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鹿鸣宴
鹿鸣宴就是拜师宴,明朝的鹿鸣宴,已经显得格外重要了,在鹿鸣宴上面,举人是要拜见主考官的,表示成为主考官的学生,从此之后,政治命运基本就和老师绑在一起了,就算是举人想着模糊过去,老师也会提醒的。
朝廷之中出现的东林党、浙党等等,说到底就是利用这种拜师宴的方式凝聚起来的,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等等,基本是读书人聚集的地方,这些读书人还没有进入到朝廷之中,造成的影响不可能太大,想要完全结党,也不是很现实,可是参加鹿鸣宴的举人,绝大部分都是成为朝中官员的,这样的情况之下结党,就容易了。
郑勋睿非常清楚这一点,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老师是董其昌,这是一个对政治不感兴趣的老头子,年纪也够大了,七十五岁,恐怕皇上钦点董其昌为南直隶主考官,也是想到了这方面的原因,至于说副主考魏呈润,郑勋睿只会礼节性的拜见。
还有一关,那就是应天府尹刘宗周,四十五岁的刘宗周正当年,对时局也有深刻的认识,还有最为要害的一点,刘宗周是东林党人,这是郑勋睿最为忌讳的身份。
郑勋睿绝不会加入到东林党之中去,相反,日后他的发展之路,可能与东林党产生极大的冲突,有一个观点郑勋睿是和东林党格格不入的,那就是对待商贾的问题,不管大明朝,还是他郑勋睿,日后要发展,必须依靠商贸赋税,将所有赋税的重担都压在农民的头上,大明灭亡的同时,他一样走入万劫不复之地。
鹿鸣宴是刘宗周主持,也是在应天府衙举行,所以郑勋睿必须要过刘宗周这一关。
九月初二,卯时二刻,郑勋睿来到了应天府衙的外面。
“清扬,我一直都想着去找你的,估计你昨日在家里的事情很多,昨日我也是应酬很多。”
“淮斗兄,我也要恭喜你啊。”
“同喜同喜,解元郎和亚元郎,想不引人注意都难啊,早上我起身的时候就在想,明年要到京城去了,你我肯定是一同去的。”
“那是当然了。”
陆续有中举的举人来到应天府衙,郑勋睿和杨廷枢之间的交谈,自然引起了他人的注意。
鹿鸣宴在后花园举行,这里是府尹大人居住的地方,常人根本不能够进入,,也就是新科举人有这样的资格,参加鹿鸣宴的还有乡试的内帘官,他们也是最为主要的客人。
两人下马之后,一同进入府衙。
所有的新科举人经过甬道之后,就在仪门处等候,应天府知事和礼房的司吏会带着诸多的新科举人到后花园,酒宴早就设好了。
走在最前面的是解元和亚元。
郑勋睿和杨廷枢再次见到了张溥、吴伟业两人,两人的身边还站着一个年轻人,脸上也带着微笑,至于说杨彝、陈子龙和吴昌时等人,站在后面。
“清扬兄,恭喜啊,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乡试亚元陈于泰,乡试第三名。”
郑勋睿的脸上带着微笑,连忙抱拳行礼,终于到齐了,崇祯四年殿试的状元就是陈于泰,榜眼吴伟业,不过现在可说不准了,尽管说陈于泰和内阁首辅周延儒是姻亲关系。
一行人朝着后花园走去。
领头的自然是郑勋睿,不过他的姿态很是低调,丝毫看不出志得意满的情形,倒是身后的张溥等人,气势比他要强很多,旁人若是不注意,还以为走在前面的郑勋睿是带路之人。
刘宗周、董其昌和魏呈润等人,早就来到后花园了。
大家的目光都对准了走在前面的郑勋睿等人,特别是郑勋睿,十六岁的年纪,成为了南直隶乡试的解元郎,这是大明科举的首次。
郑勋睿的座位,紧靠着董其昌和刘宗周。
新科举人到齐之后,鹿鸣宴很快开始,郑勋睿有一项殊荣,那就是和主考官董其昌一起念《诗经》中的《鹿鸣》篇,其余新科举人在两人的带动之下,也跟着大声念,也正是因为这个仪式,宴会被称作鹿鸣宴。
酒宴自然是要喝酒的,喝的越多越好,这点银子,府衙还是拿得出来。
喝酒期间是可以离席敬酒的,这敬酒就存在奥妙了,所谓的师生关系,就是在敬酒的过程之中明确下来的。
不出郑勋睿的预料,新科举人首先给董其昌敬酒之后,接着给刘宗周敬酒,而且敬酒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就是给魏呈润敬酒了。
