卓著,又从荥公镇守陇右多年,可委以重任!”
李处耘“就近”做了个选择,不过,刘皇帝则直接批驳道:“曹翰贪财货而好杀戮,这些年收到关于他的弹劾可是不少了,以一州一军付之,尤需时时敲打叮嘱,何况一道。以其镇陇右,以其手段作风,恐怕生事端!”
对此,李处耘是有些不解的,在他看来,以曹翰的能力,镇守陇右是绰绰有余的,至于其缺陷,完全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不过,刘皇帝既然否了,他又在脑中搜索着合适人选,举荐道:“夏州指挥使崔翰勇而有谋,领兵多年,素得军心,历任延、夏,已达十载,可安陇右!”
闻之,刘皇帝又道:“崔翰虽富勇略,却短察时机之变化,让他支持大局,恐生错漏……”
“不过,崔翰都在西北十年了啊,也该有所调整了!”
见刘皇帝又否了自己的举荐,李处耘的眉头都皱了起来,他不由怀疑,是不是皇帝以此来表示对自己的不满。
这自然是李处耘有些想多了。一个曹翰,一个崔翰,两个人同样都有勇有谋,不过为人以及处事风格却是完全相反。曹翰贪婪好杀,崔翰则轻财乐施。
但是,如果要从中选一个人主陇右的话,刘皇帝更倾向曹翰,因为河陇地区,需要狠角色。从史弘肇到王彦升、郭进,哪怕是王景,这些人可没有一个是善茬。
而曹翰为人所诟病的贪财这一点,则是他表现得很坦荡,从不避讳此点,没有引得刘皇帝的恶感,反而觉得他真性情。只要一不侵官资,二不犯民财,三不触刑法,就无伤大雅。
而不用曹翰,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他是郭威、柴荣带出来的人……
西北已经有个杨廷璋了,再以曹翰主陇右道军事,怎么看,都是不合理的。
李处耘不明白刘皇帝的想法,因此又琢磨了好一会儿,再度提议:“灵州指挥使康再遇如何?”
简洁明了的提议,对此,刘皇帝的回应同样干净利落:“可!”
于是,继史弘肇镇守陇右的人选,就这么出来了。
第149章 西拓南并
“这干黄头贼匪,总算是解决掉了!”当李处耘说明来意,先把河西的战报禀告,刘皇帝的反应很真实,直接评价道:“杨廷璋不负朕望,不负朝廷所托!”
刘皇帝的心情一下子转好了,这些回鹘余孽,固然不能算是他的心病,甚至不怎么瞧得上眼。但这些年,他们在西北还是给大汉带来一定困扰,猛虎固然不会在意苍蝇蚊虫的叮咬,但那些杂声却是赤裸裸的挑衅。
如果是辽国大肆侵扰帝国边境,刘皇帝都不至于那么恼怒,但一支被打垮了的亡国遗民,还敢如此猖獗,侵害我国民,就让刘皇帝感到颜面有损了。
因此,这些年,关于对黄头回鹘的征剿,朝廷还是很关注的,也做了好几次指示。搞得包括吴廷祚在内的河西文武,压力很大,也才有杨廷璋疯狂进击,甚至数次不顾风险长途奔袭。
如今,捷报来了,刘皇帝的态度也来了个大翻转,对于建功的将士加以褒奖。直接冲刘旸吩咐着:“汇报上来的有功人员,让兵部加紧核准,从速批复下去,尤其是今冬冒着风寒七百里纵横奔袭的将士,要着重表扬!”
“是!”
“陛下,此次不只是回鹘余孽,我军顺道剿灭与其勾结的吐蕃部族杂虏,共征服十七部,俘获男女六万余口,牛羊马匹虽则不多,却也能弥补出征之消耗!”李处耘说着消灭黄头回鹘的收获与意义:
“至此,瓜沙西南,后患悉平,并且成功拓地七百余里。同时,此时必定大扬我军威,周遭胡虏再遭震慑,不敢有所侧目!”
