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不一般的算计
眼睁睁看着徐佛家被应天府衙的人带走,典吏气的身体都颤抖了,依照他的身份和地位,到秦淮河去了,根本无法见到徐佛家这样的青楼女子,更不要说顾横波等人了,这次徐佛家被关押在大牢,眼看着机会来了,可以饱口福,可关键时刻,却被应天府直接将人带走了。
酒楼,陈贞慧、冒襄和侯方域三人正在笑着饮酒,方以智已经离开南京,回家去了。
兴致最高的还是侯方域和冒襄,相对来说,陈贞慧表现沉稳一些,毕竟年纪不一样了。
雅间里面没有其他人,甚至没有伙计在一边斟酒,酒壶放在中间,三人都是自斟自酌,他们正在商议事情,不希望有外人在场。
虽说被称作四公子,可并不是说四人时时刻刻都在一起,都是非常熟悉的,陈贞慧老家在苏州无锡,冒襄的老家在扬州如皋县,方以智的老家在安庆府,至于说侯方域,老家远在河南归德府,按说这样的四个人,基本是难以有碰面机会的。
不过有一个地方,却将四公子联系起来了,而且让他们之间有了不一般的联系,那就是南京国子监,四人悉数都在南京国子监读书,同时四人都是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成员,这就让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加联系。
侯方域本是准备到京城国子监去读书的,不过其叔父侯恪曾经是南京国子监祭酒,因为积劳成疾,崇祯七年病逝,病逝的时候不过四十三岁的年纪,为了纪念侯恪,侯询最终决定让侯方域到南京国子监去读书,而不是到京城。
共同的追求,又都有些才气,家庭的出身都不一般,典型的士大夫家族,让四人在国子监走的很近,加之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吹捧,时常在一起的四人,慢慢有了四公子的美誉,这也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的亲密。
“定生兄,辟疆兄,徐佛家这次可不要想着矜持了,到了大牢里面,怕是吓得什么都说出来了。”
侯方域说完,冒襄跟着开口了。
“那是不用说的,怕不要司吏典吏开口询问,人家说什么就要承认什么的。”
陈贞慧微微皱了邹眉,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以如此的口吻说出来,让人不习惯。
“辟疆,朝宗,此次我们出手,对付一个青楼女子,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不管徐佛家在大牢里面什么表现,都不值得我们去评说,此事要绝对保密,若不是为了那个郑勋睿,我们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有辱读书人斯文的。”
陈贞慧的一席话,让冒襄低下头,不过最为年轻的侯方域,却不会这样看,他毕竟才二十岁的年纪,血气方刚,加之曾经在京城为父亲的事情活动,取得成功,更是认为自身能够做好一切的事情。
“定生兄,我可不是这样看的,郑勋睿当年在秦淮河的时候,与天如兄、子常兄割袍断义,甚至侮辱了孝开兄,那个时候他郑勋睿可曾想到读书人的颜面,到淮安出任漕运总督之后,更是变本加厉,排挤淮北的东林学子,这等的独断专行,利用手中权势打压读书人,哪里是读书人能够做出来的事情,哪里还有一点读书人的斯文,我们这样做,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无需有什么愧疚的心理。”
侯方域的一席话,让陈贞慧微微点头,冒襄也抬起头来了。
四公子之中,可以说侯方域与郑勋睿之间的矛盾是最大的,这当然不是因为个人之间冲突导致的恩怨,侯方域是复社领袖之一,是在张溥的扶持之下,成为领袖之一的,故而张溥的对手,就是他的对手,张溥的敌人,就是他的敌人。
从这个方面来说,侯方域与郑勋睿之间的矛盾是最深的,加之侯方域的父亲侯询是朝廷的内阁大臣,这也让侯方域有恃无恐,就算是得罪了郑勋睿,也有老头子会出面摆平的。
陈贞慧和冒襄的表情变化,侯方域当然能够看见,话说到这里,他的疑惑也来了。
“定生兄,辟疆兄,我有一事不明,郑勋睿毕竟是太子少保,漕运总督,平白无故的说他勾结流寇,而且是徐佛家揭发出来的,这不可能让朝廷相信的,迄今我都不敢将这件事情告知父亲大人,这样的事情若是传到朝中去,怕是适得其反啊。”
