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攻略展开
当猛烈的炮击震撼着整个鹿儿岛城城头的时候,岛津忠恒乃至不少的家臣们就都已经清楚这看似周全的准备和看似坚固的城防已经支持不了多少时间了。
原本岛津义弘当年反对在海边修建城池的原因是担心海上的炮火,可谁也没有想到在一二百门上陆火炮的轰击之下仅仅不过一顿饭的功夫就传来了城破的消息。而那威力巨大的臼炮弹爆炸后产生如同流星一般碎石的轰击下,就连岛津忠恒身边的亲兵们也都出现了伤亡。
“来不及从城上走了,从地道撤吧!”一名心腹焦急的说道。
自己去挖用于逃跑的地道在中原来说实际上是很正常的表现,不过在这东瀛入夏以前的岛津忠恒也是花费了很大决心才做出这个决定的。而如今,想要生存下去除了从地道逃跑似乎已经没有别的什么更稳妥的办法了。
云集于城内还没有战死或被臼炮弹的破片与实心弹的砸死的三万余名残敌此时也在难以想象的威势面前崩溃了,放弃了铠甲兵器的残敌争先恐后的向北面逃去。
尽管身体素质上有着不小的优势,不过刘洪涛还是知道身披重甲并携带了不少火器的第二旅重装步兵在这样的山岳地带要想追击敌人的逃兵同样困难,而且或多或少的会面临一定风险,就命令利用重新填装好弹药的三万多支超轻臼铳乃至四十八门臼炮及几十门加农炮累计向逃散的人群打出了八万余发六两铅弹又杀伤了四五千名没有来的及逃跑的敌人。
当周松所率领的船队重新逼近海滩的时候,登陆的第二旅部队已经派出不少人在方圆两里之内的地方打扫战场收集对手丢弃的物资还有己方在战斗中发射出去的各种弹药了。日本南方的秋季虽然天气不算炎热,但数以万计的尸体的处理终究是件麻烦的事情。
整个第二步兵旅大约五千人左右的兵力全部运送到了九州岛上,再加上不少精确射手和特殊单位之类的加强力量和千余名加强到登陆部队中的炮兵马力,在九州上岸的新军兵力多达七千余人。
在对日作战攻略的计划草案中:以一个经过加强的步兵旅群大约七千人登陆九州,以两个经过加强的步兵旅群大概一万五千人登陆江户一带,首先针对三百万人口左右的地盘内的敌人进行扫荡,吸引敌军主力决战,消灭敌有生力量。如果敌军不敢进行大规模集结,则针对各个藩国展开逐一的扫荡,彻底消灭以军事为主体的半个日本左右的统治层。在新朝五年,经过第二期增兵,驻日兵力增加到六个旅群四至五万左右的兵力之后展开针对整个日本的攻略行动。
张海根据国内在相对敌对地区的不少经历还有后世的经验:在不可能动员民众至少是不可能征集到可靠伪军的前提下,要想确保对农业社会的有效控制至少需要四百分之一的兵民比,比近现代百分之一的兵民比有所降低。也就是说不论基层队伍的积极主动性乃至战斗力有多强,要控制一个大县大概二十万人口左右的地方至少也应该有一个五百人左右构架完整的营。套用日本侵华时期的依据:十万日本治安部队在鼎盛时期实际能够有效确保控制的关内人口大概四五千万左右。这样的兵力对比就算没有多少靠谱伪军的协助或者说伪军的作用不为负就不错了,也能亲自完成不少粮食的征集。近代的日本人在沦陷区的核心治安区也难以做到这一点,那是因为还有中国军大股抵抗力量存在且难以消灭的缘故,而对于此时的整个日本列岛来说看起来则并非没有达成全面控制的可能。
