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硬道理
第五百二十四章硬道理
散朝之后,陈燮第一个溜走了,谁都没打招呼,真是很不礼貌。有趣的是,朱由检心情非常好,回到后宫是还哼着小调子。很会来事的田贵妃,伺候更衣的时候问了一句:“陛下,你这脸上的喜色,就差在额头上写个大大的喜字了。能跟臣妾说说么?”
朱由检笑道:“不能说,不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着高高兴兴的去跟奏折较劲。
杨廷麟和卢象升刻意的走到了一起,他们还得坐班,不像陈燮那样,想走就走。两人并肩缓缓的走着,脸上都带着严峻的表情。“陈思华一门心思要做他的孤臣逆子,你我倒是小瞧了他。”开口说话的是卢象升,杨廷麟听着叹息道:“建斗又何尝不是?当年戴孝上阵,奸相和权阉都憋着害你,明知道是一条不归路,不是也走了下去么?”
两人风格不同,一个轻松跳脱,一个悲壮凝重,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卢象升和陈燮之间才会有一种奇妙的情分存在。当初陈燮救援的事情,卢象升念他的好,这不等于在政治上是跟他保持一致。有不同意见,该喷也得喷。就像刚才在大殿上,他一直在提自己的反向意见,陈燮一一应对无误。争议归争议,私下里该怎么样还怎么样。不会因为私人情感影响到国家大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君子之交吧。
“是个聪明人啊!”卢象升收起凝重,露出笑容来,又来了一句:“这家伙,估计会去就得收拾东西跑路。”杨廷麟点点头道:“那是必然的,今天在大殿上,建斗配合的也不错。”
回到府中的陈燮,真的立刻就喊了一嗓子:“来人啊,收拾收拾,我们要回江南。”刚刚睡醒的朱媺娖出来了,梳洗之后头发都没来得急收拾,看见陈燮便道:“夫君何必如此着急?”
陈燮笑道:“京师虽好,却不适合我呆着。还是赶紧走的好。”这一趟进京,陈燮的目的算是达到了。赶回江南是因为事情很多,一个是与荷兰人的谈判该有个结果了,这个冬天除了运大米的船,巴达维亚就没能出来一条船,都被舰队堵在港口内。估计这次回去,东印度公司就该妥协了。还有一个大事是江南的咨议局,夏天的时候商业税的事情就满一年了,各种统计数据出来,下半年就得选举了。第三个大事是乡试,这事情归朱大典负责,但陈燮是总督,只要他在江南,朱大典就得跟他说一声,征求他的意见。新的考试内容,只是简单的增加了一些农学知识,占的比重不大。但这毕竟是改良的第一步,走出来很难,走好了今后就顺了。这些事情,陈燮没必要跟朱媺娖解释,随便找个借口,糊弄一下小媳妇完事。
陈燮的近卫队立刻忙活了起来,联合商号还有大发钱庄的负责人都来了,该交代的交代清楚,然后就是准备马车,装上各种行礼,明天一早就闪人。朱媺娖赶紧进宫一趟,去向周皇后辞行。在后宫的斗争中,朱媺娖不知道自己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她是周皇后代为养大的,养育之恩是很大的。因为这个,周皇后在朱媺娖的婚事上是有想法的。果然,拉上陈燮这个女婿之后,陛下对田贵妃就不像以前那个放纵了。反过来,田贵妃也比以前老实多了。
这事情周皇后不会说,只是交代朱媺娖,一定要伺候好陈燮,不要耍公主的脾气等等。见过皇后,朱媺娖又来见朱由检,正在忙着的朱由检,倒是很干脆让她觐见。田贵妃虽然不满,脸上还得带着笑容招呼。说起来陈燮在运河上收拾了国舅爷,但是在南京的事情上是放了田贵妃一马的。不然就她弟弟做的那些事情,够杀头好几百次的。你说一个国舅爷,怎么就有胆子勾结南京领军的勋臣,私下里大做各种违法的买卖。这事情要被朱由检知道了,不死都得脱一层皮的。外戚勾结领军的勋臣,这罪名可不小,你想干啥?
