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143节
这些都不必说。
他只是告诉皇帝,沿途很困难,损耗很大,舰队花费也是巨大,随船的军户以及水手有大量的怨愤情绪,遭遇风暴之后,再伟大的舰队,在这暴风雨面前,也犹如飘零落叶。
苦难、风险、未知!
而若是要下西洋,就意味着……更多的苦难,更多的危险,还有那未知的未知!
朱棣不是赌徒,虽然在别人看来,他的人生就是一场场的豪赌。
他每一次做艰难决策的时候,却往往都在考虑最坏的情况。
而一旦他下定了决心,那么就再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了。
这一夜,徐皇后梦中惊醒,宛见在宫灯昏暗灯影之下,朱棣犹如疯子一般,在殿中焦躁地疾走。
她没有动,也没有说什么,此时若是醒来,势必引起朱棣的歉意,于是继续闭着眼假寐。
旭阳初升,天色微亮,朱棣便立马对外头值守的亦失哈道:“召百官!”
亦失哈领命而去。
琼楼玉宇之内,无数的偏殿和侧殿以及楼宇环绕之下的正殿之中。
百官齐至。
朱棣高高坐在御椅上,面容带着几分肃然,当着百官的面,朱棣沉声道:“来人,呈百官阅览。”
一声令下,一队已经早就准备好的宦官走了进来,拿着拟定的清单,随即分发给诸臣。
解缙先得一份,打开一看,虽然事情早就有所预料,但是解缙看过之后,还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这是下西洋所需的钱粮。
这一次规模更大,可以说,足足要比去倭国规模庞大了三倍。
如此庞大的船队,就宛如一支庞大的军队,解缙看过之后,就陷入了沉默。
其实百官都沉默了。
太子朱高炽侧坐在一旁,他欠着身,只看了清单,小心地折好,也什么都没有说。
朱棣见这满殿的沉默,倒是缓了半晌,才终于开口道:“诸卿以为如何?”
大殿之中,却只有朱棣的回音。
百官哑口。
朱棣眉头一挑,再次厉声喝问:“如何?”
“……”
某种程度来说,在百官的心目中,陛下这还不如建文皇帝呢。
建文皇帝干了几年,也只干一件削藩,虽然这事也干砸了。
但是人家不瞎折腾啊。
这清单之中所需的钱粮花费,可以说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至少折银三百万两。
两万人力,囊括了士兵、医生、厨师、后勤、记录官、水手、通译,除此之外,还需采买大量的瓷器、丝绸制品、茶叶、印刷纸张,以及大量的武器。
近千艘舰船,如此庞大的规模,实在难以想象。
何况,大明已富有四海,为何要浪费民力和财力,去开拓四海?这简直就是笑话,富人会去惦记着乞丐的一点吃食吗?
有这么多的钱粮,不如改进民生,多给几个省的免赋!
百姓们已经很艰苦了,前些日子,在上元县,陛下还杀了良民黄仁义呢。
此时,朱棣却是先看向了朱高炽,道:“太子,你来说。”
“儿臣……”朱高炽脸憋得通红,他跪下道:“儿臣觉得,是不是有些过了,何不如缩小一些规模,先行探路。”
朱棣道:“朕也曾这样想,可是从郑和去岁往倭国那儿得知,如今四海之中,海盗四起,规模较大的海盗,竟有两千人之众,所过诸国,也不乏狼子野心之辈,倘若不是如此规模,一旦遭遇袭击,亦或遭劫,大明当如何处置?”
朱高炽听罢,便道:“父皇深谋远虑,儿臣……儿臣没有预料,实在万死。”
朱棣目光一转,却是又看向了下头的百官,道:“你们也都说一说,朕是很宽仁的,有什么话,但说无妨,绝不加罪。”
百官们似乎就在等这一句话呢,他朱棣不说还好,一说,就顿时满殿哗然起来了。
“陛下,不可啊,百姓苦困,岂可坐视百姓苦不堪言,而行此好大喜功之事?”
