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421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郁新白了一眼解缙,恶狠狠地又看了一眼黄子澄,这个家伙到底是不是白痴?兵部上书请求杀掉刘遂,只是做做样子,到你这里怎么还当真了?
  不说这些,解缙都肯定你的做法了,没看到他举着石头呢,你丫的还在那点头?
  “刘遂当死,但现在已经不能死了!”
  郁新权衡之后,发现还少不了黄子澄,便解释道:“其一,刘遂死不死,应该由耿炳文当时说了算,他没杀刘遂,那不是刘遂的错,是耿炳文的错!其二,若当时斩杀刘遂,军纪自是肃然,可现在杀刘遂算什么?你让朝廷去杀一个功臣吗?”
  黄子澄这才悚然惊觉自己犯下了大错,那刘遂是该死,可当时已经判了他不死,将功折过,当即生效,相当于刘遂死不死的案子已经结案,还执行了惩罚结果,人家该交罚款的交了,该道歉的道了,这事和刘遂没关系了……
  五军都督府也好,兵部也好,想要刘遂死的大有人在,但他们都清楚,刘遂该死但还是死不了……所以用奏折捅给了内阁作决断,如果内阁认为该杀结果还真杀了,那这责任,可就是内阁的了。
  毕竟,青州战事肯定会结束,胜利也一定属于明军,那刘遂自然也是功臣。
  如果在耿炳文开庆功大会的时候,内阁下发的文书送了过去,刚刚还喝酒的刘遂就这么被咔嚓了,那这个“冤杀功臣”的锅,只能自己背啊。
  黄子澄冷汗直冒,该死的解缙,该死的铁铉,该死的徐辉祖,你们怎么那么多花花肠子,简单的一件事,非要挖个深不见底的坑吗?
  “既如此,那我就按你们的意见来吧。”
  黄子澄想明白了厉害关系,走到郁新的桌案旁,拿过文书,叉叉两下,又写了两个字:
  附议。
  郁新叹了一口气,提笔又狠狠涂鸦一番,才彻底掩住了“当斩”,这两个字不能传出去,一旦传到朝廷,定会流入耿炳文、刘遂等人耳中,就算朝廷没处理刘遂,黄子澄也与和他们结下了梁子……
  解缙有些可惜,这多好的机会,即可以杀掉刘遂,又可以拉黄子澄下马,都是郁新这个老狐狸!
  户部。
  夏元吉正在核对账务,各地夏税银两与购置粮食,都在源源不断运至京师,虽然有户部人员亲自厘定,核对清楚,但夏元吉还必须统揽全局,详细记住当下各地夏税缴纳状况,以备不时之需。
  突然,安全局雄武成走入户部大堂,大声喊道:“诸位都暂且停一停手中的活计,耽误稍许……”
  夏元吉微微皱眉,抬头看着雄武成,道:“这里是户部,雄同知可要自重。”
  雄武成哈哈笑了笑,毫不介意夏元吉的威胁,道:“夏尚书恕罪,雄某也是奉旨行事。”
  “奉旨?”
  夏元吉听闻之后,不再言语。
  既然人家是奉旨办事,那就合乎规矩。只不过,他就带了这么两个人,是想要做什么?
  雄武成看了看,对夏元吉询问道:“夏尚书,今日户部大堂当值应有多少人?”
  夏元吉很干脆地回道:“若只算户部大堂,八人。”
  雄武成数了一圈,道:“缘何只有四人?可否请尚书说明是谁怠慢政务,当值不为?”
  夏元吉深吸了一口气,才明白过来,雄武成这不是来找茬的,是来查岗的……
  当然,被查岗不只是查户部,还有刑部、工部、都察院等等……
  雄武成很专业,问明了姓名,还问了问这些人里面,有没有生了病的,死了人的,在夏元吉黑脸拍桌子的时候,雄武成才匆匆跑路。
  文华门打开了,卓敬等官员大喜。
  内侍双喜清了清嗓子,喊道:“接旨。”
  卓敬等官员连忙下跪,山呼万岁。
  双喜鄙视地扫视了一眼卓敬等人,念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尔等当值不为,私出衙署,罚俸三个月。钦此。”
  “啊?”
