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皇庄事宜(下)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顺的银币是一枚制作极其精良的银币,是大顺朝廷着令钱监制造,并由大顺天子陆承启下旨,着令户部发放给文武官员作为俸禄,以及禁军、边军和厢军饷银的正规货币。
  这银币,由银、白铜和锡等金属制成的合金,约重五钱六分七厘。正面由大顺龙旗的图案,以及“大顺银币”四个正体楷书字;背面则是长安城中皇宫的宣德门图案,还有“大顺洪祥二年制”的字样。银币的边上,还有防磨的突起,摸上去很有手感。想要仿冒,可不容易。
  大顺一推出这样的银币和金币,立时被周边国家疯狂追捧。奈何这样的银币、金币被大顺管控得很严,发行量又不大,流出的实在太少。物以稀为贵,自然就成了稀罕之物了。
  这些情况陆承启都是知道的。随着监察司的壮大,不少暗探进入了别的国家,掌握了许多一手资料。听了周芷若的话,陆承启也能第一时间明白是怎么回事,又是欣慰又是怜惜地说道:“都是梓童的功劳,说吧,要朕赏些什么给朕的好皇后?”
  周芷若幽幽地说道:“臣妾哪里敢讨赏,陛下说棉纺厂能赚钱,可在臣妾手里,棉纺厂一直亏钱啊……”
  陆承启一愣,这个他倒是没有预料到。不过转念一想,陆承启也就明白了。棉花的好处,陆承启是知道的,可天底下的百姓不知道啊!哪怕是上了《大顺民报》,在产量没上来前,也是白搭。这个年头,百姓们习惯了丝绸和麻布,棉纺的衣裳还没有普及,只有广南西路、滇黔的人知晓有这种东西可以做衣服。这般一来,受限于产量和销路,亏损也是情理之中。
  想通了这一点,陆承启哈哈大笑道:“梓童何必苦恼,不过是亏损些钱银罢了。做生意嘛,便是这样,有赚有亏。要是稳赚不赔,怎么算得上是生意呢!”
  “陛下是没有看过账本,自然不知道亏了多少。单单是买田地,便用去了百万贯钱。虽说幽云十六州的田地便宜,且不甚肥沃。但数量一多,钱银定是少不了。再加上雇佣种地农户、纺织棉花的女子,每月工钱都要倒贴过万贯钱。再加上兴建厂房等,算下来,一年亏损不在两百万贯之下……”
  周芷若的幽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皇庄看似赚钱不少,可花钱更厉害。先前监察司的所有经费,便是从皇庄支出,还有军器监也要补贴一些。现在监察司有了自己的门路,所需经费也不是太多了,军器监的投入又大了。本来皇庄就养着几万号人,还有十余个福利院的拖累,现在又加上棉纺厂的亏损,似乎都有些入不敷出了。
  陆承启抚摸着周芷若的秀发,安慰道:“即便是亏了,又如何?会赚钱不是本事,会花钱才是本事呢!朕这么会花钱,梓童应该很崇拜朕才是。”
  周芷若听了,又好气又好笑:“陛下!”
  “好了,好了,朕知错了。你这九阴白骨爪是谁教的,该不会是梅超风吧?”在周芷若使出女人必杀技,掐人这一招后,陆承启不得不投降了。女人似乎天生就会这一招,掐起人来简直痛不欲生。好在周芷若还算贤惠,顾及陆承启的面子,没有很用力。陆承启的表情也很到位,周芷若见状也是乐不可支。
  两人闹了一会,陆承启才说道:“梓童,其实亏钱不一定是坏事。”
  周芷若不明所以,眨着明亮的眼睛,无声地询问着。陆承启是皇帝,看问题的角度自然是不同的:“你想啊,皇庄现在养活着几万号人。这几万号人里面,起码有着几万户百姓对吧?”
  周芷若点了点头,似乎也明白了陆承启的所指。“皇庄养活了几万户人家,便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了。这几万户人家的生活开支,又会养活许多人。像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这些行当,哪家哪户不用?带动起了消费,就能让更多人有了活计,这可是大功德一件啊!”
  周芷若从未想过这个问题,陆承启的话无疑给她莫大的震撼。“幽云十六州,朕决意改成种棉花的和养马场,如此一来,田地便不产粮食了。江南地区则开垦良田,专职种田养蚕。届时南北互通有无,赶车的,装卸的,跑船的,卖粮的,卖棉花的,卖马的……这些人,都托了皇庄的福,才有了生计活下去。这样一来,皇庄肩负的,可就是几十万百姓,甚至过百万百姓的活计了。梓童把皇庄打理成这样,帮朕稳住了民心,大顺社稷的稳定,梓童可是第一功臣啊!”
  周芷若听了,第一次觉得自己这么厉害。可她还是有疑虑:“可若是皇庄不赚钱,那几万人都养不活啊?”
  陆承启笑道:“投资的第一年,总是要花费多一些的。买地建厂,总是要花钱的。可现在汇通银行慢慢有了起色,丝绸厂也在盈利中,更别说与辽国、倭国的商贸了。熬过今年,下一年便开始盈利。届时,朕还有更多东西,需要皇庄去研发生产呢……”
  周芷若听了,那些不高兴都抛到脑后,开始计算起能赚多少钱。陆承启笑道:“梓童都变成小财迷了!”
  “小财迷不好吗?”周芷若听了,嘟起嘴,别过头去,佯作不理他。
  陆承启笑道:“怎么会不好,朕的钱袋子可是梓童管着的,自然是越多越好了。要是哪天梓童不给朕钱银,朕可是一穷二白的了……”
  听得陆承启说得凄惨,周芷若“扑哧”一笑,说道:“陛下,别说这皇庄,天下都是你的,你怎么会一穷二白?”
  陆承启叹道:“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若是朕真的对百姓索求过度,天下百姓不揭竿而起才是怪事。陈胜吴广,犹在昨日;黄巾之乱,哪敢忘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朕既然做了大顺天子,便要对百姓负责。梓童知书识礼,定然懂得这个道理。朕有梓童为贤内助,定能成就中兴大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