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891节
想起山东的冬天,那个冷邦邦的能让人直哆嗦。
百姓怎么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都冻得一堆人站在冰上了,可想而知有多冷。
就这,还不如东北冷。若真去了东北,这百姓还能活吗?
孔公鑑瞥了一眼冯正,淡淡地说了句:“曲阜三百先生去东北数载,不曾听闻一人冻饿而死。诚然,东北确实冷过山东,但东北也有东北的生存方式,冬日有暖炕,房屋里面并不显冷。”
冯正转头看向孔公鑑:“你们先生有暖炕,那寻常百姓迁移东北,他们能有暖炕?”
孔公鑑刚想说话,就听到内侍喊了一嗓子:“皇上驾到。”
朱允炆大踏步走了进来,笑着免礼,然后说:“刚刚谁说暖炕了?”
冯正说明情况。
朱允炆抬手让冯正坐下:“暖炕这个问题,你不应该问衍圣公,应该问工部的郑尚书。郑赐,别眼馋肉了,说说吧,东北移民工部能调多少匠人先行?”
郑赐看了看油油的鸭子,讪讪缩回手:“回皇上,北平营造新都动用了太多匠人,若是山东移民至东北,户部可调动的匠人恐怕不多,两千匠人应是极限。”
李彦祯皱眉,连忙询问:“皇上,朝廷要闯关东,需要多少百姓?”
“二十万。”
朱允炆有手势比划着,严肃地说:“二十万人口,合四万余户百姓。”
李彦祯有些为难。
二十万人口,对山东来说并不是小数目。
元末明初,山东都被打坏了,整个山东只剩下一百来万人口。哪怕是开国之后,山东困顿也是远超其他地方,因为这里是北征的重要后勤之地,即要出人,也要出粮。
经过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几次移民,山东人口-爆炸式增长,于建文七年达到了四百三十万人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口大省。
在四百多万人口中抽出二十万,按理说并不难。可山东的情况有些特殊,特殊就特殊在,山东四百万百姓里面,有近半的父辈或爷爷辈是移一代……
李彦祯咬了咬牙,担下了重任:“皇上,二十万人,山东布政使司可以出。但两千匠人,营造不了四万户居所,若百姓移至东北却露宿在野,岂不是要了百姓的命,若居所问题不能解决,臣万死不敢说服百姓闯关东。”
朱允炆欣慰地看着李彦祯,此人还算正直,心怀百姓,主政山东多年,也算是尽心尽力。
杨士奇走出来,温和地对李彦祯说:“皇上爱民如子,怎会让百姓露宿冰雪之中。工部征调的匠人是两千,可建造房屋热炕,不需要多少匠人,百姓、军士都可参与其中。你们也可在山东招募匠人、百姓前往东北营造居所,照例给工钱,用不了半年,就能打造一批居所。”
李彦祯听着杨士奇的介绍,连连点头,朝廷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打造四万户居所,但可以想办法暂时安置二十万百姓,一边营造、一边垦荒,争取多收一茬粮食。
朱允炆补充道:“朕知道闯关东难,需要勇气与魄力,付出与牺牲太多。但山东人口日趋稠密、东北大片荒芜,这也是现实,服从大局吧。”
李彦祯郑重答应。
朱允炆看向孔公鑑:“百姓闯关东,孔家也得跟着闯关东啊,衍圣公,朕希望你能差遣更多先生至东北兴文教、普教育。”
孔公鑑没有任何犹豫,当即答应:“皇上所命,衍圣公府上下莫敢不从。臣愿再选五百先生,举家迁移东北。”
解缙、杨士奇等人有些震惊,派遣先生与移民东北是两码事,衍圣公府拿出如此彻底的态度支持建文皇帝,可见其忠诚。
今日衍圣公府与往日,大不同。
朱允炆不由地高看孔公鑑几眼,这个家伙的魄力有些大,五百先生居家迁移,如此“投名状”足够说明其忠心,至少不会学他老子首鼠两端。
“如此,再好不过。”
朱允炆很是满意,随后看向铁铉、杨荣等人:“东北疆土大,又未设府县治所,只交给都司负责并不合适。着令兵部与户部、内阁等商议,于东北设省、三司、府县。挑选官员,充入东北……”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子弹的出现
东北设省!
