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出兵出兵?
孙鉁身为南直隶巡抚守土有责,当得知史可法兵败池州时,他便有些坐不住椅子了,再次动身连夜赶往龙潭军营,去寻李信拿个主意。因为在南直隶的地界里,他能够调的动的也只有李信的三卫军。
他这个南直隶巡抚并不比那些中原山陕剿贼的总督巡抚,动辄统管节制几省的军政事务。由于南京身为留都的特殊地位,孙鉁南直隶巡抚的差遣更多有专事转办的意味,也就是查办浙江市舶司与江南织造局贪墨上百万公帑的案件。除此之外,皇帝在其他方面并没有像那些战乱省份那般,授予孙鉁临机专断,便宜行事之权。
这也是此前孙鉁为什么折戟沉沙而几至灰溜溜离开南直隶的根本原因之一,说到底总督巡抚这种临时性的差遣权力弹性的范围很大,大的可以无所不管,小的也可能辖内大小官员均视若无物。
这一回孙鉁竟连轿子也不坐了,而是改为骑马带着一干随从去了龙潭。出乎孙鉁意料的,三卫军军中竟没有一丝一毫大战降至的紧张气氛,仅有几处哨所挂着风灯伴随刁斗之声,随风摇摆。
“史可法兵败了,黄梅贼与革左五营的贼兵夹击安庆府,若让贼子得逞,南京门户便要就此丢了!”
面对李信的悠闲,孙鉁有几分急躁,他的语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而李信却笑答:
“部堂何至于此,镇守留都有魏国公在,李信若越俎代庖,岂非夺人饭碗?”
孙鉁这才恍然,魏国公乃是当今圣上重新启用,特意安置在南京镇守南直隶的,如何急切起来,连这一点都给忘了。李信的三卫军就算出兵,也只能在魏国公相邀之下才名正言顺吧。
想到这里,孙鉁本来一颗悬着的心便又放了下来,魏国公徐弘基乃是开国大将徐达的嫡传子嗣,早在万历年间就极受重视,俭书军府出镇南京,无论威望能力都是重臣翘楚,此人坐镇南直隶,就算不胜,求稳也应当是手拿把掐的。不过他的心里还有些隐隐的失望,他实在期待着李信的三卫军能够在南直隶打一场震慑人心的大仗,如此携威一举慑服南京百官,便可从容行事,以廓清江南靡费之风气……只可惜……
“不但有魏国公,别忘了咱们头上脑还有个张阁部,他节制江北三镇军马,出兵解围安庆责无旁贷。”
孙鉁暗暗汗颜,如何听了战事忽起就如此沉不住气,只是南直隶各级官员叠床架屋,职责交叠,仅此一事便有两位朝中重臣负责,看来已经轮不到他孙鉁闲操心了。
“如此也好,咱们就坐等消息好了!只可惜圣上交办的差事又不知要拖延到何时。”
“部堂且看探马由江西带回的密报。”
李信忽然从满桌子的公文中抽出了一份薄薄的公文递给孙鉁。孙鉁拿在手中看了不过几行,脸上就勃然色变。
“此事可确实?”
“未必确实,也绝非空穴来风”李信冷笑着,眼下的世道已经与他所熟知的历史愈发渐行渐远。如今大明皇帝朱由检春秋正盛,那些各地的野心家们便已经按耐不住对权力的渴望,蠢蠢欲动了,比如沈王就是其中之一。蝴蝶翅膀煽动的几丝微风,如今已经快演化成暴风骤雨了。
“多亏李兄将左梦庚采购的百万石稻米扣下,否则这些粮食岂非统统成了资敌造反之物?”
李信的脸上忽然露出了几分忧虑之色,“估计饶州谋反一事已经筹谋日久,若非左梦庚买粮一事在前,还真想不到沈王的头上去,此人远在万里之外的陕西,竟能影响遥控饶州谋反,将来必成朝廷头等内患!”
