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精准的分析
“可以派人前去侦查,探寻到战况,这提醒就没有必要了,若是流寇真的进入到车箱峡,那就是自寻死路,到了那个时候,也就不需要本官提醒了,陈大人自然知晓如何做的。”
徐望华脸微微有些红,他知道郑勋睿的意思。
“杨贺,迅速派出斥候,到汉南一带去侦查,告诉他们,必须要万分的谨慎,大战在即,他们必须要保证自身的安全,若是情势紧急,就不要详细探查情况了。”
这一场的讨论,看起来与延绥巡抚衙门没有多大的关系,与郑家军更是没有半毛钱的联系,汉南的金州和榆林边镇,一个在陕西的最北面,一个在陕西的最南面,距离相隔遥远,直线距离超过两千里地了,的确不需要过多的关心。
可郑勋睿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万一车箱峡之困实实在在发生了,那么就说明历史的进程,暂时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想要改变历史,需要他做出巨大的努力,而且车箱峡之困后,流寇的发展会迅速进入一个高峰期,一直延续到崇祯十二年,才再次落入低谷,可不久之后再次的壮大,一直到推翻了大明王朝。
既然穿越了,他的责任就是改变历史,有些事情可以允许出现,但有些事情是决不允许出现的,必须要将危险掐灭在萌芽的状态。
斩杀了一个高迎祥,看来流寇同样是发展壮大了,高迎祥麾下的军士,绝大部分都依附李自成,让李自成的实力迅速膨胀起来,与罗汝才、老回回和张献忠等人,平起平坐了。
延绥各地的冬小麦已经收割,虽说数量不多,但总算是有了一些收成,延绥各地的老百姓,早就开始蓄水了,他们已经知道蓄水的重要性了。
庆阳府的知府,是郑勋睿直接推荐的,朝廷很快就同意了他的推荐。
原绥德州知州罗昌洛出任庆阳府知府,原延安府通判孙启萌出任绥德州知州,至于说延安府通判的人选,郑勋睿可不会愚蠢的推荐,那需要朝廷考虑,当然短时间之内,朝廷暂时也不会考虑的,毕竟没有谁愿意到陕西去。
罗昌洛上任之后,用了雷霆手段,迅速稳住了庆阳府的局势,官府拿出来了粮食,救济流民,同时七名商贾每家都拿出来了五千石的粮食,合计三万五千石的粮食,也全部都交给了庆阳府,这些粮食是雪中送炭,让罗昌洛有了更好的发挥空间。
绥德州是延安府辖下最大的州,当初罗昌洛就是严格按照郑勋睿和文震亨的要求行事,就任庆阳府知府之后,轻车熟路,很快就稳定了局面。
陈奇瑜的精心准备,以及准确的情报,为他换取到了打好的局面。
竹溪、旬阳、汉阴和紫阳一带活动的流寇,终于发现了官军的多路合围,他们也进行了一些零星的战斗,可发现官军做好的充足的准备,迫不得已之下,他们开始朝着金州的方向集中联合,除开老回回马守应从盐场关方向杀出一条血路,进入到了四川,其余的各路流寇,全部都集中到了兴安所。
罗汝才、张献忠和李自成等人终于聚集到了一起,他们麾下的大军,总人数达到了二十一万人,这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数字,不过大军的战斗力如何,他们都是很清楚的,队伍之中的不少人,都是从河南、山西等地吸纳的流民,这些人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战斗。
也正是因为如此,罗汝才等人不会选择和朝廷大军面对面厮杀,他们必须要找到撤退的方向,拜托官军的围攻,这是他们一贯的作战手法,早就非常熟悉了。
流寇大大小小的首领在一起商议,提出各自的见解,光是这样的争吵,就进行了足足两天的时间,意见一直都不能够完全统一,他们面对的形势已经非常的危机,官军从四面八方围过来了,最终罗汝才、张献忠和李自成三人商议之后,决定朝着镇坪的方向撤离,走官道肯定是不行的,他们选择了从黄洋河以及车箱峡方向,朝着镇坪撤退的决定。
这一切和郑勋睿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
罗汝才等人最大的失误,就是忘记了他们麾下有二十一万大军,如此庞大的队伍,选择走山路,等同于自杀的行为,这不是小规模部队的游击战,他们选择走山路,想到的是官军不易于追捕和厮杀,可他们大军的行动,一样受到困扰,就算是训练有素的大军,达到十万人以上,轻易也不会选择走山路的。
