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节风暴作战(2)
越来越多的东北军飞机出现在了新西伯利亚战场的上空,从东路、北路、南路集团军群抽调过来的十多个航空联队迅速增长着东北军在这里的空中优势并压制住了苏军航空兵,大批的“鸬鹚”运输机终日不断地遮天蔽日呼啸着,向坚守在卡缅卡的东北军第33军空投下了成千上万箱的物资。苏军第六十九集团军的猛烈攻击已经切断了部分卡缅卡通往后方的陆地通道,但东北军的空中优势很快弥补陆路运输线的损失和不足。
7月27日晚上,苏军方面军总司令员乌博列维奇上将再次和斯大林进行了通话。电话中,乌博列维奇向斯大林阐述了他对“红色风暴”作战的担忧:
“…斯大林同志,到目前为止,战事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敌军第33军正在遭到我军第五装甲集团军和第七十集团军的猛烈打击,但是其协同侧翼掩护和后方固防的第25军的两个师和一个甲等旅却接连主动放弃阵地并移兵北上与第33军汇合。对于敌军这种‘自投罗网’的行径,我十分疑惑。如果这样,那么进入我们包围圈的东北军将由原先的一个军的四万人扩大为两个军的八万多人,我对我军能否成功歼灭东北军的两个整编军感到担忧。”
斯大林思索了一下后道:“按照常理,敌军前沿部队遭到我军猛烈打击并且有陷入重围的危险时,后续侧翼部队应该协助其迅速撤退,是吧?但是东北军却一反常态不退反进,如果这样,那东北军第25军的后方岂不是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真空地带?”
“是的,整整二十公里的空隙地带。东北军第33军已经与我军胶着在一起,很难后撤,其第25军的前移使得第六十九集团军截断东北军后路的进展十分顺利,出乎意料地顺利。正因为过于顺利,我才表示担心。”
斯大林沉吟了一小会后,缓缓地道:“乌博列维奇同志,你和前线红军指战员有没有信心全歼东北军的这两个军?”
“斯大林同志,我们当然想消灭越多的东北军越好。可是,请恕我实话实说,东北军顽强的战斗力让我感觉达到这个目的很有难度,陷入包围的东北军仍然可以通过空运获得弹药补给,他们兵员充足、士气高昂。如果我们要歼灭这两个军的东北军,那我们就不得不要将更多的部队投入围歼战了,这会让包围圈外的东北军乘虚而入的。况且,消灭两个军的东北军我们起码要付出一个集团军的兵力损失代价。”
斯大林的口吻霍然严厉起来:“乌博列维奇同志,我们现在真的太需要一场胜利了!而且,尽最大限度地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也十分有利于我军的持久战,不是吗?按照目前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我们的部队依托着鄂毕河构建着包围圈,除非东北军的装甲部队能大规模地从城市的中间横渡鄂毕河,不然是不会威胁到我军的侧翼的,但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轰炸机和强击机能确保东北军的坦克部队无法在河上修建浮桥并过河。乌博列维奇同志,我希望你和同志们再接再厉,创造一个奇迹。抡起铁拳,砸碎这些东北军!”
“是,斯大林同志。”乌博列维奇上将神色堪然地应道,然后又请示道,“另外,东北军的高层指挥官也已经逐步察觉了我方的目的,其陷于城区的部队正在撤离,准备援助其被困部队。我们…”
“立刻重新占领东北军撤出的每一片地区!”斯大林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厉声道,“既然东北军撤出了城市,那我们就应该立刻填补过去!东北军在巷战中已经损失了将近十万的兵力,那我们可以用巷战继续让他们损失更多的士兵!我已经说过,东北军每退出一个地方,苏联红军就要立刻填补上去并构筑防御阵地!一步也不许退地守在那里!歼灭东北军,光复失地!”
“是,斯大林同志。”乌博列维奇上将略无奈不安地挂上了电话。
苏军指挥高层在惊疑不定的气氛中进行着“红色风暴”作战,而东北军的指挥部内则充满了越来越浓厚的胸有成竹的必胜气氛。苏上将凝望着地图上一个个移动着的粗大红蓝色箭头,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意:“苏联人终于还是忍不住这两块肥肉的诱惑,慢慢地上钩了。”
“可惜,第33军和第25军并不是两块肥肉,而是两块硬骨头。”龙中将笑道,“相反,苏军的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才是我们眼中的一块大肥肉。攻城而不战于城,中国的兵法是这些老毛子理解不了的。”
“我们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苏上将忍不住嗟叹道,“现在必须要抓紧每一分钟了。”
随着战事的顺利进行,苏军基层指挥官和中上层将领都开始从原先那压抑的心情中转而欢欣鼓舞起来,尽管无时无刻不不断遭到东北军直升机群和火箭攻击机群的迎头打击,但北部第五装甲集团军八百多辆坦克以及第七十集团军、第六十八集团军的十万多苏军正在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势如破竹地攻击着已经陷入弧形包围圈内的东北军第33军,而第六十九集团军也正在积极地截断东北军第25军的后路,似乎整整两个军的东北军都已经成为了苏军的囊中之物,但是退而不败的东北军仍然不断地给苏军以沉重打击。
第25军第286机械化步兵师接到军部的命令,负责给全军断后。面对滚滚而来的苏军第六十九集团军的数个师,由于任务并不紧迫,因此师长刘琼上校没有命令部队就地挖掘战壕构筑工事与苏军进行老套路的阵地坚守战,而是不慌不忙地带着全师官兵乘坐着步兵战车、装甲车和汽车,与苏军打起了他独创的“机械化游击战”。汽油和车辆都充足的东北军官兵们以团、营为单位,将迫击炮和重机枪都架上汽车,互相在师部电台的统一指挥下用四个轮子在用两条腿行军的苏军不同师属步兵部队的夹缝间灵活地声东击西,不断地吃掉苏军一股又一股的营、连级分散落单部队,然后不打扫战场直接乘坐汽车一溜烟地迅速撤退;当遇到大股苏军时,第286师也不硬碰硬,而是直接召唤后方的空军轰炸机,用航空炸弹将苏军炸得血肉横飞。刘上校这种“打了就跑”近乎无赖的狡猾战术充分地发挥了东北军机械化部队的机动优势,且效果非常明显,积少成多地杀伤了大量苏军并极大地使苏军士气遭到了挫损,还使得苏军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片混乱中,气得苏军指挥官咬牙切齿但只能干瞪眼。在撤退的过程中,第286师的官兵们还埋设了大量的地雷阻击追赶而来的苏军,炸得苏军人仰马翻、死伤累累,苏军第343步兵师师长乌先科少将也误入雷区而触雷身亡。
与此同时,与苏军在城内进行拉锯战第1军的第299步兵师、第50装甲旅、第115重装甲师以及整个第五装甲军开始逐步脱离巷战北移斜插向沃斯霍德的南部,扑向苏军第六十九集团军的后背,成为了针对苏军的双重大包围的右部弧形。
而另外左部的包围圈弧形则由正在鄂毕河西岸的第十集团军和第15装甲军完成。
29日,鄂毕河东岸苏军的包围圈已经基本完成,拥有三个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团军的苏军开始从四面八方猛烈攻杀卡缅卡的第33军和第25军,陷入重围的东北军官兵在空军的驰援下猛烈反击。波浪滔滔的鄂毕河上,第十集团军和第15装甲军的工兵部队则开始全力构筑浮桥,以便让第15装甲军和第10机械化军渡河冲击苏军第六十八集团军的侧翼。但构筑起来的浮桥却连连被苏军的“伊尔-2”强击机炸毁,使得第10军和第15装甲军的行动大大陷入迟缓。30日深夜,工兵们趁着夜幕重新再修筑了三条浮桥,天亮后,第15军的第251机械化步兵师刚刚渡过一个团,苏军机群和后方炮火便雨点般蜂拥而至,尽管渡口边的防空部队和空军“猎隼”战斗机全力阻杀敌机,但三座浮桥还是连连被苏军摧毁,大量的官兵和重装备随着浮桥一起沉入河底,勉强渡过河的第251师的一个团立刻遭到苏军第六十八集团军两个师的合围绞杀,师长王庆飞上校率部与敌浴血奋战,在第五十装甲旅的策应下全团最终只有不到一个营撤到了城南东北军的占领区内,王师长在撤退过程中被流弹击中,壮烈殉国,赶过来的第五十旅旅长陈海万上校率领一支突击队拼死抢走了王师长的遗体。
鄂毕河西岸,第二梯队的东北军官兵们眼睁睁看着友军在对岸孤军奋战而束手无策,只能拼命以炮火轰击围聚而来的苏军。
“朱可夫确实想得非常周全,苏军已经把河上的桥梁都给炸毁了。”傍晚第十集团军的会议上,熊少将在沉痛的气氛中愤恨地道,“苏军针对第25军和第33军的包围圈依托着鄂毕河而构,我们要想完成对苏军的反包围,就必须要渡河,而苏军已经把强击机群和炮火重点设定在了这片河域,我们只要一建浮桥就会遭到攻击。而我们现在城内的兵力也严重不足,各部都已经抽调而出,无法在对岸有力地策援我们。没有绝对的制空权,真是痛苦!”