他只差说沈王将是当今皇帝朱由检帝位最大的威胁者了,毕竟沈王也是太祖血脉,朱由检对内对外连遭败仗之下,权威早不如崇祯十年以前,此时有人登高一呼,未必便没有附和者。
而沈王这头如豹似狼的野兽,正是李信间接放出来的。当初,刘国能肆虐山西,李信带兵由三卫南下平乱,就藩于潞安府的沈王便是在此时趁势起兵与流贼周旋渡河南下,直到与左良玉合流,才逐渐在陕西站稳了脚跟,与张献忠的流贼打了几次恶仗,总算打掉了张献忠反扑陕西的势头,远在万里之外的朱由检竟也默许了沈王的作为。
朱由检以为沈王在陕西可以替他挡住流贼,殊不知却是养虎遗患,等意识到危险只怕以成大错为时晚矣。
时至今日,李信纵然再对这个腐朽的大明王朝失望透顶,但毕竟北有虎狼窥视的满清鞑虏,内有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张李流贼,只有维持住了大明朝的稳定与统一,才能外据满清鞑虏,内剿流贼之患。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再次雄起于世界之林。
如果任由局面败坏下去,走了历史的老路诚然不是李信所乐见。可若走了另一条路,李信目前所见的却是诸侯军阀割据的先兆。
直到孙鉁一连唤了三四声,才将李信从沉思中回过神来。
孙鉁觉得静观其变不如主动筹谋,平叛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只有如此才能有机会一展抱负,廓清江南朝局。更为难得的是,孙鉁其人似乎没有那种当今读书人与生俱来对武人的敌视与戒备,或许李信其人在高阳时的表现,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又是与李信打交道,才如此坦诚相待吧。
李信当然听得出来,孙鉁与自己的谈话中,处处隐含着使他出一把力,争一分功的意思。但是,现在却不是三卫军出兵的时候,功劳好抢,因此而结下的仇敌却更难摆脱。
更何况,不让那些抢着夺功之人碰几次壁,吃几次苦头,怎么才能心甘情愿的让三卫军出兵收拾局面呢?孙鉁忽然发现,李信对魏国公和张方严都不十分看好,心中不由有几分担忧,如果这两位败了,后果可是不堪设想。
“李兄不看好魏国公与张阁部?”孙鉁最后还是问了出来,这种事还是问的明明白白的好,他十分看重李信的意见。
夜不能寐者除了孙鉁以外还大有人在,南京吏科给事中荆可栋便是众多官员的其中之一。他的三弟在安庆府有产业,而自己亦曾参股其中,若朝廷出兵不及时,在安庆玩一出失而复得,克复之功的好戏,千万家资便全部都要随着滔天的长江水付诸东流了。
安庆毕竟是史可法巡行差遣职权之内的地盘,丢了是他负主要责任,守住了却又是他领头功,但玩一招失而复得就大大不同了,失土的责任诚然由史可法承担,而克复失地的功劳可是实实在在的要落在援兵头上的。
放眼南京城的三股人马,由张方严亲自提调的江北三镇,龙潭李信的三卫军,还有实力最强劲的魏国公,领军府之权,节制江南诸军。不过魏国公可不是任谁相见就能见到的,更何况他仅仅是个六品的给事中,做给事中的官员人员一向不好,因为这个差事就是得罪人的,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别人只是看笑话没跟上来再踹几脚就算是厚道人了。
是以他急的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求了不少门路却都碰了一鼻子灰。后来还是一位同僚替他穿针引线,花了上千两银子置办了一幅北宋苏东坡的真迹,才换得了于魏国公之子徐文爵小公爷见面的机会。
别看这位徐小公爷武将世家出身,却独独喜欢文人字画,荆可栋送的苏东坡真迹也真是搔到了他的痒处,听说此人有急事相求便不辞辛劳连夜相见。
荆可栋听说徐小公爷连夜准见,直念叨小公爷是个厚道人,一时间大有感激涕零之意。
“情况如此,下官只想求小公爷一个准话,国公爷究竟何时才出兵啊?”
听了荆可栋请托之词后,徐文爵竟嘿嘿笑了起来,然后又道:“实话与荆兄说了,家父动兵时辰那是机密,兄弟绝对不会泄露的。但也让荆兄安安心,安庆丢不了,好好的把心放肚子里吧!”
荆可栋见徐文爵说的模棱两可自然是放心不下,一时情急便追问道:“难道魏国公这几日便要出兵?”但他马上就意识到,自己失言,人家徐小公爷都已经有言在先不会说及魏国公出兵时辰,自己再追问岂不是让他难看吗?正惴惴不安间,徐文爵一拍脑门,恍然笑道:“这事怨我,说的不清不楚。我与荆兄甚是投缘,不妨对你交割实底,这南直隶有三家兵马可都盯着平叛的功劳呢,他们出兵只闲慢了,岂有闲快的道理?”
