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8章 火炬学校(二)
多少让张海没有完全失望的是没有花太大功夫终于在面积不算小的园林校区找到了这里的年轻人们“自习”的教室。除了火炬学校在精简之后本来就没有太多的人之外,距离很远就听到了那似乎如同回到前世小学一般的热闹的说笑声也是重要一方面。
张海本想呵斥些什么,但仔细一想却多少也觉得有些不合适。很显然:自己并不是一名后世中国的中学班主任,更不是教务处主任之类。在这里,根本无需追求升学率平均分之类的指标,所需要的出成功。
想起这些,张海也开始有些理解了国外所谓的“快乐教育”究竟是出于什么原理和目的。似乎就像当年自己年幼的时候选拔弟子一般:有志于某项事业的人才即便学习也受到影响,但他至少受到的影响比别人少。一个差生班的顶尖者若是个中上等生水准的人,这种人必然是个在学习上非常积极主动的人,是可造之才。监狱教育除了对于一成“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硬骨头没啥办法外可以把八九成的人变成优等生,然而这就有可能把真正对某项事业和升学有兴趣的人“淹没掉”,选拔出来的优等生很大比例只不过是心理上更为服从和畏惧权威的人。
为了极少数人的脱颖而出,西方国家能够承担基础教育一塌糊涂的代价,因为科技的发展本来就不取决于大多数而是少数人。科技的发展是先发国家达到一定程度后的主要经济增长动力。
而对于如今的火炬学校来说,它本来就不是一个“学校”而更像是一个研究所。如果这种说笑能够让这个“研究所”氛围更融洽交流更广泛那倒也没有什么。
张海大大方方的推开门走进来的时候,曾经过往的教室里喧闹的声音很自觉的渐渐平息下来。
见到一个似乎根本不受纪律约束而且年纪明显比自己大的人走了进来,格物院宽阔教室里的数十人也明白这有可能是上面一位很重要的人下来了。现代校园环境下的教师对学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权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然而火炬这些从当年军管环境中走进来的人年轻人对于这所学校还是了解一二的。要是有人敢让进来的师长不痛快,那可是后果相当严重的一件事情。
对于这些,张海不知道应该感觉到欣慰还是有些失望。这些颇有纪律性意识的人们,真的是一所高等学府中的人们应该有的品质么?在思索片刻之后张海还是不决定立刻透露自己的身份,而是装作一个自然而然的师长一般说道:“你们的功课完成了?上个月月评的考卷能够达到多少分?”
张海的这话倒是让下面的人放松了不少.
“以前的时候那些月考还真让人不轻松,可是现在?数学类90分以上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那些出题的人说不定水平还不如我们呢。倒是文化院的人可麻烦多了,别人寻些冷僻的知识来就能让他们喝一壶的。”
“物理更是简单,就是那些西洋人出的一些东西真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
“而且这几年来每个月还要考拉丁文?这实在太有问题了。。。”
张海没有理会这些抱怨而是继续问道:“你们来这里不会是完全看聊天来的吧?有人保留有上个月的的试卷或者模拟资料一类的东西吗?”
对于这些,教室里的人们倒没有让张海失望。而是当张海亲自看到这些“学生”们的学习材料的时候,也明白问题大致在什么地方了。这些学习资料,虽然层次在这个时代来说并不算低,已经有初等函数、并开始初步涉及到了解系几何,这都是接近这个时代前沿水平的东西了。张海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想起的却是前世在职高时学的那些文化课。按照张海的看法:这些文化课的初步了解还是必要的。没有对这些以数学为核心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那创新也就谈不上。可是这些卷子与学习材料上完全都是一些有答案的东西,这就也让张海明白了为什么过去的几年里火炬学校中的所谓“学子”们并没有什么真正建树的原因了。
一时之间,张海也陷入了苦恼之中,更是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后世新加坡的李家都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遏制创新的基因了,甚至不仅仅是中国,日韩在本质上也有。这种遏制创新的文化基因实际就是组织结构上的等级主义、平辈之间的相互妥协乃至不愿意做出一些出格于常人的判断并拥有怀疑的精神。也就是所谓的妥协与中庸,它根深蒂固的深殖于长久以来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环境之中,即便新朝看起来在文化上已经同过去的中国根本不同了,可是这一点却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沉默了许久之后,张海也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就算自己从学校以外请来其他的人,可以寻来大公无私的人、认真负责的人、却很难寻来真正能建立起崇尚学术并了解科学活动基本关系构架的人,这样儿的人似乎依旧只能从那些外来的人中入手了。
想到这里,张海就只能无奈的丢出一个对于众人的重磅炸弹:“在不荒废基本功的情况下,好好补习拉丁文吧。很有可能:你们谁能够留下来,谁不能留下来,至少在格物院这一块儿,只有那些几年前来的洋学者们才能做出决定。”
听到这样的话,教室内终于重新响起了议论的声音,不少人不平的说:“怎么能这样?”“凭什么?他们不是惰民一般的人么?”“这是圣主的意思?”
