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元绶新政旧事
陆承启也是倔脾气,两头倔驴碰到了一起,注定是火星撞地球。
徐崇光不用回头,也知道陆承启是动了真火,不然怎么会不顾颜面,居然对他吼了起来?“到底是年轻气盛啊!”徐崇光心中叹息了一声,小皇帝亲政以来,一力主导了诸项改革,无不新奇。这让他几乎忘了,身后的小皇帝,还是一个年方十八的少年。
这便是老年人和少年人的区别了,老年人活得够久,见过的事情多了,便知道稳重才是王道。而年轻人凭着一腔热血,往往是顾前不顾后,闷着脑袋就往前乱冲乱撞,直到头破血流才知道走错了路子。
徐崇光便是不忍心看陆承启撞得头破血流,才出言顶撞。没想到这小皇帝认死理,怎么劝说都不听。心灰意冷之下,与其被视作怂恿小皇帝发动新政的人,被既得利益集团用尽手段赶下台,还不如就此激流勇退,也好保存个名声。
这两人的出发点不同,自然谈不拢。徐崇光着眼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庞大,怕受到牵连,成了陆承启的替罪羔羊;而陆承启则心系百姓,看到了胥吏不加管理的危害,致力于改善现状,才提出这个十品官制。
两人都是瞎子吃饺子,心里有数。至于对方想什么,都了然于心,只不过两人都是倔脾气,谈不到一块去而已。徐崇光听得陆承启叫自己回去读《孟子》,直让他又好笑又好气。他可是做过贡试主官的人,又怎么会没读过《孟子》?
不过,这也让徐崇光更加明白了陆承启心里所想,这小皇帝是真心想为百姓做点事的。只是他过于年轻,没有预料到一旦贸然推行这十品官制,后果是何等严重!
先前想一怒而去,但如此想来,总是有些不妥。为人臣者,仁义以事其君,是儒家一向尊崇的纲常礼教。皇帝可以对臣子不仁不义,但臣子却不能对君王不仁不义。更何况陆承启也没明着对自己如何如何,自己这么一走了之,便是个不义之臣了。
这番念头只是在短短一瞬间,徐崇光便已然想得通透。他意图辞官,不过是逼迫陆承启就范的手段。见陆承启丝毫不为所动,他这杀手锏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不过,他还藏着另外一个杀手锏,只听他淡淡地说道:“陛下,可曾记得先帝时,范仲淹范宰辅?”
见徐崇光去意好似没有那么坚定了,陆承启提着的心也就放松了一些。虽然不明白为何徐崇光要扯出范仲淹来,但既然徐崇光有“回心转意”的意图,他也就顺着徐崇光的话头说道:“朕自然记得,范相还在朝中之时,朕不过五六岁。”
徐崇光回过身来,双眼炯炯有神地盯着陆承启,沉声说道:“那陛下可知道范宰辅力主施行的元绶新政?”
陆承启听到他提起“元绶新政”来,立时提高了警惕性,沉默了一会,才缓缓地说道:“徐卿是否想要告诉朕什么?”范仲淹虽然在民间有很好的名声,但在朝廷里面,却是一个忌讳提起的名字。无他,就因为范仲淹提出的新政失败了。元绶十四年,范仲淹被贬颍州,知颍州事,他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但元绶为了顾及朝野文武百官,并没有做什么表示。直到元绶帝去世前,才下旨赐范仲淹谥号文正。
元绶驾崩前,曾对徐崇光说过:“朕一生自认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社稷,唯有一人朕对不住。范相因朕一时心软,遭此大难。此事虽已过十余年,可朕始终难以心安。徐卿,你是范相学生,朕为何力阻群臣弹劾,也要提拨你?便是对范相心中有愧啊……”
元绶帝说出这番话后不久,便驾崩在景福殿中。时人以为他是先帝托孤之臣之一,也不敢过多迫害。连那时权倾朝野的杨太师,也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有了今日的徐崇光。只是元绶帝临终前的那些话,徐崇光不敢有一刻稍忘。现在眼见着上了陆承启的贼船,难不成他也要步上恩师后尘,被朝臣群起而攻之?他似乎也预见了日后可能发生的事,陆承启顶不住朝野的压力,下旨贬谪他去知某州府,然后他心中愤懑,最后郁郁而终……
想到这,徐崇光更加坚定了要阻止陆承启的心思,要是阻止不了,他也要舍了这身官服。免得到头来,辅佐君王一生,却落得万景凄凉。
“陛下可知,范宰辅是怎么失败的?”
徐崇光说这话时,禁不住上前了一步。陆承启见他“气势汹汹”的模样,竟被他唬得差点退后了一步,颇有些心虚地问道:“怎么失败的?”