第10军军长方经纬少将道:“那我们能否在第20军和第30军的掩护断后下后退至下游的列维耶切梅地区再行渡河?那里处于我军的控制范围内,而且远离苏军的炮火射程。”
集团军司令霍中将摇头否定道:“我们的目的就是插入苏军第六十八集团军的后背,如果我们从河流下游渡河,那我们只能融入何上将的第一集团军,无法实现对苏军的全面包围。届时,苏军见势不妙便可以安安然然地放弃对第25军和第33军的包围退至北部城区。整个‘黄色风暴’计划也就失败了。况且,如果从列维耶切梅地区渡河在迂回北上,那我们就等于绕了一个来回一百多公里的大弯子,时间上是得不偿失的。这条河,我们非渡不可。”
军官们都开始焦躁起来。部队必须要大规模地渡河,才能发挥出其不意的猛击效果,但是在目前苏军掌控部分制空权的情况下,一旦浮桥被苏军发现,那过河部队就要遭到苏军半渡而击,即使能渡河那损失自然也非常大。
呛人的烟雾开始在会议室内缭绕起来。半晌后,“钧座、军长,我有一个办法,不知可行不可行。”第104重装甲师师长刘宇飞上校突然开口道。
“赶紧说。”军官们纷纷把期盼的目光投向刘上校。
“如果我们在白天修建浮桥,那立刻会遭到苏军的打击;如果我们在夜里修建浮桥,白天部队过河时也会遭到打击;如果我们在夜里一边建浮桥一边让部队过河,那只能过去两三个师,很难挡住苏军的反击。”刘上校目光炯炯道,“而我的设想是,修建水下桥。”
“水下桥?”军官们纷纷灵光一闪。
“是!”刘上校娓娓叙述道,“浮桥需要大量的船只排列在河面上,目标过大,自然会吸引苏军的注意,但水下桥不同。我们可以在河里打木桩,在距离水面三十厘米的地方铺上木板,这就成了水下桥。反正这里原始森林密集,不缺乏大型木料,而且木桩之间可以用铁链进行固定和互相支撑。在水面的反光下,苏军的飞机在白天肯定看不到这些桥面隐藏在水下的桥梁。工兵部队趁着夜幕在没有苏军强击机群和炮火的威胁下全力修建水下桥,建的越多越好,反正白天苏军也发现不了,第二天晚上我们部队争取一口气全部过河,悄悄地杀到苏军的背后!”
霍中将、方少将等人都目光一闪,“好主意!”
“另外,可以让正在城内与苏军进行拉锯战的第五十装甲旅、第十八空降旅、第二十九空降旅等部队策应一下,帮我们守护水下桥的河对面那片城区。以免被陆地上的苏军发现。”
熊少将点点头赞成道,“很好的办法。不过,这样的话也有缺陷。水下桥的负重肯定会大大地低于浮桥,顶多只能让三十五吨的‘2号’坦克过河,而很难让五十五吨的‘东北虎’主战坦克过河了。没有主战坦克,‘2号’坦克勉强可以和t-34、‘谢尔曼’对抗,但过河部队届时估计很难挡得住进行突围的苏军‘斯大林’重型坦克。”
“反正我们也已经没有其他办法。那只能以召唤武装直升机群来弥补我们没有重型坦克了的劣势了。”霍中将也表示赞许,“事不宜迟,立刻命令工兵部队构筑水下桥!另外,联系第五十装甲旅的陈旅长。”
后方东北军重炮团和苏军炮兵部队的对轰炮击再次不分昼夜地掀起了一阵阵波澜壮阔的狂飙,无数的炮位近乎疯狂地不停倾泻着各种口径的炮弹,“天火”火箭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猛烈暴射出的一排排猩红色的火箭弹弹道将惨淡的天空和昏沉的夜幕映得通红,南北两边的天幕齐齐犹如火烧云般,铺天盖地的无数道弹幕宛如赤红色的瀑布。构成了一幕令人叹为观止的壮观景象,“战争之神”的巨大威力在同样极其重视火炮应用的东北军和苏军的交锋中尽显得淋漓尽致。
新西伯利亚持续一个半月的巷战在东北军的主动退却中慢慢退出了较量的舞台,成为了双方狙击手的对决战场,而大规模的战役取而代之的是双方空前的大炮战和大包围战。在沃斯霍德南部,东北军的第1军和第五装甲军的四个重装甲师共同汇成了一股钢流,犹如一把巨大锋利的镰刀斜劈向苏军第六十九集团军的后背。杀声震天的卡缅卡地区内,陷入苏军包围的东北军第25军和第33军官兵们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使得苏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空中布满了高射炮弹和飞机爆炸开的朵朵烟云,成百架的双方战斗机上下翻飞、激烈地格斗缠杀,东北军运输机群空投下的物资伞花仙女散花般漫天飞舞,五颜六色的木箱扔了一地,补给困难的苏军也拼命抢夺东北军的空投物资,双方不断地为了展开激战;低空中,东北军的直升机群犹如一片片移动的机械金属云层,不停地向苏军倾泻炙热的火箭弹;地面上,大片大片的“斯大林”重型坦克、t-34中型坦克、“谢尔曼”中型坦克与“东北虎”主战坦克、“2号”中型坦克惊心动魄地撞击在一起,穿甲弹和破甲弹呼啸横飞。一片片迷彩色洪流和灰黄色洪流猛地冲撞开了四散蔓延的鲜血。
尽管苏军在人数上占优势并且在包围着和进攻着东北军,但恶劣的现实还是迫使大批的苏军在饥寒交迫中向东北军投降。根据文少将和寿少将提出的“展开攻心战”的意见,东北军的轰炸机不但往苏军的头上扔炸弹,还扔下了数以吨计的传单,上面详细地罗列了投降苏军可以用武器换食物的参照表。按照东北军制定的价格单,一支“莫辛纳甘”步枪可以从东北军这边换三整条面包,一支“波波沙”冲锋枪可以换五整条面包,而一挺dp轻机枪或一门pm-38式50毫米轻型迫击炮不但可以和东北军换十整条面包,还可以获得一包“工农”香烟和一块500克重的腊肉。
东北军“武器换食物”的宣传战术让大批终日以难以下咽的黑面包和糙糠为生的苏军士兵在饥肠辘辘中铤而走险地携带武器跑到东北军这边,极大地瓦解了苏军的斗志和士气。第33军的第290步兵师师长余国伟上校还命令官兵们在阵地前大肆烹煮肉汤、烧烤野味,用肉食的香气诱使对面的苏军跑到这边来投降。短短一个晚上的时间,就有超过两个连的苏军跑到第290师这边投降,蓬头垢面的苏军士兵跑过来后直接把枪一扔,然后抓起面包和肉块狼吞虎咽。
“苏联红军的士兵们,不要再被布尔什维克欺骗了!共产主义能当饭吃吗?那只是蛊惑骗人的东西而已!莫斯科政府让你们吃不饱穿不暖,并且来送死。你们为什么要为了一个虚假的谎言卖命送死呢?干掉你们身边妖言惑众对你们洗脑的政委和军官!打死这些布尔什维克的走狗!来我们这边吧!我们这里有面包和烤肉!”东北军各个阵地上的高音喇叭不断地用俄语大肆鼓噪着。
“红军战士们!同志们!不要被敌人给欺骗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金钱和食物收买不了的!我们绝不能为了物质享受而失去尊严和背叛祖国!”苏军那边也在拼命宣传着。
东北军由于掌握着大部分的制空权并拥有大量的运输机和运输直升机,因此财大气粗、衣食无忧,这和缺医少药、物资匮乏的苏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遏制己方士兵携带武器逃跑投敌的趋势,乌博列维奇上将、朱可夫上将、科涅夫中将等苏军高级将领纷纷以身作则,同甘共苦地吃普通士兵的食物以表示鼓舞士气,并成立督战队严厉逮捕试图逃跑的士兵。
“敌人十分狡猾,他们死死抓住了我们目前在物质供应困难上的弱点而展开着心理战。”乌博列维奇上将不无担忧地道,“必须要加快进攻力度!不然…士兵们会被瓦解掉的!”