徐文爵说的的确是大实话,却不是荆可栋想要的,这些道理他也能说的出来,张方严的江北兵军纪败坏,又是刚刚论调了一干主将,战斗力肯定又打了折扣,急着赶过去,飞蛾扑火也未可知呢。至于龙潭李信,听说此人名头不小,但那也仅仅是传言,实际如何也是个未知数,听京中的同僚曾提及此人,不过一介幸进之臣,根本不足挂齿……
他这个南直隶巡抚并不比那些中原山陕剿贼的总督巡抚,动辄统管节制几省的军政事务。由于南京身为留都的特殊地位,孙鉁南直隶巡抚的差遣更多有专事转办的意味,也就是查办浙江市舶司与江南织造局贪墨上百万公帑的案件。除此之外,皇帝在其他方面并没有像那些战乱省份那般,授予孙鉁临机专断,便宜行事之权。
这也是此前孙鉁为什么折戟沉沙而几至灰溜溜离开南直隶的根本原因之一,说到底总督巡抚这种临时性的差遣权力弹性的范围很大,大的可以无所不管,小的也可能辖内大小官员均视若无物。
这一回孙鉁竟连轿子也不坐了,而是改为骑马带着一干随从去了龙潭。出乎孙鉁意料的,三卫军军中竟没有一丝一毫大战降至的紧张气氛,仅有几处哨所挂着风灯伴随刁斗之声,随风摇摆。
“史可法兵败了,黄梅贼与革左五营的贼兵夹击安庆府,若让贼子得逞,南京门户便要就此丢了!”
面对李信的悠闲,孙鉁有几分急躁,他的语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而李信却笑答:
“部堂何至于此,镇守留都有魏国公在,李信若越俎代庖,岂非夺人饭碗?”
孙鉁这才恍然,魏国公乃是当今圣上重新启用,特意安置在南京镇守南直隶的,如何急切起来,连这一点都给忘了。李信的三卫军就算出兵,也只能在魏国公相邀之下才名正言顺吧。
想到这里,孙鉁本来一颗悬着的心便又放了下来,魏国公徐弘基乃是开国大将徐达的嫡传子嗣,早在万历年间就极受重视,俭书军府出镇南京,无论威望能力都是重臣翘楚,此人坐镇南直隶,就算不胜,求稳也应当是手拿把掐的。不过他的心里还有些隐隐的失望,他实在期待着李信的三卫军能够在南直隶打一场震慑人心的大仗,如此携威一举慑服南京百官,便可从容行事,以廓清江南靡费之风气……只可惜……
“不但有魏国公,别忘了咱们头上脑还有个张阁部,他节制江北三镇军马,出兵解围安庆责无旁贷。”
孙鉁暗暗汗颜,如何听了战事忽起就如此沉不住气,只是南直隶各级官员叠床架屋,职责交叠,仅此一事便有两位朝中重臣负责,看来已经轮不到他孙鉁闲操心了。
“如此也好,咱们就坐等消息好了!只可惜圣上交办的差事又不知要拖延到何时。”
“部堂且看探马由江西带回的密报。”
李信忽然从满桌子的公文中抽出了一份薄薄的公文递给孙鉁。孙鉁拿在手中看了不过几行,脸上就勃然色变。
“此事可确实?”
“未必确实,也绝非空穴来风”李信冷笑着,眼下的世道已经与他所熟知的历史愈发渐行渐远。如今大明皇帝朱由检春秋正盛,那些各地的野心家们便已经按耐不住对权力的渴望,蠢蠢欲动了,比如沈王就是其中之一。蝴蝶翅膀煽动的几丝微风,如今已经快演化成暴风骤雨了。
“多亏李兄将左梦庚采购的百万石稻米扣下,否则这些粮食岂非统统成了资敌造反之物?”
李信的脸上忽然露出了几分忧虑之色,“估计饶州谋反一事已经筹谋日久,若非左梦庚买粮一事在前,还真想不到沈王的头上去,此人远在万里之外的陕西,竟能影响遥控饶州谋反,将来必成朝廷头等内患!”
