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契丹来犯(求收藏)
即便北寒之地,春风吹过,绿意也会从原先荒芜的草原上冒出来。牛马开始长膘,这本来是极好的季节。但自从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从各个部族抽人前去上京集合,所有的辽国百姓都知道,这是战争开始的信号。
辽国百姓没有任何担忧,毕竟长期以来,辽国对大顺用兵,对回鹘用兵,对女真用兵,对高丽用兵,鲜少有失败的。契丹人仗着骑兵犀利,所向披靡。
其实历史上的契丹人还是很厉害的,他们集合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共性,既能自己生产粮食,也能在边境打草谷。若不是契丹人自己内乱,给了女真族崛起的机会,哪怕完颜阿骨打再厉害,也不能这么短时间内一扫辽国,把原先的辽国国境揽入金国囊中。
而在这个异时空,女真族的始祖完颜阿骨打还没有出生,女真族也只是被辽国统治下的一个小小部落而已。耶律洪基也还算一代明君,没有历史上那般花天酒地。契丹大臣也没什么不臣之心,辽国看起来铁板一块,战力雄厚。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内部都有矛盾,对耶律洪基的怨言现在看起来还不算什么,但终归还是埋下了隐患。大顺又何尝不是?看似平和的表象下面,暗流涌动。陆承启强硬地改革,硬推监察司,已经触动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这些官员,乡绅,奸商,无不对陆承启触动他们的蛋糕暗自咬牙,恨不得把陆承启推下皇位,恢复先前的制度。
原先官商勾结,船只出洋,官员暗中得利不少,奸商只需要打点好官员,根本就不需要上税。现在陆承启建立船舶司,私自出海必定会被水师扣船,连同货物都要不回,除非把天价罚款交了才行。
这样一来,慑于朝廷的威压,不少奸商交了罚款,拿回了船只,补齐了关税,才能继续出海。损失不少的奸商,已经暗中把陆承启恨上了。现在还没有什么小动作,但朝中局势一变换,就保不齐他们会做出什么举动了。
官员也是这般,表面上不敢伸手,但暗地里对监察司恨得牙痒痒。官员俸禄若是按照一般开销,足够官员一大家子花销了。可官员要面子啊,平日里的开销大得不得了,那一点点俸禄根本不够花销的。更可恨的是,陆承启还明里把福利都换算成钱银,扣除一半,算是什么养老金。官员也知道,这是陆承启在保证他们辞官以后的生活,可恶的是,陆承启还规定了,要清廉才能拿到数额巨大的养老金。如果贪污被发现,连带家产都要抄没,官员这可就捉狂了。
他们寒窗苦读十数载,为的不就是当官发财?若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为啥还要这般削尖脑袋往里面钻?若是原先的俸禄,一家人省省,也还能维持风光。可现在直接减半,他们生活一下子拮据很多,连佣人都请不起了。不仅俸禄减了,原先占大头的灰色收入都不敢拿,更是雪上加霜。一想到这,没有多少官员不对陆承启恨之入骨的。他们只图官身,对谁做皇帝并没有在意,这也是为什么蒙古人、满族人入主中原,仍有这么多汉人做官,为之卖命的缘故了。
富豪乡绅也对陆承启颇有怨言,首先他鼓吹商业,支持远洋贸易,弄得很多佃户都不想种田,去到港口、县城、州府找营生。有了榜样,佃农越逃越多,以至于富豪乡绅的田地抛荒。虽然现在还不明显,但按照这样的趋势,肯定会愈演愈烈。富豪乡绅也不是没有眼光,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他们心中比谁都明白。
原先陆承启降低农税,还让他们高兴了一阵,以为能收的更多了。可陆承启一手捧起商业,手工业,大量吸收闲散人口,工薪比佃农多得多,佃农也不是傻子,权衡之下当然也会选择去做工。起先只是走一两个,乡绅们没注意,后来佃农大量逃离,他们才注意。不得已之下,通过减低地租,才算是留住了一批佃农。可在商业大潮的情况下,脆弱的小农经济好像不堪一击,摇摇欲坠。
这怎能叫富豪乡绅不怨陆承启的政策?
