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030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些人手,日常防备足够了,可若是西南需要兵力,若是京城附近出现乱子,这个兵力实在是不多。
  「——
  感谢v臭不要脸v的打赏,惊雪谢过,实在有点惭愧,最近身体疲惫,有心无力,还请多谅解。」
  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大明的二级全面动员
  随着征调旨意的下达,京城将进入建文朝有史以来最虚弱的时刻。
  十万军士,对于大明帝都而言,着实太少。
  徐辉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
  铁铉同样担忧,提议道:“京军抽调不宜过半,西北兵力不足,可自四川、山东、山西卫所调拨补充……”
  朱允炆打断了铁铉,坚定地说:“这一次作战,规模空前,战略任务沉重,非精锐不可实现。京军最早实现军制革新,十年来淘弱存强,整顿军备,且基于战争年年演训,实力非是地方卫所可比。调京军至西北,是为了给瓦剌致命一击。”
  “可是皇上……”
  解缙走出来。
  朱允炆肃然道:“没有可是,京城居于天下之中,何来敌寇之患?边疆不平,才是祸患。十年来,京城何尝有过烽火,莫要多虑,奉命行事吧。三日后,京军出征,可有异议?”
  徐辉祖、铁铉等人见此,不再多说,纷纷表示并无异议。
  朱允炆见无人反对,威严地说道:“先将军令传至北平,京军北进还需一段时日,一旦有变,让燕王先率部出征。”
  “自今日起,将动员等级调整为第二级,天下卫所全部进入战备状态,地方府州县,全力保障所在地卫所军粮物资,各地粮草仓库严密看管,分区看管,不可出现纰漏,大量收购粮食,补充粮仓。”
  “自今日起,龙江船厂、马鞍山船厂、清江船厂等七座船厂,取消休沐,所有匠人、工人,三班轮作。”
  “自今日起,二炮局、兵仗局、科技局,取消休沐,全部匠人三轮轮作,全力打造火药、火器、八牛弩、弩箭、弓箭、兵器、铠甲!”
  “自今日起,朝廷下属官营铁矿、煤矿,全力开采,供应军需。冶铁厂全天运作,大鉴炉昼夜不熄!”
  “自今日起,于山东、河南、北直隶,征调五十万百姓服徭役,听差运输粮饷物资!”
  “自今日起……”
  “自今日起,天下衙署、卫所取消休沐,官吏、卫所枕戈待旦,随时听差!”
  一连串的命令,标志着大明开始进入战争时刻!
  朱允炆看着众人,目光凌厉:“朕知道,这一次作战会苦很多人,累很多人,也会牺牲不少人,但此战关系国运,关系子孙后代,关系大明未来发展进程,谁若是懈怠、延误、疏忽,以致影响卫所调动,军队开拔,出征作战,朕决不轻饶!三日后,朕为诸位送行,为京军送行于北军营,各自准备去吧。”
  众人领命而去。
  朱允炆坐了下来,看着走至门口又折返回来的杨士奇,眉头微皱:“可还有事?”
  杨士奇走近前,看了看左右。
  朱允炆有些疑惑,杨士奇很少如此神神秘秘,见他似有话说,便挥退左右,看着杨士奇:“说吧。”
  杨士奇轻松地说:“皇上,臣以为北平新都营造已基本结束,虽三大殿并未完全建好,但北平的武英殿、后宫、东宫,可都已建好……”
  朱允炆看着杨士奇,笑道:“你这是想让朕借此机会迁都啊,若是被夏元吉得知,岂不是会赌了你家大门。”
  迁都可不是简单事,无数东西都要搬走,路程也不近,现在水师、船只都供给军队了,可没多少力量腾给迁都所用,若是走陆路,每日行个三十五里算是多了,两千多里路,两个月时间,着实太长,耗费可不是小数目。
  杨士奇沉默了下,正色道:“臣并不是希望皇上迁都,而是希望皇上再次北巡,公开北巡。”
  “北巡?”
  朱允炆凝眸。
  杨士奇凝重地点头:“北巡好处有三,其一,振奋军心,鼓舞士气。其二,安抚民心,稳定地方。这其三,则是有利皇上安全。”
  朱允炆目光盯着杨士奇,徐徐说道:“朕的安全?呵,杨爱卿,你似乎意有所指?”