冒襄也不是很明白,看向了陈贞慧,整件事都是陈贞慧谋划的,按说这等的谋划,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不能够算是成功,要是朝廷派人来复查,还有可能出事情的。
陈贞慧笑了,笑的很是令人捉摸。
“辟疆,朝宗,这么多天过去,你们终于问到这个问题了,我还以为你们一直都没有考虑过,还感觉到失望,今日你们既然询问了,那我就详细给你们说说。”
“不错,仅仅凭着徐佛家的这份证词,根本不能够动郑勋睿,若是郑勋睿这么容易就被扳倒了,那他就不是郑勋睿了,不要说朝廷之中没有人相信郑勋睿会勾结流寇,就连南京都不会有人相信的。”
陈贞慧说到这里的时候,冒襄和侯方域都瞪大了眼睛,既然没有任何的作用,那使用这样的计谋有什么作用,弄得不好得罪了郑勋睿,人家会报复的。
“我分两个层面来说,首先说徐佛家,徐佛家一旦承认郑勋睿是勾结流寇的主谋,她就死定了,朝廷不会相信这样的事情,肯定会派遣御史前来调查,到时候徐佛家就算是翻供,可诬陷朝廷大臣的罪名就坐实了,徐佛家是什么身份,不过是青楼的掌柜,说白了就是青楼女人,这样的身份敢于诬陷太子少保,还有活命的机会吗。”
冒襄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侯方域的脸色微微有些发白,陈贞慧的意思他们当然明白,不管事情如何发展,徐佛家是死定了。
“第二个层面,对郑勋睿的影响,表面上看,这件事情对郑勋睿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可你们知道,郑勋睿掌控的郑家军,骁勇无比,数次打败后金鞑子,朝中的大人会不担心吗,会不上奏折吗,皇上不会相信郑勋睿勾结流寇,但担心郑家军啊。”
“御史查明郑勋睿没有勾结流寇的事宜,皇上本就不相信,不会追究,可这样的奏折上去了,谁能够保证朝中的大人会不会提到其他的事情,我们在南京造出来的声势,最终是要在京城引发波澜的,到了那个时候,天如兄他们岂不是可以趁机弹劾了。”
“再说徐佛家和郑勋睿之间的关系很不错,当年秦淮河的事情,众人都是知道的,若是柳隐知道徐佛家遭遇到危险,肯定是要求郑勋睿出手相救的,郑勋睿若是出手相救,救下了诬陷自己的青楼女子,外人会怎么看。”
“郑勋睿为了避嫌,不好出面相救,如此情况之下,徐佛家保不住性命,这样的事情传出去了,外人会怎么看郑勋睿,薄情寡义的名声是少不了的。”
“郑勋睿出手相救难,不出手更是不行,我倒是想看看,这位大明最为年轻的殿试状元、最为年轻的太子少保,能够想到什么好的办法。”
陈贞慧说到这里的时候,侯方域拍了巴掌。
“定生兄的思虑正是缜密啊,滴水不漏,郑勋睿是东林书院的敌人,就是要想到这样的办法对付,否则将来他进入内阁了,岂不是要像当年阉党一样打压东林书院。”
冒襄看了看陈贞慧,神情有些奇怪。
四公子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平日里也是时常在一起畅谈,相互之间的想法大致都是知晓的,陈贞慧的年纪大一些,看问题深刻一些,故而成为四公子领头人物,可是从心机方面来说,陈贞慧并非是那么成熟,毕竟平日里重点钻研的都是文章。
这么短的时间之内,陈贞慧就想到了如此滴水不漏的计策,这好像不大可能。
不过冒襄不会开口询问,陈贞慧所做的事情,实际上是为了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四公子和郑勋睿之间,没有私人之间的恩怨,甚至没有见过面。
冒襄的表情被陈贞慧注意到了,他端起了酒杯。
“辟疆,朝宗,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着让你们明白,博弈是很残酷的,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朝廷之中的博弈更加的残酷,我们时常议论朝政,可有一点必须要明白,不管我们怎么议论,若是不能够参与到朝政之决策,那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唯有参与其中,能够说话,甚至是一言九鼎,才有可能真正改变局势的。”
陈贞慧的这番话,让冒襄和侯方域震惊,他们的确没有想到那么多,甚至有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以为通过复社和应社,号召天下读书人建言献策,就能够真正改变朝廷的很多决策,现在看来,不能够参与其中,恐怕说话没有多大的作用。
