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安排
原来,明朝的军队尤其是卫所兵,国家几乎不会拨下多少军费。一来,朝廷也不糊涂,这些卫所兵实在太烂,几乎等同于普通农夫,与其将有限的军费花在他们身上,还不如充实边军。
其次,卫所军之设始于洪武年间。明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老百姓被分为民户、商户、军户、匠户,终身不变,且子子孙孙也要干同一件营生。也就是说,匠人的子孙以后也是匠人,军户的子孙世世代代也只能去当兵。
有明两百年以来,军户繁衍壮大,已不知道有多少人,卫所里的那点土地根本就养活不了这么多人。
于是,便有卫所军操持航运业,甚至干走私行当。因为他们是军队,地方上也不方便查缉、收税。对于卫所搞的这些名堂,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据孙元所知,大河卫那群军官一个比一个贪婪,想来那两艘海船和水军就是为了走私而设的。
孙元本是扬州府本地人,对于地方上的情形自然一清二楚。他以前已经想得明白,扬州镇位于江南富庶地区,正是明朝统治的核心区域。那地方的土地六成以上都被大官僚大地主兼并,至于盐业、漕运,也被他们所把持。自己现在虽然是一方小军阀,可自然敢贸然涉足盐、漕两个领域,必然引起他们极大的反弹。盐、漕两个极来钱的行当谁后面没占着几个朝廷大姥,实话说,就算孙元现在名满天下,可在大人物眼睛里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与其将精力耗费在这上面,还不如想其他出路。
海运是一条好思路,自从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之后,只要你有害船,在大洋跑上一趟,转手就是十倍之利。
明朝的丝绸、瓷器在海外可抢收手得很,只需朝日本跑上一跑,什么样的钱赚不回来。
郑成功一家,不就是先当海盗,然后靠控制闽、浙海贸起家的吗?
如果能够组建一只海军,将海贸做到郑家的规模,要养活一个军镇,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这也是孙元当初选择扬州开牙建府的原因,那是因为这里靠海,却不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扬州人。
在得到朝廷的任命之后,他已经命令宁乡军五千士卒准备行装,开始陆续南下。未来,他打算以崇明沙所为自己的大本营,好好休养生息。这个时代的崇明岛比起现代社会,小了一圈,只有三分之一大小,还分成四座岛屿。分别是平洋沙、长沙、三沙和南沙。
“原来大河卫当年也想过干海贸啊,好极了,好极了!”孙元面带喜色。
“虽然我朝有寸板得下海的规矩,不过,海贸这事还是有许多人干的。比如老夫就知道天津卫和山东那边就有不少商户在跑从山东到倭奴那条海线,只不过,这些海商都是有背景的,民不举官不究。而且,我大明又不设水师,那些海商的船只既大且快,官就算有心缉拿,也追只不上。”刘宇亮叹息一声:“不过,太初你真想做海贸,须瞒着朝廷。还有,那两艘海船老夫刚才所说,已停驶了这么多年,现在是什么模样,谁也弄不清楚。”
听他这么一说,孙元心中一凉。是啊,海船每过一年都要上干船坞维修一次。现在都停了这么多年,说不定早已经被海水腐蚀成一堆烂木头了。
而且,海船造价极高,可不是短期内就能制造出来的。
刘宇亮:“另外,当年大河卫的水军也不知道是否还在,说不定早已经解散了。”
“哎,那就没法子了,一切等回扬州再说吧!”