  卓敬等官员如何都想不到,自己只不过是来喊皇上临朝,怎么就成了“当值不为,私出衙署”。不过,貌似,这个罪名还反驳不了,谁让自己上班的时候摸文华门的门呢……
  第四百九十九章 国子监要发奖学金
  对于官员集体请命,黄子澄的预想结果有两个:
  第一,皇上屈服,临朝主政,自己获得威望与人气。
  第二,皇上不出来,呵斥或打了官员,那也是好的,挨打了三十个官员,还有三百个官员,事情不怕闹大,再大,也是自己占理不是。
  可朱允炆偏偏没有选这两条,而是以上班期间摸鱼为理由,直接罚俸三个月。
  卓敬心都在滴血啊,三个月俸禄没了,回家还不得被老婆赶到书房里睡觉去,全家人都得喝西北风过日子啊。
  可有啥办法,抗议也不管用啊。
  双喜看着哀嚎一片的官员,冷冷笑了笑,道:“你们听真,皇上还说了:身为大臣,应为国事为重,朕不过微服私访一段时日,你们就道听途说,胡乱揣测,还说朕沉湎卧席之乐,我看你们是忘了自身本分,丢了本心。”
  “微,微服私访?”
  卓敬神情呆滞,其他官员也惊呆了。
  在内阁的黄子澄、郁新与解缙,听闻到皇上现身国子监的消息,三人连忙跑出内阁,直奔国子监而去,其他六部主官也按捺不住,纷纷去国子监看看虚实。
  国子监。
  王宾看着朱允炆,连连苦笑,道:“苏州时草民眼拙,怠慢皇上,还请皇上恕罪。”
  杨士奇、姚广孝等人一听,瞬间就明白过来,戴均疑惑地问道:“王叔见过皇上?”
  王宾突然想起来,朱允炆微服私访,貌似就是不想让人知晓,现在可好,自己给抖出来了。
  正在王宾心慌不知所措时,朱允炆宽慰道:“无妨,朕微服私访苏杭几地,考察民情,现已回京,自当不得什么秘密,仲光先生大可不必在意。”
  杨士奇暗暗感叹,皇上此番借病出京,微服私访于地方,即没有惊动百官,也没有亮明身份于地方,可谓是真正的深入民间,看了个真实,这样的君主,必有大作为。
  姚广孝盘珠默思,这段时间京师动态与他并无多少关系,自己正忙着修大报恩寺与英烈碑,皇上如何处理朝政,那是他自己的事,作臣子的,首先需要做好手里的事,然后再考虑其他。
  至于劝诫君王勤勉于政,多与大臣亲近,那是内阁、六部主官、都察院的事,与自己这种实干派没什么关系。
  就像是户部尚书夏元吉,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哪里有心思考虑皇上在干嘛,只要自己送上的奏折皇上给批复了,半年不见皇上也不是事。
  不过从朱允炆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是真正做到了不扰民的微服私访,在地方上走了一遭,都没有消息传出皇上现身苏杭两地,可见朱允炆并没有亮明身份。
  朱允炆见王宾气色不太好,便提议道:“自苏州奔波而来,又是老友离去,难眠伤了心神,不若留在国子监医学院,短住一段时日,将养一二。”
  匡愚见皇上都主动帮医学院留人了,连忙在一旁劝道:“是啊,戴院使主修《医学》三典,眼下正是校勘之时,若仲光可留下指点,也是万民之福。”
  王宾连连摆手,道:“我不过是略懂医术,怎敢……”
  杨士奇打断了王宾的话,道:“自谦了,戴院使曾几度邀请你来京师,只我写的信就不下三封吧?先生莫要再推辞,留下来帮帮医学院吧。”
  匡愚主动提议道:“若先生愿意留下,医学院院长之职当之无愧。”
  王宾傻眼了,自己就不是一个善口才的,怎么就被一群人,你一言我一语,赶到架子上去了?