更加激烈的战斗随即围绕着包围圈遍地开花地打起来。在31日的战斗中,苏军第五装甲集团军第23坦克军集结了一百五十多辆坦克的强大装甲力量猛烈冲击第25军和第33军的中间地段,试图将两部撕裂开来。第25军第322步兵师和第33军第327步兵师在武装直升机的驰援下全力抵抗,两部都伤亡巨大,第322师师长李修家上校在激战中被苏军狙击手打中头部而殉国,第327师师长杨荣先上校毅然接过指挥权指挥着两个师全力反击,官兵们像钢钉般死死捍卫着阵地,直杀得苏军盈尸遍野,使得苏军“将东北军分割开来各个击破”的计划破产。
8月1日凌晨四点,天还没有亮时,一架苏军的“米格-3”式战斗机飞过鄂毕河中央河段的时候无意扔下了一串照明弹,下方河面上被照亮的情景让这个苏军飞行员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空空如也根本没有浮桥的鄂毕河上,一列列密密麻麻的东北军坦克和士兵正蜿蜒蠕动着,犹如施展着武侠小说中“水上漂”功夫踏着水面般正在川流不息源源不断地过河。
苏军的后方炮火很快呼啸而来,炸得水面上腾起了一片片浪花水柱,但已经无济于事。至天亮时分,东北军第10机械军和第15装甲军的七万多人马和四百五十多辆坦克、装甲车已经基本一夜之间通过秘密搭建在水下的二十多条水下桥渡过了鄂毕河。官兵们在水下桥上踏着齐膝盖深的冰冷河水,势不可挡地冲上岸,在友军第五十旅的协助下猛打猛冲地杀向苏军第六十八集团军的后背。此时,合围圈的另外一把锋利的镰刀也挥舞向了苏军,两把镰刀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叉形攻势,绞在苏军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和第六十八、第六十九、第七十集团军的脖子上。
8月2日下午,第15装甲军和第10机械化军沿着河岸迅猛北上,一口气向前推进了20多公里,深深地斜插进了苏军的左翼内侧,与另一路的第1军和第5装甲军遥相呼应。双方的“风暴”激战开始不断扩大,但主动权已经到了东北军的手里。包围苏军和被苏军包围的东北军里应外合,挤压着腹背受敌的苏军。4日,苏上将命令包围圈内的第25军和第33军主动对苏军发动迎击。“苏联人的末日到了!”东北军上下都充满了信心。
峰回路转的战局震动了苏军高层,朱可夫上将大为惊讶,他问道:“东北军是如何做到整整两个军悄无声息过河的?”
总参谋长科兹诺夫中将回答道:“东北军的工兵部队在夜里修建了大批的水下木桥,躲过了我们飞机在白天的侦察,然后其机械化部队在第二天夜里全部过了河。”
乌博列维奇上将现在略有点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包围东北军第25军、第33军的四个集团军东、南、西三个方向都出现了大量的东北军,只有北部还有一个四十多公里的缺口,而对被围东北军的打击战果也十分不理想。“同志们,”乌博列维奇上将神色焦迫地道,“东北军第10军和第15装甲军的成功渡河使得我们右翼已经丢失,其与左翼的第1军和第5装甲军对我们形成了钳形攻势。我军现在面临着很大的危险,已经无法按照原计划慢慢消化东北军的第25军和第33军。包围圈里的东北军和包围圈外的东北军正在试图反包围我们。我们现在只有两个办法,一、及时命令进攻卡缅卡的部队向北撤离,让东北军的合围扑个空;二、继续投入兵力,加强对被围东北军的攻击,并确保左翼东北军和右翼东北军无法在卡缅卡北部会师。否则,那将是我军的一场大灾难。”
“第九集团军和第十七集团军正在重新控制对城区的占领,哈杰耶夫同志和马林诺夫斯基同志正分别指挥着第六十六集团军和第十八集团军与敌军第十集团军僵持对峙在西区;第四十五集团军为第六十六、第十八集团军提供侧翼掩护,我们目前能动用的只有第四十六、第四十七集团军,但两部都伤亡很大,重武器和弹药十分不足。”总政委科涅夫中将补充道。
乌博列维奇上将犹豫起来,卡缅卡就像一锅正在沸腾的开水,他不知道该不该将手中最后的两瓢冷水投进去,万一没有止住火势,反而也一道被蒸干了,那这场会战就败定了。
“我们如果就这样空手退却,是无法向斯大林同志交代的…”第十八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勃列日涅夫低声地道。这话顿时让现在众人心头一冷,是的,要是轰轰烈烈的“红色风暴”作战就这么虎头蛇尾地草草收场,对此抱以极大希望的斯大林会是什么反响?谁都不敢想。
思前想后,乌博列维奇上将最终下了一个折中的命令,第四十六集团军和第四十七集团军开赴至卡缅卡北部的伊尼亚沃斯托奇纳亚地区,以确保东北军的左翼部队和右翼部队无法对进行包围的苏军的合围,并吸引东北军注意牵制部分兵力,以减轻合围苏军部队的压力。“全力绞杀包围圈内的东北军要比反击试图包围你们的东北军更加重要。”这是乌博列维奇上将给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员普希金中将的吩咐。
大包围圈外的东北军最精锐的第五装甲集团军和第1、第10机械化步兵军犹如三把钢刀猛地刺向苏军,而这种压力很快被苏军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传递到了东北军第25军和第33军的肩膀上,在苏军几百辆坦克的冲击和上百架飞机的轰炸以及上百门大炮的不断轰击下,两部官兵伤亡很大,阵地也被压缩到了前后左右不到六十公里的地方内,朱可夫上将同时还抽调了一支工兵部队截断了卡缅卡上游的河流溪水,使得东北军陷入缺水之中。5日傍晚,普希金中将派出军使向被围东北军发出了劝降通牒。其实普希金中将自己也不相信东北军会投降,但正如俄罗斯的那句谚语,“问问并不吃亏”,也许这能收到奇效尽快地解决战事。通牒内容如下——
被围困在卡缅卡地区的中国东北军第33军军长寿少将、第25军军长文少将,你们已经被苏联红军围困得水泄不通,不要幻想你们的友军会来援助你们,我们会在他们包围我们之前将你们彻底消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希望你们接受下列投降条件:
1、以你们和你们军部为首的所有被困东北军停止抵抗;
2、你们要有组织地将全体部队、全部武器、所存的军械物资、弹药辎重完好无损地交给我们。
我们保证将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投降的贵军军官和士兵,所有的官兵保留军服、私人财产、勋章、个人物品等,并得到正常的饭食供应,所有的伤员将得到治疗。…
倘若你们拒不投降,苏联红军将被迫全歼你们,一切后果由你们自己承担,特此警告。
苏联红军新西伯利亚方面军副总司令员朱可夫上将
苏联红军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总司令员普希金中将
通牒在傍晚5点半时由第23坦克军第4坦克师的一名会汉语的中校和两名士兵送交到了东北军那边,东北军第25军和第33军在半个小时后便迅速地回复了苏军的劝降通牒。苏军的通牒洋洋洒洒几百字,语言也说得十分文明;而文少将和寿少将的回复只有两个字,并且很粗俗——“狗屁”。
可以想象朱可夫上将和普希金中将看到这么言简意赅的回复时脸上的表情。连天的炮火间,恼羞成怒的苏军再次孤注一掷地猛扑上来,而严阵以待的东北军则全力还击,天昏地暗的战争熔炉再次沸腾起来。
8月7日,以第101重装甲师为核心突击力量的东北军第5装甲军经过苦战,成功地击溃了苏军第四十七集团军的防御,重创其两个步兵师,将合围圈北部苏军四十公里的逃生缺口压缩了将近一半。而在同一天,更好的消息传了来,第一批新式坦克和第一批北路集团军群的援军终于在西路集团军群几十万官兵望眼欲穿的期待中慢慢抵达了新西伯利亚以南三十公里的贝尔德。顷刻间,各路部队都士气大振。