  杨士奇没有回避,而是直言:“皇上,瓦剌、鞑靼、兀良哈、乌斯藏、车里等,趁着朝廷东征东海三岛、东北抗倭援朝之际突然发难,若说没有阴谋,臣自不信。在值房之中,我等讨论过,皆知此事非同小可,外敌在边,绝非大患,而内敌在侧,才是大患。”
  朱允炆看着杨士奇,有些惊讶,看来自己还是小看了这些老狐狸。虽然有些事情他们并不知情,但他们敏锐的感觉到了变故。
  杨士奇坦言:“如此多的力量,几乎在同一时间上攻明,若说没有人谋划、指使、安排,臣是万万不信。即是以朝廷目前之力,也很难做到同一时间上,去游说诸多势力,引导诸多势力同步而动。能操持如此大局的,唯有居中之人。换言之,臣等猜测,在京师中必潜伏了一股力量!”
  “尤其是奉天殿毁于一把大火,更坐实了这一点。臣愚钝,妄自揣测,这股力量所要的,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举世攻明,而是腾空京军力量!故此,臣恳请皇上,携主力北巡,留一座空城在此。城空,纵乱又何妨?大军之下,任何乱子都可平定。”
  朱允炆微微一笑:“看得出来,你们倒是用心了。这是你一人之看法,还是解缙、徐辉祖等所有人的看法?”
  杨士奇严肃地说:“所有人都希望皇上安全无忧,希望大明江山稳固。”
  朱允炆拿起一份文书,淡淡一笑:“你们的忠诚朕看到了,不过朕是不会离开京师的。朕若走了,那这件事什么时候能结束?十一年了,朕二十登基,乌发在冠,如今虽方三十余,可前日里,皇后还帮朕找出了十余根白发。如今朕也算是一中年之人,奔着老年而去。事情该结束,就让它结束,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真要拖到朕老了,走不动了,呵呵,那可就是文奎的麻烦喽。朕可不想将麻烦,再留给儿孙。京城里的事,你们就莫要担忧了,朕自有安排。再说了,这件事出来,对大明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顺势而为,大势可趋。”
  杨士奇深深看着朱允炆,眉眼微动。
  朱允炆哈哈大笑,杨士奇跟着大笑起来。
  这一刻,两人算是心照不宣。
  杨士奇明白,朱允炆早就看穿了眼前的乱象,并打算自己留在京师,以身为饵,彻底解决暗中的敌人。
  朱允炆明白,杨士奇看穿了自己的打算。
  “杨先生,可愿与朕手谈一局?”
  朱允炆邀请道。
  杨士奇欣然答应:“臣自当奉陪在侧。”
  这一次的棋局,不同于往日。
  朱允炆将棋落在四角,杨士奇追堵,没有人关注天元,似乎这里是一片空白,又似乎在等待另一只手放下棋子。
  竹林清风,茅草屋外。
  老者摘下蓑笠,目光盯着棋盘。
  诡异的是,这副棋盘的天元处也没有落下任何棋子,只是将注意力全都放在了边缘处。
  巧合?
  亦或是智谋的共性?
  踏踏的脚步声从石径中传来,一个头戴白色蓑笠的男人走了过来。
  老者瞥了一眼,皱眉道:“周密使,今日缘何是你来此?”
  周密使至近前行礼,沉声说:“关键时刻,他不能轻易再来此处,何况他此时正在联络那一批人,分身乏术。”
  老者微微点头:“说吧,有何消息?”
  周密使垂首道:“刘长阁、庞焕等人,确实都去了水师,并没有明去暗返。”
  老者呵呵笑道:“如此说来,朱济熺的落网,让建文皇帝当真放下了警惕。安全局主力不在,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机会。现在的安全局谁说了算?”
  “汤不平,霍邻。”
  “汤不平最令人忌惮的是其武力,而非智谋,无足轻重。倒是这霍邻,一介书生而已,不足为虑。”
  周密使沉声说:“内部消息,霍邻绝非泛泛之辈,此人胆大心细,曾在与帖木儿的战争之中,与帖木儿两次面谈交锋。”
  “那又如何?大局已非安全局可左右,说其他消息吧。”
  老者不以为然。
  周密使想了想,继续说:“京城已传出消息,大军将动,足足十五万京军。三日之后将出征,另外,朱棣、徐辉祖、平安,为首。袁岳被派去与何福联手对付兀良哈,瓦剌那里,朝廷将派胡濙去游说。”
  老者起身,笑道:“如此说来,一切都在按照我们谋划的方向而去。十五万京军离京,这一次,谁也无法阻拦我们行事了,即使有人动作也无济于事。告诉他,越是最后时刻,越要稳住,等待时机,不可鲁莽行事。”
  周密使抬手,整理了下帷帽:“放心吧,他蛰伏这么多年,只是为了这一次起事。我们等待这么多年,也是为了这一次起事。牺牲了无数人,也该结果了。”
  老者伸出手,拿起一颗黑棋,啪地点在天元一侧:“当年,四场大案死伤无数。当年,一场阴谋就此而生。腥风血雨,我们终究还是活到了今日。用不了多久,一切都将结束!大战,大局,终将拉开帷幕!”