郑勋睿的态度不一样,他给董其昌敬酒的时候,态度恭敬,至于说给刘宗周和魏呈润敬酒的时候,则是带着平常心的。
这里面的奥妙,谁都明白,董其昌是南京礼部尚书,退居二线,尽管说名气很大,而且年纪也很大了,不关心政治,跟着这样的老师,不可能有太大的出息,刘宗周就不一样了,顺天府尹,正值壮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进入朝廷,甚至是进入内阁,有这样的老师,前途方面是能够得到很大帮助的。
这也不能够怪新科举人,辛苦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做官就要做大官,就要有出息。
整个鹿鸣宴的过程之中,郑勋睿一直都很平静,好像是一个看客,跟着他冷静的还有杨廷枢,表现一点都不张狂。
鹿鸣宴结束,众多的新科举人和内帘官一同离开府衙,留在府衙的只有魏呈润了,他是住在官驿的,官驿就在府衙之内,所以他不会离开,不过鹿鸣宴结束之后,最多两三日的时间,他也要回到京城去了。
走出府衙,礼房典吏来到郑勋睿的身边,低声开口了。
“董大人在府邸等你。”
郑勋睿险些没有反应过来,鹿鸣宴就是谢师宴,不过宴会上面,不可能公开拜见老师,行师生礼,鹿鸣宴结束之后,才会拜见恩师,那样师生关系就彻底明确了。
他肯定是要去拜见董其昌的,只是没有想到这么快。
匆匆和杨廷枢告别之后,郑勋睿带着洪欣瑜朝着董其昌的府邸而去。
进入书房的时候,郑勋睿有些担心了,董其昌这样名声显赫的官员,不会随便带着人进入到书房的。
“清扬,老夫不要你的束蓨,也不要你行什么拜师礼,老夫专门写了一副字送给你,老夫从来没有主动送人字画,就算是有人来求老夫,老夫也轻易不会答应的。”
董其昌的话语,让郑勋睿真的有些迷糊了,这句话里面包含了三层意思。
其一是董其昌没有自称本官,而是自称老夫,那就是视郑勋睿为晚辈,董其昌这样的年纪,做长辈绝对没有问题,只是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是很亲密的。
第二层意思,不要束蓨,不行拜师礼,那就不是完全的师生关系。
第三层意思,赠送字画,董其昌的字画,在朝野之中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许多人求都求不到,董其昌主动给他送了字画。
归根结底,董其昌是真正赏识他的。
“你在江宁县县试的文章,应天府府试的文章,老夫都看过了,老夫也没有想到,你小小年纪,能够写出如此老道的文章,要是真的知道你的年纪,这南直隶解元老夫倒是要另外考虑了,不过你今日鹿鸣宴的表现,非常不错,老夫很是欣慰。”
“老夫看不惯什么拜师礼,尚未进入到朝廷之中,就和官员之间有了太多的接触,将朝廷置身于何处,将皇上置身于何处。。。”
董其昌说到这里的时候,郑勋睿的身体微微抖动了一下,他终于明白董其昌的意思了。
“你才华出众,宠辱不惊,更为难得的是如此小的年纪,竟然有着含而不露的气质,老夫阅人无数,第一次见到,难免吃惊,老夫知道你是荥阳郑氏子弟,不过这名门望族,延续千年之后,也在慢慢衰败了,你能够遵循家训,克己复礼,不以局势之变化而变化,固守家族优异的一面,很少见了。”
“老夫对你期望很高,相信你在殿试的时候,定能绽放异彩,为朝廷效力,不过老夫也有担忧。”
“老夫一生不喜从政,不愿意卷入到漩涡之中,曾经遭遇多人笑话,老夫不以为意,老夫见到太多了,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甚至是浙党,无不是拼的你死我活,天启年间那一幕幕,老夫记得很清楚,绝不会忘记。”
“皇上登基之后,励精图治,一改往日之颓势,令朝廷大振,无奈天不假人,外有后金鞑子的侵袭,内有农民造反,兼之灾祸连连,皇上也是殚精竭虑,如此情况之下,更需要朝着文武大臣齐心协力,可惜这等局面,一直都没有出现。”
“老夫不希望你进入朝廷之后,一心为了自身之名利,老夫也不希望你明哲保身,这不是你该做的事情,至于该如何做,老夫不会说,他日殿试之后,皇上自会教诲。”
。。。