因此,在登陆之后的对日政策也已经明确下来了:等同于旧时的中原的硬地,甚至更进一步:取消所有有饷武士的特权、大幅度的减少日本城镇等脱产居民点的人口。除了手工艺人之外的任何人凡在突击检查中查有武器存在的,就对这一地带的民众事实连坐惩罚。
当然:虽然新军主力部队进军日本的暂时目的还不是什么解放日本人民或者推广普世价值,而是要不影响国内农业经济恢复的前提下弥补国内巨额社会投资所带来的钱粮亏空,但给普通日本农民及工匠阶层的让利空间还是很大的。此时的日本国内社会负担比之中国历史上税收最高的两宋时期还要高上不少,包括武士阶层在内的四百万脱产人口外加四五十万常备兵力每年要使日本农民承受六成收入左右的经济负担。中国传统地主阶层虽然往往也在乡间拥有极大的势力,但为了恩威并施又或是减少管理成本,名义上五成的地租往往收到三成才是正常的。虽然还有其他剥削,但往往还有其他自耕农垫着。名义上收六七成地租的劣绅,考虑到管理成本顶多也就能收到一半左右的收入。而新朝就算每年只收四成左右的经济产出,在大幅度减少了日本列岛脱产人口的情况下对于民众负担的改善当然也有积极意义。张海和刘洪涛等人都不指望凭此就能得到当地民众的拥护组建起靠谱的“伪军”但只要减少当地百姓支持敌对势力的程度就足够了。
九月初六接近中午的时候,鹿儿岛城一带附近的战场终于打扫完毕,完全上岸的整个第二旅群在拥有足够留守人员的情况下也拥有了三个超过千人的“加强大队”可以用于向北的扫荡了。
“七千人应付这里一带的威胁应该已经足够。第七旅的船队同主力船队汇合了么?”刘洪涛忽然向周松询问道。
“第七旅的船队已经赶来了。”
“那就不要耽搁了,在这个时节船队停留在海上的时间越久就越夜长梦多,天黑前集结起来的船队就向东出发吧!”刘洪涛叮嘱道。
规模不小的船队又将不少的弹药特别是重型臼炮及臼炮弹卸下后向着港湾外扬帆离去,准备再一次迎接新的或许更大规模的挑战。
原本岛津义弘当年反对在海边修建城池的原因是担心海上的炮火,可谁也没有想到在一二百门上陆火炮的轰击之下仅仅不过一顿饭的功夫就传来了城破的消息。而那威力巨大的臼炮弹爆炸后产生如同流星一般碎石的轰击下,就连岛津忠恒身边的亲兵们也都出现了伤亡。
“来不及从城上走了,从地道撤吧!”一名心腹焦急的说道。
自己去挖用于逃跑的地道在中原来说实际上是很正常的表现,不过在这东瀛入夏以前的岛津忠恒也是花费了很大决心才做出这个决定的。而如今,想要生存下去除了从地道逃跑似乎已经没有别的什么更稳妥的办法了。
云集于城内还没有战死或被臼炮弹的破片与实心弹的砸死的三万余名残敌此时也在难以想象的威势面前崩溃了,放弃了铠甲兵器的残敌争先恐后的向北面逃去。
尽管身体素质上有着不小的优势,不过刘洪涛还是知道身披重甲并携带了不少火器的第二旅重装步兵在这样的山岳地带要想追击敌人的逃兵同样困难,而且或多或少的会面临一定风险,就命令利用重新填装好弹药的三万多支超轻臼铳乃至四十八门臼炮及几十门加农炮累计向逃散的人群打出了八万余发六两铅弹又杀伤了四五千名没有来的及逃跑的敌人。
当周松所率领的船队重新逼近海滩的时候,登陆的第二旅部队已经派出不少人在方圆两里之内的地方打扫战场收集对手丢弃的物资还有己方在战斗中发射出去的各种弹药了。日本南方的秋季虽然天气不算炎热,但数以万计的尸体的处理终究是件麻烦的事情。
整个第二步兵旅大约五千人左右的兵力全部运送到了九州岛上,再加上不少精确射手和特殊单位之类的加强力量和千余名加强到登陆部队中的炮兵马力,在九州上岸的新军兵力多达七千余人。
