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商议定计
李信为孙鉁的到来举办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极大的鼓舞了城中三卫军的士气。实际上,此时此刻锦州城中的很多人都有些迷茫,认为苦守锦州早晚会弹尽粮绝,而清军如果大举回师,整支三卫军势必将陷入绝地。
即便清军短时间内不会回师,以大将军所宣称的围城打援之计已经被证实失败,而牵制清军的效果则仍旧不甚明朗,尤其是在得知了清军由海路往来运送人员物资后,这种论调近日来更是甚嚣尘上。
包括孙鉁都对李信强行占据在锦州持有不同的看法,只是不便于明目张胆的反对而已。
“不知李将军下一步的打算如何?如今父亲有意让你南下夹击清军,如孙鉁所料不差京师的旨意没准也快抵达辽西,也定然是催促你南下。”
孙鉁左右分析了一番,却并没有说出自己的结论,李信一时间不清楚他究竟持何种想法,只好问道:“二公子认为李信该何去何从?”
言下之意,你是认为我该听从你父亲的命令南下,还是坚守锦州,或者另有计策。
李信问的直接,孙鉁便也不想在绕圈子,直截了当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就实而论,孙鉁不赞同南下夹击清军,表面上看我朝大军成南北夹击之势,但深究起来却远非如此。”说到此处,孙鉁悠悠的叹了口气,“以李将军的三卫军眼下的人马,不过万余人坚守锦州或可有余,可若作为夹击一方的大军则实力不足,如果强行决战势必损失惨重……”
孙鉁语气平缓,说出话来便如说些家常一般,可他的这一番分析落入李信二中却不由得遍体生寒。他注视着孙鉁,目光里充满了不解与疑惑。
“说实话,孙鉁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与其一动不如一静,其实保存三卫军最好的办法是离开辽西,从长计议。毕竟,清军如果放弃了山海关后,一旦回师十万大军碾压而来,锦州城势必会成为一座孤岛,直至弹尽粮绝而破……”
“二公子的意思是?”
孙鉁犹疑了一番,最终肯定的道:“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两害相权之下,当然要取其轻,南下主动进攻山海关之外的清军,虽然会缓解清军对山海关的压力,甚至会对清军对山海关的围堵造成一定的威胁,可为此葬送一支能占善战的大军未免得不偿失。而山海关在没有外援的情形下,坚守半年以上当不是问题,最终清军所面临的境地,无非是继续围城,或者再次袭扰京师……”
如果清军袭扰京师,那么就等于山海关的防御战略彻底失败,那么皇帝必须拉出替罪羊来背黑锅……杨嗣昌、洪承畴、刘宇亮、包括孙承宗等一干重臣栋梁恐怕都难逃连累。显而易见,这些人如果皆俱获罪,朝廷动荡绝非大明之福,相比之下牺牲一个区区总兵的李信则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孙鉁的话虽然软绵绵的,但却像一把利剑直插入了李信的胸口,又狠狠的拔出来,鲜血淋漓……的确,在有识之士,具备大局观之人的眼中,为了朝廷大局没有什么是不能牺牲的,但为什么每一次被牺牲的都是他李信。
李信自问当了明朝的官以来,无一日不是战战兢兢,安置难民,怕死伤了太多的百姓,打击蒙古满清,为了避免明朝灭亡的悲剧,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件不是一心为国,说起来他是封坛拜将的大将军,可放眼大明又有哪个如此高官,身无恒产,没有妻妾?到现在还两袖情分的,除了他李信还能有谁?
即便如此,和庞大的文官集团相比,也不过是一条随意可以丢弃的破布。
孙鉁厚道,才不避讳的说出了这些话来。其实,即便孙鉁不说李信也能看破此事的利害关键,但他仍旧对孙鉁的善意提醒,充满了感激。
但是,孙鉁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三卫军不是普通的明军,而李信也不完全是打算被动坚守锦州,一个更为宏大的蓝图早就已经在构想甚至是实施之中。
“二公子切毋忧虑,三卫军既不会轻易毫无意义的与清军硬碰硬,也不会坐困愁城。”
闻言孙鉁双目迸发出灼人的目光,“李将军难道还有妙计?”他对李信能够力挽狂澜起死回生的能力并不怀疑,毕竟当初在高阳就见识了他成功抵抗住清军,成功将清军主力拖在高阳城下,最终为清军的败走,朝廷的不战而胜奠定了基础。
所以,李信极具信心的说出自己另有打算时,他毫不犹豫的便相信了,而他也更倾向于李信能够相处更好的办法。
“二公子可听说了奴酋皇太极驾崩之事?”