离开董其昌的府邸之后,郑勋睿内心证实了一个猜想,董其昌说这番话,其实是代表皇上的,也就是说,皇上对朝中的朋党之争,是深恶痛绝的,对东林党也不会特别感冒。
朝廷之中出现的东林党、浙党等等,说到底就是利用这种拜师宴的方式凝聚起来的,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等等,基本是读书人聚集的地方,这些读书人还没有进入到朝廷之中,造成的影响不可能太大,想要完全结党,也不是很现实,可是参加鹿鸣宴的举人,绝大部分都是成为朝中官员的,这样的情况之下结党,就容易了。
郑勋睿非常清楚这一点,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老师是董其昌,这是一个对政治不感兴趣的老头子,年纪也够大了,七十五岁,恐怕皇上钦点董其昌为南直隶主考官,也是想到了这方面的原因,至于说副主考魏呈润,郑勋睿只会礼节性的拜见。
还有一关,那就是应天府尹刘宗周,四十五岁的刘宗周正当年,对时局也有深刻的认识,还有最为要害的一点,刘宗周是东林党人,这是郑勋睿最为忌讳的身份。
郑勋睿绝不会加入到东林党之中去,相反,日后他的发展之路,可能与东林党产生极大的冲突,有一个观点郑勋睿是和东林党格格不入的,那就是对待商贾的问题,不管大明朝,还是他郑勋睿,日后要发展,必须依靠商贸赋税,将所有赋税的重担都压在农民的头上,大明灭亡的同时,他一样走入万劫不复之地。
鹿鸣宴是刘宗周主持,也是在应天府衙举行,所以郑勋睿必须要过刘宗周这一关。
九月初二,卯时二刻,郑勋睿来到了应天府衙的外面。
“清扬,我一直都想着去找你的,估计你昨日在家里的事情很多,昨日我也是应酬很多。”
“淮斗兄,我也要恭喜你啊。”
“同喜同喜,解元郎和亚元郎,想不引人注意都难啊,早上我起身的时候就在想,明年要到京城去了,你我肯定是一同去的。”
“那是当然了。”
陆续有中举的举人来到应天府衙,郑勋睿和杨廷枢之间的交谈,自然引起了他人的注意。
鹿鸣宴在后花园举行,这里是府尹大人居住的地方,常人根本不能够进入,,也就是新科举人有这样的资格,参加鹿鸣宴的还有乡试的内帘官,他们也是最为主要的客人。
两人下马之后,一同进入府衙。
所有的新科举人经过甬道之后,就在仪门处等候,应天府知事和礼房的司吏会带着诸多的新科举人到后花园,酒宴早就设好了。
走在最前面的是解元和亚元。
郑勋睿和杨廷枢再次见到了张溥、吴伟业两人,两人的身边还站着一个年轻人,脸上也带着微笑,至于说杨彝、陈子龙和吴昌时等人,站在后面。
“清扬兄,恭喜啊,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乡试亚元陈于泰,乡试第三名。”
郑勋睿的脸上带着微笑,连忙抱拳行礼,终于到齐了,崇祯四年殿试的状元就是陈于泰,榜眼吴伟业,不过现在可说不准了,尽管说陈于泰和内阁首辅周延儒是姻亲关系。
一行人朝着后花园走去。
领头的自然是郑勋睿,不过他的姿态很是低调,丝毫看不出志得意满的情形,倒是身后的张溥等人,气势比他要强很多,旁人若是不注意,还以为走在前面的郑勋睿是带路之人。
刘宗周、董其昌和魏呈润等人,早就来到后花园了。
大家的目光都对准了走在前面的郑勋睿等人,特别是郑勋睿,十六岁的年纪,成为了南直隶乡试的解元郎,这是大明科举的首次。
郑勋睿的座位,紧靠着董其昌和刘宗周。
新科举人到齐之后,鹿鸣宴很快开始,郑勋睿有一项殊荣,那就是和主考官董其昌一起念《诗经》中的《鹿鸣》篇,其余新科举人在两人的带动之下,也跟着大声念,也正是因为这个仪式,宴会被称作鹿鸣宴。
酒宴自然是要喝酒的,喝的越多越好,这点银子,府衙还是拿得出来。
喝酒期间是可以离席敬酒的,这敬酒就存在奥妙了,所谓的师生关系,就是在敬酒的过程之中明确下来的。
不出郑勋睿的预料,新科举人首先给董其昌敬酒之后,接着给刘宗周敬酒,而且敬酒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就是给魏呈润敬酒了。
郑勋睿的态度不一样,他给董其昌敬酒的时候,态度恭敬,至于说给刘宗周和魏呈润敬酒的时候,则是带着平常心的。