飘扬着战斧军旗的贝尔德火车站上,在车站东北军士兵们雷动般的欢呼声中,一辆辆浑身黑白斑斓纹路交错的“雪虎”主战坦克(即“东北虎-2”主战坦克)、“雪豹”88毫米坦克歼击车(自行反坦克炮)、德式“突击虎”380毫米自行突击臼炮、新式“雪狼”防空装甲车、新式“雪狐”半履带式弹药运输车以及老式的“野牛”100毫米自行突击炮源源不断地从军列上卸载下来准备开赴战场,现场的东北军装甲部队军官们个个喜上眉梢。为了适应苏联战争的地理环境,新生产的东北军战车不再喷涂以前的墨绿色伪装迷彩油漆,而是喷涂由白色纹路、灰色纹路、黑色纹路交错的雪地伪装迷彩。
同新式坦克一起抵陆续达战场的还有北路集团军群第35军的第260机械化步兵师(师长张嘉睿上校)、第263机械化步兵师(师长吴俊垒上校)等部队,由于军长舒少将还滞留在迪化,因此第八集团军总参谋长卞小进上校暂时接替指挥权。
当天下午三时,卞总参谋长从托木斯克机场改乘一架“夜鹰”运输直升机飞赴贝尔德,前往新建的第35军前线指挥部,卞上校描述道:
“我先从蒙古乌兰巴托乘坐一架‘鸬鹚’运输机到了托木斯克,再乘着一架直升机飞往贝尔德,全程时间长得令人难以接受。先穿过了茫茫蒙古大草原,再越过西伯利亚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和崇山峻岭,我这才到达了前线。这里距离东北本土将近3000公里,距离最近的西疆自治区也有1000多公里,我对我们的军队在如此遥远的地方进行这样一场战争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
直升机盘旋在贝尔德火车站上空的时候,下面的场景让我吃了一惊又十分激动。整个村镇的地面都已经被我们新式的‘雪虎’坦克、‘雪豹’坦克歼击车、‘突击虎’自行突击臼炮的雪地迷彩色给覆盖了,大约超过五百辆的新式坦克即将投入了战役,如此强大的力量势必能给苏军一连串的重创。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川流不息的军列不但给前线部队送来了新式武器,还特地从东北本土运送来了一百多吨东北特产——乌拉草,分发给前线东北军士兵们。乌拉草曾经和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是生长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蒙古东部地区的特产。将乌拉草垫在军靴里面可以保暖吸汗,有效地防止东北军士兵们在寒冷泥泞的战壕中冻伤足部或者得上脚气病、战壕足等疾病。
在贝尔德的镇东和镇西平原上,卞上校分别看到了东北军炮兵部队总司令吴克仁中将和副总司令邹作华中将,而在他们的面前,都气势恢宏地横卧着一座高耸入云般的超级战争机器。这让卞上校、张上校、吴上校等一干第一次见到这个巨大得骇人的超级武器的将领们、官兵们都目瞪口呆地倒吸了一口冷气。
“各位,这就是我们东北产的德式‘多拉’超级巨炮!”吴中将眉飞色舞地介绍道。
瞠目结舌的官兵们屏住呼吸,用畏惧的目光仰视着这两座庞大得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但又近乎骇人听闻的超级巨炮,如果说“雪虎”主战坦克是一头头雪地猛虎,那这两座“多拉”超级巨炮简直就是一头白垩纪的霸王龙。大片88毫米高射炮、40毫米双联高射炮、12.7毫米四联高射机枪在它的身边围绕成了一片防空炮火的树林,低空中还不断有武装直升机在巡视警戒着,而地面上则特地调拨来了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和一个装甲营以及大量的宪兵、军犬护卫着。上千名炮兵、工兵和几十辆起吊车、起重机像一群群渺小的蝼蚁般不断地将巨炮的各种零件起吊安装上去。由于“多拉”巨炮过于沉重,所以不得不全部拆卸成零件用专列运输到前线。整个大炮由德国克虏伯军火公司设计,巨炮口径800毫米,全重1350吨,全长42.9米,高12米,犹如一座巨大的钢铁城堡。炮弹的尺寸数据也是耸人听闻的,每颗穿甲炮弹重达7.1吨,每颗高爆炮弹的重量为4.8吨,相当于一辆轻型坦克的重量了。每门“多拉”巨炮都受到战斗机、直升机、地面部队的严密保护,毕竟再厉害的巨炮也必须在拥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作用(“多拉”巨炮不属于铁道炮,属于臼炮。世界上第一门臼炮在1377年由中国军队的工匠制造出来的,口径210毫米)。
“吴将军,贝尔德距离新西伯利亚城区足足有三十公里,巨炮能打到那里吗?”卞上校问道。
“‘多拉’巨炮的射程为28至47公里,整个新西伯利亚城区都在炮弹的轰射打击范围内!过不了几天,城内的苏军就会尝到我们巨炮的滋味了!”吴中将信心十足地道。
由于“多拉”超级臼炮的体积过于庞大,因此制造成本极大,所需的优等钢材和金属的数量更加是巨大得惊人,而且制造过程也相当繁琐,所以尽管此时东北的重工业和军工业都极其发达,但暂时也只制造了两门,将新西伯利亚从地球上彻底抹掉不但靠这两门“多拉”巨炮,更多的还是靠东北军常规的重炮群和另外制造出的十六门德式“卡尔”超级自行臼炮。这种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卡尔”超级自行臼炮体型大约有两辆“东北虎”主战坦克大,大炮全重124吨,口径达到600毫米,使用重磅炮弹时的射程为6650米。很快,在地面装甲部队、直升机以及空军战斗机的护卫下,东北军新编的八个“卡尔”重炮连开始缓缓向城区推进(东北军每个“卡尔”重炮连包括两门“卡尔”超级臼炮和四门东北军常规的380毫米臼炮),“巨炮之王”的怒火很快倾泻在他们的头顶上。
随着更多的东北军增援部队、新式坦克、火炮的抵达,战争天平重新被扭向了东北军。
新西伯利亚西北二十多公里,克里沃达诺夫镇。
双方铺天盖地的炮火轰击掩盖了两架“夜鹰”运输直升机掠过莽莽丛林时的低空呼啸声,戴着红外线夜视仪的驾驶员小心翼翼地操控着直升机,一一躲过苏军的地面防空部队,最后降落在了克里沃达诺夫镇附近的一片丛林空地里。
“幽灵”部队第37中队中队长张剑洋少校率着九名精悍的幽灵队员鱼贯跳下直升机,装备精良的幽灵们警觉地查看着附近,他们已经深入到了苏军的后方十多公里,危险无处不在。除了远处的炮火声,周围是一片死寂的静谧,村镇也黑沉沉的,见不到一丁点火光。
“哗啦啦…”灌木丛抖动起来,透过红外线夜视仪,一个红色的热成像人影举着双手钻出树林慢慢走了过来。
“你们…终于来了…”哆哆嗦嗦的俄语,跑过来的是一个蓬头垢面的苏联中年男子,衣衫单薄的他在这寒夜里冻得眼泪鼻涕一起挂满了脸。他拼命抱紧身体以减少体温热量的流逝,用惶然而期盼的目光看着张剑洋,“那个…我要的东西呢…”
张剑洋摆摆手,两名幽灵队员从直升机里拎出一个大口袋,当着那个苏联人的面打开来,里面全是大块的面包和一条条腊肉。
“你上次说你知道一个重要事情。告诉我们,这些食物都归你。”张剑洋用俄语道。
“太好了…”苏联人又惊又喜,他忙不迭地向抱着命根子般抱紧那袋食物,“我老婆孩子可以不用挨饿了…该死的斯大林,没收了我们的土地和粮食,搞什么‘人民公社’、‘集体农庄’,根本不让我们农民活下去!”他哆哆嗦嗦着,“我…我知道红军的最高指挥部在哪里。”
“在哪里?”张剑洋盯着他。
“就在这里以东鄂毕河上的熊岛上,红军的首长当官的都聚集在那里。”
“你是怎么知道的?”
“红军把我们的粮食都征集去了。迫于生计,我不得不在河边捕鱼养家糊口,几乎天天晚上或早上都会看见很多红军的高级军官乘着汽艇往来于城市和熊岛之间。”
“熊岛很大,你知道详细地点吗?”
