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上下同心
郑勋睿做出调整赋税结构的决策,这是无法同任何人商议的,因为商议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会反对,因为调整赋税结构,直接影响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利益,要知道支撑朝廷的就是士大夫阶层,他们掌握权力,制定政策,你要是动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会疯狂的反扑。
领袖因为站立的层次不一样,所以在重大的事情上面,只能够独自拍板。
郑勋睿很清楚,目前的赋税结构不调整,那么任何的事情都无法很好的办理。
就从郑家军的崛起来看,虽说前期因为征伐等等,缴获了大量的钱财,得以让郑家军大幅度的发展,但真正能够支撑郑家军平稳发展的,还是与蒙古部落的互市,这其实是一种赚钱的手段,故而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依旧留下五千将士驻守在西安等地,目的就是保护与蒙古部落的互市,从中赚取钱财。
可随着郑家军的逐步壮大,这样的开销显然是不能够满足的,特别是火器局开始研发火器和火炮之后,开销大幅度的增加,若是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几乎是无法维系的。
继续的盘剥百姓,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是自取灭亡。
官府的正常运转,那就更不用说了,官吏的俸禄低得可怜,若不依靠火耗的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可火耗全部是百姓承担的,这等于是加重百姓的负担,最终百姓有无法承受的时候,北方的大乱就是很好的例子。
朝廷也因为赋税的枯竭,战争的频发,疲于奔命,拿不出来银子解决民生的问题,试想大明沟渠河道十余年没有维修,就算是正常的年份,那都是无法想象的,更何况连续的天灾,让老百姓基本没有了活路。
想要解决这一切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整赋税结构,让商贸赋税占据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而且官府还要贯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将征收到的商贸赋税,合理的支配,其中必须有用于民生的部分。
淮北各地能够大规模的救济百姓,其实是依靠当初剿灭漕帮之后,所得到的收入,这些钱财本可以支撑很长的时间,让郑勋睿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可是诸多事情的出现,让郑勋睿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他若是不及早的动手,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遇见的困难会愈发大了。
一旦赋税结构的调整取得成功,郑勋睿接下来就要给朝廷上奏折,在淮北开海禁。
郑芝龙盘踞在福建一带,依靠着强大的船队,控制了海上的运输,每年从中获取的收入达到了千万两白银以上,早就超过了朝廷全年能够得到的实际赋税的收入,可以说郑芝龙通过控制海上的运输道路,富可敌国。
郑勋睿岂会忘记这一块,一旦能够腾出手来,他肯定要插手海上贸易的事情,已经归总督府直接管辖的蓬莱水师,正在逐渐壮大起来,相信不要多长的时间,蓬莱水师将成为海上的巨无霸,到了那个时候,郑芝龙就没有说不的机会了。
从这些方面来说,郑勋睿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
但做好这些事情,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那就是必须有得力的人去做,必须在大范围内获得支持,特别是郑勋睿所依靠和信赖的官吏,必须要支持。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调整赋税结构,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事宜,关乎到郑勋睿未来的发展,朝廷是不是支持,郑勋睿无所谓,他也没有打算让朝廷真正的支持,但总督府、淮北府州县的官吏,是必须要支持的,不仅仅是支持,很多时候还要参与其中。
譬如说洪门惩治那些不愿意缴纳赋税的商贾的时候,这些商贾到府州县衙门甚至是总督府去告状,那是肯定不能够得到支持的,不仅得不到支持,府州县以及总督府的官吏,还要毫不留情的予以训斥,只有做到上下一心了,商贾才会乖乖的服从。