刘皇帝起身走到大汉舆图前,目光投在西北地区,配合着李处耘的解释。虽然难以做到完全准确,但是青海泺已然彻底沦为朝廷内湖,同时,新拓之地,大致是囊括了柴达木盆地。
嘴角扬起了点笑容,刘皇帝又道:“很好!”
“传诏吴廷祚、卢多逊,俘获的回鹘、吐蕃人,让他们负责安置。对吐蕃人,主招抚吸纳,至那些回鹘人,丁壮押去做劳力,老弱妇孺,悉数贬为官奴!”刘皇帝又淡淡地道,轻飘飘一句话,又代表着成千上万人的苦难要发生了。
而对回鹘与吐蕃人的处置差异,自然是区别对待。毕竟在西北地区,还是吐蕃人分布更广,影响更大。可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朝廷主要会同吐蕃人打交道,比起已经被征服消灭的回鹘人,态度手段自然要缓和些。
“另外,再行文政事堂,让他们对新下之地,拟一份州县制置条陈,如何消化成果,稳固统治,也要拿出具体措施!”刘皇帝继续对刘旸吩咐着。
盯着西北地图,可以明显发觉的是,大汉的版图又扩张了,哪怕是地图上看世界,也难免心潮起伏,这毕竟是他的功绩啊!
指着甘肃瓜沙西南的那片地区,刘皇帝问:“如果朕看得记错的话,这西北版图,还未囊括隋炀帝所置四郡吧!”
闻问,李处耘顿时脸色一僵,他可没有那么广的见识。还是博学的石熙载,解了他的尴尬,主动向刘皇帝道:“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征吐谷浑,尽夺其城土,于吐谷浑故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以臣之见,如今大汉在西北疆域,已囊括西海、河源大部,鄯善、且末其中一部,比隋时疆域,确有不如!”
石熙载也算实话实说了,毕竟,除了四郡,人家还有经略西域的成绩,在这一点上,刘皇帝更是差了不少。
不过,他也不以为意,只是认真看着舆图思考了许久,终于感慨了一句:“隋炀帝虽然刚愎自负,暴戾不仁,致使天沸反,二世而亡,却也堪称一代雄主了!”
大抵是雄主之间的“惺惺相惜”吧,对于隋炀帝,刘皇帝的感官与评价,也要相对客观些。毕竟他是大汉天子,不用搞什么政治正确。
有一说一,在大唐以前,大隋在文治武功方面,绝对是历代王朝的一段巅峰时期。哪怕有后来大唐的鼎盛,也难以完全夺去大隋的光芒,唐承隋制可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陛下,隋炀帝之事,还当引以为戒!”石熙载听出了刘皇帝语气中对隋炀帝那暴君的肯定,顿时严肃地提醒道。
对此,刘皇帝呵呵一笑,继续道:“这么多年,朝廷在西北,拓地甚多,也收复了大量被吐蕃人占据的故土。你们说,这会不会迫使吐蕃人,感受到威胁,联合起来,再度统一?”
闻之,石熙载很肯定地答道:“断然不会!吐蕃国的崩溃,在于奴隶制的瓦解,是自上而下,是立国根本的崩灭。根本不存,又何以复统。再者,其分裂上百年,各自为政,纷争不休,持续衰落,而今也无一部一脉有实力与威望,统一吐蕃。更何况,大汉在侧,岂能容之?”
没曾想,石熙载这儒生,还能有如此见识器宇。刘皇帝微微一笑,目光从西域,移至青藏,良久,做出指示:“今后对于吐蕃诸部,还当加强联系往来,粮茶布盐开道,以收买吸纳为主,潜移默化,使其归附!”
“是!”