得知女儿是来辞行的,朱由检先是一怔,随即露出苦笑道:“何苦这么着急呢?朕怎么会不知道他的心思?”自言自语之后,再次叮嘱女儿一番,总之还是那些话,不要让陈燮为了家里的事情分心等等,搞的后院不安宁,对自己和国家都不好。
说起来,朱媺娖还真没什么嫉妒之心,陈燮后院的葡萄架子稳固的很。平时陈燮在公主府呆着,每个月总有十天八天的在外面。朱媺娖也知道济南的郑妥娘和柳如是的存在,更知道郑妥娘和柳如是都生了一个女儿。这一次回南京,这两位怕是要跟着回去的。至于应娘,朱媺娖真的就不知道了。
皇宫内走了一趟,回到家里的时候,朱媺娖发现来了客人。朱慈烺这位太子来了,说是给听说先生要走,过来聆听教训的。小伙子刚刚抽条,说话带着公鸭嗓子的意思,跟在陈燮身边,两人在后院里散步。
“冬天吧,江南比较暖和,你可以跟陛下说一声,我派人来接你就是。”陈燮说这个话,被正好进来的朱媺娖听到了。看看弟弟一直在规矩的保持一个弟子的姿态,当姐姐的倒是很欣慰,上前来笑道:“太子来怎么不提前说一声?”
朱慈烺赶紧见礼,他这趟来不是什么主动要来的,而是皇后让内监及时通报,让他一定要来。并且强调,今后这个大位,就在陈先生上头了。有他的支持跟没他的支持,那是区别很大的。别说周皇后了,就算是田贵妃,在过年之前,不也让国舅爷送来了厚礼么?可惜,陈燮没收就是了,这个态度周皇后很满意。田贵妃也没太生气,陈燮是要做孤臣的,怎么会轻易收她家的礼,时间还长,慢慢来就是。
从小生长在皇宫的朱慈烺,脑子还是很灵活的。老师们之间的争斗,他是绝对不搀和的。皇帝给他找了陈燮这个老师,其实用意已经很明显了,这一点其他老师也点拨过他。其实那帮人就没想着不敢,无非就是想争一个主导权,争夺的结果也不算失败,但也不是胜利。皇帝不表态,太子不表态,两边只好偃旗息鼓了。其实陈燮压根就没迎战。
朱慈烺不懂这些,但是不等于他不会去想,在皇宫里长大的,哪有缺心眼的?两人之间的交谈,闭口不提那些老师干的事情,朱媺娖陪着一起走了一段,听陈燮在有一句没一句的说。“一个优秀的君主,最重要的不是个人的才学有多高,而是要回看人。看准用好自己的臣子,比事必亲恭效果要好很多。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说白了就是把一个合适人的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
朱慈烺接了一句道:“正如先生不计前嫌,举荐史宪之么?”陈燮笑着摇头道:“我跟史可法没什么前嫌,不过是执政理念不同罢了。”陈燮说这话,朱慈烺一点都不信。没前嫌,你能直呼人家的名字?这是观念错误了,陈燮习惯了直呼其名。在明朝是很不尊重人的表现。
“前日听先生一番话,孤回去想了很久,越想越觉得先生说的有道理。”朱慈烺不露痕迹的拍马屁,手法还是生涩了一点。陈燮看的出来,也没在意这个,更不会沾沾自喜。反倒是正色道:“殿下,这些话今后不要跟臣子说,就算是心里觉得有道理,也不要当面说。放在心里,今后用实际的事情来衡量这些话的对错。臣跟殿下说的那些话,实际上都是一些大道理,具体到实际事物中,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不管任何问题,都存在一个处理过程是否正确的问题。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立一个规矩,然后大家在这个规矩内进行。那么话又说回来了,作为殿下,今后在立规矩的时候,肯定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规则。为什么殿下可以这么做呢?很简单,作为强势的一方,本来就是要立规矩的。这个道理,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通用的。臣在海上,给那些泰西番鬼立规矩,不是因为臣有多少魅力,而是因为臣建立的水师足够强大,打的他们不得不服。”
听到这里,朱慈烺下意识的捏紧了拳头,暗暗记住了这个话,自身强大才是硬道理。陈燮的话还在继续:“所以呢,不管今后对外还是对内,我们都要做那个立规矩的人。什么礼仪之邦之类的花,千万不要当真。任何时候,只要是对外,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今后绝对不能再做了。”
朱慈烺对陈燮的说法,觉得真是非常的新鲜。陈先生跟其他先生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他说的这些话,做的那些事,想想就觉得提气。
散朝之后,陈燮第一个溜走了,谁都没打招呼,真是很不礼貌。有趣的是,朱由检心情非常好,回到后宫是还哼着小调子。很会来事的田贵妃,伺候更衣的时候问了一句:“陛下,你这脸上的喜色,就差在额头上写个大大的喜字了。能跟臣妾说说么?”