  对于进入国子监医学院,王宾最初的态度很明白,那就是坚决不来,谁邀请都不来,可是,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
  戴原礼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还会一直留在国子监,他的雕像也将矗立在国子监,为一代又一代的监生所瞻仰。
  数千人监生送殡,这种排场足以撼动人心。
  若是自己老去时,也能拥有如此待遇,那将是含笑而去。
  “请王仲光先生留教国子监。”
  杨士奇深深施礼。
  国子监一众官员、一众监生,纷纷喊道:“请王仲光先生留教国子监。”
  声震长空。
  王宾被触动了,面对如此盛情,如何能推却?
  朱允炆对王宾微微点了点头,道:“先生想要苏州百姓无病痛,自是可贵,但不妨放大胸怀,以天下苍生无病痛为志向,优育人才,桃李天下。朕希望大明的百姓,生病皆可有良医!”
  王宾彻底被说服了,终点了点头,道:“皇上与诸位如此看得起老朽,若再推辞就显得有些不近人情。既如此,那我就留在国子监吧,不过……”
  “太好了!”
  杨士奇、匡愚等人惊喜不已。
  戴原礼的离开是医学院的巨大损失,而王宾的加入,则给医学院注入了新的力量。而王宾的亲传弟子盛寅也是极出色的医学人才,且正是壮年时期。
  朱允炆看着连连推辞院长的王宾,走到杨士奇、李-志刚身旁,问道:“戴院使的丧事你们办得很好,朕很欣慰,对于真正的人才,莫要拘泥于框架,朕有个提议。”
  杨士奇见得到朱允炆的肯定,心安不少,道;“请皇上示下。”
  朱允炆指了指国子监北面的鸡笼山,嘴角微动:“在鸡笼山上开出一些庭院来,安排这些教导住进去吧,至少也省了来回奔波。”
  杨士奇连连点头,国子监的这些院长、教导,大部分都是租住在京师,并没有分配房屋,像是戴院使,干脆就住在了国子监里面,拿书房当卧室了。
  若是朝廷能就近安排住所,倒也省了不少事。
  “这一点交给我来做吧。”
  姚广孝一脸慈悲,主动承揽。
  朱允炆点了点头,道:“若不让你做,也不会让你听到……”
  姚广孝顿时苦笑起来。
  不过这件事对于姚广孝而言并不算什么难事,眼下大报恩寺的地基工程、清理工程、规划工程已基本完成,后续便会转入正式营造阶段,而营造阶段所需要的民工相对要少一些,手中握着那么多民工,正愁没地方安排,现在好了,国子监要造房子,正好接上。
  “为鼓励监生进修,朕想要在每年中,于自各学院中选出最优三人,其中一人获大明奖学金,一人获国子监奖学金,一名获所在院奖学金,分别为五百两,三百两,一百两。你们意下如何?”
  朱允炆询问道。
  杨士奇、李-志刚激动不已,虽说监生学习的都是圣人之言,但毕竟不是仙人,还是需要吃饭娶老婆的,手里没钱也总不是个办法。
  若设奖学金制度,则能极大带动监生学习热情。
  不过杨士奇盘算了下其中花销,不由有些担忧:“皇上,国子监眼下可是有下三堂、上三堂合计六堂,若按此标准奖励,一年花销怕不低六万两,实在耗费巨大……”
  朱允炆也清楚,六个年级十几个学院,每年搞一次奖学金,耗费确实是不小。
  “不若削减奖励……”
  李-志刚提议道。
  朱允炆摆了摆手,认真地说道:“朝廷每年拿出数百万贯养无数官僚都不觉耗费巨大,支取六万培养人才,就耗费巨大了?标准不能动,就按此执行。皇家与户部各出一半,另外,国子监也不能太过死板,若有些富商愿意送自己的孩子进入国子监,大可收他个万两……”
  杨士奇看着“开后门”的朱允炆瞪大眼,这国子监是人才重地,怎么能放老鼠进来?
  “比如沈一元正在给他儿子找先生,找人透个消息出去,只要愿意给国子监捐款多少,可给他一个名额……”
  朱允炆继续出主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