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义无反顾
五天后,航运繁忙的京杭大运河上,一艘挂着都察院大旗的双层大船在河道里顺流直下,沿途的船只见状纷纷闪避。
都察院是大明的监察机关,里面的监察御史一旦出京那就是奉了宣德帝的御命外出办案,可谓是宣德帝的钦差,因此除了那些高官显贵外,路上的贩夫走卒和文武百官通常都要给他们的车马让路。
尤其是这艘挂着都察院大旗的双层大船,无论规格还是制式都是大明官场上的顶级配置,那么船里的官员无疑是都察院的堂官,不是左右都御史就是左右副都御史,这就使得河道上的来往船只无不回避,以免冲撞了这艘官船。
此时此刻,大船二层的船舱内,李云天和谢恒、韩亮围坐在桌前一边剥着花生一边谈笑,三人奉了宣德帝的御命前往江南巡查两淮盐道,其中李云天是巡盐正使,谢恒和韩亮是巡盐副使。
李云天将张贵积攒了百万家财的事情禀告了宣德帝后,宣德帝是大为震怒,他可不认为张贵家里的那些钱财都是大风刮来的,肯定来自所贩卖的官盐。
如果说一个盐商都能从官盐中赚取百万家财,那么大明每年的盐税绝对不仅区区的数十万两,这里面显然有着不少黑幕。
宣德帝自然清楚两淮盐道存在贪腐,毕竟那可是天下间最有油水的衙门,如果没有贪腐的话反而不正常。
只不过宣德帝万万想不到两淮盐道的贪腐之风竟然如此严重,可谓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连一个不是盐商总会执事的盐商就能从中捞取了百万家财,那么其他盐商的情形如何做也就可想而知了。
虽然心中感到恼怒,但是宣德帝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两淮盐道的贪墨之风由来已久,是从洪武皇帝时期就有的弊端,数十年来屡查不止,里面的利益纠葛错综复杂,要想彻底将其整治绝非易事,而且还会引发官场上的动荡。
故而,宣德帝打算敲山震虎,按照惯例派人下去到两淮盐道巡查,抓一些贪官和奸商来治罪,以此来平息此次的事态。
当然了,被抓的那些官吏和盐商只不过都是一些小角色而已,真正的核心人物能从容逃过这一劫。
然而,令宣德帝没有想到的是,李云天竟然主动请缨前去彻查两淮盐道,想要趁机整顿两淮盐道的吏治,严查相互勾结的盐道官员和盐商。
“皇上,两淮盐道贪腐之风日趋严重,倘若不施以雷霆手段快刀斩乱麻,那么假以时日必将成为我大明的一大隐患,不如趁早除之。”
李云天清楚宣德帝的顾虑,因此不动声色地劝慰道,“皇上,臣觉得内阁的诸位大人一定会支持皇上彻查两淮盐道。”
听闻此言,正在苦恼是否对两淮盐道施以重手的宣德帝眼前猛然一亮,“内阁”二字使得他猛然间想起了一件事情,两淮盐道现如今掌控在六部阵营官员的手中,倘若李云天彻查两淮盐道那么内阁一定会鼎力相助。
随后,宣德帝的眉头又是微微一皱,一旦两淮盐道的事情处置失当,那么必将引发内阁和六部的火拼,后果如何恕难预料。
“皇上,不破不立,两淮盐道积弊一除,臣预计朝廷每年能增收数百万两税银。”
见宣德帝在权衡利弊得失,李云天再度开口,沉声说道,“江南向来富庶,可历年来向朝廷上缴的税银却寥寥,大笔钱财流入了地方士绅商贾的口袋,被他们用来贿赂朝廷的官员,臣觉江南商界必须严加整顿,而两淮盐道就是一块敲门砖。”
“噢?”宣德帝闻言双目流露出一丝惊讶的神色,“朝廷每年能从两淮盐道增收数百万两税银?”
“依臣之见只多不少。”李云天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有条不紊地说道,“如果再加上查抄的那些涉事案犯的家产,恐怕大明的国库将会有数千万两的充盈!”