朱棣立即就后悔方才的话了,入你娘,你骂朕好大喜功?
此时,又一个道:“陛下,臣以为期期不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汪洋大海,不过不毛之地而已,我大明中央之国,如何要花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拓展汪洋。太祖高皇帝在时,就曾……”
“陛下……”
“陛下……”
就在所有人喋喋不休的时候,却有一人徐徐站了出来,慢条斯理地道:“陛下,臣也以为不可。”
众人看去,俱都沉默。
这是户部左侍郎,夏原吉。
现在的户部尚书郁新体弱多病,其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郁新活不了多久了。
而夏原吉这个户部左侍郎,才是户部如今真正的掌舵人,他很受朱棣的信任,而且对天下的钱粮情况了如指掌,再加上他在官场上的威望颇高,百官十分敬重他。
某种程度来说,夏原吉就代表了整个国库!
此时,他先朝朱棣行礼,才又道:“陛下可知当今天下的实情吗?”
朱棣凝视着夏原吉,这一次轮到朱棣沉默了。
夏原吉道:“陛下登基以来,先是浙西水患,至去岁,又是松江和苏州水患频繁。大明自去岁出海,却毫无收获,粮草储备已经用了十之八九,而且灾荒不断发生,内外俱疲,国库空空如也,赈济百姓都来不及,哪里还有钱粮供给下西洋的挥霍?”
朱棣终究还是忍不住,就道:“那么夏卿的本意是什么呢?”
夏原吉道:“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赈济饥民,减轻赋税、徭役,停建下西洋之宝船,停止向云南、交阯采办金银。与民休息,此为大德。”
朱棣听罢,冷冷道:“赈济饥民,可赈济的钱粮去了何处,饥民得到了缓解吗?减轻赋税和徭役,据朕所知,百姓并没有得到减免,反而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太祖高皇帝所定下的税赋,比之宋元,可谓是低的令人发指,可是夏卿家是了解民情的,朕来问你,如此低了税赋,百姓的负担可有减轻?现在又要减轻赋税、徭役,这减的赋税和徭役到哪里去了?”
夏原吉对这却是一时间无话可说,有一些情况,他还是知道的,可是站在他的立场,似乎也只有如此。
故而他道:“只是国库已无银了,若是陛下继续印制宝钞,这宝钞现在在民间,也已无人愿意接受,陛下有凌云之志,可臣……却只好进上忠言,百姓已经疲惫,税赋也已花费了七七八八,再无银子供应下西洋的所需了,恳请陛下明鉴。”
不装了,摊牌了,就是没钱了,你看着办吧。
朱棣勃然大怒,只是这满朝之中,似乎也都沉默,便是他的儿子朱高炽,竟也一声不吭,没有站出来为他说话。
……
此时,一辆辆的马车开始装车。
一车车的银子,在几经计算之后,总算是计算完毕了。
张安世几乎是叉着手,现如今可谓是踌躇满志,口里道:“都给我小心一点,都小心一点,还有,二弟、三弟,你们给我盯紧一点,可别让人偷了咱们的银子……”
邓健就站在张安世的一旁,他今日本是奉了太子妃张氏之命来看望承恩伯的,谁晓得被抓了壮丁。
此时,他忍不住道:“承恩伯,您这是……”
张安世这才将自己的视线从装银子的马车上头移到邓建的身上,道“银子放在这儿,我不放心,想了想,还是将宫中的分红,送到宫里去吧。”
邓健顿时瞠目结舌地道:“这……这……得有多少银子啊……”
第113章 赚翻了
张安世回头,微笑着看着邓健。
他喜欢邓健,因为邓健是个难得老实本分的太监。
张安世道:“说出来可能吓死你,反正……这都是这些日子卖书和买报所得,是天文数字,陛下得五成……”