解缙、杨士奇等人心头一热。
朱允炆的雄心显然不只是卫所控制东北,军屯、民垦打造黑土地粮仓这么简单,他想要将东北这块地方牢固地拴在大明的领土上,如山东、河南、如江浙、两广一样,成为大明不可分割的部分。
东北设省,意味着臣服的女真部落,将是大明无差别的子民,习大明礼仪,着大明衣冠,守大明江山,效忠大明天子。
羁縻的东北不复存在,留下的是朝廷控制的省、府、县。
朱允炆目光坚毅,自己绝对不允许什么奴儿干都司再登上历史舞台,也不允许舍弃东北的事出现。
东北的位置太重要,特别是对于北平而言,东北丢了,军事压力太大,比如山海关打开之后,骑兵完全可以直入京师。
相反,若牢牢掌控东北,粮仓建成,大明完全可以直接以大兴安岭接太行山,形成一条完整的防线,全面朝西,以抵御游牧民族的威胁,将东北作为后盾力量。
朱允炆有设省的决心与意志,文官集团也乐意选官去东北。虽说东北现在人口少点,但不妨碍设省,也不妨碍当官。
剩下的就是造房子与移民,垦荒与粮仓。
李彦祯、冯正得到了户部夏元吉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朝廷最新的移民政策,基本内容与建文朝山西五十万移民政策相同,只不过额外添加一项新政策:
闯关东百姓十年内,每年可享东海水师两次免费摆渡。
李彦祯认为,百姓寻根是无法规避的事,与宗族的关系也不宜彻底断开,与其抑制民意不如放开,准许百姓闲暇时刻返回山东探望一番,抚慰离别之苦。
像是凤阳百姓,多少都是浙江移民过来的,一到吃不起饭的时候,不,一到冬天的时候,就会过江寻亲。还有山西移民至北平等地的百姓,时常会通过邮局与宗族沟通消息,一些条件好点的百姓家甚至会回山西老家走走亲戚。
人可以离开家,但离不开根。
哪一次重新扎根不是痛苦且沉重的,总要给他们一些力量坚持下去,才能真正的落地生根。
东海水师的船只需要停靠葫芦岛、营口等地,带点百姓回家并不算什么难事,无外乎少带点货物。
经过数日商定,朝廷将剌鲁卫驻所(哈尔滨)改名会宁,亦东河卫驻所改名为长春,以沈阳、长春、会宁一线安置移民,形成三个片区,收拢臣服的女真各部落向这三个区域汇聚,改渔猎为农耕。
策略已定,李彦祯、冯正、孔公鑑等匆匆返回山东,准备明年春起闯关东,工部则调遣一批匠人北上,辽东都司配合兴建居所。
大东北,有的是木头,这个时候不需要担心什么过度砍伐,几十万人口,天天砍也砍不成过度二字。
但此时的会宁、长春是没有城墙的,后面也需要兴建起来。
二炮局。
陶增光小心翼翼将米粒大的燧石放入设有凹槽的金属垫片里,微微转动燧石,棱角卡在凹槽内。将垫片放在一侧,又将一个小小的金属管拿在手上,金属管内部中空,两端也没有封死。
呼!