“元绶十二年,先帝召见范宰辅,征询天下大事。范宰辅言曰,‘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先帝曰善。遂范宰辅连同富弼、韩琦等重臣,联袂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言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此十条。先帝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唯府兵法,因诸臣反对而作罢。元绶十三年,范宰辅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诸事,先帝一一恩准。新政再行,诸臣便觉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之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日增,谣言皆说范宰辅、富弼、韩琦等结党营私,先帝疑之甚虑。群臣揣摩上意,纷纷上书弹劾范宰辅。范宰辅此时已然六十有三,抱病上朝,直斥群臣。先帝见范宰辅威严如此,疑心更甚。元绶十四年,先帝以几十封弹劾奏疏,把范宰辅、富弼、韩琦等新政大臣一一贬谪出京。时范宰辅已然病入膏肓,知颍州途中,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
徐崇光不用回头,也知道陆承启是动了真火,不然怎么会不顾颜面,居然对他吼了起来?“到底是年轻气盛啊!”徐崇光心中叹息了一声,小皇帝亲政以来,一力主导了诸项改革,无不新奇。这让他几乎忘了,身后的小皇帝,还是一个年方十八的少年。
这便是老年人和少年人的区别了,老年人活得够久,见过的事情多了,便知道稳重才是王道。而年轻人凭着一腔热血,往往是顾前不顾后,闷着脑袋就往前乱冲乱撞,直到头破血流才知道走错了路子。
徐崇光便是不忍心看陆承启撞得头破血流,才出言顶撞。没想到这小皇帝认死理,怎么劝说都不听。心灰意冷之下,与其被视作怂恿小皇帝发动新政的人,被既得利益集团用尽手段赶下台,还不如就此激流勇退,也好保存个名声。
这两人的出发点不同,自然谈不拢。徐崇光着眼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庞大,怕受到牵连,成了陆承启的替罪羔羊;而陆承启则心系百姓,看到了胥吏不加管理的危害,致力于改善现状,才提出这个十品官制。
两人都是瞎子吃饺子,心里有数。至于对方想什么,都了然于心,只不过两人都是倔脾气,谈不到一块去而已。徐崇光听得陆承启叫自己回去读《孟子》,直让他又好笑又好气。他可是做过贡试主官的人,又怎么会没读过《孟子》?
不过,这也让徐崇光更加明白了陆承启心里所想,这小皇帝是真心想为百姓做点事的。只是他过于年轻,没有预料到一旦贸然推行这十品官制,后果是何等严重!
先前想一怒而去,但如此想来,总是有些不妥。为人臣者,仁义以事其君,是儒家一向尊崇的纲常礼教。皇帝可以对臣子不仁不义,但臣子却不能对君王不仁不义。更何况陆承启也没明着对自己如何如何,自己这么一走了之,便是个不义之臣了。
这番念头只是在短短一瞬间,徐崇光便已然想得通透。他意图辞官,不过是逼迫陆承启就范的手段。见陆承启丝毫不为所动,他这杀手锏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不过,他还藏着另外一个杀手锏,只听他淡淡地说道:“陛下,可曾记得先帝时,范仲淹范宰辅?”
见徐崇光去意好似没有那么坚定了,陆承启提着的心也就放松了一些。虽然不明白为何徐崇光要扯出范仲淹来,但既然徐崇光有“回心转意”的意图,他也就顺着徐崇光的话头说道:“朕自然记得,范相还在朝中之时,朕不过五六岁。”
徐崇光回过身来,双眼炯炯有神地盯着陆承启,沉声说道:“那陛下可知道范宰辅力主施行的元绶新政?”
陆承启听到他提起“元绶新政”来,立时提高了警惕性,沉默了一会,才缓缓地说道:“徐卿是否想要告诉朕什么?”范仲淹虽然在民间有很好的名声,但在朝廷里面,却是一个忌讳提起的名字。无他,就因为范仲淹提出的新政失败了。元绶十四年,范仲淹被贬颍州,知颍州事,他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但元绶为了顾及朝野文武百官,并没有做什么表示。直到元绶帝去世前,才下旨赐范仲淹谥号文正。
元绶驾崩前,曾对徐崇光说过:“朕一生自认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社稷,唯有一人朕对不住。范相因朕一时心软,遭此大难。此事虽已过十余年,可朕始终难以心安。徐卿,你是范相学生,朕为何力阻群臣弹劾,也要提拨你?便是对范相心中有愧啊……”
元绶帝说出这番话后不久,便驾崩在景福殿中。时人以为他是先帝托孤之臣之一,也不敢过多迫害。连那时权倾朝野的杨太师,也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有了今日的徐崇光。只是元绶帝临终前的那些话,徐崇光不敢有一刻稍忘。现在眼见着上了陆承启的贼船,难不成他也要步上恩师后尘,被朝臣群起而攻之?他似乎也预见了日后可能发生的事,陆承启顶不住朝野的压力,下旨贬谪他去知某州府,然后他心中愤懑,最后郁郁而终……
想到这,徐崇光更加坚定了要阻止陆承启的心思,要是阻止不了,他也要舍了这身官服。免得到头来,辅佐君王一生,却落得万景凄凉。
“陛下可知,范宰辅是怎么失败的?”
徐崇光说这话时,禁不住上前了一步。陆承启见他“气势汹汹”的模样,竟被他唬得差点退后了一步,颇有些心虚地问道:“怎么失败的?”
“元绶十二年,先帝召见范宰辅,征询天下大事。范宰辅言曰,‘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先帝曰善。遂范宰辅连同富弼、韩琦等重臣,联袂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言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此十条。先帝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唯府兵法,因诸臣反对而作罢。元绶十三年,范宰辅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诸事,先帝一一恩准。新政再行,诸臣便觉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之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日增,谣言皆说范宰辅、富弼、韩琦等结党营私,先帝疑之甚虑。群臣揣摩上意,纷纷上书弹劾范宰辅。范宰辅此时已然六十有三,抱病上朝,直斥群臣。先帝见范宰辅威严如此,疑心更甚。元绶十四年,先帝以几十封弹劾奏疏,把范宰辅、富弼、韩琦等新政大臣一一贬谪出京。时范宰辅已然病入膏肓,知颍州途中,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