“具体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因为河面上和岛上有很多红军,普通人没有办法过去的。”
张剑洋看着这个苏联平民,从他的眼里只看到胆怯、害怕、紧张、恐惧,一个小市民的猥琐。“谢谢,”张剑洋拍拍他的肩膀,“如果你提供的情报属实,事后我们会再给你十倍的面包和腊肉。你可以回去了。”
“谢谢…谢谢。”苏联人拼命感激地鞠躬致谢,然后跌跌撞撞地重新消失在树丛中。
“走吧,弟兄们。”张剑洋看了一下周围正在准备潜水器具的幽灵们,“让我们找到乌博列维奇的具体位置,然后请空军轰炸机用巨锤炸弹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
7月27日晚上,苏军方面军总司令员乌博列维奇上将再次和斯大林进行了通话。电话中,乌博列维奇向斯大林阐述了他对“红色风暴”作战的担忧:
“…斯大林同志,到目前为止,战事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敌军第33军正在遭到我军第五装甲集团军和第七十集团军的猛烈打击,但是其协同侧翼掩护和后方固防的第25军的两个师和一个甲等旅却接连主动放弃阵地并移兵北上与第33军汇合。对于敌军这种‘自投罗网’的行径,我十分疑惑。如果这样,那么进入我们包围圈的东北军将由原先的一个军的四万人扩大为两个军的八万多人,我对我军能否成功歼灭东北军的两个整编军感到担忧。”
斯大林思索了一下后道:“按照常理,敌军前沿部队遭到我军猛烈打击并且有陷入重围的危险时,后续侧翼部队应该协助其迅速撤退,是吧?但是东北军却一反常态不退反进,如果这样,那东北军第25军的后方岂不是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真空地带?”
“是的,整整二十公里的空隙地带。东北军第33军已经与我军胶着在一起,很难后撤,其第25军的前移使得第六十九集团军截断东北军后路的进展十分顺利,出乎意料地顺利。正因为过于顺利,我才表示担心。”
斯大林沉吟了一小会后,缓缓地道:“乌博列维奇同志,你和前线红军指战员有没有信心全歼东北军的这两个军?”
“斯大林同志,我们当然想消灭越多的东北军越好。可是,请恕我实话实说,东北军顽强的战斗力让我感觉达到这个目的很有难度,陷入包围的东北军仍然可以通过空运获得弹药补给,他们兵员充足、士气高昂。如果我们要歼灭这两个军的东北军,那我们就不得不要将更多的部队投入围歼战了,这会让包围圈外的东北军乘虚而入的。况且,消灭两个军的东北军我们起码要付出一个集团军的兵力损失代价。”
斯大林的口吻霍然严厉起来:“乌博列维奇同志,我们现在真的太需要一场胜利了!而且,尽最大限度地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也十分有利于我军的持久战,不是吗?按照目前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我们的部队依托着鄂毕河构建着包围圈,除非东北军的装甲部队能大规模地从城市的中间横渡鄂毕河,不然是不会威胁到我军的侧翼的,但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轰炸机和强击机能确保东北军的坦克部队无法在河上修建浮桥并过河。乌博列维奇同志,我希望你和同志们再接再厉,创造一个奇迹。抡起铁拳,砸碎这些东北军!”
“是,斯大林同志。”乌博列维奇上将神色堪然地应道,然后又请示道,“另外,东北军的高层指挥官也已经逐步察觉了我方的目的,其陷于城区的部队正在撤离,准备援助其被困部队。我们…”
“立刻重新占领东北军撤出的每一片地区!”斯大林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厉声道,“既然东北军撤出了城市,那我们就应该立刻填补过去!东北军在巷战中已经损失了将近十万的兵力,那我们可以用巷战继续让他们损失更多的士兵!我已经说过,东北军每退出一个地方,苏联红军就要立刻填补上去并构筑防御阵地!一步也不许退地守在那里!歼灭东北军,光复失地!”
“是,斯大林同志。”乌博列维奇上将略无奈不安地挂上了电话。
苏军指挥高层在惊疑不定的气氛中进行着“红色风暴”作战,而东北军的指挥部内则充满了越来越浓厚的胸有成竹的必胜气氛。苏上将凝望着地图上一个个移动着的粗大红蓝色箭头,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意:“苏联人终于还是忍不住这两块肥肉的诱惑,慢慢地上钩了。”
“可惜,第33军和第25军并不是两块肥肉,而是两块硬骨头。”龙中将笑道,“相反,苏军的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才是我们眼中的一块大肥肉。攻城而不战于城,中国的兵法是这些老毛子理解不了的。”
“我们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苏上将忍不住嗟叹道,“现在必须要抓紧每一分钟了。”
随着战事的顺利进行,苏军基层指挥官和中上层将领都开始从原先那压抑的心情中转而欢欣鼓舞起来,尽管无时无刻不不断遭到东北军直升机群和火箭攻击机群的迎头打击,但北部第五装甲集团军八百多辆坦克以及第七十集团军、第六十八集团军的十万多苏军正在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势如破竹地攻击着已经陷入弧形包围圈内的东北军第33军,而第六十九集团军也正在积极地截断东北军第25军的后路,似乎整整两个军的东北军都已经成为了苏军的囊中之物,但是退而不败的东北军仍然不断地给苏军以沉重打击。
第25军第286机械化步兵师接到军部的命令,负责给全军断后。面对滚滚而来的苏军第六十九集团军的数个师,由于任务并不紧迫,因此师长刘琼上校没有命令部队就地挖掘战壕构筑工事与苏军进行老套路的阵地坚守战,而是不慌不忙地带着全师官兵乘坐着步兵战车、装甲车和汽车,与苏军打起了他独创的“机械化游击战”。汽油和车辆都充足的东北军官兵们以团、营为单位,将迫击炮和重机枪都架上汽车,互相在师部电台的统一指挥下用四个轮子在用两条腿行军的苏军不同师属步兵部队的夹缝间灵活地声东击西,不断地吃掉苏军一股又一股的营、连级分散落单部队,然后不打扫战场直接乘坐汽车一溜烟地迅速撤退;当遇到大股苏军时,第286师也不硬碰硬,而是直接召唤后方的空军轰炸机,用航空炸弹将苏军炸得血肉横飞。刘上校这种“打了就跑”近乎无赖的狡猾战术充分地发挥了东北军机械化部队的机动优势,且效果非常明显,积少成多地杀伤了大量苏军并极大地使苏军士气遭到了挫损,还使得苏军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片混乱中,气得苏军指挥官咬牙切齿但只能干瞪眼。在撤退的过程中,第286师的官兵们还埋设了大量的地雷阻击追赶而来的苏军,炸得苏军人仰马翻、死伤累累,苏军第343步兵师师长乌先科少将也误入雷区而触雷身亡。
与此同时,与苏军在城内进行拉锯战第1军的第299步兵师、第50装甲旅、第115重装甲师以及整个第五装甲军开始逐步脱离巷战北移斜插向沃斯霍德的南部,扑向苏军第六十九集团军的后背,成为了针对苏军的双重大包围的右部弧形。
而另外左部的包围圈弧形则由正在鄂毕河西岸的第十集团军和第15装甲军完成。
29日,鄂毕河东岸苏军的包围圈已经基本完成,拥有三个集团军和一个装甲集团军的苏军开始从四面八方猛烈攻杀卡缅卡的第33军和第25军,陷入重围的东北军官兵在空军的驰援下猛烈反击。波浪滔滔的鄂毕河上,第十集团军和第15装甲军的工兵部队则开始全力构筑浮桥,以便让第15装甲军和第10机械化军渡河冲击苏军第六十八集团军的侧翼。但构筑起来的浮桥却连连被苏军的“伊尔-2”强击机炸毁,使得第10军和第15装甲军的行动大大陷入迟缓。30日深夜,工兵们趁着夜幕重新再修筑了三条浮桥,天亮后,第15军的第251机械化步兵师刚刚渡过一个团,苏军机群和后方炮火便雨点般蜂拥而至,尽管渡口边的防空部队和空军“猎隼”战斗机全力阻杀敌机,但三座浮桥还是连连被苏军摧毁,大量的官兵和重装备随着浮桥一起沉入河底,勉强渡过河的第251师的一个团立刻遭到苏军第六十八集团军两个师的合围绞杀,师长王庆飞上校率部与敌浴血奋战,在第五十装甲旅的策应下全团最终只有不到一个营撤到了城南东北军的占领区内,王师长在撤退过程中被流弹击中,壮烈殉国,赶过来的第五十旅旅长陈海万上校率领一支突击队拼死抢走了王师长的遗体。
鄂毕河西岸,第二梯队的东北军官兵们眼睁睁看着友军在对岸孤军奋战而束手无策,只能拼命以炮火轰击围聚而来的苏军。
“朱可夫确实想得非常周全,苏军已经把河上的桥梁都给炸毁了。”傍晚第十集团军的会议上,熊少将在沉痛的气氛中愤恨地道,“苏军针对第25军和第33军的包围圈依托着鄂毕河而构,我们要想完成对苏军的反包围,就必须要渡河,而苏军已经把强击机群和炮火重点设定在了这片河域,我们只要一建浮桥就会遭到攻击。而我们现在城内的兵力也严重不足,各部都已经抽调而出,无法在对岸有力地策援我们。没有绝对的制空权,真是痛苦!”