陶增光深吸了一口气,将圆锥实心金属物拿起,插入金属管顶端,然后拿起小锤,轻轻敲打,让金属管卡住实心圆锥金属的尾部,然后用堑刀小心处理,确保牢固没有缝隙。
屏气凝神旁观的封善、胡元澄对视了一眼,都没有说话。
陶增光将金属管交给胡元澄:“装填颗粒火药,不要太满。”
胡元澄接过,打开一旁小小的火药盒子,取出一些火药,倒入金属管之中,看着陶增光,重重点头。
陶增光拿起设有燧石的金属垫片,将垫片开了三个小孔,插入引线,接过陶增光手中的金属管,将垫片放了进去,引线一端挨着颗粒火药,一端则被固定在燧石一旁。
镶嵌好第一个垫片,陶增光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封善拿起帕子,擦了擦陶增光额头的汗珠,严肃地说:“慢慢来,这一次一定能成。”
陶增光取出设有纯铁珠的金属垫片,这一枚纯铁珠略长,表面挫有细密的纹路,在擦过燧石时更能打出火花。
如何确保火花能在如此小的空间里一次性打出,并点燃易燃短小的引线,是成功的关键。可实验了近千次,改良了一百多次,依旧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火花擦出。
这种东西不是火铳,火铳打不出火还能第二次打,这种新型的弹丸只有一次打火的机会,打不着,那整个弹丸就毁了,更无法实现击发。
最初二炮局选择了黄磷作为引燃方案,这种方案确实能确保火花点出,顺利击发弹丸,但黄磷这东西不稳定,一摇晃,撞得厉害一点点,立马就自燃了……
黄磷点火太危险,不适合长途搬运与使用,兜兜转转,最终还是选择了火铳燧石点火的方案,并对点火燧石与铁珠上作了改良。
陶增光将垫片组装好,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小锤加堑刀固定好尾部,将小手指长的弹丸摊在手心:“这一次,一定要成功,拿火铳来。”
封善将一旁特殊的火铳拿了过来,这一把火铳不同于传统火铳,圆形的药室被取消了,改为狭长的弹丸室,连接弹丸室的也不再是由上而下叩动的扳机,而是一根可以前后移动的撞针。
建文皇帝只给了一个粗糙的图纸,二炮局一次次摸索,锻造,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钢弹簧的制造并不算难,这是高碳量,可想要制造出高弹性、高恢复能力的弹簧还是让匠学院吃够了苦头,但总算是攻克了。
陶增光将撞针机构往后拉开,卡稳之后,将子弹放入弹丸室,扭动一旁的钢片封住,随后走出门外,端起火铳,瞄准了五十步外的木靶。
风吹过湖边,带来一丝凉意。
陶增光盯着木靶,手指勾住扳机,调整着呼吸。
胡元澄、封善连呼吸都没了,紧张地盯着远处的木靶。
陶增光凝眸,手指用力,扳机动,卡住撞针的弹簧瞬间释放,弹簧推动撞针猛地捣入子弹的底部,底部的金属垫片受力向下凹陷,铁珠擦过燧石,闪现出一串火花,引线端处的火焰顿时被点燃,快速传入金属壳体之内。
颗粒火药燃烧起来,刹那便积蓄了强大的能量,这股能量撞击着两端,一端有撞针死死顶着,而另一端则是并不甚牢固的弹头。
受力的压迫,弹头挣脱了束缚,嗖地脱离壳体,沿着黑漆漆的火铳管道飞出,眨眼之间便射穿了木靶,随后还传出了一道金属撞击声。
那是远处的铠甲式金属靶!
陶增光、胡元澄等人连忙上前查看,看着木靶上的孔洞,都没有说话,疾步到了金属靶之前,看着半入金属铠甲的弹丸,三人脸上露出了笑意。
“成了!”
胡元澄用力取下弹丸,铠甲上已有了个小孔,而弹丸的头部也有些扭曲变形。
封善吞咽了下口水,刚刚距离金属靶有八十步,如此远的距离还能让铠甲凹陷,几乎打穿,这威力着实是有些厉害。
陶增光提起火铳,打开弹丸室,取出残余的弹壳,有些发烫,火药味很重,深吸一口气说:“这种弹丸的威力不同凡响,我们务必想办法批量制造出来。”
“批量?”
胡元澄有些震惊,连连摇头:“你知道这种弹丸用的是铜弹壳,前些年朝廷连制造铜钱的铜都不够用,哪里会有大量的铜给我们制造这类弹壳?”
