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精耕细作的前提
结果李诫递过来的宣纸,陆承启粗略地扫视了一眼,便发现这还是几张图纸。对比刚刚李诫画的图纸,一眼就可以认出来,这是他亲笔所画。
李诫是全才,陆承启早就知道了。可仔细看了这些图纸,再研究起下方的蝇头小楷,陆承启才明白,这种抽象的东西,居然都是农具!
陆承启震惊莫名,因为这些东西,都不是他这个从小到大没做过农活之人,能看得懂的东西。惊愕地抬起头来,问道:“李卿,这些都是农具?”
其实他只是想确认一下而已,因为李诫只是粗略地提到了这些农具是做什么用的,可陆承启没有这个水平判断啊!实不实用,还有待考证。
李诫肯定地说道:“陛下,臣这几日思来想去,做了工部尚书,便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能力来。臣呕心沥血之作,便是这几样农具了。”
陆承启尴尬地笑道:“李卿,朕不瞒你说,朕看不懂这些农具。不过,李卿你倒是可以跟朕说说,这些东西到底怎么用。嗯,就拿这个甚么秧马来说好了,这分明是一艘小船嘛,怎么能称之为秧马呢?”
李诫说道:“陛下,这是用于水稻插秧的,便称之为秧马。其时南方已然出现,只不过臣拿来稍稍改进一番罢了。”
接着,李诫指着图纸,一一说明了秧马的用法。在种植水稻之时,秧马可用于插秧和拔秧。秧马的外形确实如同一艘小船,头尾翘起,背面象是瓦片一样。可以供一人骑坐在腹中,操作者坐于船背。如果是插秧,则用右手将船头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后以双脚使秧马向后逐渐挪动;如果是拔秧,则用双手将秧苗拔起,捆缚成匝,置于船后仓中。李诫说着说着,还亲手做了一番示范。
对于稻田,陆承启重生前是南方人,见得也不算少了,能看得出秧马的意义所在。在有水的稻田之中,确实能做到进退自如,可提高功效,以及减轻劳动强度。
正如李诫所说,这样的秧马,在京西南路、两江南路、福建路、两浙、广南东路、荆湖北路已经有人用了,只是推广力度不够而已。这些地方,都是水稻种植的地区,也就是后世的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陆承启算是认可了这样的秧马,说道:“若能使得粮食产量增加,朕是肯定答应的。只是李卿,你想过怎么推广吗?”
李诫一愣,他只是兴冲冲地做出了图纸,对于如何推广这个问题,他还真的没有去想过。陆承启就知道是这样,李诫根本没有思考过如何使得这些极其谨慎的农户接受这样的新农具。皆因古代农作物产量不高,贸然启用新农具,使得粮食减产的话,农户一家就要挨饿受冻了。关乎身家性命的事情,农户也不是傻子,他们也是要三思而后行的。
陆承启心中有了一个腹稿,见李诫长大了嘴巴,答不上来,他悠悠一叹道:“李卿啊,你的拳拳之心,朕知道。但有时候,好心也会遭雷劈的。朕是信得过你的,可那些农户信不过啊!若是想顺利推广开来,必定要做出一番成绩,农户才会信服。好了,朕会派出监察士解决这个问题,你只需提供新农具就行了。继续说罢,朕还真的有了兴致,这些新农具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李诫的图纸,虽然说毕竟直观,但没有标注的情况下,陆承启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好在李诫尽力解释,陆承启才理解了一二。
比如收割小麦的麦钐,用以收麦的装长柄的大镰刀,它配合一个带有两条活动长柄的簸箕,这时叫做“麦绰”。收割之时,向前伸出,利用系在腰上一个灵活的操纵器,移动钐和绰,将远处的麦“钐”下,翻入麦绰,再收回麦绰,递到后面带轮的“麦笼”里。这种配套的收麦器,比普通收获工具,效率提高几倍。
这麦钐也是早就有了的,只是与麦绰、麦笼的配套,尚属第一次。陆承启听得津津有味,李诫在原有基础上改进的农具,确实也考虑了地域的不同,不仅有水稻的农具,也有小麦的农具,还算是比较周到。
除此之外,还有更为精巧的水磨。在前朝,已有水力碾磨大规模使用了。大顺建立之后,在大户人家和寺庙里头,往往也会有大型碾碨,而且是营利性质的。农户前去磨面,需要交付一定的钱银。寺庙也往往用这样的手段,配合庙产的土地,达到维持温饱的目的。
而李诫在原基础上改进的水磨,通过改变它的轴首装置,则可以同机完成砻、碾、磿三项工作,称之为水轮三事。如果按照正牌历史,这样的东西还需要等到两百多年以后,才由王祯发明。只可惜李诫想做出一番政绩,毫不留情地把时间提早了两百多年,这是否对还未出生的王祯同志有点残忍?李诫不得而知,他也不知道,伟大的发明,总是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上的。王祯没有发明了三用水磨,但他还可以发明其他更先进的东西啊!