想要进入朝廷,想要决定自身的命运,还是必须走科举这条路。
雅间里面沉默下来了。
酒楼,陈贞慧、冒襄和侯方域三人正在笑着饮酒,方以智已经离开南京,回家去了。
兴致最高的还是侯方域和冒襄,相对来说,陈贞慧表现沉稳一些,毕竟年纪不一样了。
雅间里面没有其他人,甚至没有伙计在一边斟酒,酒壶放在中间,三人都是自斟自酌,他们正在商议事情,不希望有外人在场。
虽说被称作四公子,可并不是说四人时时刻刻都在一起,都是非常熟悉的,陈贞慧老家在苏州无锡,冒襄的老家在扬州如皋县,方以智的老家在安庆府,至于说侯方域,老家远在河南归德府,按说这样的四个人,基本是难以有碰面机会的。
不过有一个地方,却将四公子联系起来了,而且让他们之间有了不一般的联系,那就是南京国子监,四人悉数都在南京国子监读书,同时四人都是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成员,这就让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加联系。
侯方域本是准备到京城国子监去读书的,不过其叔父侯恪曾经是南京国子监祭酒,因为积劳成疾,崇祯七年病逝,病逝的时候不过四十三岁的年纪,为了纪念侯恪,侯询最终决定让侯方域到南京国子监去读书,而不是到京城。
共同的追求,又都有些才气,家庭的出身都不一般,典型的士大夫家族,让四人在国子监走的很近,加之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吹捧,时常在一起的四人,慢慢有了四公子的美誉,这也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的亲密。
“定生兄,辟疆兄,徐佛家这次可不要想着矜持了,到了大牢里面,怕是吓得什么都说出来了。”
侯方域说完,冒襄跟着开口了。
“那是不用说的,怕不要司吏典吏开口询问,人家说什么就要承认什么的。”
陈贞慧微微皱了邹眉,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以如此的口吻说出来,让人不习惯。
“辟疆,朝宗,此次我们出手,对付一个青楼女子,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不管徐佛家在大牢里面什么表现,都不值得我们去评说,此事要绝对保密,若不是为了那个郑勋睿,我们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有辱读书人斯文的。”
陈贞慧的一席话,让冒襄低下头,不过最为年轻的侯方域,却不会这样看,他毕竟才二十岁的年纪,血气方刚,加之曾经在京城为父亲的事情活动,取得成功,更是认为自身能够做好一切的事情。
“定生兄,我可不是这样看的,郑勋睿当年在秦淮河的时候,与天如兄、子常兄割袍断义,甚至侮辱了孝开兄,那个时候他郑勋睿可曾想到读书人的颜面,到淮安出任漕运总督之后,更是变本加厉,排挤淮北的东林学子,这等的独断专行,利用手中权势打压读书人,哪里是读书人能够做出来的事情,哪里还有一点读书人的斯文,我们这样做,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无需有什么愧疚的心理。”
侯方域的一席话,让陈贞慧微微点头,冒襄也抬起头来了。
四公子之中,可以说侯方域与郑勋睿之间的矛盾是最大的,这当然不是因为个人之间冲突导致的恩怨,侯方域是复社领袖之一,是在张溥的扶持之下,成为领袖之一的,故而张溥的对手,就是他的对手,张溥的敌人,就是他的敌人。
从这个方面来说,侯方域与郑勋睿之间的矛盾是最深的,加之侯方域的父亲侯询是朝廷的内阁大臣,这也让侯方域有恃无恐,就算是得罪了郑勋睿,也有老头子会出面摆平的。
陈贞慧和冒襄的表情变化,侯方域当然能够看见,话说到这里,他的疑惑也来了。
“定生兄,辟疆兄,我有一事不明,郑勋睿毕竟是太子少保,漕运总督,平白无故的说他勾结流寇,而且是徐佛家揭发出来的,这不可能让朝廷相信的,迄今我都不敢将这件事情告知父亲大人,这样的事情若是传到朝中去,怕是适得其反啊。”
冒襄也不是很明白,看向了陈贞慧,整件事都是陈贞慧谋划的,按说这等的谋划,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不能够算是成功,要是朝廷派人来复查,还有可能出事情的。