当然,这也是多年以来,朝廷总结出来的对吐蕃政策,一个分裂混乱的高原,可供朝廷操作的余地太多了。
而做得最好的,自然要属西南地区了。在赵普的主导下,剑南以西,大汉实际控制的地盘,已然扩张到了后世的巴塘、芒康地区,影响更遍及怒江上游。陇右已西,也推进到了积石山脉。
算上此次剿灭黄头回鹘的战果,偌大的“青藏”地区,正呈现一种被大汉蚕食的状态,虽然仍旧是囫囵吞枣,且消化不良,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但不可否认的,这些地区已然正式恢复为大汉的国土,记录于图志上的。
河西的事情奏完,李处耘又紧接着把西南的军情上禀,闻之,刘皇帝是彻底地龙颜大悦了,眉毛都忍不住跳跃。
如果说河西的拓地值得浮一大白的话,那西南告捷,就该高歌一曲了。哪怕不用听具体的汇报,刘皇帝都能看到大理出降的积极影响了。
在对西南的统治政策上,朝廷还是决定采取怀柔招抚的,因此,只要段氏投降了,其他的大小势力、部族,都是可以绥靖、收买了的。
左右,刘皇帝要的,也不是要对大理地区实行彻底的统治,那也不现实,取得法理上的统治权以及主要城府的行政、军事权力,剩下的,都可以分给那些土著部族。
而真正需要对付的,只是段氏以及那些大氏族,如今,他们也投降了,也就意味着西南战事将走向胜利终结。这比起刘皇帝预料的,还要早,意外之获,怎能不喜。也不得不说,哪怕也如今大汉堪称丰厚的家底,在维持西南如此规模的战争上,也是不轻松的,各项消耗更是成倍的上涨。不说其他,就死伤的将士,那就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如果以经济的角度看待这场战争的,绝对是亏本买卖,而且是基本回不了本的一笔买卖……
如今战争走向终结,也代表着,朝廷可以开始止血了,刘皇帝也乐意看到。
再者,哪怕就冲着那再度暴增的版图,也当表示一番,比起对吐蕃的蚕食,对大理可就是鲸吞了,一口咬下去,何止拓地千里,整个西南,都要彻底连成一片了。
第150章 再添两道
奉命还朝奏捷,陈述大理军情的,乃是西南行营都虞侯李守节。离当年被刘皇帝外放出京,已有些年头了,并且一待就是数年,在王全斌麾下,也赶上了此次南征,在东路军中,立了些功劳。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见到身边出去的人携功业返回,刘皇帝的心中也有几分欢喜。特地赐御酒,并让他坐下汇报。
李守节也是而立之年了,不复当初的年轻,但比起过去,也更加沉稳。与他爹辰阳侯所不同的是,此人就如其名,是个恭谨守规矩的人。
“……王都帅领军南下,直逼鄯善,沿途所过,望风而降,大军在突破几道敌军阻碍后,顺利抵达鄯善府城。此地乃大理中部重镇,其君臣集结三万余乌合之众,意图据城顽抗。
鄯善城垣不似羊苴咩城那般坚固,地形险恶,我军有必克的信心。不过,遵从朝廷招抚的政策意志,王都帅遣使招降,为其所拒绝。
为减少攻城伤亡,我军花费二十日,对鄯善进行包围,切断交通,阻敌支援(虽然那个时候大理已经没有什么援军了),隔绝消息,使其沦为孤城,并补给军需,打造重械。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事实上,若是他们安分些,游牧休养,朝廷未必会穷追猛打。关键是他们不安分,联合周遭的吐蕃人,数度侵扰河西,杀掠汉地,实力最强大时,竟搞出了近四千控弦之士的阵仗。
这自然是大汉所不能容忍的,河西都指挥使杨廷璋,这些年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扫灭之。前前后后,出兵有十几次,虽杀俘不少,但都没能竟全功。
不过,这黄头回鹘,一味的劫掠侵扰,不求休养,可得一时之势,却不可长久。在汉军的连番打击之下,也逐渐消沉,趋于式微。到开宝六年秋,原本五个主要的反抗部族,也只剩一部了。
于是,杨廷璋再度发起了一场长途突袭,斩尽杀绝,顺带着,把高原上一些不臣的吐蕃人也给打服了。至此,河西又消一患,这对李处耘而言,自然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心情带着喜悦,拟好移转兵部的批文,将功赏之事交出去。原本,李处耘是准备进宫,亲自去向刘皇帝报喜的,不过,还没动身,他又收到了一份喜报,比起手中的奏报,份量可要重多了。
也可以预料的,西南上报,大理国彻底放弃治疗,投降了。
第148章 再去一臣,继任人选
垂拱殿内,一声沉重的叹息,带着些许的感伤,萦绕于梁柱之间。刘旸、刘煦两兄弟以及石熙载候在御前,刘皇帝抬眼,面色很快恢复平静,伸手指示道:“你代朕,也代朝廷,去送送荥国公,以表哀思!”