邓健越发看得头晕目眩了,他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的钱。
因为箱子比较贵,其实也确实贵,所以张安世直接让人用竹篓子来装。
这一个竹篓子,只能装下三千两银子,明朝一斤十六两,便是接近两百斤的纹银。
而现在……单单送去宫中的竹篓子,就需五百个。
一辆马车,只能装载五个竹篓,也就是……张安世需要一百辆马车。
而且寻常的马车,还拉不动这样的重物,所选的马车,还是朱金亲自从各处车行里精挑细选来的。
邓健觉得匪夷所思。
越看越觉得恐惧,就在他眼睛都看直的功夫。
张安世拍拍他的肩,笑着道:“此次,你跟着我一道押运,到时候……到陛下的面前刷刷脸,陛下龙颜大悦,一看你,咦,咋每次有好事的时候都有你,少不得又对你印象大好几分了。”
“啊……”邓健一听,就来了精神,这倒是实话,做宦官的,最清楚隔三岔五能在皇帝面前刷刷脸,尤其是有喜事的时候出现在皇帝面前的好处了。
于是他感激地看着张安世,忙道:“多谢承恩伯。”
张安世随和地道:“不要这样的客气,我们是一家人啊,一家人不要说两家话。”
邓健又被感动了。
他在东宫当值,一直侍奉太子和太子妃,时而要来张家跑腿,说起来,他和张安世也可算是朝夕相处了,只是他终究只是个宦官,被张安世当做一家人,难免心里感动。
“是,是……”
“咋的,邓公公眼里进了沙子吗?”
邓健抹着眼睛,小鸡啄米地点头:“是啊,是啊,咋会进沙子呢,咱……咱……”
张安世微笑着道:“好啦,咱们准备出发。”
邓健于是振奋精神,心里已经开始想象,当着皇帝的面,跟着张安世汇报这些情况时,朱棣龙颜大悦的模样了。
承恩伯长大了啊,晓得疼人了。
遥想当初,承恩伯那没心没肺的时候,邓健感慨万千,咱没白疼他啊,他是有良心的人。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他只是告诉皇帝,沿途很困难,损耗很大,舰队花费也是巨大,随船的军户以及水手有大量的怨愤情绪,遭遇风暴之后,再伟大的舰队,在这暴风雨面前,也犹如飘零落叶。
苦难、风险、未知!
而若是要下西洋,就意味着……更多的苦难,更多的危险,还有那未知的未知!
朱棣不是赌徒,虽然在别人看来,他的人生就是一场场的豪赌。
他每一次做艰难决策的时候,却往往都在考虑最坏的情况。
而一旦他下定了决心,那么就再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了。
这一夜,徐皇后梦中惊醒,宛见在宫灯昏暗灯影之下,朱棣犹如疯子一般,在殿中焦躁地疾走。
她没有动,也没有说什么,此时若是醒来,势必引起朱棣的歉意,于是继续闭着眼假寐。
旭阳初升,天色微亮,朱棣便立马对外头值守的亦失哈道:“召百官!”
亦失哈领命而去。
琼楼玉宇之内,无数的偏殿和侧殿以及楼宇环绕之下的正殿之中。
百官齐至。
朱棣高高坐在御椅上,面容带着几分肃然,当着百官的面,朱棣沉声道:“来人,呈百官阅览。”
一声令下,一队已经早就准备好的宦官走了进来,拿着拟定的清单,随即分发给诸臣。
解缙先得一份,打开一看,虽然事情早就有所预料,但是解缙看过之后,还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这是下西洋所需的钱粮。
这一次规模更大,可以说,足足要比去倭国规模庞大了三倍。
如此庞大的船队,就宛如一支庞大的军队,解缙看过之后,就陷入了沉默。
其实百官都沉默了。
太子朱高炽侧坐在一旁,他欠着身,只看了清单,小心地折好,也什么都没有说。
朱棣见这满殿的沉默,倒是缓了半晌,才终于开口道:“诸卿以为如何?”