“甚?”
孙鉁的震惊无以复加,皇太极居然死了!这对朝廷绝对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清廷内部必然会因为争夺皇位而陷入重重纷争,那么他们哪里还能集中精力对外用兵,最终的撤兵相比也是理所当然。但他转念一想眼下的局势又觉得难于理解,按照常理清军的最佳选择必然是稳步车兵,可他们仍旧在全力攻击山海关,甚至还摆出了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
如此,清军主帅要么是准备取得一定优势之后再从容撤军,要么……
孙鉁想到了第二种可能之后,便觉汗流浃背,如果清军主帅打的主意真是后者,那么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极为棘手了。
“李将军可有应对奴酋死亡的策略?”
李信点头。
“李信已经促成多尔衮与奴酋庄妃争夺皇位成了僵持之势,现在还有一部三卫军在辽阳一带活动作为牵制,如此远在山海关的代善就成了决定皇位归属的关键人物,想来用不了多久他们便会指望着远在山海关的代善表明态度……”
“代善?你的意思是现在于山海关指挥清军的是代善?代善身为皇太极之兄,努尔哈赤之子,在清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此人野心绝不在多尔衮之下,只怕多尔衮急吼吼一番反倒替他人做了嫁衣!”
李信暗赞,孙鉁的见识果然不差。他有了后世的见识,对历史事件往往会有先知先觉的准备,可孙鉁完全是从所知的情况,所推测出来,那就不简单了。
究竟多尔衮是否未他人做了嫁衣?对明朝而言,一个弱主绝对比一个强君的威胁要小,那么李信所需要做的就是促成多尔衮为他人做这件事成为现实,不但如此,他还要借此机会,让代善撤军,同时收复在这一战中失去的宁锦。
当李信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后,孙鉁被彻底震惊了,真没想到李信的打算竟然如此让人难以置信。
“现在的关键所在是将清军的海路截断!”
孙鉁陷入沉思,良久之后才道:“辽西海岸狭长,可以登陆靠岸的地方不在少数,在岸上围堵绝不是明智之选择,而咱们又没有海船,根本就无从对抗,这个难度倒是不小!”
李信笑道:“这个问题在二公子到来之前已经相出了办法,虽然他们在辽西的登陆之地不止一处,可在辽西靠岸的地方,则只有那么两三处,三河口、盖州一带首当其冲,只要消息准确,调遣得当,袭击这几处之后,一把火将鞑子的海船烧掉,到时鞑子后路自当断掉!”
原来不是在辽西,而是去辽东。孙鉁的思维由于固有的原因而只局限于辽西并不奇怪,因为出兵到辽东在此前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是,而现在清廷大军俱在山海关,内部空虚,那么趁虚而入突袭辽东便也就成了可能。更何况,据李信说言,此前已经派人在辽阳一带劫掠烧杀,扰乱鞑子后方,吸引视听,并成功的达成了目标。
“不过眼下还有个问题,需要二公子帮忙!”
孙鉁没想到李信居然主动提出来请他帮忙,忙道:“为朝廷出力,责无旁贷,李将军尽管说,孙鉁定当竭尽全力!”
李信收起笑容正色道:“此事颇为棘手,并不容易!”
“何时学会卖关子了?说!”
孙鉁抖了抖衣襟,淡然催促。
“刘宇亮是负命而来,想要后顾无忧,还需二公子出面,说服此人!”
刘宇亮其实并不能左右三卫军是否出兵何处,但关键是他回到京师之后却三言两语便能将三卫军用命拼回来战功给轻松的抹杀了,如果硬碰硬事后难免会招致他的嫉恨,不如趁着孙鉁在此,让他来将刘宇亮摆平,也算物尽其用。
“还当何事,交给孙鉁就是!”