这话是对刘煦说的,又扭头瞧向石熙载,吩咐道:“拟诏,荥国公尽忠王事二十余年,丹心赤诚,天不假年,薨于任上,废朝三日,以彰追怀。你亲自拟写一份神道碑文……”
“是!”二人拱手应命。
显然,乾祐二十四功臣再去一人,这一回,乃是荥国公史弘肇。对此,刘皇帝已然能平和看待,见得多了,也就习惯了,而自太后崩后,能让刘皇帝再哀恸悲伤的事情也不多了……
刘皇帝与史弘肇之间的关系,是逐渐从矛盾走向统一,刘皇帝对他的态度,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早年的时候,因看不惯史弘肇的跋扈作风,刘皇帝很是厌恶,甚至因为他影响到自己的帝位而动过杀心。
对史弘肇而言,比较幸运的是,做了一段时间的工具人,并且,在乾祐大时代的浪潮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最终与刘皇帝君臣相宜,成就一世功名。
史弘肇受猜忌的原因,在于他曾是掌握军权甚至干涉朝政的武夫,但也正因为他只是个武夫,才没有似杨、苏、王几位开国元勋那般境遇坎坷。
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史弘肇无保留地向刘皇帝臣服了,对于朝廷也足够忠诚,哪怕一定程度上他并没有什么机会背反叛逆。
二十多年下来,史弘肇的履历也可以用“劳模”来形容了,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坐镇地方。
并且,除了三年的西京留守,已经两年休养之外,其余时间,全都待在条件艰苦的地方,为大汉西陲的安宁做着不那么耀眼却深沉扎实的贡献。即便在洛阳任职时,也不是舒舒服服的,三年的时间,得罪了大量的旧贵族勋臣。
灵州十年,西胁甘肃,东制夏绥,掌控着河西要口,像一根铁楔深深地钉在西北,守土御边,作为西北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西北擎天之一柱,也为大汉西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兰州六年,在褒国公王景西拓的基础上,巩固新复之领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朝廷持续消化陇右地区保驾护航。
可以说,史弘肇把他的后半生,都投入到了对大汉西北边陲的维护与巩固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他能够位列二十四臣最主要的原因,可不只因为他的资历。
因此,盖棺定论史弘肇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也值得铭记的一生。
于是,在一系列哀荣追赠的基础上,刘皇帝再度下诏,令榆林道官府,于灵州立一座荥公庙,以供后人铭记祭奠。
厚此薄彼是不可取的,于是其他已故功臣的立庙也提上日程,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经过考量,先决定给高行周、王朴、王景、范质四人。
不过,大汉的功臣阁,也要正式修建了,并着画师绘像,就建在西京洛阳。
……
“臣李处耘叩见陛下!”
李处耘入殿觐见时,刘皇帝正同刘旸讲述着当年他与史弘肇之间的故事。
“平身!”
得知荥国公灵柩过西京之事,李处耘自然也发表了一番感言,显得十分遗憾。
看着他,刘皇帝则淡定地问道:“卿来得正好,荥公辞世,兰州军务却不可废弛,卿以为,何人可担当陇右之任!”