大殿之中,却只有朱棣的回音。
百官哑口。
朱棣眉头一挑,再次厉声喝问:“如何?”
“……”
某种程度来说,在百官的心目中,陛下这还不如建文皇帝呢。
建文皇帝干了几年,也只干一件削藩,虽然这事也干砸了。
但是人家不瞎折腾啊。
这清单之中所需的钱粮花费,可以说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至少折银三百万两。
两万人力,囊括了士兵、医生、厨师、后勤、记录官、水手、通译,除此之外,还需采买大量的瓷器、丝绸制品、茶叶、印刷纸张,以及大量的武器。
近千艘舰船,如此庞大的规模,实在难以想象。
何况,大明已富有四海,为何要浪费民力和财力,去开拓四海?这简直就是笑话,富人会去惦记着乞丐的一点吃食吗?
有这么多的钱粮,不如改进民生,多给几个省的免赋!
百姓们已经很艰苦了,前些日子,在上元县,陛下还杀了良民黄仁义呢。
此时,朱棣却是先看向了朱高炽,道:“太子,你来说。”
“儿臣……”朱高炽脸憋得通红,他跪下道:“儿臣觉得,是不是有些过了,何不如缩小一些规模,先行探路。”
朱棣道:“朕也曾这样想,可是从郑和去岁往倭国那儿得知,如今四海之中,海盗四起,规模较大的海盗,竟有两千人之众,所过诸国,也不乏狼子野心之辈,倘若不是如此规模,一旦遭遇袭击,亦或遭劫,大明当如何处置?”
朱高炽听罢,便道:“父皇深谋远虑,儿臣……儿臣没有预料,实在万死。”
朱棣目光一转,却是又看向了下头的百官,道:“你们也都说一说,朕是很宽仁的,有什么话,但说无妨,绝不加罪。”
百官们似乎就在等这一句话呢,他朱棣不说还好,一说,就顿时满殿哗然起来了。
“陛下,不可啊,百姓苦困,岂可坐视百姓苦不堪言,而行此好大喜功之事?”
朱棣立即就后悔方才的话了,入你娘,你骂朕好大喜功?
此时,又一个道:“陛下,臣以为期期不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汪洋大海,不过不毛之地而已,我大明中央之国,如何要花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拓展汪洋。太祖高皇帝在时,就曾……”
“陛下……”
“陛下……”
就在所有人喋喋不休的时候,却有一人徐徐站了出来,慢条斯理地道:“陛下,臣也以为不可。”
众人看去,俱都沉默。
这是户部左侍郎,夏原吉。
现在的户部尚书郁新体弱多病,其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郁新活不了多久了。
而夏原吉这个户部左侍郎,才是户部如今真正的掌舵人,他很受朱棣的信任,而且对天下的钱粮情况了如指掌,再加上他在官场上的威望颇高,百官十分敬重他。
某种程度来说,夏原吉就代表了整个国库!
此时,他先朝朱棣行礼,才又道:“陛下可知当今天下的实情吗?”
朱棣凝视着夏原吉,这一次轮到朱棣沉默了。
夏原吉道:“陛下登基以来,先是浙西水患,至去岁,又是松江和苏州水患频繁。大明自去岁出海,却毫无收获,粮草储备已经用了十之八九,而且灾荒不断发生,内外俱疲,国库空空如也,赈济百姓都来不及,哪里还有钱粮供给下西洋的挥霍?”
朱棣终究还是忍不住,就道:“那么夏卿的本意是什么呢?”
夏原吉道:“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赈济饥民,减轻赋税、徭役,停建下西洋之宝船,停止向云南、交阯采办金银。与民休息,此为大德。”
朱棣听罢,冷冷道:“赈济饥民,可赈济的钱粮去了何处,饥民得到了缓解吗?减轻赋税和徭役,据朕所知,百姓并没有得到减免,反而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太祖高皇帝所定下的税赋,比之宋元,可谓是低的令人发指,可是夏卿家是了解民情的,朕来问你,如此低了税赋,百姓的负担可有减轻?现在又要减轻赋税、徭役,这减的赋税和徭役到哪里去了?”