商贾之厉害和精明,自古皆然,他们会找寻一切可以突破的地方,巧妙的加以利用,以从中获取到最大的好处,一旦淮北府州县衙门和总督府在调整赋税的事情上面,都出现不同的声音了,可想而知商贾和士大夫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史可法、马士英和粟建成等人进入到东林书屋。
郑勋睿没有啰嗦,简明扼要的解释了调整赋税的思路。
史可法等人听的目瞪口呆,等到郑勋睿说完之后,史可法禁不住开口了。
“大人,朝廷一再强调藏富于民,不可与民争利,至于说有功名之读书人,不承担赋税乃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淮北要是调整赋税结构,岂不是会遭遇朝廷的责罚。。。”
史可法的话语,代表了众人的想法。
史可法说完之后,郑勋睿毫不客气的开口了。
“所谓的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我看这些都是幌子,史大人、马大人、粟大人,你们都在北方为官多年,知道北方百姓的情形,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与他们有关系吗,他们饭都吃不上了,还藏什么富,你们跟随我到南方来的时间也不短了,接触了不少的商贾和士大夫,他们是如何的富裕,如何的奢侈,你们也应该清楚,朝廷所谓的藏富于民,其实就是保护这些商贾和士大夫的。”
“流寇的肆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朝中某些人所谓藏富于民的论调形成的,北方的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时候,南方的商贾和士大夫见死不救,一毛不拔,反而大呼藏富于民,眼看着府州县被流寇攻破,北方局势不稳定的时候,士大夫和商贾想到的是保全自身利益,甚至是纸醉金迷,全然不关心,他们甚至阻止任何调整赋税的政策,不愿意拿出来一钱银子。”
“我们若是还要保护这些人的利益,那就是眼睁睁看着大明江山被这些人掏空。”
“太祖皇帝尊重读书人,免去他们所承担的赋税,这本是鼓励更多的人读书,让朝廷能够从中挑选更多的人才,治理地方,当初太祖皇帝免去有功名的读书人之赋税,那也是有条件的,仅仅是免去读书人赖以种植和养活家人的耕地,少则十余亩,多则百亩土地,可如今的情形如何,士大夫和商贾购买和兼并的土地,动辄达到百顷、千顷甚至是万顷,这些士大夫和商贾倒是不用承担农业赋税了,可相应的农业赋税,却落到了百姓的头上。”
“种田纳税,天经地义,百姓都明白的事情,士大夫和商贾会不明白,可惜在利益的面前,士大夫和商贾的节操全部都不存在了,他们被利欲蒙蔽了心智。”
“这样的情形,必须要得到改变,否则北方的大乱,迟早延续到南方,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是有圣人降临,也无法挽救破败的局面了。”
“前些日子,内阁居然再次提议征收历年拖欠的农业赋税,我是坚决反对的,所谓征收历年拖欠的农业赋税,就是让百姓承担的,崇祯元年,东林党人建议征收拖欠的农业赋税,结果导致了北方大规模流寇的造反,教训还历历在目,我真的不知道朝中有些大人想干什么。”
“不管是士大夫、商贾还是寻常的百姓,都是大明的子民,都要承担责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赋税方面,这一次我是下定了决心,若是有士大夫和商贾胆敢反抗,那他们就等着家破人亡,等到他们成为了赤贫的百姓之后,看看他们是什么想法。”
“你们都是我最为倚重的人,各自负责一方面的事宜,我希望你们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就算是不能够彻底明白,也要支持我做好调整赋税的事宜。”
。。。
郑勋睿的话语,让史可法等人低下头沉思。
郑勋睿说的全部都是实话,而且是实际情况,史可法、马士英和粟建成等人,都在北方做官多年,老百姓的苦楚,他们亲眼见过,来到淮北之后,士大夫和商贾的富庶,的确让他们吃惊。
有些道理其实很简单,一旦说出来之后,谁都会明白,可一旦牵涉到自身的利益,任你说破了嘴皮子,人家也不会认账,谁都想着维护自身利益的。
郑勋睿要打破这样一层的利益格局,肯定会遭受到巨大的阻力,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良久,史可法抬起头。
“大人的意思,下官明白了,大人的话语一针见血,令下官感觉到羞愧,如此简单的道理,下官一直都不是很明白,大人之要求,合情合理,下官一定竭尽全力,支持大人之决定。”
马士英和粟建成也跟着表态了。
应该说史可法、马士英和粟建成等人,长时间跟随在郑勋睿的身边,而且负责一大块的事情,见识是不一般的,对于郑勋睿说出来的道理,也能够很快的明白。
马士英等人表态之后,郑勋睿脸上露出了微笑。