封善严肃地说:“这类弹丸的精度远超火铳,熟练之后,百步穿杨不在话下。它对任何人的威胁都大,不适合普及全军,更不适合批量制造,只能交给特种军,如侦察兵。”
陶增光看着意味深长的封善,明白过来,这种子弹作为杀手锏,不适合交给军队来使用,只适合交给建文皇帝来使用,用以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与绝对威严。
“这件事交给皇上来安排,我们再做一些子弹,多实验一些,形成标准,然后奏报皇上,听其吩咐。”
陶增光不介意谁使用这类火器,在建文朝里,一类先进的火器出现,就不会再被埋没。
胡元澄点头道:“既然你这里有了成果,我那里也该改进改进了。骑炮兵营想要一种轻便的火器板车,想要用战马拉着火器到处跑,他们也不想想,一个火器多重,非让我们减重。”
陶增光朝着房屋方向走去,对胡元澄说:“一匹马拉一千斤的板车没问题,我建议你在板车上安装弹簧,车轱辘也减重,改用铁珠轴承,这样可以省不少马力。听说混凝土道路已经从北平修到了大同,炮骑兵营一旦建成,咱们的边关就稳固多了。”
胡元澄拿起蒲扇,扇了扇风:“我正有此意,不过考虑到草原使用,火器应该减重,同时还应该给骑兵专门配一种火器,你们还记得杜渐吧?”
封善点了点头,有些疑惑地说:“侦察兵杜渐,提他做什么?”
胡元澄严肃地说:“当年在活捉哈里时,杜渐曾一个人肩抗虎蹲炮发射。我在想,二炮局要不要朝着这个方向研究,找出一种适合骑兵肩抗发射的单兵火器?”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要搞四十年大阅兵
高忠光揉了揉肩膀,看着一旁沉重的神机炮,颇有些无奈。
为神机炮定制马车没问题,战马拉神机炮也没问题,但问题是神机炮还是太重了一些,耗费战马体力太大,无法行远。
百姓怎么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都冻得一堆人站在冰上了,可想而知有多冷。
就这,还不如东北冷。若真去了东北,这百姓还能活吗?
孔公鑑瞥了一眼冯正,淡淡地说了句:“曲阜三百先生去东北数载,不曾听闻一人冻饿而死。诚然,东北确实冷过山东,但东北也有东北的生存方式,冬日有暖炕,房屋里面并不显冷。”
冯正转头看向孔公鑑:“你们先生有暖炕,那寻常百姓迁移东北,他们能有暖炕?”
孔公鑑刚想说话,就听到内侍喊了一嗓子:“皇上驾到。”
朱允炆大踏步走了进来,笑着免礼,然后说:“刚刚谁说暖炕了?”
冯正说明情况。
朱允炆抬手让冯正坐下:“暖炕这个问题,你不应该问衍圣公,应该问工部的郑尚书。郑赐,别眼馋肉了,说说吧,东北移民工部能调多少匠人先行?”
郑赐看了看油油的鸭子,讪讪缩回手:“回皇上,北平营造新都动用了太多匠人,若是山东移民至东北,户部可调动的匠人恐怕不多,两千匠人应是极限。”
李彦祯皱眉,连忙询问:“皇上,朝廷要闯关东,需要多少百姓?”