夏原吉对这却是一时间无话可说,有一些情况,他还是知道的,可是站在他的立场,似乎也只有如此。
故而他道:“只是国库已无银了,若是陛下继续印制宝钞,这宝钞现在在民间,也已无人愿意接受,陛下有凌云之志,可臣……却只好进上忠言,百姓已经疲惫,税赋也已花费了七七八八,再无银子供应下西洋的所需了,恳请陛下明鉴。”
不装了,摊牌了,就是没钱了,你看着办吧。
朱棣勃然大怒,只是这满朝之中,似乎也都沉默,便是他的儿子朱高炽,竟也一声不吭,没有站出来为他说话。
……
此时,一辆辆的马车开始装车。
一车车的银子,在几经计算之后,总算是计算完毕了。
张安世几乎是叉着手,现如今可谓是踌躇满志,口里道:“都给我小心一点,都小心一点,还有,二弟、三弟,你们给我盯紧一点,可别让人偷了咱们的银子……”
邓健就站在张安世的一旁,他今日本是奉了太子妃张氏之命来看望承恩伯的,谁晓得被抓了壮丁。
此时,他忍不住道:“承恩伯,您这是……”
张安世这才将自己的视线从装银子的马车上头移到邓建的身上,道“银子放在这儿,我不放心,想了想,还是将宫中的分红,送到宫里去吧。”
邓健顿时瞠目结舌地道:“这……这……得有多少银子啊……”
第113章 赚翻了
张安世回头,微笑着看着邓健。
他喜欢邓健,因为邓健是个难得老实本分的太监。
张安世道:“说出来可能吓死你,反正……这都是这些日子卖书和买报所得,是天文数字,陛下得五成……”
邓健越发看得头晕目眩了,他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的钱。
因为箱子比较贵,其实也确实贵,所以张安世直接让人用竹篓子来装。
这一个竹篓子,只能装下三千两银子,明朝一斤十六两,便是接近两百斤的纹银。
而现在……单单送去宫中的竹篓子,就需五百个。
一辆马车,只能装载五个竹篓,也就是……张安世需要一百辆马车。
而且寻常的马车,还拉不动这样的重物,所选的马车,还是朱金亲自从各处车行里精挑细选来的。
邓健觉得匪夷所思。
越看越觉得恐惧,就在他眼睛都看直的功夫。
张安世拍拍他的肩,笑着道:“此次,你跟着我一道押运,到时候……到陛下的面前刷刷脸,陛下龙颜大悦,一看你,咦,咋每次有好事的时候都有你,少不得又对你印象大好几分了。”
“啊……”邓健一听,就来了精神,这倒是实话,做宦官的,最清楚隔三岔五能在皇帝面前刷刷脸,尤其是有喜事的时候出现在皇帝面前的好处了。
于是他感激地看着张安世,忙道:“多谢承恩伯。”
张安世随和地道:“不要这样的客气,我们是一家人啊,一家人不要说两家话。”
邓健又被感动了。
他在东宫当值,一直侍奉太子和太子妃,时而要来张家跑腿,说起来,他和张安世也可算是朝夕相处了,只是他终究只是个宦官,被张安世当做一家人,难免心里感动。
“是,是……”
“咋的,邓公公眼里进了沙子吗?”
邓健抹着眼睛,小鸡啄米地点头:“是啊,是啊,咋会进沙子呢,咱……咱……”
张安世微笑着道:“好啦,咱们准备出发。”
邓健于是振奋精神,心里已经开始想象,当着皇帝的面,跟着张安世汇报这些情况时,朱棣龙颜大悦的模样了。
承恩伯长大了啊,晓得疼人了。
遥想当初,承恩伯那没心没肺的时候,邓健感慨万千,咱没白疼他啊,他是有良心的人。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