这也是为什么大顺朝一片祥和的情况下,暗流涌动。陆承启也有所警惕,一方面加快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一面安抚这些既得利益者,谋取发展时间。他也知道,一个阶级的兴起,必定伴随着一个阶级的没落。若能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他的改革才算是成功的。不然就是镜花水月,他一离开皇位,不用多长时间,就会被打回原形。
但现在,矛盾被转移了,因为契丹人开始犯境了。
春意盎然的草原,黑压压地从远处疾驰而来一大群骑兵,吓得幽州城紧闭城门,开始守城。同时狼烟升起,向不远处的城池示警。
狼烟一直延伸,一直传到太原城,才由快马自驿道飞驰而出,直奔长安城而去。
而在长安城的陆承启,却先一步得到了监察司的报告,得知了这支契丹大军的组成和将领。这支犯境的契丹大军,由皇太叔耶律重元率领。契丹人由游牧民族变成一个帝国,皇帝之位也不像是中原皇朝一样,是父业子承,兄弟也有可能即位的。这个皇太叔虽然表面恭敬,但其实暗地里对耶律洪基颇为不屑,且对辽兴宗传位给耶律洪基满怀怨愤,暗中俟机作乱。
此前看到北府宰相萧虚烈屡率大军打草谷成功,耶律重元也眼红的紧。眼看自己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出兵的机会却寥寥无几,心中暗恨。这次陆承启惩戒不法商人,断了辽国大量的盐铁输入,耶律重元便借机发难,请了这次领兵之权,誓要大顺付出代价。
耶律洪基虽然对耶律重元没有太大的戒心,但慑于他的兵权,还是命令他只能率本部出征。耶律重元又进言,才又讨得两万兵马,共计十万大军,号称三十万,浩浩荡荡地杀奔幽州城来。
耶律重元命令他的长子耶律涅鲁古为先锋,率一万兵马,先一步越过年久失修的长城缺口,到达幽州城外。
陆承启知道这次领军的是耶律重元,心中不由得一松。历史上对这人的记载不多,但总体来说有两个突出点。耶律重元此人善于政治,武略却很差,不然也不会在重元之乱中,优势兵力还是输给了耶律洪基。这一段在后世武侠宗师金庸笔下也有写,就是萧峰单骑擒皇太叔那一段。
辽国百姓没有任何担忧,毕竟长期以来,辽国对大顺用兵,对回鹘用兵,对女真用兵,对高丽用兵,鲜少有失败的。契丹人仗着骑兵犀利,所向披靡。
其实历史上的契丹人还是很厉害的,他们集合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共性,既能自己生产粮食,也能在边境打草谷。若不是契丹人自己内乱,给了女真族崛起的机会,哪怕完颜阿骨打再厉害,也不能这么短时间内一扫辽国,把原先的辽国国境揽入金国囊中。
而在这个异时空,女真族的始祖完颜阿骨打还没有出生,女真族也只是被辽国统治下的一个小小部落而已。耶律洪基也还算一代明君,没有历史上那般花天酒地。契丹大臣也没什么不臣之心,辽国看起来铁板一块,战力雄厚。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内部都有矛盾,对耶律洪基的怨言现在看起来还不算什么,但终归还是埋下了隐患。大顺又何尝不是?看似平和的表象下面,暗流涌动。陆承启强硬地改革,硬推监察司,已经触动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这些官员,乡绅,奸商,无不对陆承启触动他们的蛋糕暗自咬牙,恨不得把陆承启推下皇位,恢复先前的制度。
原先官商勾结,船只出洋,官员暗中得利不少,奸商只需要打点好官员,根本就不需要上税。现在陆承启建立船舶司,私自出海必定会被水师扣船,连同货物都要不回,除非把天价罚款交了才行。
这样一来,慑于朝廷的威压,不少奸商交了罚款,拿回了船只,补齐了关税,才能继续出海。损失不少的奸商,已经暗中把陆承启恨上了。现在还没有什么小动作,但朝中局势一变换,就保不齐他们会做出什么举动了。
