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压韵构谋
辽东几年来的一系列败仗早就让王在晋等人丧失了在关外对抗东虏的决心,当初放弃宁锦退守山海关就是很多武人的意见。如果不是袁崇焕极力赞同孙承宗等人的看法,全军猬集于山海关一带早就成为辽东集团中的主流意见了。
“当年刘整等人投靠蒙古可受重用,所以你们就以为我等投靠东虏就有锦绣前程?”孙承宗只是笑道。
厂卫高第没有那么多顾及,直言不讳的说道:“如今东虏的人丁、势力远远无法同当年的蒙元相提并论。他们对我们的依赖只会更大。”
“所以如果你是那敌酋,会和我们交朋友,做平等盟友。等着入关那些并不如草原人一般淳朴的山里蛮夷在财富和女人面前削减了战斗力之后再把半壁江山让给我们?”孙承宗问道。
“如果我是那敌酋显然不会这么做,如果我们主动请降。趁着他们现在战斗力还很强的时候让我们做大金的仆从并背负判明的政治负担,还会让我们在南下的过程中去做很多事情。如果是现在,至少来说他们会让我们放弃这山海关至宁锦一带的坚固外壳,先去跟着那些人扫平蒙古。坚持明廷的旗帜,至少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和退路。”孙承宗的心中其实有些悲凉,但如果不这样说还有什么能让人信服呢?
“那如果强贼在关内断我们的粮饷怎么办?难道我们要归顺他们?”王在晋忧虑的说道。
“归顺不等于投降。我们甚至可以用联合讨伐建州为条件假意倒向新朝政权,这样就可以关内的强贼与关外的强虏交手从而两败具伤。”
“太想当然了。要是那张海不打算出兵关外,而是要求派人来接收我们的军队和防区该当如何?”高弟不服道。
孙承宗思虑了很久后说道:“如果要是这样,我们就吃掉这些做来使的人员或者兵力。逼迫和激怒新朝政权与我们开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只能假意投降向东虏,先看看各方的打算再说。”
就这样,在接到后金的劝降之后,孙承宗亲笔写了一封回信,同意降金,但是为了家乡父老的安全及今后士林中的声望,希望能够联合抵御关内的强寇借师助剿。但这封回信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迅速发出,而是打算压在给北京的张海等人共同抵御东虏的信笺之后发出,至少是先看看这些这张家一伙的反应才能更好的服众。
此时的张海攻占京师已经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了,通过轻车熟路的清查与威逼,从京师各处抄掠而来的硬通货折合起来足有近四千万两白银,除了金银女子之外还有万余水平不算低的马匹,用这些马匹将掠夺而来的金银足足装满了三千余套马车。京营被俘虏的部队中还有千余匹战马级别的军马,也都为部队所获得。
不过张海自己全身披挂起来加上身材体重远远超出常人,这些从京城获得的马匹中比较优秀的也不过是寻常四五百公斤级别的蒙古马极品或者寻常中型马的级别,无法满足张海自己基本的骑马行军要求。这也是许多人对于发展骑兵或者骑兵化有顾虑的原因。
在另外一方面:两年多时间内迅速崛起的张海虽然将队伍扩大到了上万主力的规模,拥有的“马队”算起来也必要时也可以达到几千人。毕竟这北方地面上养马会骑马的少年本来就有不少。但是要达到真正意义上“骑兵”的要求按照近现代的管理标准至少需要足够场地环境下一年以上的完整训练。现在队伍上符合这种要求的人与马还不到一千人,不比当年的红军强多少。
“我看那骑兵对于我们也没有多大意思。我军通过昼伏夜出,外加火器化对体能依赖的降低,机动灵活性完全不在敌人的骑兵之下,那些骑兵对于我们的威胁不大。马对于我们来说用于携带火器弹药铠甲的意义恐怕远比战斗的意义大的多。”张万勇在有关征集马匹的军务会议上不以为然的说道。
这些话,张海并非全然不同意:在这中原大地上,又是规模不算太大可以随时就地获得补给的规模,马匹对于自己的唯一意义就是多携带辎重改善火力,又或者用于减轻炮兵负担。不过未来远征中原农耕区之外的地方,经常性的骑战恐怕就是难以避免的了。
“你们第二旅的大致结论如何?”张海忽然问道。
以张家新军特色的火器进行“骑射”的战术构思刘洪涛做为军务工作上的一名心腹曾经多进行过相关训练及模拟对抗演习。当然,这也少不了近卫部队的配合。
“骑射的命中率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差,因为战场上的敌群目标要比一般箭靶大的多。但是骑战中同敌人进行骑射对抗虽然我们依然可以轻易的战胜同等兵力,却使我们丧失了很多优势。”刘洪涛继续说道:“首先是骑兵机动战,我们的火箭连和炮兵连乃至航空气球火箭就无法有效的发挥作用了。现在这些火力占到我们兵力的一半,火力输出的大部分。我们携带的沉重包袱严重制约了马上的机动性。其次是削弱了我们那些待发火器弹药的命中率。步兵抵抗敌骑,敌骑冲过我们有效射程的时间虽然短,但是我军火器部队的最大特长就是短时间内能够把投射火力发挥到最大,精确而有效率的杀伤对手。主要局限反而是弹药的杀伤效率。
再次:骑射战术中虽然因为我军的规模较小,没有大规模骑射战术中指挥协同不便的太多负担,但同样暴露在敌人骑射的威胁面前,使我军无法在步战时那样通过卧姿乃至临时的掩体规避杀伤。”
刘洪涛的这些话说的很委婉了,张海知道实际上的结论是火器骑射意义不大,局限比传统能够兵种更大。如果获得更多更为丰富的马匹资源,做为辎重用途对战斗力的提升才是立竿见影的。
就在这时候,议事的帐篷外有熟悉的声音喊道:“报告,缓件。辽东方向的敌人送来的信,要不要开验?”