朱由检笑道:“不能说,不可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着高高兴兴的去跟奏折较劲。
杨廷麟和卢象升刻意的走到了一起,他们还得坐班,不像陈燮那样,想走就走。两人并肩缓缓的走着,脸上都带着严峻的表情。“陈思华一门心思要做他的孤臣逆子,你我倒是小瞧了他。”开口说话的是卢象升,杨廷麟听着叹息道:“建斗又何尝不是?当年戴孝上阵,奸相和权阉都憋着害你,明知道是一条不归路,不是也走了下去么?”
两人风格不同,一个轻松跳脱,一个悲壮凝重,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卢象升和陈燮之间才会有一种奇妙的情分存在。当初陈燮救援的事情,卢象升念他的好,这不等于在政治上是跟他保持一致。有不同意见,该喷也得喷。就像刚才在大殿上,他一直在提自己的反向意见,陈燮一一应对无误。争议归争议,私下里该怎么样还怎么样。不会因为私人情感影响到国家大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君子之交吧。
“是个聪明人啊!”卢象升收起凝重,露出笑容来,又来了一句:“这家伙,估计会去就得收拾东西跑路。”杨廷麟点点头道:“那是必然的,今天在大殿上,建斗配合的也不错。”
回到府中的陈燮,真的立刻就喊了一嗓子:“来人啊,收拾收拾,我们要回江南。”刚刚睡醒的朱媺娖出来了,梳洗之后头发都没来得急收拾,看见陈燮便道:“夫君何必如此着急?”
陈燮笑道:“京师虽好,却不适合我呆着。还是赶紧走的好。”这一趟进京,陈燮的目的算是达到了。赶回江南是因为事情很多,一个是与荷兰人的谈判该有个结果了,这个冬天除了运大米的船,巴达维亚就没能出来一条船,都被舰队堵在港口内。估计这次回去,东印度公司就该妥协了。还有一个大事是江南的咨议局,夏天的时候商业税的事情就满一年了,各种统计数据出来,下半年就得选举了。第三个大事是乡试,这事情归朱大典负责,但陈燮是总督,只要他在江南,朱大典就得跟他说一声,征求他的意见。新的考试内容,只是简单的增加了一些农学知识,占的比重不大。但这毕竟是改良的第一步,走出来很难,走好了今后就顺了。这些事情,陈燮没必要跟朱媺娖解释,随便找个借口,糊弄一下小媳妇完事。
陈燮的近卫队立刻忙活了起来,联合商号还有大发钱庄的负责人都来了,该交代的交代清楚,然后就是准备马车,装上各种行礼,明天一早就闪人。朱媺娖赶紧进宫一趟,去向周皇后辞行。在后宫的斗争中,朱媺娖不知道自己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她是周皇后代为养大的,养育之恩是很大的。因为这个,周皇后在朱媺娖的婚事上是有想法的。果然,拉上陈燮这个女婿之后,陛下对田贵妃就不像以前那个放纵了。反过来,田贵妃也比以前老实多了。
这事情周皇后不会说,只是交代朱媺娖,一定要伺候好陈燮,不要耍公主的脾气等等。见过皇后,朱媺娖又来见朱由检,正在忙着的朱由检,倒是很干脆让她觐见。田贵妃虽然不满,脸上还得带着笑容招呼。说起来陈燮在运河上收拾了国舅爷,但是在南京的事情上是放了田贵妃一马的。不然就她弟弟做的那些事情,够杀头好几百次的。你说一个国舅爷,怎么就有胆子勾结南京领军的勋臣,私下里大做各种违法的买卖。这事情要被朱由检知道了,不死都得脱一层皮的。外戚勾结领军的勋臣,这罪名可不小,你想干啥?