第10军军长方经纬少将道:“那我们能否在第20军和第30军的掩护断后下后退至下游的列维耶切梅地区再行渡河?那里处于我军的控制范围内,而且远离苏军的炮火射程。”
集团军司令霍中将摇头否定道:“我们的目的就是插入苏军第六十八集团军的后背,如果我们从河流下游渡河,那我们只能融入何上将的第一集团军,无法实现对苏军的全面包围。届时,苏军见势不妙便可以安安然然地放弃对第25军和第33军的包围退至北部城区。整个‘黄色风暴’计划也就失败了。况且,如果从列维耶切梅地区渡河在迂回北上,那我们就等于绕了一个来回一百多公里的大弯子,时间上是得不偿失的。这条河,我们非渡不可。”
军官们都开始焦躁起来。部队必须要大规模地渡河,才能发挥出其不意的猛击效果,但是在目前苏军掌控部分制空权的情况下,一旦浮桥被苏军发现,那过河部队就要遭到苏军半渡而击,即使能渡河那损失自然也非常大。
呛人的烟雾开始在会议室内缭绕起来。半晌后,“钧座、军长,我有一个办法,不知可行不可行。”第104重装甲师师长刘宇飞上校突然开口道。
“赶紧说。”军官们纷纷把期盼的目光投向刘上校。
“如果我们在白天修建浮桥,那立刻会遭到苏军的打击;如果我们在夜里修建浮桥,白天部队过河时也会遭到打击;如果我们在夜里一边建浮桥一边让部队过河,那只能过去两三个师,很难挡住苏军的反击。”刘上校目光炯炯道,“而我的设想是,修建水下桥。”
“水下桥?”军官们纷纷灵光一闪。
“是!”刘上校娓娓叙述道,“浮桥需要大量的船只排列在河面上,目标过大,自然会吸引苏军的注意,但水下桥不同。我们可以在河里打木桩,在距离水面三十厘米的地方铺上木板,这就成了水下桥。反正这里原始森林密集,不缺乏大型木料,而且木桩之间可以用铁链进行固定和互相支撑。在水面的反光下,苏军的飞机在白天肯定看不到这些桥面隐藏在水下的桥梁。工兵部队趁着夜幕在没有苏军强击机群和炮火的威胁下全力修建水下桥,建的越多越好,反正白天苏军也发现不了,第二天晚上我们部队争取一口气全部过河,悄悄地杀到苏军的背后!”
霍中将、方少将等人都目光一闪,“好主意!”
“另外,可以让正在城内与苏军进行拉锯战的第五十装甲旅、第十八空降旅、第二十九空降旅等部队策应一下,帮我们守护水下桥的河对面那片城区。以免被陆地上的苏军发现。”
熊少将点点头赞成道,“很好的办法。不过,这样的话也有缺陷。水下桥的负重肯定会大大地低于浮桥,顶多只能让三十五吨的‘2号’坦克过河,而很难让五十五吨的‘东北虎’主战坦克过河了。没有主战坦克,‘2号’坦克勉强可以和t-34、‘谢尔曼’对抗,但过河部队届时估计很难挡得住进行突围的苏军‘斯大林’重型坦克。”
“反正我们也已经没有其他办法。那只能以召唤武装直升机群来弥补我们没有重型坦克了的劣势了。”霍中将也表示赞许,“事不宜迟,立刻命令工兵部队构筑水下桥!另外,联系第五十装甲旅的陈旅长。”
后方东北军重炮团和苏军炮兵部队的对轰炮击再次不分昼夜地掀起了一阵阵波澜壮阔的狂飙,无数的炮位近乎疯狂地不停倾泻着各种口径的炮弹,“天火”火箭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猛烈暴射出的一排排猩红色的火箭弹弹道将惨淡的天空和昏沉的夜幕映得通红,南北两边的天幕齐齐犹如火烧云般,铺天盖地的无数道弹幕宛如赤红色的瀑布。构成了一幕令人叹为观止的壮观景象,“战争之神”的巨大威力在同样极其重视火炮应用的东北军和苏军的交锋中尽显得淋漓尽致。
新西伯利亚持续一个半月的巷战在东北军的主动退却中慢慢退出了较量的舞台,成为了双方狙击手的对决战场,而大规模的战役取而代之的是双方空前的大炮战和大包围战。在沃斯霍德南部,东北军的第1军和第五装甲军的四个重装甲师共同汇成了一股钢流,犹如一把巨大锋利的镰刀斜劈向苏军第六十九集团军的后背。杀声震天的卡缅卡地区内,陷入苏军包围的东北军第25军和第33军官兵们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使得苏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空中布满了高射炮弹和飞机爆炸开的朵朵烟云,成百架的双方战斗机上下翻飞、激烈地格斗缠杀,东北军运输机群空投下的物资伞花仙女散花般漫天飞舞,五颜六色的木箱扔了一地,补给困难的苏军也拼命抢夺东北军的空投物资,双方不断地为了展开激战;低空中,东北军的直升机群犹如一片片移动的机械金属云层,不停地向苏军倾泻炙热的火箭弹;地面上,大片大片的“斯大林”重型坦克、t-34中型坦克、“谢尔曼”中型坦克与“东北虎”主战坦克、“2号”中型坦克惊心动魄地撞击在一起,穿甲弹和破甲弹呼啸横飞。一片片迷彩色洪流和灰黄色洪流猛地冲撞开了四散蔓延的鲜血。
尽管苏军在人数上占优势并且在包围着和进攻着东北军,但恶劣的现实还是迫使大批的苏军在饥寒交迫中向东北军投降。根据文少将和寿少将提出的“展开攻心战”的意见,东北军的轰炸机不但往苏军的头上扔炸弹,还扔下了数以吨计的传单,上面详细地罗列了投降苏军可以用武器换食物的参照表。按照东北军制定的价格单,一支“莫辛纳甘”步枪可以从东北军这边换三整条面包,一支“波波沙”冲锋枪可以换五整条面包,而一挺dp轻机枪或一门pm-38式50毫米轻型迫击炮不但可以和东北军换十整条面包,还可以获得一包“工农”香烟和一块500克重的腊肉。
东北军“武器换食物”的宣传战术让大批终日以难以下咽的黑面包和糙糠为生的苏军士兵在饥肠辘辘中铤而走险地携带武器跑到东北军这边,极大地瓦解了苏军的斗志和士气。第33军的第290步兵师师长余国伟上校还命令官兵们在阵地前大肆烹煮肉汤、烧烤野味,用肉食的香气诱使对面的苏军跑到这边来投降。短短一个晚上的时间,就有超过两个连的苏军跑到第290师这边投降,蓬头垢面的苏军士兵跑过来后直接把枪一扔,然后抓起面包和肉块狼吞虎咽。
“苏联红军的士兵们,不要再被布尔什维克欺骗了!共产主义能当饭吃吗?那只是蛊惑骗人的东西而已!莫斯科政府让你们吃不饱穿不暖,并且来送死。你们为什么要为了一个虚假的谎言卖命送死呢?干掉你们身边妖言惑众对你们洗脑的政委和军官!打死这些布尔什维克的走狗!来我们这边吧!我们这里有面包和烤肉!”东北军各个阵地上的高音喇叭不断地用俄语大肆鼓噪着。
“红军战士们!同志们!不要被敌人给欺骗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金钱和食物收买不了的!我们绝不能为了物质享受而失去尊严和背叛祖国!”苏军那边也在拼命宣传着。
东北军由于掌握着大部分的制空权并拥有大量的运输机和运输直升机,因此财大气粗、衣食无忧,这和缺医少药、物资匮乏的苏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遏制己方士兵携带武器逃跑投敌的趋势,乌博列维奇上将、朱可夫上将、科涅夫中将等苏军高级将领纷纷以身作则,同甘共苦地吃普通士兵的食物以表示鼓舞士气,并成立督战队严厉逮捕试图逃跑的士兵。
“敌人十分狡猾,他们死死抓住了我们目前在物质供应困难上的弱点而展开着心理战。”乌博列维奇上将不无担忧地道,“必须要加快进攻力度!不然…士兵们会被瓦解掉的!”