官员也是这般,表面上不敢伸手,但暗地里对监察司恨得牙痒痒。官员俸禄若是按照一般开销,足够官员一大家子花销了。可官员要面子啊,平日里的开销大得不得了,那一点点俸禄根本不够花销的。更可恨的是,陆承启还明里把福利都换算成钱银,扣除一半,算是什么养老金。官员也知道,这是陆承启在保证他们辞官以后的生活,可恶的是,陆承启还规定了,要清廉才能拿到数额巨大的养老金。如果贪污被发现,连带家产都要抄没,官员这可就捉狂了。
他们寒窗苦读十数载,为的不就是当官发财?若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为啥还要这般削尖脑袋往里面钻?若是原先的俸禄,一家人省省,也还能维持风光。可现在直接减半,他们生活一下子拮据很多,连佣人都请不起了。不仅俸禄减了,原先占大头的灰色收入都不敢拿,更是雪上加霜。一想到这,没有多少官员不对陆承启恨之入骨的。他们只图官身,对谁做皇帝并没有在意,这也是为什么蒙古人、满族人入主中原,仍有这么多汉人做官,为之卖命的缘故了。
富豪乡绅也对陆承启颇有怨言,首先他鼓吹商业,支持远洋贸易,弄得很多佃户都不想种田,去到港口、县城、州府找营生。有了榜样,佃农越逃越多,以至于富豪乡绅的田地抛荒。虽然现在还不明显,但按照这样的趋势,肯定会愈演愈烈。富豪乡绅也不是没有眼光,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他们心中比谁都明白。
原先陆承启降低农税,还让他们高兴了一阵,以为能收的更多了。可陆承启一手捧起商业,手工业,大量吸收闲散人口,工薪比佃农多得多,佃农也不是傻子,权衡之下当然也会选择去做工。起先只是走一两个,乡绅们没注意,后来佃农大量逃离,他们才注意。不得已之下,通过减低地租,才算是留住了一批佃农。可在商业大潮的情况下,脆弱的小农经济好像不堪一击,摇摇欲坠。
这怎能叫富豪乡绅不怨陆承启的政策?
这也是为什么大顺朝一片祥和的情况下,暗流涌动。陆承启也有所警惕,一方面加快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一面安抚这些既得利益者,谋取发展时间。他也知道,一个阶级的兴起,必定伴随着一个阶级的没落。若能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他的改革才算是成功的。不然就是镜花水月,他一离开皇位,不用多长时间,就会被打回原形。
但现在,矛盾被转移了,因为契丹人开始犯境了。
春意盎然的草原,黑压压地从远处疾驰而来一大群骑兵,吓得幽州城紧闭城门,开始守城。同时狼烟升起,向不远处的城池示警。
狼烟一直延伸,一直传到太原城,才由快马自驿道飞驰而出,直奔长安城而去。
而在长安城的陆承启,却先一步得到了监察司的报告,得知了这支契丹大军的组成和将领。这支犯境的契丹大军,由皇太叔耶律重元率领。契丹人由游牧民族变成一个帝国,皇帝之位也不像是中原皇朝一样,是父业子承,兄弟也有可能即位的。这个皇太叔虽然表面恭敬,但其实暗地里对耶律洪基颇为不屑,且对辽兴宗传位给耶律洪基满怀怨愤,暗中俟机作乱。
此前看到北府宰相萧虚烈屡率大军打草谷成功,耶律重元也眼红的紧。眼看自己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出兵的机会却寥寥无几,心中暗恨。这次陆承启惩戒不法商人,断了辽国大量的盐铁输入,耶律重元便借机发难,请了这次领兵之权,誓要大顺付出代价。
耶律洪基虽然对耶律重元没有太大的戒心,但慑于他的兵权,还是命令他只能率本部出征。耶律重元又进言,才又讨得两万兵马,共计十万大军,号称三十万,浩浩荡荡地杀奔幽州城来。
耶律重元命令他的长子耶律涅鲁古为先锋,率一万兵马,先一步越过年久失修的长城缺口,到达幽州城外。
陆承启知道这次领军的是耶律重元,心中不由得一松。历史上对这人的记载不多,但总体来说有两个突出点。耶律重元此人善于政治,武略却很差,不然也不会在重元之乱中,优势兵力还是输给了耶律洪基。这一段在后世武侠宗师金庸笔下也有写,就是萧峰单骑擒皇太叔那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