“数千万两?”宣德帝被这个数字给惊呆了,虽然他贵为大明天子,但由于连年支出,大明现在户部国库和皇宫内库的钱财加起来也没有一千万两,而仅仅江南的盐商和盐道的贪官就能有数千万两的不义之财,简直令他感到匪夷所思。
“皇上,张贵不过是盐商的中上层人物而已,竟然坐拥百万家财,两淮盐道税银流失之巨可见一斑,在臣看来数千万两只是一个保守数字而已。”
李云天自然清楚由于大明实行了中央和地方分别收税的政策,再加上聊胜于无的商税,因此从立国起朝廷就缺钱,而地方的士绅商贾则获利颇丰。
这就造成了中央财政困难、百姓生活困苦的局面,因此要想国富民强,必须由朝廷来统掌税收,并且提升商税。
然而,要想这样做谈何容易,先不说江南的那些士绅商贾会群起反对,单单朝廷里那些与之有染的官员就足以制造出巨大的阻力。
因此要想破除当前的困局,李云天不仅需要借助内阁的力量,而且还要获得宣德帝的绝对支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破两淮盐道的这块坚冰。
听了李云天的话后宣德帝的眉头不由得皱得更深,李云天说的没错,这么些年来两淮盐道流失的税银何止数千万?
如果有这数千万两在手,大明的国库将会无比充盈,他的很多休养生息的政策就能得以顺利实行。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彻查两淮盐道那么必然会受到多方攻讦,你可要考虑好了。”沉吟了一下后,宣德帝沉声向李云天说道,很显然李云天将会遇到诸多的困难,甚至还可能会有生命之忧。
“皇上,臣心意已决,此次彻查两淮盐道之行不成功,便成仁!”李云天知道宣德帝被自己说动了,因此向宣德帝一拱手,郑重其事地回答。
“好,朕就准你出巡两淮盐道!”见李云天态度坚决,宣德帝不再犹豫,沉声说道,“朕知道你此去十分凶险,故而会命南京守备太监暗中协助于你,你若调兵可以通过他来达成。”
“谢皇上,臣等一定竭尽全力,不负圣恩。”李云天听出来了,宣德帝这是采用一种委婉的方式给了自己在南直隶的兵权,连忙躬身道谢。
宣德帝闻言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满意地点了点头,他最欣赏的就是李云天这种义无反顾的气魄,当年平定汉王叛乱和平定交趾叛乱的时候都是带着必死之心前去,最后皆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大胜。
“镇武侯,你若扫清了两淮盐道的那些龌龊,会采用何种方式来预防贪腐之风死灰复燃?”随后,宣德帝想起了一件事情,饶有兴致地望着李云天。
在宣德帝看来,李云天既然想去彻查两淮盐道的贪腐事宜,那么一定想好了如何善后,否则等李云天一离开那么两淮盐道的贪腐风气绝对会东山再起,毕竟人非圣贤,有几个人能抵挡住那白花花银子的诱惑?
“皇上,在臣看来,要想刹住两淮盐道的贪腐之气,首先要从各地盐场入手,只要能控制住盐场的出货,那么那些盐商和盐道的官员也就无计可施。”李云天早有准备,闻言有条不紊地回答。
“如何从盐场入手?”宣德帝闻言颇为赞同,望着李云天问道。
“皇上,臣是这样想的,从盐场出来的盐不再经盐商之手,而是直接由两淮盐道衙门组织人手运到各地,并在各地设立盐业司,由盐业司将盐卖给当地的盐商,并且负责稽查市面上的私盐。”李云天沉吟了一下,说出了他的想法,“臣计算过,虽然这样看起来有些劳神费力,但是其利润却非常可观。”
“此法甚好。”宣德帝觉得李云天的这个主意不错,虽然看起来好像有些繁琐,但却能有效解决盐场的出货。
以前盐商去盐场提盐依靠的是盐引,这样有很多弊端,只要打点好两淮盐道的人那么他们想要多少盐引就有多少盐引,想拿多少盐就有多少盐。
如今换作两淮盐道衙门提盐和运盐,那么就使得那些盐商不好插手,而且朝廷也能对每年的销售情况进行监控。
很显然,各地的耗盐量每年的需求量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只要每年的耗盐量保持一个平稳的态势,那么就说明市面上的私盐被成功限制。