老刘头这么一说,孙元更是丧气。想了想,感觉毕竟京城距离扬州有万里之遥远,自己以前虽然做过大河卫的千户军官,可一直被边沿化,对于都指挥司中的情形两眼一抹黑。现在和刘阁老纸上谈兵也没有任何意义,一切等回到老家再说。
天无绝人之路,就算没有海船,难道就不能慢慢造或者慢慢买吗?至于没有合格的水兵,大不了招募、培训就是。
对了,加西亚神父前几日还问起过什么时候能够去南方的事情。当初,孙元可是答应过他宁乡军一旦回江南,就由他出面建教堂,帮助推传教的。耶稣会在北京地区的传教活动已经陷入停滞,在可见的未来多年之内也不可能打开局面。于是,加西亚决定换个地方试试,江南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那次谈话时,加西亚还曾经提过他已经写信到濠镜,也就是澳门,让那边的熟人带信回欧洲,看能不能招募些懂得航海技术的水手、囚徒、冒险家来中国。
加西亚说他上次写信乃是两年前,算来,应该有消息了。
老天保佑,希望一切顺利。
……
悲伤和失落这种情绪,如果能够同朋友倾吐,就会消弭许多。同孙元说了这许多话,又被他安慰了半天,刘宇亮好象也想通了,笑道:“太初说得是,老夫已经一把年纪,身子骨也不成了。出仕多年,位居内阁大学士,解济南之围,大破建奴,封爵武定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没落下,也算是功德圆满。也是该到了思退的时候了,咱们的天子可是一个不好侍侯的,别到时候晚节不保。都督师蓟辽这事既然成不了,过得几日,老夫就会上折子向君父乞骸骨,归隐田园。”
孙元:“阁老能够这么想,自然是最好不过,末将也替阁老欢喜。”
说到这里,他突然想起一事:“末将曾听阁老说过,恩相的老家乃是四川绵竹。此刻河南、湖广都有叛军,陕西那边地方也不安宁,只怕要想回乡,却不是那么容易。”
如果历史不发生大的改变,这次张献忠再反谷城之后,将在明年转道攻掠四川。而在未来十多年间,四川将变成一个大战场。特别是在清兵进入四川之后,整个巴蜀的百姓将被屠杀一空。到康熙初年时,整个蜀地只余一百来户人口。
孙元劝刘宇亮致仕,原本是不想让他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没在乱军之中。却不想,如今又要将他丢到一个更大的火坑里。
“这……”刘宇亮一楞,有些丧气。
孙元笑道:“阁老,要不这样,不妨去江南暂居。末将早年家贫,曾在苏州混过几日。城中的亭台楼阁尤美,每次过那里的时候,末将心中即羡且慕,心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将来若是有钱了,定要在这城中置一处到院子养老。”
刘宇亮笑道:“太初这不就是彼可取而代之吗?”
孙元:“不瞒阁老,末将带了这么多年的兵,宦囊甚丰。前阵子已经着人在苏州求田问舍,修葺院子。要不,末将军替阁老也起一处宅子?”没办法了,刘阁老对自己可实在是不错。自己能够有今天,全靠老刘头。做人当饮水思源,不能不只恩图报。
而且,内心中,孙元突然起了一个念头。如果历史真的不发生大的改变,明朝会在几年之后灭亡。到时候,南京将成为南明王朝的首都。届时,一个新的小朝廷的架子要重新搭建。如果刘宇亮那个时候在南京,以他的身份地位和威望,一出仕,内阁肯定会有他一个位置的。说不定,那内阁首辅的位置也能争上一争。
到时候,老刘头在南明小朝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手遮天,我孙元在外带兵也有许多好处。
呵呵,妙啊,妙啊!
“这个……”
孙元热切地说:“阁老,以后跟末将做个邻居可好?以后得闲,也可去看看那枫叶渡的渔火,听听寒山寺的钟声,岂不快哉?”
说罢,便吟道:
“东西南北桥相望,画桥三百映江城
春城三百七十桥,两岸朱楼夹柳条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刘宇亮也大声俄咏:“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乳盈瓯,细剥小庭幽。听太初你这么一说,倒是激起了老夫的游兴。能够老于苏州,也是不错啊!”
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当下就商定,等孙元在北京完婚之后,二人就一同去江南。
刘宇亮毕竟是个文人,身上自然有一股浪漫主义气质,当下决定举家搬迁去江南。反正修宅子的钱是孙元掏腰包,却之不恭。
见刘阁老将来终于不用死在四川那个大屠场里,孙元心怀大畅,就问他自己在扬州独领一镇的事究竟是怎么得来的。
刘宇亮说事情其实很简单,以孙元的功绩,出任宣府总兵官率领宁乡军,拱卫京城西北大门,抵御建奴南侵自然乃是最家人选。不过这却触动了杨嗣昌在宣大镇的利益,自然要受到强力反对。再加上孙元在卢象升灵堂上那一幕有触怒了崇祯皇帝,于是杨嗣昌就借机要想将孙元赶出京畿。
象一镇宗兵官这样的重大人事任免,按照明朝的制度,可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就算的,要经过内阁和六部讨论。
这个时候,孙元撒出去的那十多万两银子终于发挥作用了,文官们都纷纷说以宁乡军的功绩和战斗力,正该用来守卫过门,岂能因为一首《诉衷情》一副挽联,就治他的罪,这不是闭塞言路吗?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于是,文官们就开足了马力攻击杨嗣昌。
明朝的文官们爱钱可是没有什么底限的,他们可是连张献忠的钱都敢拿的。当年张献忠受招安的时候,为了保留部队编制,并被朝廷安置在谷城,派人进京见人就给钱。如此,张献忠才能保存实力,才有现在的在反谷城。
不过,文官们还是有个让人敬佩的优点-----既然得了你的钱,那是真得要给你办事。
杨嗣昌顿时有些承受不住,可宣府乃是他的后花园,自然容不得别人染指,就咬牙硬扛着。
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人抛出一个解决方案,说孙元功劳实在太高。于情于理,都给独领一镇,如此能能人尽其用。最近,湖广贼军再起,须防备当年滁州之事再起。凤阳总督马士英那么虽然有不少人马,可都是新军,能够上得了战场的也不过千余。再加上南京军,也不过数万战兵。这点兵力,用来拱卫南京显然是力有不逮。如果贼军东进,一旦漕运断绝,江南糜烂,这北方几省还如何维持得下去?