闻问,李处耘稍微意外了下,也就沉下心来,一边思考着,一边说道:“西北四道,仍处于由乱归治的过程中,镇守之人,当智勇兼备,同时,需要熟悉西北军情风俗,最好由西北边将中选拔……”
“嗯,有理!”听其言,刘皇帝颔首,直接问:“李卿属意何人?”
下意识地注意着刘皇帝的表情,李处耘沉吟了会儿,道:“兰州指使曹翰,多谋善战,战功卓著,又从荥公镇守陇右多年,可委以重任!”
李处耘“就近”做了个选择,不过,刘皇帝则直接批驳道:“曹翰贪财货而好杀戮,这些年收到关于他的弹劾可是不少了,以一州一军付之,尤需时时敲打叮嘱,何况一道。以其镇陇右,以其手段作风,恐怕生事端!”
对此,李处耘是有些不解的,在他看来,以曹翰的能力,镇守陇右是绰绰有余的,至于其缺陷,完全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不过,刘皇帝既然否了,他又在脑中搜索着合适人选,举荐道:“夏州指挥使崔翰勇而有谋,领兵多年,素得军心,历任延、夏,已达十载,可安陇右!”
闻之,刘皇帝又道:“崔翰虽富勇略,却短察时机之变化,让他支持大局,恐生错漏……”
“不过,崔翰都在西北十年了啊,也该有所调整了!”
见刘皇帝又否了自己的举荐,李处耘的眉头都皱了起来,他不由怀疑,是不是皇帝以此来表示对自己的不满。
这自然是李处耘有些想多了。一个曹翰,一个崔翰,两个人同样都有勇有谋,不过为人以及处事风格却是完全相反。曹翰贪婪好杀,崔翰则轻财乐施。
但是,如果要从中选一个人主陇右的话,刘皇帝更倾向曹翰,因为河陇地区,需要狠角色。从史弘肇到王彦升、郭进,哪怕是王景,这些人可没有一个是善茬。
而曹翰为人所诟病的贪财这一点,则是他表现得很坦荡,从不避讳此点,没有引得刘皇帝的恶感,反而觉得他真性情。只要一不侵官资,二不犯民财,三不触刑法,就无伤大雅。
而不用曹翰,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他是郭威、柴荣带出来的人……
西北已经有个杨廷璋了,再以曹翰主陇右道军事,怎么看,都是不合理的。
李处耘不明白刘皇帝的想法,因此又琢磨了好一会儿,再度提议:“灵州指挥使康再遇如何?”
简洁明了的提议,对此,刘皇帝的回应同样干净利落:“可!”
于是,继史弘肇镇守陇右的人选,就这么出来了。
第149章 西拓南并
“这干黄头贼匪,总算是解决掉了!”当李处耘说明来意,先把河西的战报禀告,刘皇帝的反应很真实,直接评价道:“杨廷璋不负朕望,不负朝廷所托!”
刘皇帝的心情一下子转好了,这些回鹘余孽,固然不能算是他的心病,甚至不怎么瞧得上眼。但这些年,他们在西北还是给大汉带来一定困扰,猛虎固然不会在意苍蝇蚊虫的叮咬,但那些杂声却是赤裸裸的挑衅。
如果是辽国大肆侵扰帝国边境,刘皇帝都不至于那么恼怒,但一支被打垮了的亡国遗民,还敢如此猖獗,侵害我国民,就让刘皇帝感到颜面有损了。
因此,这些年,关于对黄头回鹘的征剿,朝廷还是很关注的,也做了好几次指示。搞得包括吴廷祚在内的河西文武,压力很大,也才有杨廷璋疯狂进击,甚至数次不顾风险长途奔袭。
如今,捷报来了,刘皇帝的态度也来了个大翻转,对于建功的将士加以褒奖。直接冲刘旸吩咐着:“汇报上来的有功人员,让兵部加紧核准,从速批复下去,尤其是今冬冒着风寒七百里纵横奔袭的将士,要着重表扬!”