陈贞慧笑了,笑的很是令人捉摸。
“辟疆,朝宗,这么多天过去,你们终于问到这个问题了,我还以为你们一直都没有考虑过,还感觉到失望,今日你们既然询问了,那我就详细给你们说说。”
“不错,仅仅凭着徐佛家的这份证词,根本不能够动郑勋睿,若是郑勋睿这么容易就被扳倒了,那他就不是郑勋睿了,不要说朝廷之中没有人相信郑勋睿会勾结流寇,就连南京都不会有人相信的。”
陈贞慧说到这里的时候,冒襄和侯方域都瞪大了眼睛,既然没有任何的作用,那使用这样的计谋有什么作用,弄得不好得罪了郑勋睿,人家会报复的。
“我分两个层面来说,首先说徐佛家,徐佛家一旦承认郑勋睿是勾结流寇的主谋,她就死定了,朝廷不会相信这样的事情,肯定会派遣御史前来调查,到时候徐佛家就算是翻供,可诬陷朝廷大臣的罪名就坐实了,徐佛家是什么身份,不过是青楼的掌柜,说白了就是青楼女人,这样的身份敢于诬陷太子少保,还有活命的机会吗。”
冒襄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侯方域的脸色微微有些发白,陈贞慧的意思他们当然明白,不管事情如何发展,徐佛家是死定了。
“第二个层面,对郑勋睿的影响,表面上看,这件事情对郑勋睿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可你们知道,郑勋睿掌控的郑家军,骁勇无比,数次打败后金鞑子,朝中的大人会不担心吗,会不上奏折吗,皇上不会相信郑勋睿勾结流寇,但担心郑家军啊。”
“御史查明郑勋睿没有勾结流寇的事宜,皇上本就不相信,不会追究,可这样的奏折上去了,谁能够保证朝中的大人会不会提到其他的事情,我们在南京造出来的声势,最终是要在京城引发波澜的,到了那个时候,天如兄他们岂不是可以趁机弹劾了。”
“再说徐佛家和郑勋睿之间的关系很不错,当年秦淮河的事情,众人都是知道的,若是柳隐知道徐佛家遭遇到危险,肯定是要求郑勋睿出手相救的,郑勋睿若是出手相救,救下了诬陷自己的青楼女子,外人会怎么看。”
“郑勋睿为了避嫌,不好出面相救,如此情况之下,徐佛家保不住性命,这样的事情传出去了,外人会怎么看郑勋睿,薄情寡义的名声是少不了的。”
“郑勋睿出手相救难,不出手更是不行,我倒是想看看,这位大明最为年轻的殿试状元、最为年轻的太子少保,能够想到什么好的办法。”
陈贞慧说到这里的时候,侯方域拍了巴掌。
“定生兄的思虑正是缜密啊,滴水不漏,郑勋睿是东林书院的敌人,就是要想到这样的办法对付,否则将来他进入内阁了,岂不是要像当年阉党一样打压东林书院。”
冒襄看了看陈贞慧,神情有些奇怪。
四公子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平日里也是时常在一起畅谈,相互之间的想法大致都是知晓的,陈贞慧的年纪大一些,看问题深刻一些,故而成为四公子领头人物,可是从心机方面来说,陈贞慧并非是那么成熟,毕竟平日里重点钻研的都是文章。
这么短的时间之内,陈贞慧就想到了如此滴水不漏的计策,这好像不大可能。
不过冒襄不会开口询问,陈贞慧所做的事情,实际上是为了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四公子和郑勋睿之间,没有私人之间的恩怨,甚至没有见过面。
冒襄的表情被陈贞慧注意到了,他端起了酒杯。
“辟疆,朝宗,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着让你们明白,博弈是很残酷的,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朝廷之中的博弈更加的残酷,我们时常议论朝政,可有一点必须要明白,不管我们怎么议论,若是不能够参与到朝政之决策,那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唯有参与其中,能够说话,甚至是一言九鼎,才有可能真正改变局势的。”
陈贞慧的这番话,让冒襄和侯方域震惊,他们的确没有想到那么多,甚至有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以为通过复社和应社,号召天下读书人建言献策,就能够真正改变朝廷的很多决策,现在看来,不能够参与其中,恐怕说话没有多大的作用。
想要进入朝廷,想要决定自身的命运,还是必须走科举这条路。
雅间里面沉默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