“二十万。”
朱允炆有手势比划着,严肃地说:“二十万人口,合四万余户百姓。”
李彦祯有些为难。
二十万人口,对山东来说并不是小数目。
元末明初,山东都被打坏了,整个山东只剩下一百来万人口。哪怕是开国之后,山东困顿也是远超其他地方,因为这里是北征的重要后勤之地,即要出人,也要出粮。
经过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几次移民,山东人口-爆炸式增长,于建文七年达到了四百三十万人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口大省。
在四百多万人口中抽出二十万,按理说并不难。可山东的情况有些特殊,特殊就特殊在,山东四百万百姓里面,有近半的父辈或爷爷辈是移一代……
李彦祯咬了咬牙,担下了重任:“皇上,二十万人,山东布政使司可以出。但两千匠人,营造不了四万户居所,若百姓移至东北却露宿在野,岂不是要了百姓的命,若居所问题不能解决,臣万死不敢说服百姓闯关东。”
朱允炆欣慰地看着李彦祯,此人还算正直,心怀百姓,主政山东多年,也算是尽心尽力。
杨士奇走出来,温和地对李彦祯说:“皇上爱民如子,怎会让百姓露宿冰雪之中。工部征调的匠人是两千,可建造房屋热炕,不需要多少匠人,百姓、军士都可参与其中。你们也可在山东招募匠人、百姓前往东北营造居所,照例给工钱,用不了半年,就能打造一批居所。”
李彦祯听着杨士奇的介绍,连连点头,朝廷虽然短时间内无法打造四万户居所,但可以想办法暂时安置二十万百姓,一边营造、一边垦荒,争取多收一茬粮食。
朱允炆补充道:“朕知道闯关东难,需要勇气与魄力,付出与牺牲太多。但山东人口日趋稠密、东北大片荒芜,这也是现实,服从大局吧。”
李彦祯郑重答应。
朱允炆看向孔公鑑:“百姓闯关东,孔家也得跟着闯关东啊,衍圣公,朕希望你能差遣更多先生至东北兴文教、普教育。”
孔公鑑没有任何犹豫,当即答应:“皇上所命,衍圣公府上下莫敢不从。臣愿再选五百先生,举家迁移东北。”
解缙、杨士奇等人有些震惊,派遣先生与移民东北是两码事,衍圣公府拿出如此彻底的态度支持建文皇帝,可见其忠诚。
今日衍圣公府与往日,大不同。
朱允炆不由地高看孔公鑑几眼,这个家伙的魄力有些大,五百先生居家迁移,如此“投名状”足够说明其忠心,至少不会学他老子首鼠两端。
“如此,再好不过。”
朱允炆很是满意,随后看向铁铉、杨荣等人:“东北疆土大,又未设府县治所,只交给都司负责并不合适。着令兵部与户部、内阁等商议,于东北设省、三司、府县。挑选官员,充入东北……”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子弹的出现
东北设省!
解缙、杨士奇等人心头一热。
朱允炆的雄心显然不只是卫所控制东北,军屯、民垦打造黑土地粮仓这么简单,他想要将东北这块地方牢固地拴在大明的领土上,如山东、河南、如江浙、两广一样,成为大明不可分割的部分。
东北设省,意味着臣服的女真部落,将是大明无差别的子民,习大明礼仪,着大明衣冠,守大明江山,效忠大明天子。
羁縻的东北不复存在,留下的是朝廷控制的省、府、县。
朱允炆目光坚毅,自己绝对不允许什么奴儿干都司再登上历史舞台,也不允许舍弃东北的事出现。
东北的位置太重要,特别是对于北平而言,东北丢了,军事压力太大,比如山海关打开之后,骑兵完全可以直入京师。
相反,若牢牢掌控东北,粮仓建成,大明完全可以直接以大兴安岭接太行山,形成一条完整的防线,全面朝西,以抵御游牧民族的威胁,将东北作为后盾力量。
朱允炆有设省的决心与意志,文官集团也乐意选官去东北。虽说东北现在人口少点,但不妨碍设省,也不妨碍当官。
剩下的就是造房子与移民,垦荒与粮仓。
李彦祯、冯正得到了户部夏元吉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朝廷最新的移民政策,基本内容与建文朝山西五十万移民政策相同,只不过额外添加一项新政策:
闯关东百姓十年内,每年可享东海水师两次免费摆渡。
李彦祯认为,百姓寻根是无法规避的事,与宗族的关系也不宜彻底断开,与其抑制民意不如放开,准许百姓闲暇时刻返回山东探望一番,抚慰离别之苦。
像是凤阳百姓,多少都是浙江移民过来的,一到吃不起饭的时候,不,一到冬天的时候,就会过江寻亲。还有山西移民至北平等地的百姓,时常会通过邮局与宗族沟通消息,一些条件好点的百姓家甚至会回山西老家走走亲戚。