选择官道,他们可以凭借着人数上面的优势,与官军展开厮杀,甚至可以采用丢车保帅的策略,让战斗力不强的军士去纠缠官军,去做炮灰,精锐部队趁机突围,要知道陈奇瑜调动的几路大军,想要做到指挥上的完全统一,短时间之内是做不到的。
可惜这些道理,流寇后来才明白。
流寇大军开始行动之后,天公不作美,连续的阴雨天气到来了。
流寇大军过了黄洋河,来到车箱峡的时候,他们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够进入到车箱峡之内,期盼着能够越过车箱峡,直插镇坪。
密切掌握流寇行踪的陈奇瑜,得知流寇朝着车箱峡的方向撤退之后,欣喜若狂,要知道流寇有二十一万的大军,这么庞大的队伍,就算是战斗力不强,可是想要全部剿灭,那也是需要花费极大代价的,稍微不注意,让流寇撕开了一条口子,后果就难以预料,毕竟四路大军联合起来,人数也接近十五万了,队伍越大、人数越多,越是难以指挥的。
交战在断断续续之间展开,流寇的战斗力的确不怎么样,几次的中等规模的战斗,都是以流寇的惨败宣告结束,这样让陈奇瑜的信心大增。
作为五省总督,负责全面剿灭流寇的事宜,陈奇瑜当然熟悉各地的地形,而且每到一处,他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地图,黄洋河以及车箱峡一带的地形,他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在流寇朝着车箱峡的方向而去之后,他还专门询问了地方的官吏,内心之中对车箱峡的地形地貌已经有了全面的清晰的印象。
流寇这一次是自寻死路,车箱峡长达四十里地,异常的狭窄,而且地势险要,最为要命的是出口和进口都非常的险峻,只要派遣大军守住进口和出口,困在车箱峡之内的军士,回天无力,根本是攻不出去的。这样的地方对于大军来说,就是噩梦。
在仔细询问了地形之后,陈奇瑜迅速做出了部署安排,他和卢象升兵分两路,他率领十万大军守住车箱峡出口的方向,卢象升率领五万大军守住车箱峡进口的方向,以逸待劳,等候流寇。
这个安排是非常正确的,可以说是抓住了关键。
作战计划确定之后,陈奇瑜和卢象升迅速的行动,命令追击的大军加快了行军的速度,朝着车箱峡的方向猛扑过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守住了车箱峡的出口和进口的方向。
大军开始安营扎寨,同时在出口和进口的方向,安置了火炮和强弩,不要说车箱峡出口和进口的地势狭窄,无法展开大规模的冲锋,就算是能够展开,面对火炮和强弩,也是送死的命,根本不能够冲出去。
陈奇瑜做好了一切的安排,流寇近十五万人还在车箱峡内苦苦的行军,连续的阴雨天气,以及官军的追杀,让他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进入车箱峡之前,阵亡和离队的军士,接近六万人了,不过主力都还在,损失的那些军士,也不是特别值得心疼。
进入到车箱峡之后,罗汝才、张献忠和李自成等人,就发现情况不对了,他们不熟悉车箱峡的地形地貌,进入之后才发现这里根本不适合大军行走,峡谷两边的道路很是狭窄,中间还有黄洋河穿过,加上连续的阴雨,稍微不注意,跌落到河里,绝无生还的机会。
人马行走在车箱峡之内,疲惫不堪,若是在车箱峡的时间过长,不需要官军的进攻,他们自身都要崩溃的。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罗汝才、张献忠和李自成等人商议之后,迅速下达了命令,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穿过车箱峡,不能够做丝毫的停留,火炮等笨重的火器,全部抛弃,凡是阻碍大军前进速度的东西,都不要保留。
可惜罗汝才等人的命令,来的太晚了一些,一些军士舍不得丢弃好不容易缴获的火炮,这些火炮在攻打城池的时候,是有着巨大作用的,故而行军的速度还是很慢,只到李自成亲自监督,命令所有人都将火炮推入到黄洋河之中,大军前进的速度才稍微快了一些。
四十里的路程,按照大军的前进速度,应该是在半天的时间就通过了,可惜三天的时间过去了,大军的先头部队,才接近车箱峡的出口。