两个人又商议了好一阵时局,孙鉁起身告辞,去寻刘宇亮解决李信提出来的问题。而李信则将别阔儿招来,他带的草原骑兵简直是雪中送炭,面授机宜之后令其休整一番后即刻出兵。
然后又令程铭九亲自带着步战营第一营与之互相掩护,天黑后向北急行军,一夜时间足够抵达三河口。
即便清军短时间内不会回师,以大将军所宣称的围城打援之计已经被证实失败,而牵制清军的效果则仍旧不甚明朗,尤其是在得知了清军由海路往来运送人员物资后,这种论调近日来更是甚嚣尘上。
包括孙鉁都对李信强行占据在锦州持有不同的看法,只是不便于明目张胆的反对而已。
“不知李将军下一步的打算如何?如今父亲有意让你南下夹击清军,如孙鉁所料不差京师的旨意没准也快抵达辽西,也定然是催促你南下。”
孙鉁左右分析了一番,却并没有说出自己的结论,李信一时间不清楚他究竟持何种想法,只好问道:“二公子认为李信该何去何从?”
言下之意,你是认为我该听从你父亲的命令南下,还是坚守锦州,或者另有计策。
李信问的直接,孙鉁便也不想在绕圈子,直截了当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就实而论,孙鉁不赞同南下夹击清军,表面上看我朝大军成南北夹击之势,但深究起来却远非如此。”说到此处,孙鉁悠悠的叹了口气,“以李将军的三卫军眼下的人马,不过万余人坚守锦州或可有余,可若作为夹击一方的大军则实力不足,如果强行决战势必损失惨重……”
孙鉁语气平缓,说出话来便如说些家常一般,可他的这一番分析落入李信二中却不由得遍体生寒。他注视着孙鉁,目光里充满了不解与疑惑。
“说实话,孙鉁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与其一动不如一静,其实保存三卫军最好的办法是离开辽西,从长计议。毕竟,清军如果放弃了山海关后,一旦回师十万大军碾压而来,锦州城势必会成为一座孤岛,直至弹尽粮绝而破……”
“二公子的意思是?”
孙鉁犹疑了一番,最终肯定的道:“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两害相权之下,当然要取其轻,南下主动进攻山海关之外的清军,虽然会缓解清军对山海关的压力,甚至会对清军对山海关的围堵造成一定的威胁,可为此葬送一支能占善战的大军未免得不偿失。而山海关在没有外援的情形下,坚守半年以上当不是问题,最终清军所面临的境地,无非是继续围城,或者再次袭扰京师……”
如果清军袭扰京师,那么就等于山海关的防御战略彻底失败,那么皇帝必须拉出替罪羊来背黑锅……杨嗣昌、洪承畴、刘宇亮、包括孙承宗等一干重臣栋梁恐怕都难逃连累。显而易见,这些人如果皆俱获罪,朝廷动荡绝非大明之福,相比之下牺牲一个区区总兵的李信则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孙鉁的话虽然软绵绵的,但却像一把利剑直插入了李信的胸口,又狠狠的拔出来,鲜血淋漓……的确,在有识之士,具备大局观之人的眼中,为了朝廷大局没有什么是不能牺牲的,但为什么每一次被牺牲的都是他李信。
李信自问当了明朝的官以来,无一日不是战战兢兢,安置难民,怕死伤了太多的百姓,打击蒙古满清,为了避免明朝灭亡的悲剧,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件不是一心为国,说起来他是封坛拜将的大将军,可放眼大明又有哪个如此高官,身无恒产,没有妻妾?到现在还两袖情分的,除了他李信还能有谁?
即便如此,和庞大的文官集团相比,也不过是一条随意可以丢弃的破布。
孙鉁厚道,才不避讳的说出了这些话来。其实,即便孙鉁不说李信也能看破此事的利害关键,但他仍旧对孙鉁的善意提醒,充满了感激。
但是,孙鉁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三卫军不是普通的明军,而李信也不完全是打算被动坚守锦州,一个更为宏大的蓝图早就已经在构想甚至是实施之中。
“二公子切毋忧虑,三卫军既不会轻易毫无意义的与清军硬碰硬,也不会坐困愁城。”
闻言孙鉁双目迸发出灼人的目光,“李将军难道还有妙计?”他对李信能够力挽狂澜起死回生的能力并不怀疑,毕竟当初在高阳就见识了他成功抵抗住清军,成功将清军主力拖在高阳城下,最终为清军的败走,朝廷的不战而胜奠定了基础。
所以,李信极具信心的说出自己另有打算时,他毫不犹豫的便相信了,而他也更倾向于李信能够相处更好的办法。
“二公子可听说了奴酋皇太极驾崩之事?”