既然江南如此要紧,得选一员虎将镇守。不如将孙元派去扬州,既可守卫南京,又可保住漕运、盐运不失。
这个提议一出,大家都是纷纷附和。
杨嗣昌只要能够将孙元和宁乡军赶出京城就好,至于他去什么地方做什么官,也懒得理睬。
而且,作为明末最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杨嗣昌自然知道扬州在明帝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那可是大明朝的钱袋子啊!让孙元去镇守,确实是一个恰当的安置。
想了想,于是,大家就各退一步,商议出在扬州另设一个扬州镇,然后报到皇帝那里去。
崇祯皇帝现在对孙元已经起了戒心,见满朝官员都商议出这么一个安置方案,也觉得不错,就写了圣旨,用了印,算是点头同意了。
听刘宇亮说完,孙元算是彻底弄明白这其中的波折,抚掌笑道:“阁老这一招以退为进之计,果然极好,末将佩服!”
“还不是那个傅山在卢公灵堂上胡言乱语,触怒了天子。想不到却是歪打正着。”刘宇亮摇头:“这个狂生,真是狂悖啊,险些坏了太初的好事。”
“歪打正着……”孙元一呆,回想起那日傅山的言行,突然开始怀疑这家伙是故意的。
正在这个时候,就看到余祥站在月门口不住地对孙元递着眼色。
孙元走过去,低声问:“小余,怎么了?”
余祥:“将军,不好了,刚才黄先生和青主先生打起来了。”
“啊!”孙元瞠目结舌,忙转头对刘宇亮道:“阁老,末将还有事先告辞了。”
其次,卫所军之设始于洪武年间。明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老百姓被分为民户、商户、军户、匠户,终身不变,且子子孙孙也要干同一件营生。也就是说,匠人的子孙以后也是匠人,军户的子孙世世代代也只能去当兵。
有明两百年以来,军户繁衍壮大,已不知道有多少人,卫所里的那点土地根本就养活不了这么多人。
于是,便有卫所军操持航运业,甚至干走私行当。因为他们是军队,地方上也不方便查缉、收税。对于卫所搞的这些名堂,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据孙元所知,大河卫那群军官一个比一个贪婪,想来那两艘海船和水军就是为了走私而设的。
孙元本是扬州府本地人,对于地方上的情形自然一清二楚。他以前已经想得明白,扬州镇位于江南富庶地区,正是明朝统治的核心区域。那地方的土地六成以上都被大官僚大地主兼并,至于盐业、漕运,也被他们所把持。自己现在虽然是一方小军阀,可自然敢贸然涉足盐、漕两个领域,必然引起他们极大的反弹。盐、漕两个极来钱的行当谁后面没占着几个朝廷大姥,实话说,就算孙元现在名满天下,可在大人物眼睛里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与其将精力耗费在这上面,还不如想其他出路。
海运是一条好思路,自从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之后,只要你有害船,在大洋跑上一趟,转手就是十倍之利。
明朝的丝绸、瓷器在海外可抢收手得很,只需朝日本跑上一跑,什么样的钱赚不回来。
郑成功一家,不就是先当海盗,然后靠控制闽、浙海贸起家的吗?