否则,如果出现耗盐量像过山车那样的起伏不定,不用说肯定是市面上出现了私盐,那么不仅当地的盐业司首先会被追责,而且还要追究涉事州府衙门官员的责任。
宣德帝了解了李云天的主意后觉得不错,只要在两京十四省设立十六个盐业司,那么就能掌控两京十四省每年的耗盐量,只要这个耗盐量的波动幅度不大,那么说明市面上的私盐被禁止。
由此一来,也能防止那些地方上的盐商私自太高盐价,毕竟盐是重要的战备物资,需要朝廷的掌控,而不是成为那些奸商牟利的工具。
在宣德帝看来,盐业司成立之初里面的官吏无疑是最为清廉的,地方上的盐商们无法整来私盐,这样就能得到各地耗盐量的确切数据,而有了这个数据就等于给两淮盐道的官吏们上了一道紧箍咒,哪里的耗盐量出了差错就追究哪个盐业司的责任。
都察院是大明的监察机关,里面的监察御史一旦出京那就是奉了宣德帝的御命外出办案,可谓是宣德帝的钦差,因此除了那些高官显贵外,路上的贩夫走卒和文武百官通常都要给他们的车马让路。
尤其是这艘挂着都察院大旗的双层大船,无论规格还是制式都是大明官场上的顶级配置,那么船里的官员无疑是都察院的堂官,不是左右都御史就是左右副都御史,这就使得河道上的来往船只无不回避,以免冲撞了这艘官船。
此时此刻,大船二层的船舱内,李云天和谢恒、韩亮围坐在桌前一边剥着花生一边谈笑,三人奉了宣德帝的御命前往江南巡查两淮盐道,其中李云天是巡盐正使,谢恒和韩亮是巡盐副使。
李云天将张贵积攒了百万家财的事情禀告了宣德帝后,宣德帝是大为震怒,他可不认为张贵家里的那些钱财都是大风刮来的,肯定来自所贩卖的官盐。
如果说一个盐商都能从官盐中赚取百万家财,那么大明每年的盐税绝对不仅区区的数十万两,这里面显然有着不少黑幕。
宣德帝自然清楚两淮盐道存在贪腐,毕竟那可是天下间最有油水的衙门,如果没有贪腐的话反而不正常。
只不过宣德帝万万想不到两淮盐道的贪腐之风竟然如此严重,可谓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连一个不是盐商总会执事的盐商就能从中捞取了百万家财,那么其他盐商的情形如何做也就可想而知了。
虽然心中感到恼怒,但是宣德帝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两淮盐道的贪墨之风由来已久,是从洪武皇帝时期就有的弊端,数十年来屡查不止,里面的利益纠葛错综复杂,要想彻底将其整治绝非易事,而且还会引发官场上的动荡。
故而,宣德帝打算敲山震虎,按照惯例派人下去到两淮盐道巡查,抓一些贪官和奸商来治罪,以此来平息此次的事态。
当然了,被抓的那些官吏和盐商只不过都是一些小角色而已,真正的核心人物能从容逃过这一劫。
然而,令宣德帝没有想到的是,李云天竟然主动请缨前去彻查两淮盐道,想要趁机整顿两淮盐道的吏治,严查相互勾结的盐道官员和盐商。
“皇上,两淮盐道贪腐之风日趋严重,倘若不施以雷霆手段快刀斩乱麻,那么假以时日必将成为我大明的一大隐患,不如趁早除之。”
李云天清楚宣德帝的顾虑,因此不动声色地劝慰道,“皇上,臣觉得内阁的诸位大人一定会支持皇上彻查两淮盐道。”
听闻此言,正在苦恼是否对两淮盐道施以重手的宣德帝眼前猛然一亮,“内阁”二字使得他猛然间想起了一件事情,两淮盐道现如今掌控在六部阵营官员的手中,倘若李云天彻查两淮盐道那么内阁一定会鼎力相助。
随后,宣德帝的眉头又是微微一皱,一旦两淮盐道的事情处置失当,那么必将引发内阁和六部的火拼,后果如何恕难预料。
“皇上,不破不立,两淮盐道积弊一除,臣预计朝廷每年能增收数百万两税银。”
见宣德帝在权衡利弊得失,李云天再度开口,沉声说道,“江南向来富庶,可历年来向朝廷上缴的税银却寥寥,大笔钱财流入了地方士绅商贾的口袋,被他们用来贿赂朝廷的官员,臣觉江南商界必须严加整顿,而两淮盐道就是一块敲门砖。”
“噢?”宣德帝闻言双目流露出一丝惊讶的神色,“朝廷每年能从两淮盐道增收数百万两税银?”
“依臣之见只多不少。”李云天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有条不紊地说道,“如果再加上查抄的那些涉事案犯的家产,恐怕大明的国库将会有数千万两的充盈!”