  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李成桂遗言:当大明狗
  鸭绿江,镇江堡。
  张辅站在高坡处,眺望着鸭绿江对岸,那里是朝鲜义州。忙碌的军士正在砍伐树木,接木成筏,鸭绿江上,也已出现了一条宽近丈的船路。
  阿哈出走了过来,抓着胡须,爽朗地说:“张大将军,我们何时过了这鸭绿江?”
  张辅平静地说:“何时过江,不是咱们说了算,而是朝鲜国王说了算。没有多次请求出兵的文书,直接进入朝鲜境内,对朝廷来说,容易落人口实。”
  阿哈出这些年也算是看透了,大明官员做事,最重视的不是结果正确,而是政治正确,朝廷必须师出有名才可动手。
  这种先不出手,等对方先出手的策略,意味着大明始终都要先挨一刀,或大明的小弟先挨三刀,大明才可能出手。
  女真对这种观点并不认同,敌人已经蠢蠢欲动,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就算不弄死他们全部,也得弄死一两个,告诉他们别在自己的地盘上瞎晃悠。
  对待外敌上,女真如同对野兽一般,先打为敬。
  当然,如果女真族被人统治了,那也只能是先跪为敬。
  张辅不再是毫无经验的统帅,他清楚朝廷需要的是什么,迟迟按兵不动,并不是只想要李芳远的多次求告,而是在拖时间,拖变故。
  没有人会嫌弃领土多,打下安南,化作交趾之后,交趾成为了大明南方一个重要粮仓,现在辽东军士吃的米饭,其中有近一半是交趾供应的。何况交趾还成为了远航贸易的重地,里面开采了不少煤,供应南海与南洋水师。
  在这之前,朝廷多少人都将安南作为累赘?
  还有西疆省,之前多少人说是拖累,地远难控,且倚仗内地后勤,西疆才回来几年,现如今早就自给自足,棉花产量更是节节攀高,黑油产量猛增,其制造的医用纱布更是输至全国卫所。
  张辅盯着朝鲜方向,目光中闪现出一抹疑惑之色。
  按理说,建文皇帝应该不会放弃对这一块土地的征讨,现在借倭人之手除掉李氏家族,正是大明吞下朝鲜的大好时机。
  可有些令人意外的是,建文皇帝好像对这里的土地并不太感兴趣,打亦力把里的时候,他可是下了几道密旨,不惜代价夺回西疆,而对朝鲜王国,建文皇帝不仅没有一道密旨,还直接表态:李芳远一家人不死绝了,就帮一把。
  这和建文皇帝追求领土的野心有些相悖。
  张辅不止一次地想,难道说安南不是累赘,西疆不是累赘,但到了朝鲜王朝这里,反而成了一个连建文皇帝都看不上的累赘?
  不管如何,张辅还是决定等,等到倭人杀了李芳远一家,或者是等到李芳远一家来到鸭绿江边。
  倭人追击还是没追上李芳远,这不能怪倭人,实在是李芳远太能跑了,定州退位给李裪之后,还没等李裪谢爹谢爷谢天,便被拉着逃命了。
  定州都没停留多久,一行人就跑到了龟城,刚刚喘口气,听说倭军已经接近定州,丢下大批辎重,一些陶瓷、瓦罐也顾不上带了,全丢在了龟城里面,急慌慌跑到了义州。
  义州距离大明,只一道鸭绿江。
  李裪站在鸭绿江边,看着河里自己的倒影,几乎不再认识,往日里的从容端正不见了,只剩下了一个惊慌失措、狼狈不堪的少年脸。
  李芳远也好不到哪里去,已经好几天没吃好喝好睡好,如果不是随身多带了几件衣裳,估计也发臭了。
  “西南五里处有船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