李诫递上了四张图纸,只有最后一张,陆承启看得明白。因为这个东西,实在是太出名了,翻车。这也是李诫的翻新之作,因为最早的翻车,汉末已经有了。这个翻车,不同于以往的用手摇,用脚踩,或者利用畜力,而是再一次运用了水力。所以李诫也把它称之为水力翻车。陆承启知道,这可是集浇灌、舂米、鼓风等于一身好东西啊!
尤其是利用了水力,可以日夜不止,比之踏车等水利工具,更胜一筹。古人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动力的智慧可见一斑。只是在缺水的地方,这样的水力翻车还是显得颇为无力。要想灌溉,还是得靠天下雨,或者人力挑水浇灌。
陆承启听完了李诫的解说之后,点了点头道:“李卿果然大才,常人能改进一项,便算是功德无量了。李卿一下子便改进四种,且在朕看来,皆有可行之处。推行一事,李卿就不需要管了。朕自然会派监察士到民间宣传,实在不行便让农户先看几次。好用的话,朕相信农户也是识货的。如果这样都不行,国库也尚有余钱,免费赠送几百个也是可以的。待得再次例朝,朕会把李卿的功绩宣读出来,让百官看看,朕绝对没有看错人!”
李诫老实地说道:“只要陛下知道臣不是尸位素餐,那就好了。臣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陆承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道:“旁人这么说朕是不相信的,唯独李卿这般说,朕信了!”
李诫是全才,陆承启早就知道了。可仔细看了这些图纸,再研究起下方的蝇头小楷,陆承启才明白,这种抽象的东西,居然都是农具!
陆承启震惊莫名,因为这些东西,都不是他这个从小到大没做过农活之人,能看得懂的东西。惊愕地抬起头来,问道:“李卿,这些都是农具?”
其实他只是想确认一下而已,因为李诫只是粗略地提到了这些农具是做什么用的,可陆承启没有这个水平判断啊!实不实用,还有待考证。
李诫肯定地说道:“陛下,臣这几日思来想去,做了工部尚书,便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能力来。臣呕心沥血之作,便是这几样农具了。”
陆承启尴尬地笑道:“李卿,朕不瞒你说,朕看不懂这些农具。不过,李卿你倒是可以跟朕说说,这些东西到底怎么用。嗯,就拿这个甚么秧马来说好了,这分明是一艘小船嘛,怎么能称之为秧马呢?”
李诫说道:“陛下,这是用于水稻插秧的,便称之为秧马。其时南方已然出现,只不过臣拿来稍稍改进一番罢了。”
接着,李诫指着图纸,一一说明了秧马的用法。在种植水稻之时,秧马可用于插秧和拔秧。秧马的外形确实如同一艘小船,头尾翘起,背面象是瓦片一样。可以供一人骑坐在腹中,操作者坐于船背。如果是插秧,则用右手将船头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后以双脚使秧马向后逐渐挪动;如果是拔秧,则用双手将秧苗拔起,捆缚成匝,置于船后仓中。李诫说着说着,还亲手做了一番示范。
对于稻田,陆承启重生前是南方人,见得也不算少了,能看得出秧马的意义所在。在有水的稻田之中,确实能做到进退自如,可提高功效,以及减轻劳动强度。
正如李诫所说,这样的秧马,在京西南路、两江南路、福建路、两浙、广南东路、荆湖北路已经有人用了,只是推广力度不够而已。这些地方,都是水稻种植的地区,也就是后世的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陆承启算是认可了这样的秧马,说道:“若能使得粮食产量增加,朕是肯定答应的。只是李卿,你想过怎么推广吗?”