“数千万两?”宣德帝被这个数字给惊呆了,虽然他贵为大明天子,但由于连年支出,大明现在户部国库和皇宫内库的钱财加起来也没有一千万两,而仅仅江南的盐商和盐道的贪官就能有数千万两的不义之财,简直令他感到匪夷所思。
“皇上,张贵不过是盐商的中上层人物而已,竟然坐拥百万家财,两淮盐道税银流失之巨可见一斑,在臣看来数千万两只是一个保守数字而已。”
李云天自然清楚由于大明实行了中央和地方分别收税的政策,再加上聊胜于无的商税,因此从立国起朝廷就缺钱,而地方的士绅商贾则获利颇丰。
这就造成了中央财政困难、百姓生活困苦的局面,因此要想国富民强,必须由朝廷来统掌税收,并且提升商税。
然而,要想这样做谈何容易,先不说江南的那些士绅商贾会群起反对,单单朝廷里那些与之有染的官员就足以制造出巨大的阻力。
因此要想破除当前的困局,李云天不仅需要借助内阁的力量,而且还要获得宣德帝的绝对支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打破两淮盐道的这块坚冰。
听了李云天的话后宣德帝的眉头不由得皱得更深,李云天说的没错,这么些年来两淮盐道流失的税银何止数千万?
如果有这数千万两在手,大明的国库将会无比充盈,他的很多休养生息的政策就能得以顺利实行。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彻查两淮盐道那么必然会受到多方攻讦,你可要考虑好了。”沉吟了一下后,宣德帝沉声向李云天说道,很显然李云天将会遇到诸多的困难,甚至还可能会有生命之忧。
“皇上,臣心意已决,此次彻查两淮盐道之行不成功,便成仁!”李云天知道宣德帝被自己说动了,因此向宣德帝一拱手,郑重其事地回答。
“好,朕就准你出巡两淮盐道!”见李云天态度坚决,宣德帝不再犹豫,沉声说道,“朕知道你此去十分凶险,故而会命南京守备太监暗中协助于你,你若调兵可以通过他来达成。”
“谢皇上,臣等一定竭尽全力,不负圣恩。”李云天听出来了,宣德帝这是采用一种委婉的方式给了自己在南直隶的兵权,连忙躬身道谢。
宣德帝闻言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满意地点了点头,他最欣赏的就是李云天这种义无反顾的气魄,当年平定汉王叛乱和平定交趾叛乱的时候都是带着必死之心前去,最后皆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大胜。
“镇武侯,你若扫清了两淮盐道的那些龌龊,会采用何种方式来预防贪腐之风死灰复燃?”随后,宣德帝想起了一件事情,饶有兴致地望着李云天。
在宣德帝看来,李云天既然想去彻查两淮盐道的贪腐事宜,那么一定想好了如何善后,否则等李云天一离开那么两淮盐道的贪腐风气绝对会东山再起,毕竟人非圣贤,有几个人能抵挡住那白花花银子的诱惑?
“皇上,在臣看来,要想刹住两淮盐道的贪腐之气,首先要从各地盐场入手,只要能控制住盐场的出货,那么那些盐商和盐道的官员也就无计可施。”李云天早有准备,闻言有条不紊地回答。
“如何从盐场入手?”宣德帝闻言颇为赞同,望着李云天问道。
“皇上,臣是这样想的,从盐场出来的盐不再经盐商之手,而是直接由两淮盐道衙门组织人手运到各地,并在各地设立盐业司,由盐业司将盐卖给当地的盐商,并且负责稽查市面上的私盐。”李云天沉吟了一下,说出了他的想法,“臣计算过,虽然这样看起来有些劳神费力,但是其利润却非常可观。”
“此法甚好。”宣德帝觉得李云天的这个主意不错,虽然看起来好像有些繁琐,但却能有效解决盐场的出货。
以前盐商去盐场提盐依靠的是盐引,这样有很多弊端,只要打点好两淮盐道的人那么他们想要多少盐引就有多少盐引,想拿多少盐就有多少盐。
如今换作两淮盐道衙门提盐和运盐,那么就使得那些盐商不好插手,而且朝廷也能对每年的销售情况进行监控。
很显然,各地的耗盐量每年的需求量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只要每年的耗盐量保持一个平稳的态势,那么就说明市面上的私盐被成功限制。
否则,如果出现耗盐量像过山车那样的起伏不定,不用说肯定是市面上出现了私盐,那么不仅当地的盐业司首先会被追责,而且还要追究涉事州府衙门官员的责任。
宣德帝了解了李云天的主意后觉得不错,只要在两京十四省设立十六个盐业司,那么就能掌控两京十四省每年的耗盐量,只要这个耗盐量的波动幅度不大,那么说明市面上的私盐被禁止。
由此一来,也能防止那些地方上的盐商私自太高盐价,毕竟盐是重要的战备物资,需要朝廷的掌控,而不是成为那些奸商牟利的工具。
在宣德帝看来,盐业司成立之初里面的官吏无疑是最为清廉的,地方上的盐商们无法整来私盐,这样就能得到各地耗盐量的确切数据,而有了这个数据就等于给两淮盐道的官吏们上了一道紧箍咒,哪里的耗盐量出了差错就追究哪个盐业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