在对日作战攻略的计划草案中:以一个经过加强的步兵旅群大约七千人登陆九州,以两个经过加强的步兵旅群大概一万五千人登陆江户一带,首先针对三百万人口左右的地盘内的敌人进行扫荡,吸引敌军主力决战,消灭敌有生力量。如果敌军不敢进行大规模集结,则针对各个藩国展开逐一的扫荡,彻底消灭以军事为主体的半个日本左右的统治层。在新朝五年,经过第二期增兵,驻日兵力增加到六个旅群四至五万左右的兵力之后展开针对整个日本的攻略行动。
张海根据国内在相对敌对地区的不少经历还有后世的经验:在不可能动员民众至少是不可能征集到可靠伪军的前提下,要想确保对农业社会的有效控制至少需要四百分之一的兵民比,比近现代百分之一的兵民比有所降低。也就是说不论基层队伍的积极主动性乃至战斗力有多强,要控制一个大县大概二十万人口左右的地方至少也应该有一个五百人左右构架完整的营。套用日本侵华时期的依据:十万日本治安部队在鼎盛时期实际能够有效确保控制的关内人口大概四五千万左右。这样的兵力对比就算没有多少靠谱伪军的协助或者说伪军的作用不为负就不错了,也能亲自完成不少粮食的征集。近代的日本人在沦陷区的核心治安区也难以做到这一点,那是因为还有中国军大股抵抗力量存在且难以消灭的缘故,而对于此时的整个日本列岛来说看起来则并非没有达成全面控制的可能。
因此,在登陆之后的对日政策也已经明确下来了:等同于旧时的中原的硬地,甚至更进一步:取消所有有饷武士的特权、大幅度的减少日本城镇等脱产居民点的人口。除了手工艺人之外的任何人凡在突击检查中查有武器存在的,就对这一地带的民众事实连坐惩罚。
当然:虽然新军主力部队进军日本的暂时目的还不是什么解放日本人民或者推广普世价值,而是要不影响国内农业经济恢复的前提下弥补国内巨额社会投资所带来的钱粮亏空,但给普通日本农民及工匠阶层的让利空间还是很大的。此时的日本国内社会负担比之中国历史上税收最高的两宋时期还要高上不少,包括武士阶层在内的四百万脱产人口外加四五十万常备兵力每年要使日本农民承受六成收入左右的经济负担。中国传统地主阶层虽然往往也在乡间拥有极大的势力,但为了恩威并施又或是减少管理成本,名义上五成的地租往往收到三成才是正常的。虽然还有其他剥削,但往往还有其他自耕农垫着。名义上收六七成地租的劣绅,考虑到管理成本顶多也就能收到一半左右的收入。而新朝就算每年只收四成左右的经济产出,在大幅度减少了日本列岛脱产人口的情况下对于民众负担的改善当然也有积极意义。张海和刘洪涛等人都不指望凭此就能得到当地民众的拥护组建起靠谱的“伪军”但只要减少当地百姓支持敌对势力的程度就足够了。
九月初六接近中午的时候,鹿儿岛城一带附近的战场终于打扫完毕,完全上岸的整个第二旅群在拥有足够留守人员的情况下也拥有了三个超过千人的“加强大队”可以用于向北的扫荡了。
“七千人应付这里一带的威胁应该已经足够。第七旅的船队同主力船队汇合了么?”刘洪涛忽然向周松询问道。
“第七旅的船队已经赶来了。”
“那就不要耽搁了,在这个时节船队停留在海上的时间越久就越夜长梦多,天黑前集结起来的船队就向东出发吧!”刘洪涛叮嘱道。
规模不小的船队又将不少的弹药特别是重型臼炮及臼炮弹卸下后向着港湾外扬帆离去,准备再一次迎接新的或许更大规模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