如果能够组建一只海军,将海贸做到郑家的规模,要养活一个军镇,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这也是孙元当初选择扬州开牙建府的原因,那是因为这里靠海,却不是因为自己本身就是扬州人。
在得到朝廷的任命之后,他已经命令宁乡军五千士卒准备行装,开始陆续南下。未来,他打算以崇明沙所为自己的大本营,好好休养生息。这个时代的崇明岛比起现代社会,小了一圈,只有三分之一大小,还分成四座岛屿。分别是平洋沙、长沙、三沙和南沙。
“原来大河卫当年也想过干海贸啊,好极了,好极了!”孙元面带喜色。
“虽然我朝有寸板得下海的规矩,不过,海贸这事还是有许多人干的。比如老夫就知道天津卫和山东那边就有不少商户在跑从山东到倭奴那条海线,只不过,这些海商都是有背景的,民不举官不究。而且,我大明又不设水师,那些海商的船只既大且快,官就算有心缉拿,也追只不上。”刘宇亮叹息一声:“不过,太初你真想做海贸,须瞒着朝廷。还有,那两艘海船老夫刚才所说,已停驶了这么多年,现在是什么模样,谁也弄不清楚。”
听他这么一说,孙元心中一凉。是啊,海船每过一年都要上干船坞维修一次。现在都停了这么多年,说不定早已经被海水腐蚀成一堆烂木头了。
而且,海船造价极高,可不是短期内就能制造出来的。
刘宇亮:“另外,当年大河卫的水军也不知道是否还在,说不定早已经解散了。”
“哎,那就没法子了,一切等回扬州再说吧!”
老刘头这么一说,孙元更是丧气。想了想,感觉毕竟京城距离扬州有万里之遥远,自己以前虽然做过大河卫的千户军官,可一直被边沿化,对于都指挥司中的情形两眼一抹黑。现在和刘阁老纸上谈兵也没有任何意义,一切等回到老家再说。
天无绝人之路,就算没有海船,难道就不能慢慢造或者慢慢买吗?至于没有合格的水兵,大不了招募、培训就是。
对了,加西亚神父前几日还问起过什么时候能够去南方的事情。当初,孙元可是答应过他宁乡军一旦回江南,就由他出面建教堂,帮助推传教的。耶稣会在北京地区的传教活动已经陷入停滞,在可见的未来多年之内也不可能打开局面。于是,加西亚决定换个地方试试,江南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那次谈话时,加西亚还曾经提过他已经写信到濠镜,也就是澳门,让那边的熟人带信回欧洲,看能不能招募些懂得航海技术的水手、囚徒、冒险家来中国。
加西亚说他上次写信乃是两年前,算来,应该有消息了。
老天保佑,希望一切顺利。
……
悲伤和失落这种情绪,如果能够同朋友倾吐,就会消弭许多。同孙元说了这许多话,又被他安慰了半天,刘宇亮好象也想通了,笑道:“太初说得是,老夫已经一把年纪,身子骨也不成了。出仕多年,位居内阁大学士,解济南之围,大破建奴,封爵武定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没落下,也算是功德圆满。也是该到了思退的时候了,咱们的天子可是一个不好侍侯的,别到时候晚节不保。都督师蓟辽这事既然成不了,过得几日,老夫就会上折子向君父乞骸骨,归隐田园。”
孙元:“阁老能够这么想,自然是最好不过,末将也替阁老欢喜。”
说到这里,他突然想起一事:“末将曾听阁老说过,恩相的老家乃是四川绵竹。此刻河南、湖广都有叛军,陕西那边地方也不安宁,只怕要想回乡,却不是那么容易。”
如果历史不发生大的改变,这次张献忠再反谷城之后,将在明年转道攻掠四川。而在未来十多年间,四川将变成一个大战场。特别是在清兵进入四川之后,整个巴蜀的百姓将被屠杀一空。到康熙初年时,整个蜀地只余一百来户人口。
孙元劝刘宇亮致仕,原本是不想让他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没在乱军之中。却不想,如今又要将他丢到一个更大的火坑里。
“这……”刘宇亮一楞,有些丧气。
孙元笑道:“阁老,要不这样,不妨去江南暂居。末将早年家贫,曾在苏州混过几日。城中的亭台楼阁尤美,每次过那里的时候,末将心中即羡且慕,心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将来若是有钱了,定要在这城中置一处到院子养老。”
刘宇亮笑道:“太初这不就是彼可取而代之吗?”
孙元:“不瞒阁老,末将带了这么多年的兵,宦囊甚丰。前阵子已经着人在苏州求田问舍,修葺院子。要不,末将军替阁老也起一处宅子?”没办法了,刘阁老对自己可实在是不错。自己能够有今天,全靠老刘头。做人当饮水思源,不能不只恩图报。
而且,内心中,孙元突然起了一个念头。如果历史真的不发生大的改变,明朝会在几年之后灭亡。到时候,南京将成为南明王朝的首都。届时,一个新的小朝廷的架子要重新搭建。如果刘宇亮那个时候在南京,以他的身份地位和威望,一出仕,内阁肯定会有他一个位置的。说不定,那内阁首辅的位置也能争上一争。
到时候,老刘头在南明小朝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手遮天,我孙元在外带兵也有许多好处。
呵呵,妙啊,妙啊!