“甚?”
孙鉁的震惊无以复加,皇太极居然死了!这对朝廷绝对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清廷内部必然会因为争夺皇位而陷入重重纷争,那么他们哪里还能集中精力对外用兵,最终的撤兵相比也是理所当然。但他转念一想眼下的局势又觉得难于理解,按照常理清军的最佳选择必然是稳步车兵,可他们仍旧在全力攻击山海关,甚至还摆出了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
如此,清军主帅要么是准备取得一定优势之后再从容撤军,要么……
孙鉁想到了第二种可能之后,便觉汗流浃背,如果清军主帅打的主意真是后者,那么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极为棘手了。
“李将军可有应对奴酋死亡的策略?”
李信点头。
“李信已经促成多尔衮与奴酋庄妃争夺皇位成了僵持之势,现在还有一部三卫军在辽阳一带活动作为牵制,如此远在山海关的代善就成了决定皇位归属的关键人物,想来用不了多久他们便会指望着远在山海关的代善表明态度……”
“代善?你的意思是现在于山海关指挥清军的是代善?代善身为皇太极之兄,努尔哈赤之子,在清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此人野心绝不在多尔衮之下,只怕多尔衮急吼吼一番反倒替他人做了嫁衣!”
李信暗赞,孙鉁的见识果然不差。他有了后世的见识,对历史事件往往会有先知先觉的准备,可孙鉁完全是从所知的情况,所推测出来,那就不简单了。
究竟多尔衮是否未他人做了嫁衣?对明朝而言,一个弱主绝对比一个强君的威胁要小,那么李信所需要做的就是促成多尔衮为他人做这件事成为现实,不但如此,他还要借此机会,让代善撤军,同时收复在这一战中失去的宁锦。
当李信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后,孙鉁被彻底震惊了,真没想到李信的打算竟然如此让人难以置信。
“现在的关键所在是将清军的海路截断!”
孙鉁陷入沉思,良久之后才道:“辽西海岸狭长,可以登陆靠岸的地方不在少数,在岸上围堵绝不是明智之选择,而咱们又没有海船,根本就无从对抗,这个难度倒是不小!”
李信笑道:“这个问题在二公子到来之前已经相出了办法,虽然他们在辽西的登陆之地不止一处,可在辽西靠岸的地方,则只有那么两三处,三河口、盖州一带首当其冲,只要消息准确,调遣得当,袭击这几处之后,一把火将鞑子的海船烧掉,到时鞑子后路自当断掉!”
原来不是在辽西,而是去辽东。孙鉁的思维由于固有的原因而只局限于辽西并不奇怪,因为出兵到辽东在此前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是,而现在清廷大军俱在山海关,内部空虚,那么趁虚而入突袭辽东便也就成了可能。更何况,据李信说言,此前已经派人在辽阳一带劫掠烧杀,扰乱鞑子后方,吸引视听,并成功的达成了目标。
“不过眼下还有个问题,需要二公子帮忙!”
孙鉁没想到李信居然主动提出来请他帮忙,忙道:“为朝廷出力,责无旁贷,李将军尽管说,孙鉁定当竭尽全力!”
李信收起笑容正色道:“此事颇为棘手,并不容易!”
“何时学会卖关子了?说!”
孙鉁抖了抖衣襟,淡然催促。
“刘宇亮是负命而来,想要后顾无忧,还需二公子出面,说服此人!”
刘宇亮其实并不能左右三卫军是否出兵何处,但关键是他回到京师之后却三言两语便能将三卫军用命拼回来战功给轻松的抹杀了,如果硬碰硬事后难免会招致他的嫉恨,不如趁着孙鉁在此,让他来将刘宇亮摆平,也算物尽其用。
“还当何事,交给孙鉁就是!”
两个人又商议了好一阵时局,孙鉁起身告辞,去寻刘宇亮解决李信提出来的问题。而李信则将别阔儿招来,他带的草原骑兵简直是雪中送炭,面授机宜之后令其休整一番后即刻出兵。
然后又令程铭九亲自带着步战营第一营与之互相掩护,天黑后向北急行军,一夜时间足够抵达三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