得知女儿是来辞行的,朱由检先是一怔,随即露出苦笑道:“何苦这么着急呢?朕怎么会不知道他的心思?”自言自语之后,再次叮嘱女儿一番,总之还是那些话,不要让陈燮为了家里的事情分心等等,搞的后院不安宁,对自己和国家都不好。
说起来,朱媺娖还真没什么嫉妒之心,陈燮后院的葡萄架子稳固的很。平时陈燮在公主府呆着,每个月总有十天八天的在外面。朱媺娖也知道济南的郑妥娘和柳如是的存在,更知道郑妥娘和柳如是都生了一个女儿。这一次回南京,这两位怕是要跟着回去的。至于应娘,朱媺娖真的就不知道了。
皇宫内走了一趟,回到家里的时候,朱媺娖发现来了客人。朱慈烺这位太子来了,说是给听说先生要走,过来聆听教训的。小伙子刚刚抽条,说话带着公鸭嗓子的意思,跟在陈燮身边,两人在后院里散步。
“冬天吧,江南比较暖和,你可以跟陛下说一声,我派人来接你就是。”陈燮说这个话,被正好进来的朱媺娖听到了。看看弟弟一直在规矩的保持一个弟子的姿态,当姐姐的倒是很欣慰,上前来笑道:“太子来怎么不提前说一声?”
朱慈烺赶紧见礼,他这趟来不是什么主动要来的,而是皇后让内监及时通报,让他一定要来。并且强调,今后这个大位,就在陈先生上头了。有他的支持跟没他的支持,那是区别很大的。别说周皇后了,就算是田贵妃,在过年之前,不也让国舅爷送来了厚礼么?可惜,陈燮没收就是了,这个态度周皇后很满意。田贵妃也没太生气,陈燮是要做孤臣的,怎么会轻易收她家的礼,时间还长,慢慢来就是。
从小生长在皇宫的朱慈烺,脑子还是很灵活的。老师们之间的争斗,他是绝对不搀和的。皇帝给他找了陈燮这个老师,其实用意已经很明显了,这一点其他老师也点拨过他。其实那帮人就没想着不敢,无非就是想争一个主导权,争夺的结果也不算失败,但也不是胜利。皇帝不表态,太子不表态,两边只好偃旗息鼓了。其实陈燮压根就没迎战。
朱慈烺不懂这些,但是不等于他不会去想,在皇宫里长大的,哪有缺心眼的?两人之间的交谈,闭口不提那些老师干的事情,朱媺娖陪着一起走了一段,听陈燮在有一句没一句的说。“一个优秀的君主,最重要的不是个人的才学有多高,而是要回看人。看准用好自己的臣子,比事必亲恭效果要好很多。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说白了就是把一个合适人的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
朱慈烺接了一句道:“正如先生不计前嫌,举荐史宪之么?”陈燮笑着摇头道:“我跟史可法没什么前嫌,不过是执政理念不同罢了。”陈燮说这话,朱慈烺一点都不信。没前嫌,你能直呼人家的名字?这是观念错误了,陈燮习惯了直呼其名。在明朝是很不尊重人的表现。
“前日听先生一番话,孤回去想了很久,越想越觉得先生说的有道理。”朱慈烺不露痕迹的拍马屁,手法还是生涩了一点。陈燮看的出来,也没在意这个,更不会沾沾自喜。反倒是正色道:“殿下,这些话今后不要跟臣子说,就算是心里觉得有道理,也不要当面说。放在心里,今后用实际的事情来衡量这些话的对错。臣跟殿下说的那些话,实际上都是一些大道理,具体到实际事物中,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不管任何问题,都存在一个处理过程是否正确的问题。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先立一个规矩,然后大家在这个规矩内进行。那么话又说回来了,作为殿下,今后在立规矩的时候,肯定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规则。为什么殿下可以这么做呢?很简单,作为强势的一方,本来就是要立规矩的。这个道理,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通用的。臣在海上,给那些泰西番鬼立规矩,不是因为臣有多少魅力,而是因为臣建立的水师足够强大,打的他们不得不服。”
听到这里,朱慈烺下意识的捏紧了拳头,暗暗记住了这个话,自身强大才是硬道理。陈燮的话还在继续:“所以呢,不管今后对外还是对内,我们都要做那个立规矩的人。什么礼仪之邦之类的花,千万不要当真。任何时候,只要是对外,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今后绝对不能再做了。”
朱慈烺对陈燮的说法,觉得真是非常的新鲜。陈先生跟其他先生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他说的这些话,做的那些事,想想就觉得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