这里面的奥妙,谁都明白,董其昌是南京礼部尚书,退居二线,尽管说名气很大,而且年纪也很大了,不关心政治,跟着这样的老师,不可能有太大的出息,刘宗周就不一样了,顺天府尹,正值壮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进入朝廷,甚至是进入内阁,有这样的老师,前途方面是能够得到很大帮助的。
这也不能够怪新科举人,辛苦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做官就要做大官,就要有出息。
整个鹿鸣宴的过程之中,郑勋睿一直都很平静,好像是一个看客,跟着他冷静的还有杨廷枢,表现一点都不张狂。
鹿鸣宴结束,众多的新科举人和内帘官一同离开府衙,留在府衙的只有魏呈润了,他是住在官驿的,官驿就在府衙之内,所以他不会离开,不过鹿鸣宴结束之后,最多两三日的时间,他也要回到京城去了。
走出府衙,礼房典吏来到郑勋睿的身边,低声开口了。
“董大人在府邸等你。”
郑勋睿险些没有反应过来,鹿鸣宴就是谢师宴,不过宴会上面,不可能公开拜见老师,行师生礼,鹿鸣宴结束之后,才会拜见恩师,那样师生关系就彻底明确了。
他肯定是要去拜见董其昌的,只是没有想到这么快。
匆匆和杨廷枢告别之后,郑勋睿带着洪欣瑜朝着董其昌的府邸而去。
进入书房的时候,郑勋睿有些担心了,董其昌这样名声显赫的官员,不会随便带着人进入到书房的。
“清扬,老夫不要你的束蓨,也不要你行什么拜师礼,老夫专门写了一副字送给你,老夫从来没有主动送人字画,就算是有人来求老夫,老夫也轻易不会答应的。”
董其昌的话语,让郑勋睿真的有些迷糊了,这句话里面包含了三层意思。
其一是董其昌没有自称本官,而是自称老夫,那就是视郑勋睿为晚辈,董其昌这样的年纪,做长辈绝对没有问题,只是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是很亲密的。
第二层意思,不要束蓨,不行拜师礼,那就不是完全的师生关系。
第三层意思,赠送字画,董其昌的字画,在朝野之中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许多人求都求不到,董其昌主动给他送了字画。
归根结底,董其昌是真正赏识他的。
“你在江宁县县试的文章,应天府府试的文章,老夫都看过了,老夫也没有想到,你小小年纪,能够写出如此老道的文章,要是真的知道你的年纪,这南直隶解元老夫倒是要另外考虑了,不过你今日鹿鸣宴的表现,非常不错,老夫很是欣慰。”
“老夫看不惯什么拜师礼,尚未进入到朝廷之中,就和官员之间有了太多的接触,将朝廷置身于何处,将皇上置身于何处。。。”
董其昌说到这里的时候,郑勋睿的身体微微抖动了一下,他终于明白董其昌的意思了。
“你才华出众,宠辱不惊,更为难得的是如此小的年纪,竟然有着含而不露的气质,老夫阅人无数,第一次见到,难免吃惊,老夫知道你是荥阳郑氏子弟,不过这名门望族,延续千年之后,也在慢慢衰败了,你能够遵循家训,克己复礼,不以局势之变化而变化,固守家族优异的一面,很少见了。”
“老夫对你期望很高,相信你在殿试的时候,定能绽放异彩,为朝廷效力,不过老夫也有担忧。”
“老夫一生不喜从政,不愿意卷入到漩涡之中,曾经遭遇多人笑话,老夫不以为意,老夫见到太多了,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甚至是浙党,无不是拼的你死我活,天启年间那一幕幕,老夫记得很清楚,绝不会忘记。”
“皇上登基之后,励精图治,一改往日之颓势,令朝廷大振,无奈天不假人,外有后金鞑子的侵袭,内有农民造反,兼之灾祸连连,皇上也是殚精竭虑,如此情况之下,更需要朝着文武大臣齐心协力,可惜这等局面,一直都没有出现。”
“老夫不希望你进入朝廷之后,一心为了自身之名利,老夫也不希望你明哲保身,这不是你该做的事情,至于该如何做,老夫不会说,他日殿试之后,皇上自会教诲。”
。。。
离开董其昌的府邸之后,郑勋睿内心证实了一个猜想,董其昌说这番话,其实是代表皇上的,也就是说,皇上对朝中的朋党之争,是深恶痛绝的,对东林党也不会特别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