李诫一愣,他只是兴冲冲地做出了图纸,对于如何推广这个问题,他还真的没有去想过。陆承启就知道是这样,李诫根本没有思考过如何使得这些极其谨慎的农户接受这样的新农具。皆因古代农作物产量不高,贸然启用新农具,使得粮食减产的话,农户一家就要挨饿受冻了。关乎身家性命的事情,农户也不是傻子,他们也是要三思而后行的。
陆承启心中有了一个腹稿,见李诫长大了嘴巴,答不上来,他悠悠一叹道:“李卿啊,你的拳拳之心,朕知道。但有时候,好心也会遭雷劈的。朕是信得过你的,可那些农户信不过啊!若是想顺利推广开来,必定要做出一番成绩,农户才会信服。好了,朕会派出监察士解决这个问题,你只需提供新农具就行了。继续说罢,朕还真的有了兴致,这些新农具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李诫的图纸,虽然说毕竟直观,但没有标注的情况下,陆承启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好在李诫尽力解释,陆承启才理解了一二。
比如收割小麦的麦钐,用以收麦的装长柄的大镰刀,它配合一个带有两条活动长柄的簸箕,这时叫做“麦绰”。收割之时,向前伸出,利用系在腰上一个灵活的操纵器,移动钐和绰,将远处的麦“钐”下,翻入麦绰,再收回麦绰,递到后面带轮的“麦笼”里。这种配套的收麦器,比普通收获工具,效率提高几倍。
这麦钐也是早就有了的,只是与麦绰、麦笼的配套,尚属第一次。陆承启听得津津有味,李诫在原有基础上改进的农具,确实也考虑了地域的不同,不仅有水稻的农具,也有小麦的农具,还算是比较周到。
除此之外,还有更为精巧的水磨。在前朝,已有水力碾磨大规模使用了。大顺建立之后,在大户人家和寺庙里头,往往也会有大型碾碨,而且是营利性质的。农户前去磨面,需要交付一定的钱银。寺庙也往往用这样的手段,配合庙产的土地,达到维持温饱的目的。
而李诫在原基础上改进的水磨,通过改变它的轴首装置,则可以同机完成砻、碾、磿三项工作,称之为水轮三事。如果按照正牌历史,这样的东西还需要等到两百多年以后,才由王祯发明。只可惜李诫想做出一番政绩,毫不留情地把时间提早了两百多年,这是否对还未出生的王祯同志有点残忍?李诫不得而知,他也不知道,伟大的发明,总是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上的。王祯没有发明了三用水磨,但他还可以发明其他更先进的东西啊!
李诫递上了四张图纸,只有最后一张,陆承启看得明白。因为这个东西,实在是太出名了,翻车。这也是李诫的翻新之作,因为最早的翻车,汉末已经有了。这个翻车,不同于以往的用手摇,用脚踩,或者利用畜力,而是再一次运用了水力。所以李诫也把它称之为水力翻车。陆承启知道,这可是集浇灌、舂米、鼓风等于一身好东西啊!
尤其是利用了水力,可以日夜不止,比之踏车等水利工具,更胜一筹。古人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动力的智慧可见一斑。只是在缺水的地方,这样的水力翻车还是显得颇为无力。要想灌溉,还是得靠天下雨,或者人力挑水浇灌。
陆承启听完了李诫的解说之后,点了点头道:“李卿果然大才,常人能改进一项,便算是功德无量了。李卿一下子便改进四种,且在朕看来,皆有可行之处。推行一事,李卿就不需要管了。朕自然会派监察士到民间宣传,实在不行便让农户先看几次。好用的话,朕相信农户也是识货的。如果这样都不行,国库也尚有余钱,免费赠送几百个也是可以的。待得再次例朝,朕会把李卿的功绩宣读出来,让百官看看,朕绝对没有看错人!”
李诫老实地说道:“只要陛下知道臣不是尸位素餐,那就好了。臣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陆承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道:“旁人这么说朕是不相信的,唯独李卿这般说,朕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