更加激烈的战斗随即围绕着包围圈遍地开花地打起来。在31日的战斗中,苏军第五装甲集团军第23坦克军集结了一百五十多辆坦克的强大装甲力量猛烈冲击第25军和第33军的中间地段,试图将两部撕裂开来。第25军第322步兵师和第33军第327步兵师在武装直升机的驰援下全力抵抗,两部都伤亡巨大,第322师师长李修家上校在激战中被苏军狙击手打中头部而殉国,第327师师长杨荣先上校毅然接过指挥权指挥着两个师全力反击,官兵们像钢钉般死死捍卫着阵地,直杀得苏军盈尸遍野,使得苏军“将东北军分割开来各个击破”的计划破产。
8月1日凌晨四点,天还没有亮时,一架苏军的“米格-3”式战斗机飞过鄂毕河中央河段的时候无意扔下了一串照明弹,下方河面上被照亮的情景让这个苏军飞行员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空空如也根本没有浮桥的鄂毕河上,一列列密密麻麻的东北军坦克和士兵正蜿蜒蠕动着,犹如施展着武侠小说中“水上漂”功夫踏着水面般正在川流不息源源不断地过河。
苏军的后方炮火很快呼啸而来,炸得水面上腾起了一片片浪花水柱,但已经无济于事。至天亮时分,东北军第10机械军和第15装甲军的七万多人马和四百五十多辆坦克、装甲车已经基本一夜之间通过秘密搭建在水下的二十多条水下桥渡过了鄂毕河。官兵们在水下桥上踏着齐膝盖深的冰冷河水,势不可挡地冲上岸,在友军第五十旅的协助下猛打猛冲地杀向苏军第六十八集团军的后背。此时,合围圈的另外一把锋利的镰刀也挥舞向了苏军,两把镰刀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叉形攻势,绞在苏军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和第六十八、第六十九、第七十集团军的脖子上。
8月2日下午,第15装甲军和第10机械化军沿着河岸迅猛北上,一口气向前推进了20多公里,深深地斜插进了苏军的左翼内侧,与另一路的第1军和第5装甲军遥相呼应。双方的“风暴”激战开始不断扩大,但主动权已经到了东北军的手里。包围苏军和被苏军包围的东北军里应外合,挤压着腹背受敌的苏军。4日,苏上将命令包围圈内的第25军和第33军主动对苏军发动迎击。“苏联人的末日到了!”东北军上下都充满了信心。
峰回路转的战局震动了苏军高层,朱可夫上将大为惊讶,他问道:“东北军是如何做到整整两个军悄无声息过河的?”
总参谋长科兹诺夫中将回答道:“东北军的工兵部队在夜里修建了大批的水下木桥,躲过了我们飞机在白天的侦察,然后其机械化部队在第二天夜里全部过了河。”
乌博列维奇上将现在略有点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包围东北军第25军、第33军的四个集团军东、南、西三个方向都出现了大量的东北军,只有北部还有一个四十多公里的缺口,而对被围东北军的打击战果也十分不理想。“同志们,”乌博列维奇上将神色焦迫地道,“东北军第10军和第15装甲军的成功渡河使得我们右翼已经丢失,其与左翼的第1军和第5装甲军对我们形成了钳形攻势。我军现在面临着很大的危险,已经无法按照原计划慢慢消化东北军的第25军和第33军。包围圈里的东北军和包围圈外的东北军正在试图反包围我们。我们现在只有两个办法,一、及时命令进攻卡缅卡的部队向北撤离,让东北军的合围扑个空;二、继续投入兵力,加强对被围东北军的攻击,并确保左翼东北军和右翼东北军无法在卡缅卡北部会师。否则,那将是我军的一场大灾难。”
“第九集团军和第十七集团军正在重新控制对城区的占领,哈杰耶夫同志和马林诺夫斯基同志正分别指挥着第六十六集团军和第十八集团军与敌军第十集团军僵持对峙在西区;第四十五集团军为第六十六、第十八集团军提供侧翼掩护,我们目前能动用的只有第四十六、第四十七集团军,但两部都伤亡很大,重武器和弹药十分不足。”总政委科涅夫中将补充道。
乌博列维奇上将犹豫起来,卡缅卡就像一锅正在沸腾的开水,他不知道该不该将手中最后的两瓢冷水投进去,万一没有止住火势,反而也一道被蒸干了,那这场会战就败定了。
“我们如果就这样空手退却,是无法向斯大林同志交代的…”第十八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勃列日涅夫低声地道。这话顿时让现在众人心头一冷,是的,要是轰轰烈烈的“红色风暴”作战就这么虎头蛇尾地草草收场,对此抱以极大希望的斯大林会是什么反响?谁都不敢想。
思前想后,乌博列维奇上将最终下了一个折中的命令,第四十六集团军和第四十七集团军开赴至卡缅卡北部的伊尼亚沃斯托奇纳亚地区,以确保东北军的左翼部队和右翼部队无法对进行包围的苏军的合围,并吸引东北军注意牵制部分兵力,以减轻合围苏军部队的压力。“全力绞杀包围圈内的东北军要比反击试图包围你们的东北军更加重要。”这是乌博列维奇上将给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司令员普希金中将的吩咐。
大包围圈外的东北军最精锐的第五装甲集团军和第1、第10机械化步兵军犹如三把钢刀猛地刺向苏军,而这种压力很快被苏军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传递到了东北军第25军和第33军的肩膀上,在苏军几百辆坦克的冲击和上百架飞机的轰炸以及上百门大炮的不断轰击下,两部官兵伤亡很大,阵地也被压缩到了前后左右不到六十公里的地方内,朱可夫上将同时还抽调了一支工兵部队截断了卡缅卡上游的河流溪水,使得东北军陷入缺水之中。5日傍晚,普希金中将派出军使向被围东北军发出了劝降通牒。其实普希金中将自己也不相信东北军会投降,但正如俄罗斯的那句谚语,“问问并不吃亏”,也许这能收到奇效尽快地解决战事。通牒内容如下——
被围困在卡缅卡地区的中国东北军第33军军长寿少将、第25军军长文少将,你们已经被苏联红军围困得水泄不通,不要幻想你们的友军会来援助你们,我们会在他们包围我们之前将你们彻底消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希望你们接受下列投降条件:
1、以你们和你们军部为首的所有被困东北军停止抵抗;
2、你们要有组织地将全体部队、全部武器、所存的军械物资、弹药辎重完好无损地交给我们。
我们保证将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投降的贵军军官和士兵,所有的官兵保留军服、私人财产、勋章、个人物品等,并得到正常的饭食供应,所有的伤员将得到治疗。…
倘若你们拒不投降,苏联红军将被迫全歼你们,一切后果由你们自己承担,特此警告。
苏联红军新西伯利亚方面军副总司令员朱可夫上将
苏联红军近卫第五装甲集团军总司令员普希金中将
通牒在傍晚5点半时由第23坦克军第4坦克师的一名会汉语的中校和两名士兵送交到了东北军那边,东北军第25军和第33军在半个小时后便迅速地回复了苏军的劝降通牒。苏军的通牒洋洋洒洒几百字,语言也说得十分文明;而文少将和寿少将的回复只有两个字,并且很粗俗——“狗屁”。
可以想象朱可夫上将和普希金中将看到这么言简意赅的回复时脸上的表情。连天的炮火间,恼羞成怒的苏军再次孤注一掷地猛扑上来,而严阵以待的东北军则全力还击,天昏地暗的战争熔炉再次沸腾起来。
8月7日,以第101重装甲师为核心突击力量的东北军第5装甲军经过苦战,成功地击溃了苏军第四十七集团军的防御,重创其两个步兵师,将合围圈北部苏军四十公里的逃生缺口压缩了将近一半。而在同一天,更好的消息传了来,第一批新式坦克和第一批北路集团军群的援军终于在西路集团军群几十万官兵望眼欲穿的期待中慢慢抵达了新西伯利亚以南三十公里的贝尔德。顷刻间,各路部队都士气大振。