“调整赋税的事宜,下个月就要开始进行了,到时候我们会遇见很多的麻烦,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就能够克服任何的困难,希望你们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领袖因为站立的层次不一样,所以在重大的事情上面,只能够独自拍板。
郑勋睿很清楚,目前的赋税结构不调整,那么任何的事情都无法很好的办理。
就从郑家军的崛起来看,虽说前期因为征伐等等,缴获了大量的钱财,得以让郑家军大幅度的发展,但真正能够支撑郑家军平稳发展的,还是与蒙古部落的互市,这其实是一种赚钱的手段,故而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依旧留下五千将士驻守在西安等地,目的就是保护与蒙古部落的互市,从中赚取钱财。
可随着郑家军的逐步壮大,这样的开销显然是不能够满足的,特别是火器局开始研发火器和火炮之后,开销大幅度的增加,若是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几乎是无法维系的。
继续的盘剥百姓,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是自取灭亡。
官府的正常运转,那就更不用说了,官吏的俸禄低得可怜,若不依靠火耗的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可火耗全部是百姓承担的,这等于是加重百姓的负担,最终百姓有无法承受的时候,北方的大乱就是很好的例子。
朝廷也因为赋税的枯竭,战争的频发,疲于奔命,拿不出来银子解决民生的问题,试想大明沟渠河道十余年没有维修,就算是正常的年份,那都是无法想象的,更何况连续的天灾,让老百姓基本没有了活路。
想要解决这一切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整赋税结构,让商贸赋税占据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而且官府还要贯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将征收到的商贸赋税,合理的支配,其中必须有用于民生的部分。
淮北各地能够大规模的救济百姓,其实是依靠当初剿灭漕帮之后,所得到的收入,这些钱财本可以支撑很长的时间,让郑勋睿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可是诸多事情的出现,让郑勋睿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他若是不及早的动手,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遇见的困难会愈发大了。
一旦赋税结构的调整取得成功,郑勋睿接下来就要给朝廷上奏折,在淮北开海禁。
郑芝龙盘踞在福建一带,依靠着强大的船队,控制了海上的运输,每年从中获取的收入达到了千万两白银以上,早就超过了朝廷全年能够得到的实际赋税的收入,可以说郑芝龙通过控制海上的运输道路,富可敌国。
郑勋睿岂会忘记这一块,一旦能够腾出手来,他肯定要插手海上贸易的事情,已经归总督府直接管辖的蓬莱水师,正在逐渐壮大起来,相信不要多长的时间,蓬莱水师将成为海上的巨无霸,到了那个时候,郑芝龙就没有说不的机会了。
从这些方面来说,郑勋睿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
但做好这些事情,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那就是必须有得力的人去做,必须在大范围内获得支持,特别是郑勋睿所依靠和信赖的官吏,必须要支持。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调整赋税结构,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事宜,关乎到郑勋睿未来的发展,朝廷是不是支持,郑勋睿无所谓,他也没有打算让朝廷真正的支持,但总督府、淮北府州县的官吏,是必须要支持的,不仅仅是支持,很多时候还要参与其中。
譬如说洪门惩治那些不愿意缴纳赋税的商贾的时候,这些商贾到府州县衙门甚至是总督府去告状,那是肯定不能够得到支持的,不仅得不到支持,府州县以及总督府的官吏,还要毫不留情的予以训斥,只有做到上下一心了,商贾才会乖乖的服从。
商贾之厉害和精明,自古皆然,他们会找寻一切可以突破的地方,巧妙的加以利用,以从中获取到最大的好处,一旦淮北府州县衙门和总督府在调整赋税的事情上面,都出现不同的声音了,可想而知商贾和士大夫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史可法、马士英和粟建成等人进入到东林书屋。