“当年刘整等人投靠蒙古可受重用,所以你们就以为我等投靠东虏就有锦绣前程?”孙承宗只是笑道。
厂卫高第没有那么多顾及,直言不讳的说道:“如今东虏的人丁、势力远远无法同当年的蒙元相提并论。他们对我们的依赖只会更大。”
“所以如果你是那敌酋,会和我们交朋友,做平等盟友。等着入关那些并不如草原人一般淳朴的山里蛮夷在财富和女人面前削减了战斗力之后再把半壁江山让给我们?”孙承宗问道。
“如果我是那敌酋显然不会这么做,如果我们主动请降。趁着他们现在战斗力还很强的时候让我们做大金的仆从并背负判明的政治负担,还会让我们在南下的过程中去做很多事情。如果是现在,至少来说他们会让我们放弃这山海关至宁锦一带的坚固外壳,先去跟着那些人扫平蒙古。坚持明廷的旗帜,至少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和退路。”孙承宗的心中其实有些悲凉,但如果不这样说还有什么能让人信服呢?
“那如果强贼在关内断我们的粮饷怎么办?难道我们要归顺他们?”王在晋忧虑的说道。
“归顺不等于投降。我们甚至可以用联合讨伐建州为条件假意倒向新朝政权,这样就可以关内的强贼与关外的强虏交手从而两败具伤。”
“太想当然了。要是那张海不打算出兵关外,而是要求派人来接收我们的军队和防区该当如何?”高弟不服道。
孙承宗思虑了很久后说道:“如果要是这样,我们就吃掉这些做来使的人员或者兵力。逼迫和激怒新朝政权与我们开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只能假意投降向东虏,先看看各方的打算再说。”
就这样,在接到后金的劝降之后,孙承宗亲笔写了一封回信,同意降金,但是为了家乡父老的安全及今后士林中的声望,希望能够联合抵御关内的强寇借师助剿。但这封回信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迅速发出,而是打算压在给北京的张海等人共同抵御东虏的信笺之后发出,至少是先看看这些这张家一伙的反应才能更好的服众。
此时的张海攻占京师已经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了,通过轻车熟路的清查与威逼,从京师各处抄掠而来的硬通货折合起来足有近四千万两白银,除了金银女子之外还有万余水平不算低的马匹,用这些马匹将掠夺而来的金银足足装满了三千余套马车。京营被俘虏的部队中还有千余匹战马级别的军马,也都为部队所获得。
不过张海自己全身披挂起来加上身材体重远远超出常人,这些从京城获得的马匹中比较优秀的也不过是寻常四五百公斤级别的蒙古马极品或者寻常中型马的级别,无法满足张海自己基本的骑马行军要求。这也是许多人对于发展骑兵或者骑兵化有顾虑的原因。
在另外一方面:两年多时间内迅速崛起的张海虽然将队伍扩大到了上万主力的规模,拥有的“马队”算起来也必要时也可以达到几千人。毕竟这北方地面上养马会骑马的少年本来就有不少。但是要达到真正意义上“骑兵”的要求按照近现代的管理标准至少需要足够场地环境下一年以上的完整训练。现在队伍上符合这种要求的人与马还不到一千人,不比当年的红军强多少。
“我看那骑兵对于我们也没有多大意思。我军通过昼伏夜出,外加火器化对体能依赖的降低,机动灵活性完全不在敌人的骑兵之下,那些骑兵对于我们的威胁不大。马对于我们来说用于携带火器弹药铠甲的意义恐怕远比战斗的意义大的多。”张万勇在有关征集马匹的军务会议上不以为然的说道。
这些话,张海并非全然不同意:在这中原大地上,又是规模不算太大可以随时就地获得补给的规模,马匹对于自己的唯一意义就是多携带辎重改善火力,又或者用于减轻炮兵负担。不过未来远征中原农耕区之外的地方,经常性的骑战恐怕就是难以避免的了。
“你们第二旅的大致结论如何?”张海忽然问道。
以张家新军特色的火器进行“骑射”的战术构思刘洪涛做为军务工作上的一名心腹曾经多进行过相关训练及模拟对抗演习。当然,这也少不了近卫部队的配合。
“骑射的命中率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差,因为战场上的敌群目标要比一般箭靶大的多。但是骑战中同敌人进行骑射对抗虽然我们依然可以轻易的战胜同等兵力,却使我们丧失了很多优势。”刘洪涛继续说道:“首先是骑兵机动战,我们的火箭连和炮兵连乃至航空气球火箭就无法有效的发挥作用了。现在这些火力占到我们兵力的一半,火力输出的大部分。我们携带的沉重包袱严重制约了马上的机动性。其次是削弱了我们那些待发火器弹药的命中率。步兵抵抗敌骑,敌骑冲过我们有效射程的时间虽然短,但是我军火器部队的最大特长就是短时间内能够把投射火力发挥到最大,精确而有效率的杀伤对手。主要局限反而是弹药的杀伤效率。
再次:骑射战术中虽然因为我军的规模较小,没有大规模骑射战术中指挥协同不便的太多负担,但同样暴露在敌人骑射的威胁面前,使我军无法在步战时那样通过卧姿乃至临时的掩体规避杀伤。”
刘洪涛的这些话说的很委婉了,张海知道实际上的结论是火器骑射意义不大,局限比传统能够兵种更大。如果获得更多更为丰富的马匹资源,做为辎重用途对战斗力的提升才是立竿见影的。
就在这时候,议事的帐篷外有熟悉的声音喊道:“报告,缓件。辽东方向的敌人送来的信,要不要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