“是!”
“陛下,此次不只是回鹘余孽,我军顺道剿灭与其勾结的吐蕃部族杂虏,共征服十七部,俘获男女六万余口,牛羊马匹虽则不多,却也能弥补出征之消耗!”李处耘说着消灭黄头回鹘的收获与意义:
“至此,瓜沙西南,后患悉平,并且成功拓地七百余里。同时,此时必定大扬我军威,周遭胡虏再遭震慑,不敢有所侧目!”
刘皇帝起身走到大汉舆图前,目光投在西北地区,配合着李处耘的解释。虽然难以做到完全准确,但是青海泺已然彻底沦为朝廷内湖,同时,新拓之地,大致是囊括了柴达木盆地。
嘴角扬起了点笑容,刘皇帝又道:“很好!”
“传诏吴廷祚、卢多逊,俘获的回鹘、吐蕃人,让他们负责安置。对吐蕃人,主招抚吸纳,至那些回鹘人,丁壮押去做劳力,老弱妇孺,悉数贬为官奴!”刘皇帝又淡淡地道,轻飘飘一句话,又代表着成千上万人的苦难要发生了。
而对回鹘与吐蕃人的处置差异,自然是区别对待。毕竟在西北地区,还是吐蕃人分布更广,影响更大。可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朝廷主要会同吐蕃人打交道,比起已经被征服消灭的回鹘人,态度手段自然要缓和些。
“另外,再行文政事堂,让他们对新下之地,拟一份州县制置条陈,如何消化成果,稳固统治,也要拿出具体措施!”刘皇帝继续对刘旸吩咐着。
盯着西北地图,可以明显发觉的是,大汉的版图又扩张了,哪怕是地图上看世界,也难免心潮起伏,这毕竟是他的功绩啊!
指着甘肃瓜沙西南的那片地区,刘皇帝问:“如果朕看得记错的话,这西北版图,还未囊括隋炀帝所置四郡吧!”
闻问,李处耘顿时脸色一僵,他可没有那么广的见识。还是博学的石熙载,解了他的尴尬,主动向刘皇帝道:“大业五年,隋炀帝西征吐谷浑,尽夺其城土,于吐谷浑故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以臣之见,如今大汉在西北疆域,已囊括西海、河源大部,鄯善、且末其中一部,比隋时疆域,确有不如!”
石熙载也算实话实说了,毕竟,除了四郡,人家还有经略西域的成绩,在这一点上,刘皇帝更是差了不少。
不过,他也不以为意,只是认真看着舆图思考了许久,终于感慨了一句:“隋炀帝虽然刚愎自负,暴戾不仁,致使天沸反,二世而亡,却也堪称一代雄主了!”
大抵是雄主之间的“惺惺相惜”吧,对于隋炀帝,刘皇帝的感官与评价,也要相对客观些。毕竟他是大汉天子,不用搞什么政治正确。
有一说一,在大唐以前,大隋在文治武功方面,绝对是历代王朝的一段巅峰时期。哪怕有后来大唐的鼎盛,也难以完全夺去大隋的光芒,唐承隋制可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陛下,隋炀帝之事,还当引以为戒!”石熙载听出了刘皇帝语气中对隋炀帝那暴君的肯定,顿时严肃地提醒道。
对此,刘皇帝呵呵一笑,继续道:“这么多年,朝廷在西北,拓地甚多,也收复了大量被吐蕃人占据的故土。你们说,这会不会迫使吐蕃人,感受到威胁,联合起来,再度统一?”
闻之,石熙载很肯定地答道:“断然不会!吐蕃国的崩溃,在于奴隶制的瓦解,是自上而下,是立国根本的崩灭。根本不存,又何以复统。再者,其分裂上百年,各自为政,纷争不休,持续衰落,而今也无一部一脉有实力与威望,统一吐蕃。更何况,大汉在侧,岂能容之?”