等到他们加快行军步伐的时候,峡谷之外的官军,早就做好了一切的准备。
鼓啸而过的黄洋河,似乎在注视着即将发生的悲剧。
徐望华脸微微有些红,他知道郑勋睿的意思。
“杨贺,迅速派出斥候,到汉南一带去侦查,告诉他们,必须要万分的谨慎,大战在即,他们必须要保证自身的安全,若是情势紧急,就不要详细探查情况了。”
这一场的讨论,看起来与延绥巡抚衙门没有多大的关系,与郑家军更是没有半毛钱的联系,汉南的金州和榆林边镇,一个在陕西的最北面,一个在陕西的最南面,距离相隔遥远,直线距离超过两千里地了,的确不需要过多的关心。
可郑勋睿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万一车箱峡之困实实在在发生了,那么就说明历史的进程,暂时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想要改变历史,需要他做出巨大的努力,而且车箱峡之困后,流寇的发展会迅速进入一个高峰期,一直延续到崇祯十二年,才再次落入低谷,可不久之后再次的壮大,一直到推翻了大明王朝。
既然穿越了,他的责任就是改变历史,有些事情可以允许出现,但有些事情是决不允许出现的,必须要将危险掐灭在萌芽的状态。
斩杀了一个高迎祥,看来流寇同样是发展壮大了,高迎祥麾下的军士,绝大部分都依附李自成,让李自成的实力迅速膨胀起来,与罗汝才、老回回和张献忠等人,平起平坐了。
延绥各地的冬小麦已经收割,虽说数量不多,但总算是有了一些收成,延绥各地的老百姓,早就开始蓄水了,他们已经知道蓄水的重要性了。
庆阳府的知府,是郑勋睿直接推荐的,朝廷很快就同意了他的推荐。
原绥德州知州罗昌洛出任庆阳府知府,原延安府通判孙启萌出任绥德州知州,至于说延安府通判的人选,郑勋睿可不会愚蠢的推荐,那需要朝廷考虑,当然短时间之内,朝廷暂时也不会考虑的,毕竟没有谁愿意到陕西去。
罗昌洛上任之后,用了雷霆手段,迅速稳住了庆阳府的局势,官府拿出来了粮食,救济流民,同时七名商贾每家都拿出来了五千石的粮食,合计三万五千石的粮食,也全部都交给了庆阳府,这些粮食是雪中送炭,让罗昌洛有了更好的发挥空间。
绥德州是延安府辖下最大的州,当初罗昌洛就是严格按照郑勋睿和文震亨的要求行事,就任庆阳府知府之后,轻车熟路,很快就稳定了局面。
陈奇瑜的精心准备,以及准确的情报,为他换取到了打好的局面。
竹溪、旬阳、汉阴和紫阳一带活动的流寇,终于发现了官军的多路合围,他们也进行了一些零星的战斗,可发现官军做好的充足的准备,迫不得已之下,他们开始朝着金州的方向集中联合,除开老回回马守应从盐场关方向杀出一条血路,进入到了四川,其余的各路流寇,全部都集中到了兴安所。
罗汝才、张献忠和李自成等人终于聚集到了一起,他们麾下的大军,总人数达到了二十一万人,这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数字,不过大军的战斗力如何,他们都是很清楚的,队伍之中的不少人,都是从河南、山西等地吸纳的流民,这些人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战斗。
也正是因为如此,罗汝才等人不会选择和朝廷大军面对面厮杀,他们必须要找到撤退的方向,拜托官军的围攻,这是他们一贯的作战手法,早就非常熟悉了。
流寇大大小小的首领在一起商议,提出各自的见解,光是这样的争吵,就进行了足足两天的时间,意见一直都不能够完全统一,他们面对的形势已经非常的危机,官军从四面八方围过来了,最终罗汝才、张献忠和李自成三人商议之后,决定朝着镇坪的方向撤离,走官道肯定是不行的,他们选择了从黄洋河以及车箱峡方向,朝着镇坪撤退的决定。
这一切和郑勋睿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
罗汝才等人最大的失误,就是忘记了他们麾下有二十一万大军,如此庞大的队伍,选择走山路,等同于自杀的行为,这不是小规模部队的游击战,他们选择走山路,想到的是官军不易于追捕和厮杀,可他们大军的行动,一样受到困扰,就算是训练有素的大军,达到十万人以上,轻易也不会选择走山路的。