飘扬着战斧军旗的贝尔德火车站上,在车站东北军士兵们雷动般的欢呼声中,一辆辆浑身黑白斑斓纹路交错的“雪虎”主战坦克(即“东北虎-2”主战坦克)、“雪豹”88毫米坦克歼击车(自行反坦克炮)、德式“突击虎”380毫米自行突击臼炮、新式“雪狼”防空装甲车、新式“雪狐”半履带式弹药运输车以及老式的“野牛”100毫米自行突击炮源源不断地从军列上卸载下来准备开赴战场,现场的东北军装甲部队军官们个个喜上眉梢。为了适应苏联战争的地理环境,新生产的东北军战车不再喷涂以前的墨绿色伪装迷彩油漆,而是喷涂由白色纹路、灰色纹路、黑色纹路交错的雪地伪装迷彩。
同新式坦克一起抵陆续达战场的还有北路集团军群第35军的第260机械化步兵师(师长张嘉睿上校)、第263机械化步兵师(师长吴俊垒上校)等部队,由于军长舒少将还滞留在迪化,因此第八集团军总参谋长卞小进上校暂时接替指挥权。
当天下午三时,卞总参谋长从托木斯克机场改乘一架“夜鹰”运输直升机飞赴贝尔德,前往新建的第35军前线指挥部,卞上校描述道:
“我先从蒙古乌兰巴托乘坐一架‘鸬鹚’运输机到了托木斯克,再乘着一架直升机飞往贝尔德,全程时间长得令人难以接受。先穿过了茫茫蒙古大草原,再越过西伯利亚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和崇山峻岭,我这才到达了前线。这里距离东北本土将近3000公里,距离最近的西疆自治区也有1000多公里,我对我们的军队在如此遥远的地方进行这样一场战争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
直升机盘旋在贝尔德火车站上空的时候,下面的场景让我吃了一惊又十分激动。整个村镇的地面都已经被我们新式的‘雪虎’坦克、‘雪豹’坦克歼击车、‘突击虎’自行突击臼炮的雪地迷彩色给覆盖了,大约超过五百辆的新式坦克即将投入了战役,如此强大的力量势必能给苏军一连串的重创。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川流不息的军列不但给前线部队送来了新式武器,还特地从东北本土运送来了一百多吨东北特产——乌拉草,分发给前线东北军士兵们。乌拉草曾经和人参、鹿茸并称为东北三宝,是生长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蒙古东部地区的特产。将乌拉草垫在军靴里面可以保暖吸汗,有效地防止东北军士兵们在寒冷泥泞的战壕中冻伤足部或者得上脚气病、战壕足等疾病。
在贝尔德的镇东和镇西平原上,卞上校分别看到了东北军炮兵部队总司令吴克仁中将和副总司令邹作华中将,而在他们的面前,都气势恢宏地横卧着一座高耸入云般的超级战争机器。这让卞上校、张上校、吴上校等一干第一次见到这个巨大得骇人的超级武器的将领们、官兵们都目瞪口呆地倒吸了一口冷气。
“各位,这就是我们东北产的德式‘多拉’超级巨炮!”吴中将眉飞色舞地介绍道。
瞠目结舌的官兵们屏住呼吸,用畏惧的目光仰视着这两座庞大得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但又近乎骇人听闻的超级巨炮,如果说“雪虎”主战坦克是一头头雪地猛虎,那这两座“多拉”超级巨炮简直就是一头白垩纪的霸王龙。大片88毫米高射炮、40毫米双联高射炮、12.7毫米四联高射机枪在它的身边围绕成了一片防空炮火的树林,低空中还不断有武装直升机在巡视警戒着,而地面上则特地调拨来了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和一个装甲营以及大量的宪兵、军犬护卫着。上千名炮兵、工兵和几十辆起吊车、起重机像一群群渺小的蝼蚁般不断地将巨炮的各种零件起吊安装上去。由于“多拉”巨炮过于沉重,所以不得不全部拆卸成零件用专列运输到前线。整个大炮由德国克虏伯军火公司设计,巨炮口径800毫米,全重1350吨,全长42.9米,高12米,犹如一座巨大的钢铁城堡。炮弹的尺寸数据也是耸人听闻的,每颗穿甲炮弹重达7.1吨,每颗高爆炮弹的重量为4.8吨,相当于一辆轻型坦克的重量了。每门“多拉”巨炮都受到战斗机、直升机、地面部队的严密保护,毕竟再厉害的巨炮也必须在拥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作用(“多拉”巨炮不属于铁道炮,属于臼炮。世界上第一门臼炮在1377年由中国军队的工匠制造出来的,口径210毫米)。
“吴将军,贝尔德距离新西伯利亚城区足足有三十公里,巨炮能打到那里吗?”卞上校问道。
“‘多拉’巨炮的射程为28至47公里,整个新西伯利亚城区都在炮弹的轰射打击范围内!过不了几天,城内的苏军就会尝到我们巨炮的滋味了!”吴中将信心十足地道。
由于“多拉”超级臼炮的体积过于庞大,因此制造成本极大,所需的优等钢材和金属的数量更加是巨大得惊人,而且制造过程也相当繁琐,所以尽管此时东北的重工业和军工业都极其发达,但暂时也只制造了两门,将新西伯利亚从地球上彻底抹掉不但靠这两门“多拉”巨炮,更多的还是靠东北军常规的重炮群和另外制造出的十六门德式“卡尔”超级自行臼炮。这种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卡尔”超级自行臼炮体型大约有两辆“东北虎”主战坦克大,大炮全重124吨,口径达到600毫米,使用重磅炮弹时的射程为6650米。很快,在地面装甲部队、直升机以及空军战斗机的护卫下,东北军新编的八个“卡尔”重炮连开始缓缓向城区推进(东北军每个“卡尔”重炮连包括两门“卡尔”超级臼炮和四门东北军常规的380毫米臼炮),“巨炮之王”的怒火很快倾泻在他们的头顶上。
随着更多的东北军增援部队、新式坦克、火炮的抵达,战争天平重新被扭向了东北军。
新西伯利亚西北二十多公里,克里沃达诺夫镇。
双方铺天盖地的炮火轰击掩盖了两架“夜鹰”运输直升机掠过莽莽丛林时的低空呼啸声,戴着红外线夜视仪的驾驶员小心翼翼地操控着直升机,一一躲过苏军的地面防空部队,最后降落在了克里沃达诺夫镇附近的一片丛林空地里。
“幽灵”部队第37中队中队长张剑洋少校率着九名精悍的幽灵队员鱼贯跳下直升机,装备精良的幽灵们警觉地查看着附近,他们已经深入到了苏军的后方十多公里,危险无处不在。除了远处的炮火声,周围是一片死寂的静谧,村镇也黑沉沉的,见不到一丁点火光。
“哗啦啦…”灌木丛抖动起来,透过红外线夜视仪,一个红色的热成像人影举着双手钻出树林慢慢走了过来。
“你们…终于来了…”哆哆嗦嗦的俄语,跑过来的是一个蓬头垢面的苏联中年男子,衣衫单薄的他在这寒夜里冻得眼泪鼻涕一起挂满了脸。他拼命抱紧身体以减少体温热量的流逝,用惶然而期盼的目光看着张剑洋,“那个…我要的东西呢…”
张剑洋摆摆手,两名幽灵队员从直升机里拎出一个大口袋,当着那个苏联人的面打开来,里面全是大块的面包和一条条腊肉。
“你上次说你知道一个重要事情。告诉我们,这些食物都归你。”张剑洋用俄语道。
“太好了…”苏联人又惊又喜,他忙不迭地向抱着命根子般抱紧那袋食物,“我老婆孩子可以不用挨饿了…该死的斯大林,没收了我们的土地和粮食,搞什么‘人民公社’、‘集体农庄’,根本不让我们农民活下去!”他哆哆嗦嗦着,“我…我知道红军的最高指挥部在哪里。”
“在哪里?”张剑洋盯着他。
“就在这里以东鄂毕河上的熊岛上,红军的首长当官的都聚集在那里。”
“你是怎么知道的?”
“红军把我们的粮食都征集去了。迫于生计,我不得不在河边捕鱼养家糊口,几乎天天晚上或早上都会看见很多红军的高级军官乘着汽艇往来于城市和熊岛之间。”
“熊岛很大,你知道详细地点吗?”
“具体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因为河面上和岛上有很多红军,普通人没有办法过去的。”
张剑洋看着这个苏联平民,从他的眼里只看到胆怯、害怕、紧张、恐惧,一个小市民的猥琐。“谢谢,”张剑洋拍拍他的肩膀,“如果你提供的情报属实,事后我们会再给你十倍的面包和腊肉。你可以回去了。”
“谢谢…谢谢。”苏联人拼命感激地鞠躬致谢,然后跌跌撞撞地重新消失在树丛中。
“走吧,弟兄们。”张剑洋看了一下周围正在准备潜水器具的幽灵们,“让我们找到乌博列维奇的具体位置,然后请空军轰炸机用巨锤炸弹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