没曾想,石熙载这儒生,还能有如此见识器宇。刘皇帝微微一笑,目光从西域,移至青藏,良久,做出指示:“今后对于吐蕃诸部,还当加强联系往来,粮茶布盐开道,以收买吸纳为主,潜移默化,使其归附!”
“是!”
当然,这也是多年以来,朝廷总结出来的对吐蕃政策,一个分裂混乱的高原,可供朝廷操作的余地太多了。
而做得最好的,自然要属西南地区了。在赵普的主导下,剑南以西,大汉实际控制的地盘,已然扩张到了后世的巴塘、芒康地区,影响更遍及怒江上游。陇右已西,也推进到了积石山脉。
算上此次剿灭黄头回鹘的战果,偌大的“青藏”地区,正呈现一种被大汉蚕食的状态,虽然仍旧是囫囵吞枣,且消化不良,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但不可否认的,这些地区已然正式恢复为大汉的国土,记录于图志上的。
河西的事情奏完,李处耘又紧接着把西南的军情上禀,闻之,刘皇帝是彻底地龙颜大悦了,眉毛都忍不住跳跃。
如果说河西的拓地值得浮一大白的话,那西南告捷,就该高歌一曲了。哪怕不用听具体的汇报,刘皇帝都能看到大理出降的积极影响了。
在对西南的统治政策上,朝廷还是决定采取怀柔招抚的,因此,只要段氏投降了,其他的大小势力、部族,都是可以绥靖、收买了的。
左右,刘皇帝要的,也不是要对大理地区实行彻底的统治,那也不现实,取得法理上的统治权以及主要城府的行政、军事权力,剩下的,都可以分给那些土著部族。
而真正需要对付的,只是段氏以及那些大氏族,如今,他们也投降了,也就意味着西南战事将走向胜利终结。这比起刘皇帝预料的,还要早,意外之获,怎能不喜。也不得不说,哪怕也如今大汉堪称丰厚的家底,在维持西南如此规模的战争上,也是不轻松的,各项消耗更是成倍的上涨。不说其他,就死伤的将士,那就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如果以经济的角度看待这场战争的,绝对是亏本买卖,而且是基本回不了本的一笔买卖……
如今战争走向终结,也代表着,朝廷可以开始止血了,刘皇帝也乐意看到。
再者,哪怕就冲着那再度暴增的版图,也当表示一番,比起对吐蕃的蚕食,对大理可就是鲸吞了,一口咬下去,何止拓地千里,整个西南,都要彻底连成一片了。
第150章 再添两道
奉命还朝奏捷,陈述大理军情的,乃是西南行营都虞侯李守节。离当年被刘皇帝外放出京,已有些年头了,并且一待就是数年,在王全斌麾下,也赶上了此次南征,在东路军中,立了些功劳。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见到身边出去的人携功业返回,刘皇帝的心中也有几分欢喜。特地赐御酒,并让他坐下汇报。
李守节也是而立之年了,不复当初的年轻,但比起过去,也更加沉稳。与他爹辰阳侯所不同的是,此人就如其名,是个恭谨守规矩的人。
“……王都帅领军南下,直逼鄯善,沿途所过,望风而降,大军在突破几道敌军阻碍后,顺利抵达鄯善府城。此地乃大理中部重镇,其君臣集结三万余乌合之众,意图据城顽抗。
鄯善城垣不似羊苴咩城那般坚固,地形险恶,我军有必克的信心。不过,遵从朝廷招抚的政策意志,王都帅遣使招降,为其所拒绝。
为减少攻城伤亡,我军花费二十日,对鄯善进行包围,切断交通,阻敌支援(虽然那个时候大理已经没有什么援军了),隔绝消息,使其沦为孤城,并补给军需,打造重械。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