他只差说沈王将是当今皇帝朱由检帝位最大的威胁者了,毕竟沈王也是太祖血脉,朱由检对内对外连遭败仗之下,权威早不如崇祯十年以前,此时有人登高一呼,未必便没有附和者。
而沈王这头如豹似狼的野兽,正是李信间接放出来的。当初,刘国能肆虐山西,李信带兵由三卫南下平乱,就藩于潞安府的沈王便是在此时趁势起兵与流贼周旋渡河南下,直到与左良玉合流,才逐渐在陕西站稳了脚跟,与张献忠的流贼打了几次恶仗,总算打掉了张献忠反扑陕西的势头,远在万里之外的朱由检竟也默许了沈王的作为。
朱由检以为沈王在陕西可以替他挡住流贼,殊不知却是养虎遗患,等意识到危险只怕以成大错为时晚矣。
时至今日,李信纵然再对这个腐朽的大明王朝失望透顶,但毕竟北有虎狼窥视的满清鞑虏,内有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张李流贼,只有维持住了大明朝的稳定与统一,才能外据满清鞑虏,内剿流贼之患。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再次雄起于世界之林。
如果任由局面败坏下去,走了历史的老路诚然不是李信所乐见。可若走了另一条路,李信目前所见的却是诸侯军阀割据的先兆。
直到孙鉁一连唤了三四声,才将李信从沉思中回过神来。
孙鉁觉得静观其变不如主动筹谋,平叛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只有如此才能有机会一展抱负,廓清江南朝局。更为难得的是,孙鉁其人似乎没有那种当今读书人与生俱来对武人的敌视与戒备,或许李信其人在高阳时的表现,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又是与李信打交道,才如此坦诚相待吧。
李信当然听得出来,孙鉁与自己的谈话中,处处隐含着使他出一把力,争一分功的意思。但是,现在却不是三卫军出兵的时候,功劳好抢,因此而结下的仇敌却更难摆脱。
更何况,不让那些抢着夺功之人碰几次壁,吃几次苦头,怎么才能心甘情愿的让三卫军出兵收拾局面呢?孙鉁忽然发现,李信对魏国公和张方严都不十分看好,心中不由有几分担忧,如果这两位败了,后果可是不堪设想。
“李兄不看好魏国公与张阁部?”孙鉁最后还是问了出来,这种事还是问的明明白白的好,他十分看重李信的意见。
夜不能寐者除了孙鉁以外还大有人在,南京吏科给事中荆可栋便是众多官员的其中之一。他的三弟在安庆府有产业,而自己亦曾参股其中,若朝廷出兵不及时,在安庆玩一出失而复得,克复之功的好戏,千万家资便全部都要随着滔天的长江水付诸东流了。
安庆毕竟是史可法巡行差遣职权之内的地盘,丢了是他负主要责任,守住了却又是他领头功,但玩一招失而复得就大大不同了,失土的责任诚然由史可法承担,而克复失地的功劳可是实实在在的要落在援兵头上的。
放眼南京城的三股人马,由张方严亲自提调的江北三镇,龙潭李信的三卫军,还有实力最强劲的魏国公,领军府之权,节制江南诸军。不过魏国公可不是任谁相见就能见到的,更何况他仅仅是个六品的给事中,做给事中的官员人员一向不好,因为这个差事就是得罪人的,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别人只是看笑话没跟上来再踹几脚就算是厚道人了。
是以他急的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求了不少门路却都碰了一鼻子灰。后来还是一位同僚替他穿针引线,花了上千两银子置办了一幅北宋苏东坡的真迹,才换得了于魏国公之子徐文爵小公爷见面的机会。
别看这位徐小公爷武将世家出身,却独独喜欢文人字画,荆可栋送的苏东坡真迹也真是搔到了他的痒处,听说此人有急事相求便不辞辛劳连夜相见。
荆可栋听说徐小公爷连夜准见,直念叨小公爷是个厚道人,一时间大有感激涕零之意。
“情况如此,下官只想求小公爷一个准话,国公爷究竟何时才出兵啊?”
听了荆可栋请托之词后,徐文爵竟嘿嘿笑了起来,然后又道:“实话与荆兄说了,家父动兵时辰那是机密,兄弟绝对不会泄露的。但也让荆兄安安心,安庆丢不了,好好的把心放肚子里吧!”
荆可栋见徐文爵说的模棱两可自然是放心不下,一时情急便追问道:“难道魏国公这几日便要出兵?”但他马上就意识到,自己失言,人家徐小公爷都已经有言在先不会说及魏国公出兵时辰,自己再追问岂不是让他难看吗?正惴惴不安间,徐文爵一拍脑门,恍然笑道:“这事怨我,说的不清不楚。我与荆兄甚是投缘,不妨对你交割实底,这南直隶有三家兵马可都盯着平叛的功劳呢,他们出兵只闲慢了,岂有闲快的道理?”
徐文爵说的的确是大实话,却不是荆可栋想要的,这些道理他也能说的出来,张方严的江北兵军纪败坏,又是刚刚论调了一干主将,战斗力肯定又打了折扣,急着赶过去,飞蛾扑火也未可知呢。至于龙潭李信,听说此人名头不小,但那也仅仅是传言,实际如何也是个未知数,听京中的同僚曾提及此人,不过一介幸进之臣,根本不足挂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