郑勋睿没有啰嗦,简明扼要的解释了调整赋税的思路。
史可法等人听的目瞪口呆,等到郑勋睿说完之后,史可法禁不住开口了。
“大人,朝廷一再强调藏富于民,不可与民争利,至于说有功名之读书人,不承担赋税乃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淮北要是调整赋税结构,岂不是会遭遇朝廷的责罚。。。”
史可法的话语,代表了众人的想法。
史可法说完之后,郑勋睿毫不客气的开口了。
“所谓的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我看这些都是幌子,史大人、马大人、粟大人,你们都在北方为官多年,知道北方百姓的情形,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与他们有关系吗,他们饭都吃不上了,还藏什么富,你们跟随我到南方来的时间也不短了,接触了不少的商贾和士大夫,他们是如何的富裕,如何的奢侈,你们也应该清楚,朝廷所谓的藏富于民,其实就是保护这些商贾和士大夫的。”
“流寇的肆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朝中某些人所谓藏富于民的论调形成的,北方的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时候,南方的商贾和士大夫见死不救,一毛不拔,反而大呼藏富于民,眼看着府州县被流寇攻破,北方局势不稳定的时候,士大夫和商贾想到的是保全自身利益,甚至是纸醉金迷,全然不关心,他们甚至阻止任何调整赋税的政策,不愿意拿出来一钱银子。”
“我们若是还要保护这些人的利益,那就是眼睁睁看着大明江山被这些人掏空。”
“太祖皇帝尊重读书人,免去他们所承担的赋税,这本是鼓励更多的人读书,让朝廷能够从中挑选更多的人才,治理地方,当初太祖皇帝免去有功名的读书人之赋税,那也是有条件的,仅仅是免去读书人赖以种植和养活家人的耕地,少则十余亩,多则百亩土地,可如今的情形如何,士大夫和商贾购买和兼并的土地,动辄达到百顷、千顷甚至是万顷,这些士大夫和商贾倒是不用承担农业赋税了,可相应的农业赋税,却落到了百姓的头上。”
“种田纳税,天经地义,百姓都明白的事情,士大夫和商贾会不明白,可惜在利益的面前,士大夫和商贾的节操全部都不存在了,他们被利欲蒙蔽了心智。”
“这样的情形,必须要得到改变,否则北方的大乱,迟早延续到南方,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是有圣人降临,也无法挽救破败的局面了。”
“前些日子,内阁居然再次提议征收历年拖欠的农业赋税,我是坚决反对的,所谓征收历年拖欠的农业赋税,就是让百姓承担的,崇祯元年,东林党人建议征收拖欠的农业赋税,结果导致了北方大规模流寇的造反,教训还历历在目,我真的不知道朝中有些大人想干什么。”
“不管是士大夫、商贾还是寻常的百姓,都是大明的子民,都要承担责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赋税方面,这一次我是下定了决心,若是有士大夫和商贾胆敢反抗,那他们就等着家破人亡,等到他们成为了赤贫的百姓之后,看看他们是什么想法。”
“你们都是我最为倚重的人,各自负责一方面的事宜,我希望你们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就算是不能够彻底明白,也要支持我做好调整赋税的事宜。”
。。。
郑勋睿的话语,让史可法等人低下头沉思。
郑勋睿说的全部都是实话,而且是实际情况,史可法、马士英和粟建成等人,都在北方做官多年,老百姓的苦楚,他们亲眼见过,来到淮北之后,士大夫和商贾的富庶,的确让他们吃惊。
有些道理其实很简单,一旦说出来之后,谁都会明白,可一旦牵涉到自身的利益,任你说破了嘴皮子,人家也不会认账,谁都想着维护自身利益的。
郑勋睿要打破这样一层的利益格局,肯定会遭受到巨大的阻力,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良久,史可法抬起头。
“大人的意思,下官明白了,大人的话语一针见血,令下官感觉到羞愧,如此简单的道理,下官一直都不是很明白,大人之要求,合情合理,下官一定竭尽全力,支持大人之决定。”
马士英和粟建成也跟着表态了。
应该说史可法、马士英和粟建成等人,长时间跟随在郑勋睿的身边,而且负责一大块的事情,见识是不一般的,对于郑勋睿说出来的道理,也能够很快的明白。
马士英等人表态之后,郑勋睿脸上露出了微笑。
“调整赋税的事宜,下个月就要开始进行了,到时候我们会遇见很多的麻烦,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就能够克服任何的困难,希望你们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