选择官道,他们可以凭借着人数上面的优势,与官军展开厮杀,甚至可以采用丢车保帅的策略,让战斗力不强的军士去纠缠官军,去做炮灰,精锐部队趁机突围,要知道陈奇瑜调动的几路大军,想要做到指挥上的完全统一,短时间之内是做不到的。
可惜这些道理,流寇后来才明白。
流寇大军开始行动之后,天公不作美,连续的阴雨天气到来了。
流寇大军过了黄洋河,来到车箱峡的时候,他们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够进入到车箱峡之内,期盼着能够越过车箱峡,直插镇坪。
密切掌握流寇行踪的陈奇瑜,得知流寇朝着车箱峡的方向撤退之后,欣喜若狂,要知道流寇有二十一万的大军,这么庞大的队伍,就算是战斗力不强,可是想要全部剿灭,那也是需要花费极大代价的,稍微不注意,让流寇撕开了一条口子,后果就难以预料,毕竟四路大军联合起来,人数也接近十五万了,队伍越大、人数越多,越是难以指挥的。
交战在断断续续之间展开,流寇的战斗力的确不怎么样,几次的中等规模的战斗,都是以流寇的惨败宣告结束,这样让陈奇瑜的信心大增。
作为五省总督,负责全面剿灭流寇的事宜,陈奇瑜当然熟悉各地的地形,而且每到一处,他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地图,黄洋河以及车箱峡一带的地形,他是非常清楚的,而且在流寇朝着车箱峡的方向而去之后,他还专门询问了地方的官吏,内心之中对车箱峡的地形地貌已经有了全面的清晰的印象。
流寇这一次是自寻死路,车箱峡长达四十里地,异常的狭窄,而且地势险要,最为要命的是出口和进口都非常的险峻,只要派遣大军守住进口和出口,困在车箱峡之内的军士,回天无力,根本是攻不出去的。这样的地方对于大军来说,就是噩梦。
在仔细询问了地形之后,陈奇瑜迅速做出了部署安排,他和卢象升兵分两路,他率领十万大军守住车箱峡出口的方向,卢象升率领五万大军守住车箱峡进口的方向,以逸待劳,等候流寇。
这个安排是非常正确的,可以说是抓住了关键。
作战计划确定之后,陈奇瑜和卢象升迅速的行动,命令追击的大军加快了行军的速度,朝着车箱峡的方向猛扑过去,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守住了车箱峡的出口和进口的方向。
大军开始安营扎寨,同时在出口和进口的方向,安置了火炮和强弩,不要说车箱峡出口和进口的地势狭窄,无法展开大规模的冲锋,就算是能够展开,面对火炮和强弩,也是送死的命,根本不能够冲出去。
陈奇瑜做好了一切的安排,流寇近十五万人还在车箱峡内苦苦的行军,连续的阴雨天气,以及官军的追杀,让他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进入车箱峡之前,阵亡和离队的军士,接近六万人了,不过主力都还在,损失的那些军士,也不是特别值得心疼。
进入到车箱峡之后,罗汝才、张献忠和李自成等人,就发现情况不对了,他们不熟悉车箱峡的地形地貌,进入之后才发现这里根本不适合大军行走,峡谷两边的道路很是狭窄,中间还有黄洋河穿过,加上连续的阴雨,稍微不注意,跌落到河里,绝无生还的机会。
人马行走在车箱峡之内,疲惫不堪,若是在车箱峡的时间过长,不需要官军的进攻,他们自身都要崩溃的。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罗汝才、张献忠和李自成等人商议之后,迅速下达了命令,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穿过车箱峡,不能够做丝毫的停留,火炮等笨重的火器,全部抛弃,凡是阻碍大军前进速度的东西,都不要保留。
可惜罗汝才等人的命令,来的太晚了一些,一些军士舍不得丢弃好不容易缴获的火炮,这些火炮在攻打城池的时候,是有着巨大作用的,故而行军的速度还是很慢,只到李自成亲自监督,命令所有人都将火炮推入到黄洋河之中,大军前进的速度才稍微快了一些。
四十里的路程,按照大军的前进速度,应该是在半天的时间就通过了,可惜三天的时间过去了,大军的先头部队,才接近车箱峡的出口。
等到他们加快行军步伐的时候,峡谷之外的官军,早就做好了一切的准备。
鼓啸而过的黄洋河,似乎在注视着即将发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