人可以离开家,但离不开根。
哪一次重新扎根不是痛苦且沉重的,总要给他们一些力量坚持下去,才能真正的落地生根。
东海水师的船只需要停靠葫芦岛、营口等地,带点百姓回家并不算什么难事,无外乎少带点货物。
经过数日商定,朝廷将剌鲁卫驻所(哈尔滨)改名会宁,亦东河卫驻所改名为长春,以沈阳、长春、会宁一线安置移民,形成三个片区,收拢臣服的女真各部落向这三个区域汇聚,改渔猎为农耕。
策略已定,李彦祯、冯正、孔公鑑等匆匆返回山东,准备明年春起闯关东,工部则调遣一批匠人北上,辽东都司配合兴建居所。
大东北,有的是木头,这个时候不需要担心什么过度砍伐,几十万人口,天天砍也砍不成过度二字。
但此时的会宁、长春是没有城墙的,后面也需要兴建起来。
二炮局。
陶增光小心翼翼将米粒大的燧石放入设有凹槽的金属垫片里,微微转动燧石,棱角卡在凹槽内。将垫片放在一侧,又将一个小小的金属管拿在手上,金属管内部中空,两端也没有封死。
呼!
陶增光深吸了一口气,将圆锥实心金属物拿起,插入金属管顶端,然后拿起小锤,轻轻敲打,让金属管卡住实心圆锥金属的尾部,然后用堑刀小心处理,确保牢固没有缝隙。
屏气凝神旁观的封善、胡元澄对视了一眼,都没有说话。
陶增光将金属管交给胡元澄:“装填颗粒火药,不要太满。”
胡元澄接过,打开一旁小小的火药盒子,取出一些火药,倒入金属管之中,看着陶增光,重重点头。
陶增光拿起设有燧石的金属垫片,将垫片开了三个小孔,插入引线,接过陶增光手中的金属管,将垫片放了进去,引线一端挨着颗粒火药,一端则被固定在燧石一旁。
镶嵌好第一个垫片,陶增光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封善拿起帕子,擦了擦陶增光额头的汗珠,严肃地说:“慢慢来,这一次一定能成。”
陶增光取出设有纯铁珠的金属垫片,这一枚纯铁珠略长,表面挫有细密的纹路,在擦过燧石时更能打出火花。
如何确保火花能在如此小的空间里一次性打出,并点燃易燃短小的引线,是成功的关键。可实验了近千次,改良了一百多次,依旧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火花擦出。
这种东西不是火铳,火铳打不出火还能第二次打,这种新型的弹丸只有一次打火的机会,打不着,那整个弹丸就毁了,更无法实现击发。
最初二炮局选择了黄磷作为引燃方案,这种方案确实能确保火花点出,顺利击发弹丸,但黄磷这东西不稳定,一摇晃,撞得厉害一点点,立马就自燃了……
黄磷点火太危险,不适合长途搬运与使用,兜兜转转,最终还是选择了火铳燧石点火的方案,并对点火燧石与铁珠上作了改良。
陶增光将垫片组装好,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小锤加堑刀固定好尾部,将小手指长的弹丸摊在手心:“这一次,一定要成功,拿火铳来。”
封善将一旁特殊的火铳拿了过来,这一把火铳不同于传统火铳,圆形的药室被取消了,改为狭长的弹丸室,连接弹丸室的也不再是由上而下叩动的扳机,而是一根可以前后移动的撞针。
建文皇帝只给了一个粗糙的图纸,二炮局一次次摸索,锻造,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钢弹簧的制造并不算难,这是高碳量,可想要制造出高弹性、高恢复能力的弹簧还是让匠学院吃够了苦头,但总算是攻克了。
陶增光将撞针机构往后拉开,卡稳之后,将子弹放入弹丸室,扭动一旁的钢片封住,随后走出门外,端起火铳,瞄准了五十步外的木靶。
风吹过湖边,带来一丝凉意。
陶增光盯着木靶,手指勾住扳机,调整着呼吸。
胡元澄、封善连呼吸都没了,紧张地盯着远处的木靶。
陶增光凝眸,手指用力,扳机动,卡住撞针的弹簧瞬间释放,弹簧推动撞针猛地捣入子弹的底部,底部的金属垫片受力向下凹陷,铁珠擦过燧石,闪现出一串火花,引线端处的火焰顿时被点燃,快速传入金属壳体之内。
颗粒火药燃烧起来,刹那便积蓄了强大的能量,这股能量撞击着两端,一端有撞针死死顶着,而另一端则是并不甚牢固的弹头。
受力的压迫,弹头挣脱了束缚,嗖地脱离壳体,沿着黑漆漆的火铳管道飞出,眨眼之间便射穿了木靶,随后还传出了一道金属撞击声。
那是远处的铠甲式金属靶!