张海沉默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在做出决定之后公开自己的身份:“我就是新朝圣主,这就是我的意思。我觉得,我们火炬学校如果不想变成一所寻常的师范,只能大刀阔斧的进行新朝十三年以来的第二轮变革了。”
张海本想呵斥些什么,但仔细一想却多少也觉得有些不合适。很显然:自己并不是一名后世中国的中学班主任,更不是教务处主任之类。在这里,根本无需追求升学率平均分之类的指标,所需要的出成功。
想起这些,张海也开始有些理解了国外所谓的“快乐教育”究竟是出于什么原理和目的。似乎就像当年自己年幼的时候选拔弟子一般:有志于某项事业的人才即便学习也受到影响,但他至少受到的影响比别人少。一个差生班的顶尖者若是个中上等生水准的人,这种人必然是个在学习上非常积极主动的人,是可造之才。监狱教育除了对于一成“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硬骨头没啥办法外可以把八九成的人变成优等生,然而这就有可能把真正对某项事业和升学有兴趣的人“淹没掉”,选拔出来的优等生很大比例只不过是心理上更为服从和畏惧权威的人。
为了极少数人的脱颖而出,西方国家能够承担基础教育一塌糊涂的代价,因为科技的发展本来就不取决于大多数而是少数人。科技的发展是先发国家达到一定程度后的主要经济增长动力。
而对于如今的火炬学校来说,它本来就不是一个“学校”而更像是一个研究所。如果这种说笑能够让这个“研究所”氛围更融洽交流更广泛那倒也没有什么。
张海大大方方的推开门走进来的时候,曾经过往的教室里喧闹的声音很自觉的渐渐平息下来。
见到一个似乎根本不受纪律约束而且年纪明显比自己大的人走了进来,格物院宽阔教室里的数十人也明白这有可能是上面一位很重要的人下来了。现代校园环境下的教师对学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权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然而火炬这些从当年军管环境中走进来的人年轻人对于这所学校还是了解一二的。要是有人敢让进来的师长不痛快,那可是后果相当严重的一件事情。
对于这些,张海不知道应该感觉到欣慰还是有些失望。这些颇有纪律性意识的人们,真的是一所高等学府中的人们应该有的品质么?在思索片刻之后张海还是不决定立刻透露自己的身份,而是装作一个自然而然的师长一般说道:“你们的功课完成了?上个月月评的考卷能够达到多少分?”
张海的这话倒是让下面的人放松了不少.
“以前的时候那些月考还真让人不轻松,可是现在?数学类90分以上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那些出题的人说不定水平还不如我们呢。倒是文化院的人可麻烦多了,别人寻些冷僻的知识来就能让他们喝一壶的。”
“物理更是简单,就是那些西洋人出的一些东西真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
“而且这几年来每个月还要考拉丁文?这实在太有问题了。。。”
张海没有理会这些抱怨而是继续问道:“你们来这里不会是完全看聊天来的吧?有人保留有上个月的的试卷或者模拟资料一类的东西吗?”
对于这些,教室里的人们倒没有让张海失望。而是当张海亲自看到这些“学生”们的学习材料的时候,也明白问题大致在什么地方了。这些学习资料,虽然层次在这个时代来说并不算低,已经有初等函数、并开始初步涉及到了解系几何,这都是接近这个时代前沿水平的东西了。张海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想起的却是前世在职高时学的那些文化课。按照张海的看法:这些文化课的初步了解还是必要的。没有对这些以数学为核心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那创新也就谈不上。可是这些卷子与学习材料上完全都是一些有答案的东西,这就也让张海明白了为什么过去的几年里火炬学校中的所谓“学子”们并没有什么真正建树的原因了。
一时之间,张海也陷入了苦恼之中,更是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后世新加坡的李家都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遏制创新的基因了,甚至不仅仅是中国,日韩在本质上也有。这种遏制创新的文化基因实际就是组织结构上的等级主义、平辈之间的相互妥协乃至不愿意做出一些出格于常人的判断并拥有怀疑的精神。也就是所谓的妥协与中庸,它根深蒂固的深殖于长久以来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环境之中,即便新朝看起来在文化上已经同过去的中国根本不同了,可是这一点却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沉默了许久之后,张海也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就算自己从学校以外请来其他的人,可以寻来大公无私的人、认真负责的人、却很难寻来真正能建立起崇尚学术并了解科学活动基本关系构架的人,这样儿的人似乎依旧只能从那些外来的人中入手了。
想到这里,张海就只能无奈的丢出一个对于众人的重磅炸弹:“在不荒废基本功的情况下,好好补习拉丁文吧。很有可能:你们谁能够留下来,谁不能留下来,至少在格物院这一块儿,只有那些几年前来的洋学者们才能做出决定。”
听到这样的话,教室内终于重新响起了议论的声音,不少人不平的说:“怎么能这样?”“凭什么?他们不是惰民一般的人么?”“这是圣主的意思?”
张海沉默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在做出决定之后公开自己的身份:“我就是新朝圣主,这就是我的意思。我觉得,我们火炬学校如果不想变成一所寻常的师范,只能大刀阔斧的进行新朝十三年以来的第二轮变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