“这个……”
孙元热切地说:“阁老,以后跟末将做个邻居可好?以后得闲,也可去看看那枫叶渡的渔火,听听寒山寺的钟声,岂不快哉?”
说罢,便吟道:
“东西南北桥相望,画桥三百映江城
春城三百七十桥,两岸朱楼夹柳条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刘宇亮也大声俄咏:“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乳盈瓯,细剥小庭幽。听太初你这么一说,倒是激起了老夫的游兴。能够老于苏州,也是不错啊!”
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当下就商定,等孙元在北京完婚之后,二人就一同去江南。
刘宇亮毕竟是个文人,身上自然有一股浪漫主义气质,当下决定举家搬迁去江南。反正修宅子的钱是孙元掏腰包,却之不恭。
见刘阁老将来终于不用死在四川那个大屠场里,孙元心怀大畅,就问他自己在扬州独领一镇的事究竟是怎么得来的。
刘宇亮说事情其实很简单,以孙元的功绩,出任宣府总兵官率领宁乡军,拱卫京城西北大门,抵御建奴南侵自然乃是最家人选。不过这却触动了杨嗣昌在宣大镇的利益,自然要受到强力反对。再加上孙元在卢象升灵堂上那一幕有触怒了崇祯皇帝,于是杨嗣昌就借机要想将孙元赶出京畿。
象一镇宗兵官这样的重大人事任免,按照明朝的制度,可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就算的,要经过内阁和六部讨论。
这个时候,孙元撒出去的那十多万两银子终于发挥作用了,文官们都纷纷说以宁乡军的功绩和战斗力,正该用来守卫过门,岂能因为一首《诉衷情》一副挽联,就治他的罪,这不是闭塞言路吗?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于是,文官们就开足了马力攻击杨嗣昌。
明朝的文官们爱钱可是没有什么底限的,他们可是连张献忠的钱都敢拿的。当年张献忠受招安的时候,为了保留部队编制,并被朝廷安置在谷城,派人进京见人就给钱。如此,张献忠才能保存实力,才有现在的在反谷城。
不过,文官们还是有个让人敬佩的优点-----既然得了你的钱,那是真得要给你办事。
杨嗣昌顿时有些承受不住,可宣府乃是他的后花园,自然容不得别人染指,就咬牙硬扛着。
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人抛出一个解决方案,说孙元功劳实在太高。于情于理,都给独领一镇,如此能能人尽其用。最近,湖广贼军再起,须防备当年滁州之事再起。凤阳总督马士英那么虽然有不少人马,可都是新军,能够上得了战场的也不过千余。再加上南京军,也不过数万战兵。这点兵力,用来拱卫南京显然是力有不逮。如果贼军东进,一旦漕运断绝,江南糜烂,这北方几省还如何维持得下去?
既然江南如此要紧,得选一员虎将镇守。不如将孙元派去扬州,既可守卫南京,又可保住漕运、盐运不失。
这个提议一出,大家都是纷纷附和。
杨嗣昌只要能够将孙元和宁乡军赶出京城就好,至于他去什么地方做什么官,也懒得理睬。
而且,作为明末最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杨嗣昌自然知道扬州在明帝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那可是大明朝的钱袋子啊!让孙元去镇守,确实是一个恰当的安置。
想了想,于是,大家就各退一步,商议出在扬州另设一个扬州镇,然后报到皇帝那里去。
崇祯皇帝现在对孙元已经起了戒心,见满朝官员都商议出这么一个安置方案,也觉得不错,就写了圣旨,用了印,算是点头同意了。
听刘宇亮说完,孙元算是彻底弄明白这其中的波折,抚掌笑道:“阁老这一招以退为进之计,果然极好,末将佩服!”
“还不是那个傅山在卢公灵堂上胡言乱语,触怒了天子。想不到却是歪打正着。”刘宇亮摇头:“这个狂生,真是狂悖啊,险些坏了太初的好事。”
“歪打正着……”孙元一呆,回想起那日傅山的言行,突然开始怀疑这家伙是故意的。
正在这个时候,就看到余祥站在月门口不住地对孙元递着眼色。
孙元走过去,低声问:“小余,怎么了?”
余祥:“将军,不好了,刚才黄先生和青主先生打起来了。”
“啊!”孙元瞠目结舌,忙转头对刘宇亮道:“阁老,末将还有事先告辞了。”