陶增光、胡元澄等人连忙上前查看,看着木靶上的孔洞,都没有说话,疾步到了金属靶之前,看着半入金属铠甲的弹丸,三人脸上露出了笑意。
“成了!”
胡元澄用力取下弹丸,铠甲上已有了个小孔,而弹丸的头部也有些扭曲变形。
封善吞咽了下口水,刚刚距离金属靶有八十步,如此远的距离还能让铠甲凹陷,几乎打穿,这威力着实是有些厉害。
陶增光提起火铳,打开弹丸室,取出残余的弹壳,有些发烫,火药味很重,深吸一口气说:“这种弹丸的威力不同凡响,我们务必想办法批量制造出来。”
“批量?”
胡元澄有些震惊,连连摇头:“你知道这种弹丸用的是铜弹壳,前些年朝廷连制造铜钱的铜都不够用,哪里会有大量的铜给我们制造这类弹壳?”
封善严肃地说:“这类弹丸的精度远超火铳,熟练之后,百步穿杨不在话下。它对任何人的威胁都大,不适合普及全军,更不适合批量制造,只能交给特种军,如侦察兵。”
陶增光看着意味深长的封善,明白过来,这种子弹作为杀手锏,不适合交给军队来使用,只适合交给建文皇帝来使用,用以保证自己的绝对安全与绝对威严。
“这件事交给皇上来安排,我们再做一些子弹,多实验一些,形成标准,然后奏报皇上,听其吩咐。”
陶增光不介意谁使用这类火器,在建文朝里,一类先进的火器出现,就不会再被埋没。
胡元澄点头道:“既然你这里有了成果,我那里也该改进改进了。骑炮兵营想要一种轻便的火器板车,想要用战马拉着火器到处跑,他们也不想想,一个火器多重,非让我们减重。”
陶增光朝着房屋方向走去,对胡元澄说:“一匹马拉一千斤的板车没问题,我建议你在板车上安装弹簧,车轱辘也减重,改用铁珠轴承,这样可以省不少马力。听说混凝土道路已经从北平修到了大同,炮骑兵营一旦建成,咱们的边关就稳固多了。”
胡元澄拿起蒲扇,扇了扇风:“我正有此意,不过考虑到草原使用,火器应该减重,同时还应该给骑兵专门配一种火器,你们还记得杜渐吧?”
封善点了点头,有些疑惑地说:“侦察兵杜渐,提他做什么?”
胡元澄严肃地说:“当年在活捉哈里时,杜渐曾一个人肩抗虎蹲炮发射。我在想,二炮局要不要朝着这个方向研究,找出一种适合骑兵肩抗发射的单兵火器?”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要搞四十年大阅兵
高忠光揉了揉肩膀,看着一旁沉重的神机炮,颇有些无奈。
为神机炮定制马车没问题,战马拉神机炮也没问题,但问题是神机炮还是太重了一些,耗费战马体力太大,无法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